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体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9 05:38:19

考试体育总结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1篇

从不无故迟到早退。工作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做到出全勤。按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结合社会、家庭、学校,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认真备课。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通过运用这个规律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教学过程中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二、两操工作。

在开学初我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对初一的学生进行广播操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二,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要求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第三,讲解少而精。我在广播操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第四,口令清楚、洪亮、准确。第五,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在此后,在全校广播操练习中,因为学生经过一个暑假,对广播操有些陌生,所以我重点抓了学生在动作规格上的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另外,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还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大力支持。所以,广播操质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学生以健康的身体进行学习、生活。

三、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总结如下:

1、备课方面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对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等认识不足,在有些时候未能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2、教法比较单一,在解决如何把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上方法比较单一。3、课堂上对于以下能教学能力要还有所提高: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组织;考试;创新

体育教学组织和体育考试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难点。多年来,教学组织和考试少有创新,缺乏活力,限制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生体质的发展和其他课程的学习。笔者从多年体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组织教学和考试方法,以期与同行交流。

一、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创新构想

根据所学运动技能形式对学生的身体、体育基础、智力等方面的要求,教师要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准确把握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切实反映体育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的具体、明确的课堂教案,形成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的计划。

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者,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学目标的制订、内容的确定、体育课类型选择、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体育基础、专业特点等。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整体观点和系统方法,精心设计出一整套训练学生的最佳方案,使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间多元互补,形成合力。

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活动与自主发展出发,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否定教师对于教学所应承担的责任。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能指手画脚、横加干涉,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进行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境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

二、体育考试创新构想

体育考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体育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导向和激励功能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上,同时,它还有筛选和鉴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社会挑选人才。

另外,体育考试不仅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能迫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可以说,离开了考试,体育教学就会失去质量的保证。

体育教学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考试。而有“考试”,就势必会有应试备考,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参加考试。应试备考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已学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强化和巩固,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如果考试的内容与方法是合理的、科学的,那么,相应的“考试”也是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考试应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改革,将体育考试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应强化考试的及时分析判断和及时反馈的功能,使教育成为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此外,还可通过体育考试所获得的信息,调动教育资源向体育后进生倾斜,教师无论从情感投入还是个别教学设计方面,都应对体育后进生予以更多的关注。体育考试应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理论、技评、达标、自评、他评等。同时,还应将平时考试作为体育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期中、期末成绩综合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改革单一评价学生水平的标准,实行多元变量动态考核方法。

现在,许多中职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方法是考试、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和家长的期望值。其结果,使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当得到纠正,还体育考试应有的目标。

总之,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工作。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先导性工作,在此我们谨提出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和体育考试改革的理论见解,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参考文献:

[1]卜令香.中职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11(05):289.

[2]何春梅,徐鸿洲.当前中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科技风,2013(04):185.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3篇

本文主要分析了2008~2012年这五年铜陵地区中考体育考试改革的情况。考虑中考体育考试改革对初三学生体质的影响,特别是对本地中考体育考试成绩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将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用图表法进行对比分析。

铜陵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现有人口29.6万人,面积763平方公里,辖区共有小学89所(含34个教学点)、初中18所、高中4所。小学在校生17794人,初中在校生13268人,高中在校生6901人。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我们依托中考体育考试改革,积极探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回顾本地区五年来中考体育考试改革

为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精神,不断深化中考体育考试改革,达到以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铜陵地区在实施体育中考过程中,遵照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安全,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考试的方法简便易行,公正合理。五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使得体育考试对学校体育的正面引导作用越发明显。

