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

时间:2022-10-29 05:45:09

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

一、因校制宜,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校、院(系)、室”三级管理体制与“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两种,两者各有利弊。三级管理体制根据各个院(系)或教研室课程设置实验室,实验室由教研室直接管理。三级管理体制下教研室与实验室、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易于协调,对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暴露出实验室间合作交流少、实验室功能单一、资源重复浪费、人员效率低下等弊端。二级管理体制则由各院系成立中心实验室,以院(系)为主进行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层次较前者有所提高。二级管理体制可调动院系领导及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宏观层面的管理与学科的整体发展,但由于实验室与教研室分离,两者间难以协调,对日常的实验教学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国内高校类型众多,其社会职能、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及发展重点均不尽相同,因此,并不存在一种万能式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的选择上,既可以是三级管理体制,也可以是二级管理体制,对于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还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采取混合管理体制。各高校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察三级管理与二级管理体制的优缺点,摸索并建立利于本校实验室管理与教学科研水平发展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二、健全机构,提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效率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及整体发展规划、教学科研项目、设备、人事及财务等多方面。目前,国内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大多由规划处、教务处、科研处、设备处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但缺少专门的实验室主管部门进行统筹管理与协调。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易导致职能界定不合理、职责相互交叉的现象出现,实验室管理职能被忽视与弱化,严重影响到实验室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科研试验保障等工作的开展。[2]以上问题,可以通过设置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进行统筹协调来解决。委员会由主管校长担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专家为成员,同时,设置实验室管理处作为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对全校实验室管理体制、宏观发展规划及整体建设工作进行研究论证,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实验室管理处作为实验室管理的主管部门,在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牵头开展实验室及实训场所建设、经费分配与使用监督、贵重仪器设备购置与管理、实验室队伍建设及安全管理等事务;并由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督察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确定统一的归口管理机构,责任分工得到明确,实验室管理更加高效、规范,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更科学合理。

三、物尽其用,优化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与使用

由于历史及管理体制的原因,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普遍存在重复购置、使用率低下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室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仪器设备资源的浪费;二、设备购置缺乏长远规划,尤其在闲置资金较多、临近项目结题的情况下,某些高校突击购置设备,导致所购设备实用性不足;三、日常管理不善,缺乏专业设备管理维护人员,致使设备缺失、技术档案不全、使用记录混乱、维护不及时、故障率高等问题出现;四、缺乏效益评估机制,导致管理人员抱有“用多用少都一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因担心损坏贵重设备而令其长期闲置,大大影响了贵重设备的使用率。高校需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一方面,在购置仪器设备之前,需进行充分的论证,依据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对拟购设备所属项目、经费来源、安装环境、管理人员等进行考察,充分考虑购买的必要性,同时,需要开放实验室,建立贵重设备共享平台,整合实验设备资源,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健全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贵重设备由专人专管,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规范使用,定期维护,及时维修,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最后,还需对贵重仪器设备进行效益评估,对使用机时、共享程度、教学与科研产出、日常运转与维护情况等指标进行考察。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仪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四、以人为本,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被划归为教辅人员,处于教师队伍的从属地位,待遇与地位上相对较低。由于学校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视不足,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兼职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人员大量存在,而高学历、高层次的实验技术人员无心工作、频频跳槽的现象也屡屡出现,由此造成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整体专业层次较低。[3]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的工作水平,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成为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任务。高校需要重视实验室技术队伍的作用,通过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与社会地位,稳定队伍,使实验技术人员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改善队伍结构,形成稳定的人才梯队。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积极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条件与机会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学术活动、到知名实验室进修,促进其对先进技能的学习与消化,提高队伍的实验技术水平。同时,建立完整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落实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业绩和岗位履职情况进行评定,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优化实验技术队伍。

五、化繁为简,构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日益扩大,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压力也愈加繁重,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实验室档案管理方面,工作日志、设备使用维护维修记录、实验室使用记录等实验室档案均由手工记录,工作量及人员重视程度等因素,必然会对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完整性造成影响;二、资产管理方面,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下账目繁杂、统计工作量大,不利于资产数据的采集、查询与分析;三、实验资源共享方面,传统管理模式下,仪器设备信息相对分散、封闭,且易与实际使用情况脱节,管理者无法及时跟踪其最新情况,不利于资源共享。传统管理模式因其工作繁琐、流程长、效率低下,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对实验室建设的新要求。为了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科学、有序,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包括实验室日常运转中的任务工作信息、人事信息、财务信息、设备信息、耗材信息、安全设施信息等内容。通过该平台,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实验室各类信息的最新动态,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资产的管理更加过程化、有序化,资产购入、领用、报废各环节信息一目了然,也便于查询;而设备等实验资源信息可在平台上公示与更新,对外开放并实行预约使用制度,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六、结语

建立一流的实验室需要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工作。在进行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管理机制和结构,创新灵活的管理模式。既要加强科研设备的投入与利用,又要重视人才培养,只有“软件”和“硬件”两手抓,才能保证实验室的高水平发展。同时,利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高效整合各项资源,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到新的高度,这样才能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基地。

作者:傅雅娟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上一篇:公路路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下一篇:IMS核心网网络安全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