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制度范文

时间:2023-02-27 08:50:29

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范文第1篇

摘 要 考试之旨,首在取士。考试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工具,从技术层面看,有能够撑起其实现公平正义的竞争技巧;从理论层面分析,其背后又有能够合理解释其存在发展的道德依据。本文以科举考试制度出现前后的考试思想比对为明线,以考试思想的发展脉络为暗线;抽象和提炼科举考试制度在古代考试思想发展史上的承接性意义,为今之考试理论的发展方向提供参照。

关键词 科举考试 考试思想 承接

作者简介:袁云龙,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主要从事管理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28-02

一、考试思想的阶段性划分

我国是最早实施考试制度的国家,完善的考试制度和成熟的考试思想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要贡献。对考试制度的历史考古表明: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考试和考试思想的萌芽。并且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统治的加强日臻成熟。“每一种考试制度的建立,必与一系列基础假设、取向、目的相连”。考试制度与考试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考试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考试观念的社会化,使其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考试思想的社会化又“刺激”了考试制度的“神经”,使其渐进完善。

科举考试的出现是人类考试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以举荐为主的人才选拔局面,将考试作为衡定人才质量优劣的主要工具。一方面使得人才测量的手段更加公正化、客观化;另一方面,考试形式的标准化和程式化,也使得人才评量的规模化成为可能。与考试技术并行发展的考试思想,在科举考试制度形成后,也应时展之变化,发生了变形。早期的考试思想更多的是围绕要建立一种相对全面的人才测量工具而进行理论假设和实验论证。事实上,一旦假设成为现实,理论转化为实际,观念和理论就要处于“被修正”阶段,围绕已经发生的实际进行修正和总结。科举考试制度社会化之后,对考试的概念设计已经完成,考试形式的假设已取得进展。此时,考试思想也就相应的发生了某种转变,虽然其所依据的核心理论尚未被“移植”。但在后期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考试的规模的增大,考生的人数的增多,考务管理的负担的增重。最初为追求全面和实用型人才而设计的考试理论假设,开始发生偏转,转向为解决考试的“公平性”问题而努力。

据此,可以将科举考试作为古代考试思想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将古代考试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讨论,分别概述为:科举考试出现之前的考试思想——感性认知和基础铺垫阶段;和科举考试最终制度化后的考试思想——理论沉淀及重心偏转阶段。

二、科举考试之前的考试思想——感性认知和理论奠基阶段

(一)选贤任能——考试思想的初认识

“尚贤”思想的由来已久。“圣王之道,先王之书,距年之言也”是也。选贤任能的行为和思想可以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时代溯起。原始的人才考核形式还仅是对“举荐”的辅助,最初的考试现象也尚属个例,并未常态化。但至少可以证明“尚贤”思想在当时已经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选贤任能”的思想和实践已初见端倪,萌芽期的人才选拔思想就此形成。殷周所处奴隶时代,相对独立的“考试”概念还没有出现,普遍意义上的考试现象还尚未形成,“考试”还只是对以“荐举”为主的人才选拔手段的辅助。“考核手段和方式所指向的目标,还仅限于士大夫以下的低级官吏,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吏则通过世官任用。及至春秋战国,世官制度出现衰退,明贤思想显著发展,选贤任能成为这一时期的潮流。”“这一时期的“选贤任能”的观念虽与“考试”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却与“考试”互为表里,关系甚密。由于考试的概念和制度还未明定,“尚贤”思想也就成为此一时期“考试”思想的集中表现。” [论文网]

(二)儒家文化中的考试思想——考试思想的再定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重新定位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至此,考试制度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也越来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古代考试制度发展到科举制时期,无论是考试制度所依据的理论,还是考试的内容均集成于儒家思想。他关于考试的“认识和观点更是达到了相当的理论高度,成为中国古代考试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为以后考试制度的实施提出了具有奠基性的理论依据。

1.“有教无类”——关于考试平等、公平的原则

“有教无类”,本是出于孔子对社会之教育公平性的论述,其意重在表达要打破学在贵族,举在贵族的传统局面,强调无论贫富、贵贱均有接受教育,出世入仕的机会。讲求的是平等和公平。而事实上“孔子的‘有教无类’绝不止是一种教育思想,还是一种使人不拘于出身,各尽所能,秀异者居上的社会理论”因此“有教无类”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宏观上的“公平”精神,表达的是对社会公平的愿景和呼吁。而恰恰是他首先提出的这种对“公平、公正”的呼吁,以及他首创的私人教育模式实践,为后来大规模、集中化的考试所趋向社会化、公平化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2.“学而优则仕”——关于考试的标准和内容

考试的标准和内容,是决定所设考试形式有效与否的关键,也就是选拔什么样的人,和怎样选的问题。考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有用之人来协助统治。量才方能授官,但到底有无可操作的能够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呢?这一论断的提出,成为了千百年来士人阶层不遗余力跻身仕途的潜在动力。同时,也为以后的考试的量化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古代的考试形式,多是以定性考试主。要想短时间内衡定出人才德行、才艺的优劣,靠举荐和个人的主观经验判断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因此,要设计出衡定人才优劣的标准,只能依据客观手段进行。这一客观手段就是考试,而决定考试效果的正是针对考试目标所划定的考试内容。