1. 2008年铜陵县中考体育考试

总分值为30分,其中身体素质测试为15分,平时考核为15分。考试的项目为3项,必考项目为立定跳远和掷实心球,选考项目为1000m/50m(男生);800m/50m(女生)选一项,每项满分为5分,合计15分。评分标准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平时考核15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5分),依据学生初三体育与健康课程考核成绩按优(85~100分)、良(70~84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四个等级折合为体育中考成绩的5、4、3、1分。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情况(5分),主要考核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及学生锻炼情况,即早操、体育活动课、学校或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课余锻炼情况等。考核主要看出勤和表现情况,无故缺勤每次扣0.2分直至本项分值扣完为止。表现情况考评定为较差,一次性扣1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5分),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按优、良、达标、不达标四个等级折合为中考成绩,其分值依次为5、4、3、1分。2008年中考结束后,经汇总分析我们认为,考试的15分相对客观公平,但平时考核分数不实现象严重,多数学校因为平时未做好考核的台帐建设,定分无依据,于是就做老好人,凡升学有望的学生都是15分。考试项目的制定欠妥,比如在耐力跑和短跑的选项考中,绝大多学生选择短跑,放弃耐力跑。实际情况与我们当初想法背道而驰,欲利用中考促进学生耐力素质提高的愿望未达成。

2.2009年铜陵县中考体育考试

总分值30分,全部采取考场测试。各单项满分均为10分,考试为3项,项目为1000m(男)/800m(女),选考项目为两组,考生在每组中各选一项,第一组为立定跳远/掷实心球;第二组为坐位体前屈/跳绳;评分依据沿袭上年度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中初三年级的评分标准。部分项目借助器械,人机结合,如跳绳使用计数型,坐位体前屈使用坐位体前屈测试仪。考后总结分析,我们认为全部采取考场测试,考生考分比上年度更客观,基本能客观反映平时的学练水平和身体素质状况。但某些人为因素对考试的干扰依然存在,个别考官有循私舞弊行为,少数学生成绩有水份。例如计时员在考生未到终点前就停表,立定跳远在丈量时皮尺头绕几圈再插到落点,以达到提高成绩,提高分数的目的,唱报成绩与记录成绩不一致等。总体是面上的公平公正能确保,但点上有欠缺。

3.2010年铜陵市中考体育考试

总分值60分,全部采取考场智能化测试。每位考生仍然考3项,每项满分20分,必考项目为1000m(男)/800m(女),选考项目为两组,每组分男女选一项,第一组为:实心球/引体向上(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第二组为:跳绳/立定跳远;测试标准依然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中初三年级的评分标准。众所周知,体育考试开放性大,人为非考试因素影响大。为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切实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氛围,继续巩固均衡教育的成果,市政府通过招标,购入一套价值30万的体育中考测试设备,实现智能化测试。考生进入考场后,依据考试流程和报考项目,逐项考试,每项考试结束,测试仪即时公布该项成绩,全部流程结束后,个人成绩自动汇总生成,考生确认签字,全程录像存档备查。参与监考的考官,回归监考的本位,只能对考生起监督疏导服务的作用,无法改变测试成绩,真正实现了公平公正。考后我们总结分析认为,此次中考体育考试实现了四个统一,即首次实现市县区统一考试,统一了考场,统一了考试标准,统一了测试设备。考试最客观公正,成绩最能反映参考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自在情理之中。

4.2011年铜陵市中考体育考试

总分值60分,全部采取考场智能化测试。每位考生仍然考3项。每项满分20分,必考项目为1000m(男)/800m(女),选考项目为两组,每组分男女选一项,第一组为:实心球/篮球运球(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第二组为:跳绳/立定跳远;测试标准依然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中初三年级的评分标准。该年度首次选入运动技能测试项目,男生的20米篮球运球绕杆,旨在引导大家在平时体育教学和锻炼中,关注运动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形成持久的运动习惯。事后总结,我们发现男女生在满分率上差异较大,全市近1万考生,女生满分300人,男生30人。形成男女生此项上的较大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考生学练态度、投入等方面原因,但主要还是考试项目设置上,男女生不同项导致的难度不一致所致。女生的仰卧起坐一分钟50个满分,经过科学学练,达到满分还是比较容易,男女生的实心球投掷标准较高,男生12.4米、女生7.8米,达满分较难。

