网络媒体地位的提升

时间:2022-10-29 08:34:29

网络媒体地位的提升

媒体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人的生存状态、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变化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媒体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传播者、报道对象、受众乃至媒体主管机关等客体的互动得以实现的。相关各方尤其是传播者如何在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的框架内,以理性思考引领务实操作,法理与人情兼顾,愿望与效果俱佳,保证实现预期的正向传播效果,是各方共所期待实现的目标,也是研究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而在目前的媒体报道实践中,我们也极不情愿地看到一些令人失望的现象:将个人的观点和情感强加于报道中,进行媒体审判,干扰司法独立,影响公正判决;让那些受到捐助的大学生出来亮相,并在报道中指名道姓地指责那些没有明确表达感恩之意的学生;让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一遍遍复述那悲惨的细节,给孩子的心理康复造成巨大障碍;肆无忌惮地把名人应受法律保护的隐私暴露出来,甚至连名人孩子的缺陷也毫不保留地公布于媒体;记者参与策划低俗的行动,出钱让“粉丝”不顾一切地追逐明星……如此种种,在媒体上屡见不鲜!不但给相关报道对象造成难以忍受的困扰,也严重影响到社会公众对于新闻队伍的评价,危及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地位――媒体一旦失去公信力,必将是灾难性的。

媒体报道应充分尊重各方权益

王军刚刚出版的《传媒法规与伦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一书,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对于当前媒体实践中面临的问题,非常清晰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供了解决方案,不但着眼于保护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而且着眼于保护新闻工作者和媒体自身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形象;既强调保护国家利益、司法独立,又注重保护人的尊严和各项权利;既有对于行政管理体制和媒体运行机制方面的周到建议,又有对于媒体自律和新闻工作者自我约束的善意提醒。因此,这本新著在不失理论深度的同时,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书中援引了大量生动案例,包括近年发生的广为人知的北京“纸包子”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撞人”事件等等,加以入情入理的点评和分析,使人读书时不觉疲惫,也没有思维“断线”的感觉,反而增加了一些阅读兴趣,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了。如在第八章《传媒伦理概述》中,作者归纳出传媒伦理的五大原则:生命至上原则、真实性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善意原则、良知原则。这些论述本身就给人丰富的启发,再加上那些令人深思的案例,足以提醒大家在新闻实践中加以注意。作者不是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研究者,在收集和研究具体案例的同时,也参与了大量实际操作,因此,她针对媒体存在问题所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具有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鲜明特点。

书中充满着对于法律法规的敬畏和遵从,对于人性的关爱和尊重,法理的严肃性与人文关怀的温馨感获得有机统一。对于时下媒体的若干不当做法,作者在书中给予了批评和警醒,也表示出无奈和遗憾,但传递给读者更多的是怎样做得更好,更合乎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最大程度上保护相关方面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传播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不是把棍子全都打在媒体身上,而是指出规范有哪些,规避风险的方式如何,这就超越了就事论事的批评层面,上升到建设性的高度了。例如,名誉侵权是媒体诉讼最常见的案件之一。作者不仅分析了传媒侵犯名誉权的方式、构成要件,对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条分缕析,列举了内容真实、公正评论、特许权等有利于媒体新闻报道和评论的特殊事由,而且都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案例,对于媒体从业人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关于隐私权,作者也同样指出了传媒过度侵犯私人空间的情形,分析了抗辩原则,值得媒体人思索并在实践中注意防范,做到谨慎操作、效果为上。

强势媒体更要注重规范运作

网络媒体尽管目前还没有正式取得新闻采访权,但是实际上早已摆脱了起初那种“借米下锅”的尴尬局面,在政策的边缘地带走出了一条新路,主动新闻与整合各类新闻并重,呈现出快捷、即时、互动、迅猛、面广、易于检索等明显的优势性特征,在与传统媒体的相融共生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以海量的信息和强大的影响力逐渐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其间,网民对网络媒体也经历了由将信将疑到深度依赖的心路历程。这固然是缘自网络与网民的良性互动,更是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不断规范和长足发展。现在,即使那些曾对网络媒体不以为然、不屑一顾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媒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至政府部门也常常主动运用网络媒体披露的信息掌握民意、推动工作、改善形象。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网络媒体并非那么完美,仍然存在大量失范之处,其煽情模式、色情内容、暴力倾向、低俗品位随处可见,侵犯著作权、隐私权等各种侵权案件也是屡屡发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网络媒体的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长此以往,不利于其社会地位的提升。换句话说,要提升网络媒体的地位,必须走规范运作之路。与其任由一些不良现象蔓延,杂草丛生,然后等待别人来剪除,不如自己生发危机感,早日动手整理好这“一亩三分地”。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提升网络媒体的地位,使之真正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由衷信赖和尊敬。

如果网络传播者不是特意把自己排除在新闻工作者行列之外,那么,《传媒法规与伦理》所有关于传媒法规和伦理的分析都是值得网络人士参考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

关于网络舆论,作者在书中仅辟一节,篇幅不足十页,但却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内容。在互联网几乎无孔不入的今天,网民或公布新闻事实,或表达某种观点,或者仅仅是宣泄个人情绪,一旦有人推波助澜,就会形成轩然大波,成为强大的网络舆论,在某些情况下,不仅会导致社会事件的发生或者转向,还可能引发政策调整,对整个社会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也可能对个人命运的转变产生决定性作用。类似事件可以说不胜枚举,如书中提到的“俯卧撑”、“躲猫猫”、“杭州飙车案”等等。网络舆论当然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新的形式。作者认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一样,都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是必须注意,要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同时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作者剖析了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形成特点,内容精练,表述到位,而小标题也生动传神:一是“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二是“谁来设置议程”,三是“谁触动了我的神经”。紧接着,论述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与司法的互动,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这种互动,给人们留下了深长的思考,同时也提出了可行的措施。自然,在司法与舆论的微妙关系中,达成良性互动,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媒体人所期待的。这需要媒体人做好自我约束,也需要媒体人以高超的引导艺术和控制能力,扬长避短,不断规范,促使网络媒体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前行。

赢得社会尊敬须从细节做起

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良知的代表,形成这种社会认知是来之不易的,必须万分珍惜,小心呵护。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同样是长久形成的宝贵品牌,必须精心培育,杜绝滥用。不管是自律也好,还是加强管理也好,最终都要通过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个人来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媒体是由一个个的新闻工作者组成的,所以,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换言之,只有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才能保证媒体素质的提升。王军在书中多处讲到法规学习和伦理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明确提出应该注意的情形、需要避免的问题、符合规范的用法,足以显现作者的责任心、爱心、同理心。书中的内容不仅对于当前新闻从业人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同学们也有更值得关注的“熏陶”意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同学们整体素质的提升,基本上就决定着媒体的将来,他们牢固树立了媒体法规与伦理的观念,也就为未来媒体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本书也适合传媒法规研究者、司法界人士、相关行政管理者阅读参考,相信他们一定会有各自不同的收获。如果现在的管理者和从业者都能按照书中所倡导的理念和做法,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从细节做起,那么,媒体一定会赢得社会更多的尊敬,报道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的,至少会避免很多有违法规与人性的非专业行为的出现。

上一篇:网络闲谈一二三 下一篇:正在完善的谷歌翻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