3.“听其言观其行”——关于考试的方法和范围

只有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人才进行综合全面的裁量,才能得出与考试目标一致性的结果。“听”和“观”指的人才考核所使用的手段,在没有先进的人才测量工具的古代,对人才的甄选,主要是通过直接的“观察法”和“访谈法”。就是要对被试者进行谈话交流,通过观察其言行举止,来对其品行和才德进行估量。这种考核方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但应该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言”和“行”指的是指对“被试者”进行测量时的范围界定。孔子云:“不知言,无以知人也”,通过“听其言”来了解被试者的言辞反应能力,考察的是其知识积累与口才。然,在政治统治中,统治者更看重对其行为的考核,“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通过“观其行”可以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听其言观其行”还应是包含有对考试范围界定上的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言与行的统一,是这一思想中对考试范围界定的深层表达。

当然,构架于封建统治基础之上

的传统儒家思想,在论述人才选拔的意义和作为考试定义的基础理论假设方面所给出的贡献非止于此。但就之后的考试思想发展来看,无非是围绕考试制度建设展开的基础理论拓展,而以上的几种考试思想才是最初的理论打造。两汉以来,无论是察举孝廉还是九品中正,无论是重才技的考试,还是重德行的考试,其都是对儒家思想中有关考试的基础理论和根本性原则的延续和发展,并无异议。

三、科举考试形成后的考试思想——理论沉淀和重心偏转阶段

考试形式和考试思想发展到了隋唐之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并日益成为人才晋升渠道的主流。“以考试为中心的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是传统尚贤思想发展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人才选拔实践的总结”。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渐进发展和成熟,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趋向繁荣和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人才选拔机制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单纯的定性考核已经很难应对日益增长的士人阶层。因此,如何通过完善科举制,来提升人才选拔的效率,保证人才流动渠道的畅通,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成了当时考试制度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建立起程式化、标准化的考试模式,成了科举考试发展的新动力。对考试过程和考试内容公平性的诉求趋向也越来越明朗。

(一)科举之初,考试思想的摇摆

隋唐科举考试确立之处,各项考试规则尚未成熟,考试中仍然有较多的传统考试思维,夹杂着更多的主观性判断,“行卷”“问卷”的流行,仍然带有前朝察举的旧影,对科举考试的认同上也存在很多相异的思想。一方面以唐太宗和魏征为代表的“改良派”认为考试是相对有效的人才选拔手段,因此极力主张“以考代举”。为达到知人善任的目的,他们还为科举考试的施行,努力设计考核标准;增加考核科目,以应人才多样性的需要。而另有“守旧派”则尽列考试之积弊,“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不穷旨义,……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浮艳”为还原和复辟前代之察举制奔走呼吁。杨绾就曾上书建议太宗取消科举,回复察举制。他提出“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闾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新制度的实施必然会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从而引来是非正义,遭到质疑。但其中更多的是因为新制度的不尽完善所致。

(二)科举考试之中,对考试公平性的诉求

科举考试到了两宋时期,已经基本被广泛认同。当然,其中不乏有不同声音出现,科举存废之争虽时有起伏,但已不再是主流。在科举发展史上,关于科举考试的存废利弊之争,曾有过六次较大影响的争论和改革,但到了宋元两朝时期“思想斗争最激烈、探讨问题最广泛、参与人数最多”“也使人们对有关考试的理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许多矛盾与纷争也取得了初步的结论”。但最终大势所趋,考试任官的人才选拔渠道已经被士人广泛接受,科举考试的基本理念也普遍社会化。已由对考试思想的认同上升到对考试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的认识。两宋是文官集团相对泛滥的时期,“重文轻武”造成文官集团的拥挤,考试人数的增加,使统治不得不相应地对考试制度进行适应性调整,“为了克服创始时期不够完善的缺点,在制度上采取了一些使其客观化、严密化的改革措施,以实现公平取士。”在理论上,为设计“公平”的考试程序和“标准化”的考试内容展开了全面论述。

(三)科举考试的“瓜熟蒂落”——考试思想的反思

明清是科举考试发展的极盛阶段,有关科举考试的形式和规则已经定型,士人的政治观念已经基本被科举考试的思想占据。科举考试的制度发展伴随着君主集权的最终形成达到了极致,关于考试程序的设计和考试相关法制的规划也已经达到了至善,但接近完美的“制度外衣”难以掩盖和替代破落的政治基础。为最大程度上标榜“公平、公正”的科考精神,科举考试在内容和形式上极力追求“公开、客观和标准”。也正因为看不到科举考试背后的真正“腐朽”,才导致其最终自掘坟墓。

到了清朝末年,八股取士的积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甚至已经成为统治无能和官僚腐败的直接原因。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亦或是那些在科举考试中屡遭失败的举子们开始对这一对士人毒害很深的选任制度进行反思和批判。其中尤以对八股取士的批判最为激烈,认为它“敷陈大义”“代圣人之言”严重地禁锢士人的思想;批判它的“科第功名”腐朽了士人举子们的心,腐蚀了社会的机体。以其弊病丛生,毒害知识分子为由,建议将其废除。科举考试思想的发展也最终回到了原点,走向了理性回归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朱明哲.从考试有效性理论看科举考试的非意愿后果.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5).