5.2012年铜陵市中考体育考试

总分值60分,全部采取考场智能化测试。每位考生仍然考3项。每项满分20分,必考项目为1000m(男)/800m(女),选考项目为两组,每组选一项,不分男女。第一组为:实心球/篮球运球;第二组为:跳绳/立定跳远;测试标准依然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中初三年级的评分标准。今年男女考生的考试项目一致,男女生呈现在成绩上的差异较小。全市总平均分:51.920,男生平均分:51.908,女生平均分:51.935,满分人数男女差异也不大。并且将因病、伤等原因免考的考试成绩由36分提升到42分,有效避免了勉强参考学生的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中考体育考试改革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1.初三学生体质稳步提高

随着中考体育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体质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以各项平均成绩为依据进行耐力和力量素质的分析。(数据来源于铜陵县中考体育考试成绩数据库)

从表2、3不难看出,五年的体育中考改革对学生体质改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参加各项考试的人数在变化,各项素质也在变化。作为耐力素质考核的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全县从2008年选项考时的男生237人、女生206人到2010年必考时的男生1657人、女生1776人,2008年考生因为可以选择考试项目,所以耐力素质项目的考试人数少,凡报考的考生水平普遍较高,在当年的成绩上也能体现。2010年男生平均成绩是4′06″,比2009年男生的平均成绩4′17″整整提高11″。全市2011年平均成绩达到3′57″,2012年达到3′55″;全县2010年女生的平均成绩是3′52″,比2009年女生平均成绩4′08″提升16″,全市女生2011年平均成绩是3′51″,2012年达到3′49″。力量素质五年来,无论男女生都在逐年稳步提高。

2.城乡中考成绩差距逐步缩小

从表2、3中不难看出,我市近三年实施自动化机械电子测试的体育中考,较明显地提升了体育教学水平,学生成绩逐年提升,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都有明显提高,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优势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

3.体育学科引起重视

由于体育考试改革有力,成效显著,以考试改革促教学改革的作用越发明显。领导的办学观念端正了,特别是初中学校校长们的观念在改变,体育学科引起重视。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很好的说明:1998年到2007年期间,我县未进编一名中学体育教师,2008年到2012年仅五年我县共招考18名专职体育教师,现在招考教师各校报指标时,往往是体育教师的指标申报数最多。校长们抢着要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由以前的搭班授课、被无故挤占,逐步到开齐开足、规范上课。

4.加大体育场地建设力度,配齐配足体育器材

因为我们的考试制度逐渐合理,考试手段公平公正,促使基层学校转变观念,大力推进体育学科教学改革,加大体育场地建设力度,配齐配足体育器材。以政府投入为主,单位调配补充为辅,学校的体育教学硬软件正在逐渐改善,初级中学基本都能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建有田径场,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体育教科研活动丰富多彩,以前组织体育教师外出观摩学习,都要教育主管部门分头找校长联系。现在是一有教研活动,各校校长就找我们申请派他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出去学习。

三、结论与建议

五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改革一路走来,并不轻松,可喜的是经历不断地探索创新,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科学合理的中考体育考试改革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现阶段实施公平公正的体育中考很有必要,它对初三学生体质的提高作用明显,对推进体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对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及体育器材配置进程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体育中考的一些有益做法甚至可以为高考实施体育考试提供参考。当然中考体育考试也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改进。例如:目前考试项目设置过于单一,重素质轻技能,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一致;学生、家长、教师为考试而教、为考分而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与终生体育、健康体育理念格格不入等等。但如何扎实做好中考体育考试改革,发挥好考试的引导作用,以考改促教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不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让学生自觉自愿从事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终身体育理念,这些都将是我们的新课题,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铜陵县(铜陵市)中考体育考试成绩数据库(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CP].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4篇

【提出问题】:

自从实行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时的分数计入中考成绩规定之后,中考体育牵动着千家万户,每年的4月到5月这段时间,尤其考试那几天更是吸引了无数有考生家庭或学校期盼关注的目光。

因为中考体育关系着广大学生的升学问题,对每一个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大事,是初中体育教学成效是一次检阅,对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检验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次考核。

