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的背后

时间:2022-10-29 11:58:05

“考试焦虑”的背后

所谓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

通过这个定义我们能够大致掌握“考试焦虑”的含义,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却不能简单理解之。

学生说:“我很想知道一些关于考试时缓解紧张的方法。”

家长说:“我们孩子考试的时候特别容易紧张,心理素质特别不好。”

老师说:“某某同学一考试就焦虑,有什么办法吗?”

目前,“考试焦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上三类人恐怕是距离考试最近的群体了,他们对考试的关注与态度似乎在向我们说明一些问题。

■ 为“焦虑”正名

“焦虑”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体验被很多人列入健康生活的“黑名单”。殊不知,这种让我们紧张不安的情绪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在进化心理学家的眼中,我们目前所体验的各类情绪都可能在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试想:在原始环境里,焦虑对我们的祖先们有什么帮助?在他们眼中,高处很危险;腐败的食物可能是被污染了;冒犯凶残的陌生人是致命的;穿越宽阔的旷野可能会被狮子发现;如果不囤积粮食,就有可能被饿死……

以上的各种想法让我们的祖先变成了“焦虑症患者”,但正是这样的“焦虑症患者”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活下来了。他们之所以得以存活,是因为他们焦虑。那些不够焦虑的人往往无法生存。在那个饥饿仍旧威胁人类生存、猛兽随时可能攻击你的时代,在那个悬崖林立、陌生人可能夺走你和孩子性命的时代,在那个你只能博得别人好感才能够共同生活的时代,焦虑,是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之一,是大自然让我们提高警惕的方式。

时至今日,“焦虑”依旧在社会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针对考试的焦虑情绪是在提示我们自身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考验。此时,“冷静反思”比“为此而慌张”能够带来更积极的意义。

■ 身边的“考试焦虑”

1. 被“考试”放大的“焦虑”

当我们面对一项考验和挑战时,出现一些紧张的生理反应是很正常的现象。研究表明,恰当的焦虑水平有助于临场发挥。大部分同学和家长已经对这一认知规律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清晰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将“考试焦虑”当作考试失利的借口。因为,怎样的焦虑水平最适合哪一类人的哪一科考试发挥,这其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让我们无法将这一问题量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同学宁可相信是考试焦虑影响了自己的发挥。因为这样的解释不至于让平日的辛勤付出成为无意义的劳作;有些家长宁可相信是考试焦虑影响了孩子的考试成绩,毕竟这样的解释能缓解他们的无奈和压力;有些老师宁可相信是考试焦虑让学生考试失常,这能帮他们明确下一步教育的方向。

在这样的内心逻辑之下,“考试焦虑”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缓解大家内心焦虑的借口,是不是很滑稽?

2. 与“考试”无关的“焦虑”

在讨论与考试有关的焦虑情绪时,甄别“考试焦虑”与“日常焦虑”也是不可省略的环节。

一位高三的女生在一模前因为“考试焦虑”被介绍到心理咨询室。但通过了解发现,她的焦虑情绪不仅仅集中在考试这一件事情上,而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样的焦虑由来已久,想在高考之前获得明显改善十分困难。对她的干预也不应仅集中在考试这一狭窄的范围内。

虽然考试是引起学生焦虑的最常见场景,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日常的普遍性焦虑情绪的存在,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3. 特殊的“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引起。主观因素类似于:自我期望过高、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不足、自信心不足、自尊心过强等;客观因素类似于:来自父母的压力、来自老师的压力、同学或好朋友之间的竞争带来的压力等。作为一种与情绪有关的内心体验,考试焦虑的心理成因虽有普遍规律,但却不能僵化处理。

在一次期末考试前,一位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找到我,希望帮班里成绩最好的男生预约一次咨询,咨询的原因便是考试焦虑。

的确,男生向我叙述的内心体验、生理反应都与考试焦虑基本类似。但是,通过询问,我却基本排除了以上提及的可能造成考试焦虑的各种心理原因。那么,他的考试焦虑源头在哪里呢?我尝试继续探索他对学校、家庭的想法与态度,最终发现了症结所在。他是一个在小学阶段各个方面都不出色的男生,进入初中后很偶然地在第一次月考中得了全班第一,从那之后就出现了考试焦虑的情况。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艺术特长,不能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也没有良好的演讲技能,想为班级争光只能通过考进年级前十名这唯一的途径了。当考试成为他热爱班集体的唯一方式,焦虑的心情就可以理解了。

考场上的焦虑只是焦虑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弥散在他们周围的普遍的焦虑情绪。这可能源于家庭、同学、学习本身、电视、广播、网络。焦虑并不是坏事,它携带着大量的心理能量,勇敢面对便是获得能量的第一步。

作者档案

张依雯,12355北京市青少年服务台资深心理志愿者,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主要从事中学心理教学、青少年心理咨询、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案例与经验,帮助许多青少年平稳渡过成长期。

上一篇:把竞争对手变成追赶目标 下一篇:学一点缓解压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