[2]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考试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考试制度;制度改革

考试是学生在学校的指挥棒,它的形式很大程度上能指导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方式。考试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对高校考试制度的探讨,不断改善培养高校高素质的人才。

一、现行高校考试制度的不足

1.考试内容古板。一般的高校考试都放在期末,且采用古板的模式。即都是以理论的闭卷笔试考试为多,很少有实践、技能之类的考试,就算有,也是流于形式化,很少有认真对待。同时,考试的内容也常常局限于所学的教材与老师上课的课堂笔记,很少有扩展,考试内容偏窄,题型的选择被限定在传统的题型范围内,少有选择合适形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古板的考试方式易使学生对考试产生厌倦致使不认真对待。

2.考试形式不规范。据调查,大学的考试有潜规则存在。教师为了满足学校考试及格率的硬性规定,划出重点范围,泄露考试内容,让学生蒙混过关,甚至有的老师在阅卷时随意评卷随意给分,这也让大学考试的质量名不副实。纵使有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30%,但是对于平时成绩,科任老师给得比较随意,且往往成为“仁慈分”,这反而成为其中的一个考试漏洞。

3.考试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的考试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管理都比较随意化。任课老师从出卷、评卷到统计分数都是自己一手包办自己所教的班级,误导很多学生觉得与其花时间在学习上,还不如与老师搞好关系,平时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考试作弊也是高校中存在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都觉得,一个学期的辛苦付出收到的回报远不及考试前背复习题答案和作弊。作弊屡禁不止,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的的完全实现,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建设,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建议

1.考试内容灵活化。考试作为检查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且是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除了在形式上要丰富多彩之外,在内容上也要不断更新。考试题型不要老是采用往年的,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改变,要突出对学生的能力考察,通过多种开放型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2.考试方式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已经不断地被放大,我们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去考核,不单以试卷分数评好坏。实践证明,开卷、口试、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或者它们之间的结合的考试,更能提高学生对考试的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建立完善的考试监督机制。在考试前,老师应杜绝透题、漏题、画重点的现象,不要让学生觉得考试有捷径可走,致使其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评卷时,从评改试卷到登记分数都应采用密封方式和交换老师。在考试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诚实理念,要严格监考,防止学生通过作弊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高分导致考试成绩没有实际意义,必要时要做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4.改变考试理念,实行真正考试。考试制度原来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但实践中却发生了偏离,使学校教育围绕着考试转,应试教育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扭曲了考试制度的本体功能。科学的考试不仅是检查教学的效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树立真正的科学考试理念。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的高校人才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也应该具有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就需要打破以往传统考试一律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进行大胆的考试改革,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高等学校考试制度。事实上,高等学校考试改革是一个综合性工程,不仅需要思想理念上的突破,更需要有适应新形势的一系列教学配套改革,不断探索考试的新模式,使之更适合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韦巧燕,陶靖.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1).

[2]汤秉遵.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探讨[J].中南论坛,2010(2).

[3]卫绍元.论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人才的能力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12).

考试制度范文第3篇

一、小学考试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其危害性十分重大

传统的小学考试制度存在着哪些严重的弊端呢?主要是:

一是背离了培养目标。小学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以应试升学为目的,以追求高分为目标,从而使考试背离了国家的培养目标,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以统考的名次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往往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水平,并与晋级提薪挂钩,教师以考试分数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学生则以升学为唯一目标,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代替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是考试范围狭窄。由于应试的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范围极大地缩小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重视上一级学校或业务部门的考试科目。许多小学不顾国家课程计划的安排与要求,只设置参加考试的科目,并且增加课时,加大练习量,频繁举行考试,致使学生负担加重,学习知识结构单一。

2.为了追求高分,教师不顾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被僵化成了“划道道、背条条”的模式,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片面追求知识的机械记忆,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扭曲。

3.单一的文化课书面考试,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导致不少学校不重视动手操作和劳动教育,品德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记忆观点与资料,忽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品质养成的倾向。

三是考试评价方法单一。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只偏重对试卷分数的评价,忽视动口、动脑、动手能力的评价;只偏重考试结果的评价,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只偏重他人的评价,忽视自我评价。一张试卷定全局,分数成了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同时,这种按考试总分“一刀切”划线的录取单一的办法,也不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四有”公民,阻断了特长生的升学之路,影响所及,学校校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应试”的怪圈,不能鼓励学生在专长爱好方面发展、冒尖,而是违心地按“一个模式”去铸造平均发展的“标准件”。

四是加剧了校际之间的不正常竞争。建立在现行考试制度基础上的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质量评价机制,极大地加剧了校际之间的升学竞争,导致分快慢班、招择校生、节假日补课、复习资料泛滥等现象屡禁不止。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德育工作实效很不理想,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长期摆不上学校工作的应有位置,等等。

这种“应试教育”,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其主要危害是:

一是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有的学校领导公开提出:“一切都要从升学出发,‘副科小科’应当为主科让路。”这样一来,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被挤到了次要地位。不少学校口头上也说“五育并举”,实际上是“一花独放”,口头上说的是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唯升学率以求,“一好遮百丑”。这种做法极大地削弱了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功能。在这些学校里,青少年的思想偏颇,理想境界低下,劳动观念淡薄,纪律松懈。这对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歪曲。

二是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拼命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强制推行所谓“大运动量训练”和“题海战术”,频繁地举行各种名目的考试,逼迫学生呆读死记,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压抑。同时,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正常的睡眠和文体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生理发展也受到影响。初步调查,学生中的近视眼发病率高达25—35%,体质指标大幅度下降,身心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

三是导致初中学生流失严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中,实际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来换取少数重点“尖子生”的升学。这种做法不但极大地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促使他们以“破罐破摔”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造成当前初中学生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初中教育的普及,更有甚者学生流失后还派生出其它种种社会问题。

