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10-29 06:18:49

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几点建议

【摘要】针对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学困生增多的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建议

在数学学习中,随着学科难度的增大,学生的数学成绩呈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因此,要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因此转化“学困生”的着眼点应放在努力去消除阻碍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为“学困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一、进行“三补”扫清障碍

分析“学困生”的情况不难发现,影响他们学习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础知识缺漏,学习态度不端正,思维方法不正确。因此,要帮助“学困生”学好数学,首先要对他们进行“补神”、“补虚”、“补脑”。

1.“补神”,换句话说,就是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困生””上课,一般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无兴趣。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效果。上课时他们往往在知识的连接点上,抓不住联系,深入不下去,学不到东西。解决的方法是在教学时要精心寻找知识的连接点,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帮助他们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进行知识迁移。只要在每堂课中,能帮助他们弄懂似是而非的问题,使他们有所收获,学习兴趣变深,自然就会发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补虚”,这就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以解决他们的欠帐问题。“学困生”一般基础知识薄弱,知识不系统,无法保证与教学同步,因而自暴自弃,沦为课堂上的“陪客”。因此“补虚”要摸清学生虚在哪?空在哪?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处。“补虚”要做到以下三方面:①紧扣大纲和教材抓主线。纵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章节主线――概念入手,将零星概念穿成线、织成网,帮助他们使知识系统化。②抓本质。类比知识异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在相互比较中理解并掌握知识。③进行生活数学教学。尽可能的把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3.“补脑”这就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补脑”首先从教学入手,教学要遵循有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思维规律。例如:在对“学困生”进行计算训练时,宜采用单元题练习法,即先联系几个运用不同原理解答的独立习题,再把这几个独立习题合成几个综合练习题,解答时又拆开成几个独立的练习单元。这样,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依赖性和盲目性,变多练为善待,及时发现“可疑点”,消灭“空白点”。

二、分层次疏导,辨证施治

在辩清“病态”之后,还要根据他们的“体质”分层次疏导,辨证施治。

1.偏科症。患此病的学生一般不属于智力问题,而是各种原因使他们逐渐偏爱文科、厌弃理科。对这种学生,首先要摸清他们的“冷点”,然后对症下药,扬其长而避其短。

2.粗心症。这类学生一般知识上没有欠帐,思维方法也不欠缺,但一考起来,不是抄错、看错,就是漏读、漏算,成绩老是提不高。对这类学生的医治方法是:让他们找句中的关键词,读时加重音后读出,写时加重点号,变换概念的陈述方式,来判断是非。

3.顽皮症。这类学生好奇心强,但又只满足于感知客观事物,在教学中要捕捉他们的这种心理,尽量创造意境,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去解决问题,在体会解决问题的愉中,把注意力转向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方面。

三、重视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不是与身俱局来的,要通过训练才会得以提高。教学时,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来提高“学困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帮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引导他们抓住数学学科的本质,把握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2.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去理解和认识同一概念和规律,以本质属性为主,形成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把握,手脑并用,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重视一题多解或多思,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四、建立“学困生”错题档案,跟踪追击

设立“学困生”错题档案库就是把他们在作业、试卷中最基础的错误或一些典型错误摘抄下来,其目的是可以跟踪观察。教师可以从“题库”中发现问题,研究各自的知识缺漏、思维方法等,这样作的好处是:要对他们进行补缺补漏时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当他们再次向“仓库”中送同类型“不合格产品”时,批评有依据,警告有分寸,纠正有重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早日归队。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困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困生的学习虽不好,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其它方面都不行,我们要细心观察、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发挥特长,把自己其它方面的长处、优点都表现出来,以便达到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断地探求适合学生的新方法。和谐、温馨、有趣的学习氛围要靠我们去为学生们营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坚信,我们如果能这样用心去引导、教育、感化学生,那对于转化“学困生”的学习观念及提高其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很大帮助。使他们都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转变,早日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生”。

上一篇:捕捉错误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