那么如何实现既让学生达到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又能轻松将这10分收入囊中,笔者集合几年来的毕业班教学实践,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特别是初三体育的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研究方法】:分析与总结

【研究结果与分析】: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可以分成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一、初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会一些教材规定的运动技术、技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之功效。第二阶段为初三,最主要就是体育中考项目的训练。无论你说多么喜欢体育,无论你跑得多快跳得多远,中考体育你不拿满分,你就是一个需要体育补差的对象。毫不夸张地说,初三的体育课就是为体育中考而设,没有体育中考很多学校将会人为地砍掉每周二个课时的体育课。

体育中考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检测,也就是对学生的速度能力、弹跳能力、臂力、腰腹肌能力的衡量。具体考试的内容为男、女同学的50米,男、女同学的立定跳远,男同学的俯卧撑,女同学的仰卧起坐等项目(去年的项目有所改变,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被坐位体前屈代替)。考试的总分为10分,其中50米4分,另外两个项目各3分。

体育是学校中较特殊的一门学科,一方面它没有象其它学科那样在固定的教室进行,其教室为室外;另一方面它的教学任务又是在动中完成,因此就加大了上好这门课的难度,体育老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备对象,备教法,还要备场地、器械和天气。

【结论与建议】:

因此要想在体育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学校、班主任方面

1.1 学校领导要重视关心。 ①在安排初中体育课的课时,特别是初三体育课时,一节课中不能超过三个班同时上课,最多只能安排三个班,否则上课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人多、场地小、干扰大,课的效果就自然而然(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只有四个篮球场,有一个60多米的直道,田径场总长220米)。

②初三下学期体育课除了每班的两节课外,每班最少应增加一节课的练习时间。因为下学期初三体育课最多只有两个月(即三、四月)的课上,过了“五一”节就要进行考试,时间太少了,如果遇雨天课就更难上,大雨就无法上,我们又没有室内场地,因此应增加训练时间。

1.2 班主任老师要配合上好体育课。体育课是室外为主的学科,体育老师一个人确实难以掌握,遇上纪律稍差的班级站队都要10多分钟,殷切希望班主任老师的支持,做好以下几件事:

①除在班上强调上好体育课外,应在班上宣布(指定)班长、体育委员分别检查男、女生的出勤情况。假如班主任老师有时间的话,上体育课时来操场上看看,那是最大的支持。

②希望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要求家长在家里督促学生完成一项考试内容的练习,即男生俯卧撑,女生的仰卧起坐,每天都要练(2-3)组,有的家长还要帮助完成,并督促完成的次数

2. 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方面

2.1 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应做到抓重点难点带动其它项目。中考体育内容男、女分别三大类,这三类项目中最难提高成绩的是速度能力,即50米,而男生的俯卧撑,女生的仰卧起坐只要坚持天天练,成绩较容易提高,是较好拿分的项目。立定跳远主要靠腿部力量和腹力,如果50米成绩好的同学,其立定跳远成绩就不会太差。所以体育课应着重抓速度练习。

2.2 刻苦训练,认真备战。从初三的第一个学期开始,体育老师、家长和学生就应该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有所侧重中考体育测试项目,利用课外活动等课余时间加紧备战,认真训练,尤其要抓住“冬训”这段时间,学生每天要保证半小时的体育活动。

可以安排的项目是①、3-5分钟跑步;②一分钟跳绳;③连续蛙跳;④团身抱膝跳;⑤单、双脚跳台阶;⑥俯卧撑;⑦一分钟仰卧起坐等。

2.3 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自信心。 无论是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学生自己都要把体育考试作为在初中阶段最后一次检验自己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机会,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不要过分紧张和怯场。事实证明,谁自信心足,临场不怵,谁就可能充分发挥水平,取得较好成绩,考试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心理稳定。在策略上不要过多期待考试的结果,要认真仔细的对考试过程加以考虑。

考试前,既要有争取优良成绩的信心,又要有面临发挥不佳的心理准备。当然,轻率对待考试,放弃拚搏,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切不该有。