四是极大地冲击着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破坏了国家教育法规,不贯彻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他们按照“考啥教啥,不考不教或少教”的原则,擅自对国家有关规定作了重大修改。这样做的结果,从近期看,严重打乱了学科知识的科学体系和横向联系,造成学生知识结构零散混乱,知识面狭窄,也给教学管理和上一级学校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从长远看,势必影响青少年各种才能,特别是创造才能的发展,并最终降低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五是造成了学校不正之风的兴起。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教师试题保密;少数教师甚至弄虚作假,搞不正之风,从中捞取“荣誉”。而学生为了取得高分,考试作弊,这种现象也不是个别的。正由于这样,它使学校的师德和学风都受了严重的影响。

总之,片面追求升学率危害极大,它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必须研究对策加以彻底解决。

二、改革小学百分制的考试制度,把它改为等级评价制度

改革小学百分制的考试制度,实行等级评价制度,决不仅仅是评价形式的转换,实质上是小学考试制度的全面改革,从而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它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实行等级评价制度,以等级计绩,将相差无几的成绩划在一个等级,虽然仍未彻底摆脱分等分级的影响,但它弱化了差别,淡化了分数竞争,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大多数地区小学毕业生都就地就近入学,也为这一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众多的小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实践证明,等级评价制度,就是“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制度。在这一评价模式中,“等级评价”是核心。一般的都把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于是百分制的精确性淡化了,其模糊性突出了。各个年级学生只要答对80%以上,都可算为优秀;稍差一点,就是良好;60%的正确率可达到及格,这说明该学会的知识已经基本学会,达到合格要求了。于是,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得到优秀成绩的快乐,决不会像过去只差1分、2分而引起的过重的心理压力。

改革实践较好的学校证明,等级评价的模糊成绩也不要张榜公布,只告诉本人。当然,试卷上的错误必须及时更正,把知识学懂、学会。因此,等级评价制度,也就失去了“排队”的作用,它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把知识学好,获得成功的信心。

等级评价制度与百分制相比,有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百分制考试,一门课程一张卷,许多应测的能力无法去测,如语文中朗读、说话等;数学中的实际测量等。等级评价制度则不是这样,它进行分项考核,如语文分为拼音、识字、辩词、造句、阅读、作文、朗读、说话、听记,等等。考试方法为分项复习,边复习边考试。分项考试,每项单独划定等级。如果某个学生阅读考得不够好,只得了个“良好”,这不要紧,可能作文得了个“优秀”。如果进一步努力,其他语文考试项目也都可以得“优秀”。百分制考试,名次列在前面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而等级评价制的分项考试,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获得优良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许多等级评价制度改革的学校,在评定成绩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改革,那就是让学生参加成绩评定。比如,一些无法在卷面上体现出来的考试项目,如语文中的朗读、说话等等,就采用了学生参与评定的方式。比如说话考试,按照教师指定的题目或要求,说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按照规定的标准,共同评议每位同学该得的成绩,教师在充分听取小组同学意见的基础上,最后合理地定出等级。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这一改革的重大意义,这不仅变单纯的学生复习应考过程为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良好的公正心理。

这种等级评价分项考试,考试的范围大大地拓宽了,每次考试的时间缩短了,考试评分方法灵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相应地减轻了。

等级评价制度中的“等级+特长+评语”的第二项内容,就是“特长评价”。这是凭借评价手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改革。由于“分项考试,等级评定”的实施,使师生从分数的怪圈中摆脱出来,有时间有精力来发展特长,爱其所爱,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要评价特长,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特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学校领导与教师对活动课程重要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考试制度改革的学校,越来越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但按上级规定开设了活动课程,而且增设自选活动课程,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从众多考试制度改革的学校来看,活动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学科类、技能类、文体类。在这三大类活动中,又可分出许多兴趣小组,每个学生自愿参加,各取所好,主动发展,各练其长。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应当创造良好的条件,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各种活动小组每月可以进行一次小汇报会;班级每两个月可举行一次特长表演;每个年级每学期可举行一次会演;“六一”、元旦、国庆等重要节日,学校可举行各种特长汇报会等等。这样,学生有了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发展了其爱好和特长。

对学生的特长应当怎样评价呢?学校应当有统一印发的“小学生素质综合发展评价手册”,上述活动中学生表现都没有名次或等级,期末从中选择一个最好成绩,用写实的方式记入“评价手册”。比如,某位学生唱歌并在市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那就把这个获奖成绩记入手册中。

正由于众多的活动小组,发展了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也发展了学生不同的特殊素质,这为培养不同类型的创造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等级评价制度中的“等级+特长+评语”的第三项内容,就是“评语评价”了。众多的改革实践学校证明,对“评语”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性。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思想品德和文化课学习的情况,而且还要评价审美能力与劳动技能状况,又要评价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性格、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这一切,都是传统百分制考试无法做到的。二是针对性。强调全面性评价不等于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而是要突出个性,显示出特点,每个学生都有所不同之处,并给每个学生指出应当努力的方向。三是期望性。在评语中,教师应当具有充沛的感情,透发出热爱学生之情,使学生感受到热情的期望,使学生看到的是希望所在,焕发出努力向上和前进的动力。

从上述的要求来看,写好“评语”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许多改革学校都把评语工作分为下列四个步骤:一是学生自我评价。要求学生既写优点,也写缺点,并写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写完后直接交给老师,不与同学见面,其目的在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小组评议。在小组评议中,要求大家只找同学的优点,不找缺点。这样,团结精神增强了,又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态。小组评完后,由小组长把评议结果交给老师。三是有关任课老师向班主任提供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四是班主任与有关老师共同研究每个学生的评语。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班主任与有关老师共同研究每个学生的评语也就不困难了。在评语中,应当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点燃起孩子们的希望之火,或许这是他们走向成功的起点。

