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动物农场

时间:2022-07-31 08:46:42

生态视角下的动物农场

【摘要】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中的既蕴含了政治意义,又有着丰富的生态内涵,生态体系中每一位成员都有它的内在价值,也拥有独特的情感与尊严,这一切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作为生态体系中普通的一员,人类应该爱护自然,敬畏生命,融入到自然中去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生态视角下分析《动物农庄》,可以引起新的思考。

【关键词】动物农场;生态视角;和谐

一、引言

《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部作品以隐喻的形式描写革命的发生、革命的背叛和革命的残酷:一个农场的动物不堪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群起反抗,赶走了农场主;它们建立起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细心的读者自可看出,此书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生活的一种寓言式解构。《动物农场》被公认为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二、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极尺度的文学。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

梭罗的《瓦尔登湖》将生态思想植入中国文坛的土壤。这是关乎中国生态文学影响源的重要事件。上世纪70年代,世界生态文学里程碑一般的杰作《寂静的春天》中译本问世,震撼了并一直震撼着一些中国作家的心。8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思想被译介引入,为刚刚兴起的我国生态文学提供了另一重要的思想资源。21世纪初,欧美生态文学、生态哲学的成就被系统介绍进来,为我国生态文学走向深入提供了重要参照。格伦・洛夫(Glen Love)在《重估自然:走向一种生态批评》中阐述道,“今天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重新指引人的意识去充分认识在一个受到威胁的自然世界中自然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生态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感悟自然、展现危机和反思根源几个方面。但中国生态文学远未成熟,甚至,在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各界的重视下,文学对生态还显得较为冷漠。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的文学理论范式,出现在这个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具有积极意义。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是鲁克尔特,在《文学与生态:生态批评的一个试验》中,他将生态概念与文学批评正式结合起来。我国生态学者王诺给生态批评进行界定: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三、生态角度下的动物农场

1、尊敬生命

人类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在自然界人与动物中有着各自的生态圈,共同生存着。虽然人们对动物进行着狩猎、屠宰或驯养,但这些行为都是生物圈正常运行允许范围之内。而如今,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为了追逐自身的既得利益,肆意砍伐树木,捕杀动物,致使环境恶化,生态链断裂、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失衡。人类究竟以何种态度对待动物?这是所有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肆意杀害,还是蓄养起来用于人的生活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比如说宠物狗,动物不仅仅是提供食物,也可以慰藉人们的感情。随着人与动物关系讨论的深入,文学界也对此越来越关注。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动物农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动物群像画,具有鲜明的讽刺主题,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虽然小说政治寓意凸显,通过动物的口吻阐述了对自主的向往,但如果从动物权利、情感及与人类关系等方面入手,赋之以生态意义,从生态视角看开来,可以进行分析。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的文学理论范式,出现在这个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具有积极意义。当今社会物种灭绝、资源枯竭、大气污染、森林火灾等现象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对文学作品进行反思,很多作家在作品中多少都会有对自然的描写,有景物有动物,对于人与动物来说,我们都是自然中的一员,都应对自然生态负起责任。而现实中的状况则是,人与动物及整个自然关系恶化,纷争四起。《动物农场》从“老少校”(一只猪)的梦说起,宣扬动物造反。在英格兰,动物是没有自由的。动物的一生只有受苦受难受奴役的份儿。所有生灵中唯有人是光消费不生产的,然而人却是所有动物的主子。统治着所有的动物,直到“老少校”死后,在聪明的猪的带领下,动物们赶走农场主琼斯先生,造反成功,成为了农场的新主人。本来动物们都认为自己可以过上平等公平的生活,然而,在农场里,动物与动物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在生态危机肆意泛滥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承认动物是有道德地位或权利的。格雷格认为动物确实拥有道德地位。以狗为例,从他的立场看,狗的福利因其自身的缘故而受到重视;它具有道德上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与狗的福利的改善如何有助于人类的利益无关。

动物也是拥有各种情感,有智慧的。可见,动物具有特定意义上的道德地位、权利,是有情感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保护濒危动物,动物保护协会,提倡要与动物和谐相处,动物也有生存的权利,包括反对一些用动物进行试验的动物保护者,在《动物农庄》这本书里面作者就用诙谐幽默的语气赋予动物说话,工作等能力,表示动物也该拥有这些权利。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因为人们从来不会去站在动物的立场进行考虑,认为动物就是提供食物,或者制作成衣服等的作用,而这本作品让人们反思,的确动物也拥有生存的权利,在生态危机面前,人们更应该同动物和谐相处,这就为人类如何对待自然中的动物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2、和谐相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过着闲逸的文明生活,随着城市化脚步的不断迈进,与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争夺土地,变为草场和耕地,而动物们的乐园却日益减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永恒的问题。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依存、开发和掠夺。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为人类所侵占、掠夺,野生动物成了人类的盘中餐,这种对利益的追逐致使丧失家园的动物们。小说中,“造反”后的动物农场里,动物们还制订了《七诫》,其中规定“凡动物一律平等”。在这农场法则的约束下,动物们像人类一样开始自己管理农场,不辞劳苦地工作,自己建设家园,甚至与人类展开了几场不小的战役,保卫家园。动物们的做法影射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实质上,人和动物及自然的关系也的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地是一切生物生存之本,所有生物都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依存。对土地的想往与追寻,从来都是无可非议的。人和动物都以土地为依据,争夺话语权,欲成为土地的主宰者。人类从自身利益出发,极尽功利主义之势,不断掠夺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财产。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中的动物们的反抗与家园的守护实则发出了对人类未来的警告。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不停地追求物质享受,消费文化日渐盛行。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耕作的土地让位于高楼大厦,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灵成了牺牲品。农场里所有动物都平等的法则失去了效用。对于大地的想往,权利的平等诉求使农场中的动物们造反乃至自治,土地是一切生灵生存之本。但在小说中,无论是人类,还是实现自治的动物们,在耕耘劳作的同时,却也为土地所役使,衣食无忧,本应感恩,但随之而来的是更疯狂的贪恋。在他们的自治过程中又矛盾丛生:牛奶和苹果被猪霸占,平等的戒律毫无作用。猪的利益至高无上,在农场中耀武扬威,农场又不得安宁。为了履行向人类出售鸡蛋的合同,上缴全部鸡蛋;为了既得利益,甚至屠杀同类。人的物质崇拜,征服理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人的物质生活得以最优化,物质生活空前繁盛,对物质的追求因而日渐膨胀。消费者,可以肆意虐待甚至杀戮动物,把自己置于动物物种之上,无视自然的价值,结果势必造成人类自我毁灭的悲剧。

四、结语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在强调与肯定人类生存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处理好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绝对不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肆意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同时,人类也应该珍惜生态体系中其他成员的内在价值,尊重他们的情感与尊严,尊重他们神圣的平等的生存权,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寻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正确位置,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健康的关系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重新解读奥威尔的作品,探究生态思想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虽奥威尔这里另有隐喻,但设想整个农场就是一个生态圈,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大地,我们的确希望现实文明发展的远景中,人与动物及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Love,Glen A. Revaluing Nature: Toward an EcologicalCriticism The Ecocritical Reader : Landmarks in L iterary Ecology [C]. In 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Athens : U of Georgia, 1996

[2]王诺.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J].文学评论,2009

[3]德格拉齐亚.动物权利[M].杨通进,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2009

上一篇:一种新型节能器的实现 下一篇:浅议结构设计中梁柱的交接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