2.4 考试前期的准备。 在考试前的数天至半月,学校要组织1-2次模拟测验,这既是一次训练,又能获得参考的经验,学生不能放过而要认真对待。这一阶段,要进行有一定负荷和质量的练习,锻炼的项目,仍应广泛一些,不要仅仅局限于考试的三项。

2.5 考试阶段的准备。 学生要对体育考试的安排和通知要仔细弄清,尤其是时间、地点及关键事项。有可能的话,提前察看考试场所,熟悉考试场所。同时准备好考试的服装、运动鞋及考试准考证。

考试时要合理安排体力,充分利用考试换项间隙抓紧休息。要根据自己的水平,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参加考试,如在优势项目一、二次试跳取得最优成绩时,为节省体力准备下一项考试,可以要求免掉后一、二次试跳。

考前一、二天,调整和减轻运动量,保证充分睡眠,防止伤病;注意饮食营养和卫生,特别是饮食卫生方面,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

2.6 考完后的心理调节。 体育中考一般一天就可以考完,而且考试成绩学生可以自己大概知道,如果考试时因自身和场地原因没有考好,学生要及时的调节心态,不要沉寂在没有考好的心态中,及时投入到文化学习中去。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5篇

自从实行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时的分数计入中考成绩规定之后,中考体育牵动着千家万户,每年的4月到5月这段时间,尤其考试那几天更是吸引了无数有考生家庭或学校期盼关注的目光。

因为中考体育关系着广大学生的升学问题,对每一个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大事,是初中体育教学成效是一次检阅,对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检验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次考核。

那么如何实现既让学生达到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又能轻松将这10分收入囊中,笔者集合几年来的毕业班教学实践,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特别是初三体育的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研究方法 分析与总结 研究结果与分析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可以分成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一、初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会一些教材规定的运动技术、技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之功效。第二阶段为初三,最主要就是体育中考项目的训练。无论你说多么喜欢体育,无论你跑得多快跳得多远,中考体育你不拿满分,你就是一个需要体育补差的对象。毫不夸张地说,初三的体育课就是为体育中考而设,没有体育中考很多学校将会人为地砍掉每周二个课时的体育课。

体育中考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检测,也就是对学生的速度能力、弹跳能力、臂力、腰腹肌能力的衡量。具体考试的内容为男、女同学的50米,男、女同学的立定跳远,男同学的俯卧撑,女同学的仰卧起坐等项目(去年的项目有所改变,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被坐位体前屈代替)。考试的总分为10分,其中50米4分,另外两个项目各3分。

三、结论与建议

因此要想在体育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校领导要重视关心

1.在安排初中体育课的课时,特别是初三体育课时,一节课中不能超过三个班同时上课,最多只能安排三个班,否则上课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人多、场地小、干扰大,课的效果就自然而然(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只有四个篮球场,有一个60多米的直道,田径场总长220米)。

2.初三下学期体育课除了每班的两节课外,每班最少应增加一节课的练习时间。因为下学期初三体育课最多只有两个月(即三、四月)的课上,过了“五一”节就要进行考试,时间太少了,如果遇雨天课就更难上,大雨就无法上,我们又没有室内场地,因此应增加训练时间。

(二)班主任老师要配合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是室外为主的学科,体育老师一个人确实难以掌握,遇上纪律稍差的班级站队都要10多分钟,殷切希望班主任老师的支持,做好以下几件事:

1.除在班上强调上好体育课外,应在班上宣布(指定)班长、体育委员分别检查男、女生的出勤情况。假如班主任老师有时间的话,上体育课时来操场上看看,那是最大的支持。

2.希望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要求家长在家里督促学生完成一项考试内容的练习,即男生俯卧撑,女生的仰卧起坐,每天都要练(2—3)组,有的家长还要帮助完成,并督促完成的次数

(三)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应做到抓重点难点带动其它项目

中考体育内容男、女分别三大类,这三类项目中最难提高成绩的是速度能力,即50米,而男生的俯卧撑,女生的仰卧起坐只要坚持天天练,成绩较容易提高,是较好拿分的项目。立定跳远主要靠腿部力量和腹力,如果50米成绩好的同学,其立定跳远成绩就不会太差。所以体育课应着重抓速度练习。