实践证明,取消百分制,改革为“等级+特长+评语”的等级评价制,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主要是:

一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等级评价制进行“分项”考核,这就使考核覆盖的内容更加全面,更便于学生复习巩固,强化理解和记忆;“分项”考核,也容易使师生发现知识上存在的缺点,能够及时地得到反馈、矫正。同时,等级评分制,要求每节课“堂堂清”,即在课内完成任务;还要求“单元清”,进行单元目标过关制,等等。这就是促使教师认真施教,学生认真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是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等级评价制代替百分制,从而由“教学过程+结果”的评价代替了单纯看分数的评价,这就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行等级评价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因而对教师的素质也相应提高了,并通过各种举措有效地提高教师政治水平、师德修养与业务水平,这就更加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等级评价制,改变了百分制中的“一张试卷定命运”的旧格局,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可能更多的成功机会,使大部分学生进了优秀、良好的行列,而尝到成功的喜悦,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事情,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动机与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进行考试制度改革,由等级评价制代替百分制,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和正确道路。

(作者单位:长春市树勋小学 )

考试制度范文第4篇

一、现行会计考试制度的弊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恢复和建立起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会计证)考试制度。会计考试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培养和选拔会计人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这三种考试的目的要求各不相同,自成体系,而参考对象却同为会计从业人员,造成了会计考试管理中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造成考试管理机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管理机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其地方分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人事、财政部门共同管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由财政部门管理。虽然这三种考试的管理,名义上分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实际上都是由市、县(区)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承担的。基层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本来就人手少(多则三两个人,少则一个人,有的只在相关科室设一个专职岗位),事情多,还要负责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换发、年检、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等大量中心工作。这些繁琐的工作占去了基层会计管理机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造成了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2.造成会计执业标准不统一,考试重复。现有法律、法规规定,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对象、执业范围各有侧重。但只是有无“注册”二字的差别,便使得他们的执业标准很不统一,也使得“会计师”的称呼名不符实。《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毫无疑问,注册会计师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会计师以上职称者均可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申请注册;没有特殊情形,应准予注册并执业。这就是说,注册会计师无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样,财政部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若干问题解答(一)》中,在界定会计岗位时,也将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人员)排除在会计岗位之外。这就不免让人纳闷,注册会计师不属于会计从业人员,那为什么要冠以“会计师”的头衔呢?注册会计师的三大法定业务之一——会计服务业务的开展合法吗?

执业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会计从业人员的重复考试。现行制度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实务(一)、会计实务(二)、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由于考试内容的不一致,加之执业范围的不同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不少会计从业人员考完了会计师又去考注册会计师,有的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又回过头来报考会计师,还有的从会计员一路考到高级会计师,最后还要去为注册会计师再搏一回。另外,从业资格考试本该是岗前考试,难度要求应较低,可考试的科目却比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还多出一门,考试难度也不在其下。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还要再参加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这样,不但增添了考试管理机构的工作量,也造成了考生时间、精力和资金上的巨大浪费。

3.教材政出多门,口径不一致。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都有各自的考试委员会,教材的编审、出版、发行自然按各自的渠道进行。由于教材编审人员对法律、规章和制度等理解不一致,加上新出台的法规制度编入教材的时间不统一,造成了同一年度两种考试的教材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各执一词,有的还大相径庭,让考生莫衷一是,让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无所适从。

另外,由于会计行业的考试持续走热,教材及其相关的辅导材料的出版发行给出版行业带来了不凡的商机。由于教材编写、出版、发行渠道失控,许多不法书商不惜以盗版、胡编乱造等手法编印名目繁多的教材和辅导资料投入市场,或者通过种种手段借助考试管理机构销售给广大考生。这些教材印刷质量低劣、错字漏字连篇不说,就连基本概念和业务处理的技术要求也被弄得颠三倒四,例题和解释牛头不对马嘴。

4.造成了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误解。注册会计师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中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是一种什么关系?属于中级还是高级?他们的技术等级孰高孰低?人们无法认定。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因为考试科目和教材的不一致,导致了执业过程中技术标准的不一致,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样的问题各执一词,互不买账,造成了社会上方方面面对会计行业的误解。

二、改革会计考试制度的对策建议

为了使会计考试制度朝着更加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人才、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将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三为一,统称为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考试。分设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四个等级,取消报考学历和专业条件的限制。凡想进入会计行业的人员必须首先通过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考试,考试的级次可由考生根据自身条件自愿选择。凡取得任何一个等级的任职资格,即可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应的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取得了会计师以上职称者,可申请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自由选择在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2.调整考试科目,增加考试次数。会计员考试可设置会计基础知识、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助理会计师考试可设置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财务管理三门课程,前两门课在会计员考试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些难度;会计师考试可沿用现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要求设置五门课程;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在会计师五门课程考试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并增设外语考试。考试时间由现在的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即每年的1月、8月上旬为报名时间,5月和12月中旬为考试时间。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要求全部课程一次通过才有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可在三年内通过全部课程,即单科成绩在三年内持续有效。

考试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HSC;地理;高考;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97-01

多元化是澳大利亚高考制度的代名词,其考试科目多元化,考试方式形式多样,考试评价方式灵活丰富。不仅保证教师教学方法多元化,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也能保证学生的选择多样化,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一、澳大利亚高考制度的概述

澳大利亚为联邦制国家,不同州的考试制度稍有不同。其中新南威尔士为澳洲第一大洲,其教育在澳洲最为出色,以其高中毕业考试HSC闻名。HSC能较好的体现科学性和公平性,现已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可。笔者通过论述HSC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评分方式,以期能为我国改革高考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1、多元化的考试科目

