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场的建设探讨

时间:2022-10-29 07:23:40

生态农场的建设探讨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启了生态农场的研究和试验以来,生态农场的建设一直处于一个缓步发展的过程。随着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的确定和国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农场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生态农场的建设现状,综合归纳出了我国当前生态农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并具体就各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生态农场;建设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生态农场的建设现状分析

生态农场,就是以生态系统保护就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条件,从而建立起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这种模式充分运用了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全面整合了农场内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自然环境等的有机结合,以最少的资金和能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实现人的经济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生态农场的建设研究并不断的取得进步,而我国的生态农场建设起步晚、技术差、发展慢,因此,在实际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1 当地环境优势运用不足

在生态农场的选址上,每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势,而许多生态农场在选址上没有很好的运用这些优势,在选址前没有做好对当地的土壤环境,水文环境和地质环境等的综合调研,导致最终农场容易受到工业化污染。还有就是农产品物种的选择上没有很好的运用当地的环境优势,每一种生物特别是植物对于土壤和水文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而许多农场在农产品的选择上考虑的因素不是是否适合当地环境状况,而是其经济效益的大小。这样就容易导致农场内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对环境优势的运用不充分,甚至某些物种对于农场内的生态环境还会起到恶化的作用。

1.2 农场产业综合性不强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奉行的都是精耕细作的小农思想,在农场的生产当中也不断的渗透着这种思维,只追求单一农作物的精细种植。而在实际的生产中没有解放思想,增强农场产业的综合性。生态农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在最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平衡,其中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都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在有一些农场中,没有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合理的扩大产业链,增强农业产品的综合性。例如,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没有思考到将家禽养殖业融入其中发挥作用,而在家禽养殖业中,又没有思考到可以与蔬菜养殖相结合。

1.3 农场内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

在一些农场中,农产品种植上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农业技术支持,因而导致了农产品结构的不合理。而不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并不具有很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所以在实际中很容易出现某一物种突然出现问题而导致整个农场生态系统的恶化。还有就是,某些动物养殖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家禽养殖,由于家禽容易感染细菌和滋生病毒,所以在没有很好的农场管理和农业技术的帮助下,常常会出现由于鸡鸭等家禽致病而导致的水环境恶化,水环境恶化又导致水产品死亡,水产品死亡影响到土壤环境,而土壤环境又直接对果树和园艺类植物的生产造成威胁的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1.4 农场从业人员质量不强

农业从业人员的质量不强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农场技术人员对于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技术素质不达标。这种专业素质不强的农场管理人员很难对农产品的结构做出合理的选择,在生产过程中又不能很好的做到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预防,病虫害发生后又不能有效的进行解决。农场管理人员在农场管理质量上的不足。许多农场中管理人员不合格情况常常会出现,有的管理人员熟悉企业管理但不熟悉农业知识,这样就容易产生决策错误。有的管理人员熟悉农业知识而不懂企业管理,就容易出现农场内人员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的情况。

2 生态农场的建设原则和方法

2.1 加强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运用,因地制宜选择农业产品

在农场选址上要做好当地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研,选择水源丰富、土壤良好、光照充分的地方进行生态农场的建设。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避开工业污染严重和人民生产生活活动集中的地区。还有就是,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和园林管理部门的合作,通过他们了解当地的各种生态环境,然后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植物种类和养殖动物种类。还要充分发挥本土农作物种类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2 提高农场产业综合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农场生产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资源和能源的高效率利用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作用,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农场产品的综合性。生态农场的运作中涉及的群体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群体,每一个群体在农场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能够对其他群体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添加其他农产品形成增值。例如,在果树养殖中添加水产品养殖,从而为果树提供天然肥料;在水产品养殖中又可以添加家禽养殖,为水生物提供食物;在家禽养殖中又可以添加蚯蚓养殖,为家禽提供食物;家禽所排出的粪便又可以产生沼气为农场提供能源,沼气池中的杂物又可以进行蘑菇种植和蔬菜种植,这样一种综合农产品结构极大的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效益。并且,其中的果树又能够涵养水分和吸收温室气体,水产品养殖中产生的淤泥又能够提升土壤肥力,蚯蚓又能够松土,防止土壤结块,这样就提升了农场的生态环境。所以,在基于生态学和农业学的理论基础上,加大农场产品的综合性,拓宽农场中的食物链和生物链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一大保证。

2.3 维护农场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证农场可持续发展

农场内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包括的是经济效益的稳定和能量平衡与营养物质的双稳定。在农场的生物养殖过程中,保障其稳定生产运行的根本就是营养物质的平衡,营养物质的循环流动保障了整个农场的生物系统的稳定。所以在农场的日常管理中,要加强营养物质的管理。以家禽和水产品综合养殖为例,家禽排除的粪便可以为水产品提供食物,但是过度的粪便排放又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使藻类植物疯狂生长,最终使鱼类出现死亡,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就要保证水产品营养物质的适量。能量平衡则是保证植物生长的能量的合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农场的全部生产都是基于太阳能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农场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太阳能的利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还有特别要注意的是,防止养殖生物的细菌和病毒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一旦出现动物不正常死亡后一定要加强农场整体的消毒和防护措施,维护生物能间的平衡。

2.4 加强农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思想认识,为农场发展提供保障

农场的管理人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同时要强化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在这基础上,农场管理人员要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和经营的技术。在销售方面,做好市场环境的调研,加强市场信息的搜集,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在生产方面,要了解生态学和种植养殖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科学的做出决策,积极的联系求助地方相关部门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指导。在管理方面,要积极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细化管理内容,建立健全的生产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员工方面,要树立科学的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工作中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习惯,始终以积极负责,奋发创新的态度进行工作。

3 总结

虽然我国的生态农场建设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但只要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战略,在实际建设中加强农场地理性优势的运用,合理拓展生态农场的产业链,加强农场管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就能够极大的促进我国生态农场业的建设和发展,为自身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并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 尚玉昌.普通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与环境[J].环境导报,1998(2).

[4] 揭新华.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J].上饶师专学报,

1999(4).

[5] 胡银根等.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生态经济,2008(6).

上一篇:基层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微波与水煎取灵芝多糖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