(四)刻苦训练,认真备战

从初三的第一个学期开始,体育老师、家长和学生就应该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有所侧重中考体育测试项目,利用课外活动等课余时间加紧备战,认真训练,尤其要抓住“冬训”这段时间,学生每天要保证半小时的体育活动,可以安排的项目是①、3-5分钟跑步;②一分钟跳绳;③连续蛙跳;④团身抱膝跳;⑤单、双脚跳台阶;⑥俯卧撑;⑦一分钟仰卧起坐等。

(五)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自信心

无论是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学生自己都要把体育考试作为在初中阶段最后一次检验自己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机会,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不要过分紧张和怯场。事实证明,谁自信心足,临场不怵,谁就可能充分发挥水平,取得较好成绩,考试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心理稳定。在策略上不要过多期待考试的结果,要认真仔细的对考试过程加以考虑。

(六)考试前期的准备

在考试前的数天至半月,学校要组织1-2次模拟测验,这既是一次训练,又能获得参考的经验,学生不能放过而要认真对待。这一阶段,要进行有一定负荷和质量的练习,锻炼的项目,仍应广泛一些,不要仅仅局限于考试的三项。

(七)考试阶段的准备

学生要对体育考试的安排和通知要仔细弄清,尤其是时间、地点及关键事项。有可能的话,提前察看考试场所,熟悉考试场所。同时准备好考试的服装、运动鞋及考试准考证。

考试时要合理安排体力,充分利用考试换项间隙抓紧休息。要根据自己的水平,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参加考试,如在优势项目一、二次试跳取得最优成绩时,为节省体力准备下一项考试,可以要求免掉后一、二次试跳。

(八)考完后的心理调节

体育中考一般一天就可以考完,而且考试成绩学生可以自己大概知道,如果考试时因自身和场地原因没有考好,学生要及时的调节心态,不要沉寂在没有考好的心态中,及时投入到文化学习中去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6篇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根据《条例》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卫艺司于1992年,确定北京等省、市为全国试点单位;于1993年5月,印发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开展。1995年1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传达了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完善考试办法,加大管理力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试体育取得了很大成效。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全国考试体育的现状,研究对策,促进考试体育工作的完善,使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全面贯彻,我们于1997年初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教委体卫主管部门发出了调查表,对各地考试体育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综述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3.国家教委体卫部门要同基教、职教、招生等部门协调一致,做到政出一门、政令一致。

4.调查反映,目前,考试体育工作所遇的阻力,主要来自教育部门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各地呼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从教育内部抓起,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7篇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根据《条 例》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卫艺司于1992年,确定北京等省、市为全国试点单位; 于1993年5月,印发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国绝大 多数省、市的开展。1995年1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传达了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统 一思想,不断完善考试办法,加大管理力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试体育取得了很大成效。 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全国考试体育的现状,研究对策 ,促进考试体育工作的完善,使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全面贯彻,我们于1997年初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教委体卫主管部门发出了调查表,对各地考试体育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 综述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 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 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 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 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 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 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 、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 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 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 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 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 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 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 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 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 .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 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 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 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 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 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 (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

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 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 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 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 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 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 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 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 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 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 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 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 )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 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 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 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 ,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 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 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 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 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 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 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 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 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 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 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 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 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 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 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 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 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 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 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 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 ,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 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 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 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3.国家教委体卫部门要同基教、职教、招生等部门协调一致,做到政出一门、政令一致。