HSC考试为学生提供100多种考试课程,这与中学课程是相一致的。包括了基础课程、扩展课程及职业技能课程。基础课程由新州教学委员会制定,是考试的必选科目,包括6个方面:一是关于澳大利亚的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二是自然科学;三是社会科学;四是英语;五是除英语以外的其它语言;六是文艺、舞蹈等。其中扩展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而开设的,多是学校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特色开发的校本课程,如体育学习技能、宇宙科学等。这些课程由与大学课程相联系,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学习,知道自己潜能所在,为日后大学学习做好铺垫,而非我国教育,学生在高考之前仍不了解自己说擅长的,不能选取适合自己的专业。而职业技能课程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开设的。这样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及个人潜能的挖掘。

2、形式多样的考试形式

HSC考试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笔试、听力、面试及递交设计方案。其中递交设计方案中要求学生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方案中需包含图表、数据和图片,字数要求3000~5000。

3、灵活丰富的评分方式

HSC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50%为考生十二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三)的平时成绩,50%为本次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20%为模拟统考,15%为十二年级每学年的的两次测验,15%为学科特色分。为了保证公平,HSC考试制定了详细统一的评分标准,每个学校都需按标准评分。

以地理学科为例,评分标准包括:地理研究占20%,地理问题的解释和综合占30%,地理写作占40%,野外工作占10%。

二、HSC考试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启示

1、考试的目的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HSC考试为学生提供100多种考试科目,考试科目与中学课程相匹配。有专为培养学生兴趣开设的扩展课程,如社区生活常识、宇宙科学等;也有为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开设的职业技能课程,如商业管理、旅游等,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强调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死读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反观我国的考试科目,学生的选择范围小,压抑学生个性,过分强调书本知识,长期忽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造成了“高分低能”现象。

单一的考试科目也导致了培养的学生只会读书,其它能力受到压抑。并且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参加高考考生人数远多于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的名额,很多没有考上大学或者不想上大学的学生想参加工作,但却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难以为生。我们应吸取澳洲考试制度中优秀的部分,根据学生的兴趣及需求开始职业技能课程,教授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 一项工作技能,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凭借一技之长而立足于社会。这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

2、改变“一考定终身”局面

我国选拔人才仅依靠高考成绩,面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压力,给许多学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考试失手常有发生,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考是学生获得高等教育唯一途径,而应试教育是提高成绩最快的途径,学生不得不埋头苦读,压抑个性,成为“读书机器”。反观HSC考试形式多样的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听力、面试(口试、表演等)及递交设计方案。这体现了HSC考试强调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考试科目中均要求递交设计方案,如农学、设计技术等科目。设计方案要求严格,如要求学生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如此要求的考试形式,学生若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则不能完成作业,也不能成功通过考试。这是培养学生灵活学习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的HSC考试以其多元化的考试科目、形式多样的考试形式、灵活丰富的评分方式,从根本上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多样的考试科目,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再是以往单一的考试形式,形式多样的考试形式从多角度、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公平的评分标准,消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病,要求学生不仅只局限于课本,重视平时多方面的培养,如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这些无不体现了澳大利亚的高考制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国,不能再深陷于“一考定终身”的泥潭中,我们不能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没有生气,没有创造力。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也势必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澳大利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陈 娜.多元化的澳大利亚高考制度—以新南威尔士州的HSC考试为例[J].上海教育.2006(11A).41-42

[3] 周 慧.罗剑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高考体系及其意义[J].2007(5),79-81

考试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考试;立法;作弊;思考

中图分类号:D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091-02

今天的考试,已经在各个领域里普遍存在。大规模的考试有中考、高考、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研究生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另外还有职称考试、公务员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和其他各种资格考试等,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考试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一个人从上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工作岗位,直至退休,需要经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试,以致有人戏称“考试人生”似乎并不为过。在中国,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多达5000多万,堪称世界第一考试大国。毋庸讳言,有考试就有作弊。作弊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也作弊;作弊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古人也作弊。尽管人们对考试中的作弊行为深恶痛绝,对应试教育大加鞭挞,却又不得不承认古往今来,考试制度确是一种选拔人才行之有效的机制,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是一种带有激烈竞争行为的活动。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替代考试的、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更好的手段。于是,只有转向如何规范考试,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杜绝作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法治深入人心的今天,最好的途径就是立法。

一、考试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现状

近年来,考场上作弊屡禁不止、花样翻新:从传统的夹带、抄袭、交头接耳、换卷子,到现在的复印、缩印、口袋书、手机、电脑、网络和“”。作弊方式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向更高的“技术”层面发展。考试作弊的参与人员也有了变化,集体作弊、联合作弊越来越多,甚至有监考老师监守自盗,积极配合考生作弊。还有一类考试作弊,不是在考场内,而是在考场外,如考前的泄题和考后阅卷过程中的“人情分”等。目前,英语等级考试、成人高考已成考试作弊的重灾区,而大学校园内的课程考试作弊已成泛滥之势。考试作弊真正引起国人关注的,则是在社会影响面最广、规模最大的高考中出现的舞弊案。如曾经引起全国轰动的湖南嘉禾高考集体作弊案、广东电白高考舞弊案、安徽毫州高考舞弊案等,无不让人触目惊心。

2003年底全国自学考试中,河北石家庄和沧州两市共查出考试作弊考生1600余人;2005年成人高考中,吉林省公安机关将涉嫌组织考生集体舞弊的l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深圳市某考场使用“手机探测仪”,揪出了l2名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的成人高考考生;安徽省阜阳市在2005年成人高考中清理出200多个“”,l4名监考老师受到处理。倘若任上述舞弊现象泛滥下去,作为现代社会人才选拔的考试机制,将会出现信誉危机。考试作弊最大的危害莫过于戕害社会的诚信观念,加剧社会的信用危机。那么,如何治理愈演愈烈的考试舞弊现象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为考试专门立法,依法惩治作弊的参与者和责任人,还考场一片净土。

我国目前已颁布的各类考试规章制度,全部由各省、市、自治区及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并且都以“规定”、“试行”、“暂行”、“决定”、“意见”、“通知”的形式出现,如《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关于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各类高等教育考试中替考等违纪舞弊现象的通知》、《国家司法考试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其中,国务院198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是我国目前针对考试制定的最高级别的规范文件。这些行政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考试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分散、效力等级低、稳定性差、处罚力度小、约束力低等。现有考试制度在面对日益复杂的考试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有时滥用惩罚侵犯考生合法权益,有时又对一些社会危害性较大的考试舞弊鞭长莫及,难以有效遏制考试作弊,使得作弊之风愈演愈烈。如广东电白高考舞弊案,法院审理时难以找到法律依据,不能以高考舞弊行为作出判决,最后只得以“行贿”、“受贿”、“”进行判决,这样难以把握处罚的尺度,考生的合法权益有可能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近年来,由于考生法律规定的权利受到侵犯而状告考试机构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这既给试图通过违纪舞弊蒙混过关的考生和谋取私利的考试工作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也让代表国家秉持考试正义的考试机构感到无可奈何。

除上述所列情况,目前我国还存在考试法立法层次较低且已不合时宜,以及现行法规标准不一,缺少维护考生考试权益和司法救助方面的内容,当这些考生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相应的救济措施在现行的考试法规中尤为缺失。

二、对考试立法的思考

(一)清楚界定考试法的适用范围

笔者的观点是考试法的内容应为《国家教育考试法》。即考试法的范围仅应当包括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即: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自考、成人高考等,而不应当包括:

第一类:其他部门和社会机构组织的考试,如司法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托福、雅思等。

第二类:由地方组织的非全国性考试,如中招等。

第三类:各学校自己组织的种种考试,如期末考试等。

理由如下:

1.从立法的角度即统一考试立法的必要性上来讲,没有必要制定大的统一的考试法。立法要讲究统一,但是要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可能,必须是一个科学、严密的规范体系,如果将没有统一基础的事项硬性的连在一起立法,则可能产生拉郎配的效果。

上述各种考试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指导思想都是很不一致的,有的是选拔性的考试,如高考、研究生考试;有的是资格性的,如统一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些考试的录取原则、所要收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如果不分彼此的将这些考试规定在一部法律当中,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可能会相互牵掣,难以实施。

2.从教育、考试制度的现实即统一考试立法的可能性上来讲,统一考试立法缺乏相应的客观条件,不可能实现。当前我国的考试名目非常之多,各项大考、小考数不胜数,并且不断有新的考试形式产生,另外,各项考试的规范程度各不相同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将这么庞大的考试体系都纳入到一部考试法当中加以管理,是很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国家教育考试的范围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事项和人群,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操作模式,必须和其他考试区分开来。对于其他的考试如公务员考试等非国家教育考试等,可以通过一些单行法律或者专门的行政立法加以解决,这比期待一部法典式的统一考试法更为现实和有效。

当然,“考试法”作为一部规范考试行为的法律,其内容绝不只是针对考试作弊行为,它应该规范考试的全过程,包括招生宣传、考生报名、命题管理、试卷保密、考试后的阅卷、登分、分数的公布、考试最终结果的和通知,以及成绩、录取通知书的发放等各个环节。此外,它的法律责任主体,也不仅仅是考生,而应包括所有考试参与者,如命题人员、印卷人员、保管人员、监考人员、评卷人员、考试机构和考区、考点的工作人员等等。

(二)完善考生权利救济途径

救济是纠正、矫正或改正发生或业已造成伤害、危害、损失或损害的不当行为的一种补救工作。有权利必有救济,无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在教育考试领域中,法律关系主体在教育考试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均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由于参加考试的考生居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教育考试法应当有力地保护考生参加教育考试和知晓考试结果的权利,在其考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得到方便、迅速、有效的法律救济。在实践中,教育考试法律救济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一是教育考试机构在对被处罚人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被处罚人做出处罚决定的理由和根据,并听取其对事实的陈述和申辩;

二是被处罚人对教育考试机构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在接到处分决定书15天内,可以向作出处分决定的教育考试机构的上一级教育考试机构提出申诉,后者在接到申诉后30天内予以复议,并做出最终的复议决定;

三是被处罚人对违反教育考试法受到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根据国家《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四是被处罚人对违反教育考试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受到的刑事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据国家《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提出上诉或者申诉。此外,还应积极发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比如天津市2005年开始实行国家教育考试争议裁决办法,成立公信力较高的裁决组织,对国家教育考试中发生的争议进行居间裁决,收到了较好效果,教育部也给予充分肯定。