4.调查反映,目前,考试体育工作所遇的阻力,主要来自教育部门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对教育工作者自 身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各地呼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从教育内部抓起,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8篇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工作(以下简称考试体育)从首次出现至今已有17年的历史。它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盛行、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采取的必要措施。从总体看,这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根据《条例》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卫艺司于1992年,确定北京等省、市为全国试点单位;于1993年5月,印发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开展。1995年1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传达了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完善考试办法,加大管理力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试体育取得了很大成效。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全国考试体育的现状,研究对策,促进考试体育工作的完善,使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全面贯彻,我们于1997年初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教委体卫主管部门发出了调查表,对各地考试体育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综述如下:一、总体情况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六、建议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3.国家教委体卫部门要同基教、职教、招生等部门协调一致,做到政出一门、政令一致。4.调查反映,目前,考试体育工作所遇的阻力,主要来自教育部门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各地呼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从教育内部抓起,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5.各地要求国家教委要对各地的工作及时进行监督、指导,这是促进各地工作的措施和有效途径。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考试 体育考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31---03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招生考试是高校选拔人才、学生深造学习的主要方式。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和我国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参加体育专业考试的考生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体育专业考试。纵观近几年四川省体育专业高考情况,考生人数逐年增加,竞争也日趋激烈。从1997年开始我国高校体育类专业考试发生了四次大的变革,这四次变革对体育高考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对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及科研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体育专业考试和人才培养与体育专业的发展相关联。本文以中学教练员、高中体育高考生以及在校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通过对四川省体育专业高考的现状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析体育高考的影响因素,提出体育专业考试模式的发展对策,这将对引导体育专业高考的改革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高考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学带队教练员、应试体育高考生、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体育高考专家及监考考官为调查对象来进行研究数据的收集,对2013年参加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高考的考生以及带队教练员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需要,在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等网站查阅了大量有关国内外有关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考试的大量文献资料,收集了相关书籍等方面的信息和学术文献。为文本研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研究方法。

2.2问卷调杏法

对参加体育考试的专家、教练、考生、在校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问卷的发放及收回采用体考期间当面发放的形式,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

2.3逻辑分析法

通过归纳、演绎、推理、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总结出四川省体育专业考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四川省高校体育专业现状调查

3.1.1四川省体育考生报考动机情况分析

根据统计表明:学生报考体育专业考试的动机主要分为三类,其中“从众心理型”占总数的32.2%,这类考生一般是受他人或环境影响,应考目的不明确,抱无所谓来玩的态度,应试能力很不稳定;“找出路型”的考生占总数的42.8%,这类考生应考是为了升学而考试,一般训练时间较短,运动水平较低,认为学习成绩一般而考体育是条捷径;“热爱运动型”的考生占总数的25%,这类考生是为自己从事体育工作创造机会,应考目的明确,训练刻苦认真的态度明显。

3.1.2四川省体育专业考生应试心理状态分析

调查表明:体育考生面临应试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3.2影响四川省高校体育专业考试的因素分析

3.2.1家长的态度因素

家长是考生坚强的后盾,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考生都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对考生参加体育高考的态度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家长如果支持考生参加体考,给考生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使考生没有任何杂念,更易集中精力参加训练,反之则异然。体考考生训练枯燥、辛苦,如果没有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更难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生能否顺利考入理想学校,家长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家长对考生参加体育高考的态度直接影响考试。

3.2.2体育考生的自身素质因素

自身素质在本文指的是体育运动素质。有的考生先天身体素质较好,比如力量、速度等方面比较突出。当然,如果具有先天良好的运动条件但不刻苦训练,运动成绩也会停止不前,甚至下降。相反,如果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再经过一段时间科学、系统地训练后,运动成绩同样也会大幅度提升。

高考让很多学校迷失了方向,升学率成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只是一味的对学生的老师提出要求,却很少考虑为老师和学生解决困难。体育训练是考生参加体育高考的必要途径和手段,训练的成效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考生能否取得好成绩并进入高校。但是,很多中学对体育高考生的管理处于放任、不重视状态,只是安排学校老师进行训练,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给带队老师,让一些经验不足的老师安排训练,专业知识水平欠缺,难以完成训练任务。同时很多学校设施,器材不能满足考生训练的需要。由于中学对这些因素的疏忽,对考生训练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学校的重视程度对学校今后的的长远发展起关键作用。

3.2.4教练员的水平

教练员的训练水平高低对体育考生的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体育考生与其他学生性格不一样,他们大多比较活泼,情绪波动较大,常出现故意迟到和旷课等情况。这就要求高考训练队要纪律严明,以保障良好的训练作风。教练员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带头模范。在业务能力上,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广泛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完善自己。教练员还应掌握考生的原始成绩,再对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较好的考生重点培养,但不也会掉下任何一名学生。因此,教练员的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体育高考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3.2.5临场发挥情况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10篇

摘 要 目的:对高中体育跨班级选项教学模式的探讨。方法:通过研究法、分析法、调查法、实践法、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课的分项教学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揭示了分项教学的魅力。结果;通过分项教学的开展和研究,使中学的体育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也步入了良性的轨道。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体育课堂 分项教学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一方面,而学校体育特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跨班级选项教学是完成高中体育新课改模式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

二、实施过程和研究措施:

(一)准备阶段(2008年7月―2009年7月):组织理论学习,聘请专家指导研究实施方案,进行人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按计划组织实施,确定实验班级,明确实验要求,进行问卷访谈等调查。聘请专家现场分析,做好过程调查、分析、记载。设计问卷调查,各子课题分组进行问卷调查。

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提倡“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的工作目标,不断增强教师的“一流意识、科研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观念大讨论、大学习,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逐步形成责任分明、制度健全、管理有序的运行机制。

四、设计实验方案,对实施课改的理论依据进行考证。征求有关专家意见,修改实施方案。

五、利用田径排球、传统学校优势,切实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形成以排球、田径为校本教研课程。

六、重视普及、培养学生排球与田径兴趣。新生入学,让新生了解国内外排球与田径发展状况,灌输和丰富学生排球与田径知识;组织学生观看排球与田径比赛,激发学生爱国激情;组建排球与田径兴趣小组、组织排球与田径比赛,充分发挥学生的排球与田径才能。

七、实施教学计划。在高一阶段,涉及的教学内容除了五个选项科目外,还安排了田径、体操、游戏等内容,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高二的分项教学打好基础。高二实施分项教学后,各教学班以各个项目为核心,重新制定教学计划,主要有身体素质单元计划、选项科目单元计划和田径单项单元计划。

八、建立竞赛活动体系,充分发挥活动的示范效应。学校每年都举办田径运动会、年级排球与踢毽子、跳绳比赛等一系列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改变竞赛规则,面向全体学生,丰富活动内容,努力选择学生最喜欢、最受欢迎、最有社会价值的体育项目。

九、制定考试与评价体系。根据不同项目的技术特点和身体要求规定:生长发育情况占10%,每个选修项目一般每学期安排2―3个考核内容(占30%),每学期安排2―3个身体素质的考核内容(20%),学习态度占10%、意志品质占10%、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占10%,不固定具体的考试时间,当学生认为可以达到考试要求时,随时可参加考试,学生对考试的心理压力明显降低,敢于考试善于考试的能力在提高,理论采取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相结合的办法(10%)。

十、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撰写相关论文和教学案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做好结题工作。

十一、成果分析: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使体育课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并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性尝试。

(二)“基础+限制选修”学习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自我意愿及发展的内在需要,尽量满足其兴趣爱好,因而赢得了学生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大大强化了学习积极性,共同的兴趣成为强大的推动力。

(三)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了传统的对教学内容认识和理解的局限性,紧紧围绕学生主动参与这个核心,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重新优化组合,在教学上并重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形成了我校特色校本教材。

(四)在教学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改变约束性强的班级授课制,创造了以共同爱好与需要为基础、以悬想相同的学生分班授课制。这既拓展了更为广泛的授课时空,又使教学的中心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大大增大,大胆培养学生的自锻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锻自练习惯。

(五)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评价与考试体系。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帮助学生学会与课程目标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自己,从而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十二、总结:由于在实验研究中,要求行动者参加研究,让学生了解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转变了学生观念,为学生今后独立进行科学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此外在今后的教学中,学校应尽可能克服困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尽量满足学生的选项和重新选择要求,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一考试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一学生期中考试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