(三)与考试制度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为了确保考试顺利进行,严厉打击作弊行为,在考试法出台后,必须由相应的法律制度配合,以保证考试法的顺利实施。首先是刑法的修订,考试法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对考试作弊行为规定了刑事责任,那么必须在刑法中规定相应的罪名来处罚,否则就会名存实亡。例如在以前的广东电白、湖南嘉禾两起案件中,涉案的教育部门主管官员被处以罪和贪污罪,而对于协助舞弊的监考老师和社会人员的处理则束手无策。其次是行政处罚法和民法也要做相应的修改,对某些作弊主体作出明确的规定。民法中也要规定相应的救济,如录取中被冒名顶替的人员如何获得赔偿特别是精神赔偿等。最后是相关教育方面立法的完善。以前一些关于考试作弊规定的《规章》、《规定》 该废止的废止、该准用的准用,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一些新的法律也要加紧出台,如招生相关立法等。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有了一部法律,真的就可以制止甚至杜绝考试作弊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法律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最大程度上尽可能地保护正当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法治社会是一种不断趋于理想的境界,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考试作弊的最终根除,有赖于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总之,制定“考试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减少作弊,同时也是对考生权益的一种保障。让法律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让法律驱散某些考场里面存在的乌烟瘴气,让神圣的考场真正成为平等竞争的竞技场。

参考文献

[1] 王海,丁俊丽,李光泉.从考试制度现状论国家考试立法的迫切性[J].天津大学学报,2003,(10).

[2]李罡.教育法学基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考试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兴趣 加分 考试制度 植物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09-01

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主题,也是大学生就业后必备的基本素质。以往的植物学考试中仍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色彩,而素质教育的表现不足,因此限制了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致使学生以通过课程考试为大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同时也将导致本来对植物学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丧失了继续提高的勇气。上述结果必将导致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往往也是高分低能,在进一步深造或工作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制度也在与时俱进,在改革中求发展。[1-6]

一、以往植物学理论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八年来植物学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与前期教学改革经验,在肯定现行考试制度大方向的前提下,对植物学理论课程考试制度的弊端总结如下。

学校考试制度现行的植物学理论课程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有或无)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实际考核是以出勤和回答问题为主要考核对象,期中和期末考试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这种考核内容的设置除了最高占期末总成绩20%(无期中考试时)的平时成绩尚给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知识能力保留了部分发展空间外,其余80%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应试教育的范畴,这种卷面成绩比重过大的理论课考试制度却会诱导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以通过考试为目的,造成学生的创造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考试的压力下被搁浅。这也许就是当今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高分低能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力本来是有的,可是在大学考试中搁浅了。

二、设计针对性的考试制度改革方案

植物学理论课教学,从素质教育观点和当今人才需求标准来看,最终目的只有两个: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这相当于万丈高楼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在前者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应用植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避免以往我校植物学理论课程考试制度弊端,在继承以往考试制度优点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如下改进方案——探索从兴趣入手的加分式考试制度。

(一)探索从兴趣入手的加分式考试制度概念模型

从兴趣入手的加分式考试制度,是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为前提,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提供必要的条件,根据学生的兴趣行为的结果、在正常考试总分基础上进行加分的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激励式考试制度。大胆规定加分值上限为课程总分值100分的一半,加分后课程总分上限仍为100分。加分值上限的设定代表改革力度,和改革效果密切相关,但该上限值究竟是偏高还是偏低还有待于在考试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二)改进方案的理论依据

1.从兴趣入手的加分式考试制度,是以教学的创造性原则为基本理论依据。该考试制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从兴趣入手的加分式考试制度,符合心理学动机行为原理。该考试制度使学生的学习或研究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与发展,这种学习或研究活动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因为动机决定行为。而动机的产生又是来源于需要和诱导,加分式的考试制度能够满足对植物学有兴趣学生对探究植物学奥秘的心理渴求状态,是促进学生由兴趣到学习或研究活动行为转变的主要推动力。因此,从兴趣入手的加分式考试制度,本质上成为激发和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研究的动力,因此,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按照兴趣主导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三、预期效果

根据前期研究工作,预期课题研究结果如下:

1.从兴趣入手的加分式考试制度实施以后,学生学习质量应该具有明显提高。

2.对植物学感兴趣的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有所加强,能够善于将植物学知识学以致用来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学现象。

3.学生以后想从事植物学研究的热情会被激发,考研比例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伟.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7(6):135-137.

[2]刘小芳,周莉蓉.适应时代需求,加强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J].大学学报,2003,18(1):75-78.

[3]王晔.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156-157.

[4]沈咏,苏明理.应势而生的应试教育和应时而生的素质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90-92.

[5]王克臣.教育观念转变与高校素质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6):3-4.

考试制度范文第8篇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第八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第三条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卫生四类。考试方式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

医师资格考试方式的具体内容和方案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制定。

第四条医师资格考试实行国家统一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确定提前3个月向社会公告。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负责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专门委员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牵头成立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的医师资格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兼任。

第六条医师资格考试考务管理实行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考区、考点三级分别责任制。

第七条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在卫生部和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领导下具体负责医师资格考试的技术性工作其职责是:

(一)组织拟定考试大纲和命题组卷的有关具体工作;

(二)组织制订考务管理规定;

(三)承担考生报名信息处理、制卷、发送试卷、回收答题卡等考务工作;

(四)组织评定考试成绩提供考生成绩单;

(五)提交考试结果统计分析报告;

(六)向卫生部和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报告考试工作;

(七)指导考区办公室和考点办公室的业务工作;

(八)承担命题专家的培训工作;

(九)其他。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考区考区主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兼任。

考区的基本情况和人员组成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备案。

考区设办公室其职责是:

(一)制定本地区医师考试考务管理具体措施;

(二)负责本地区的医师资格考试考务管理;

(三)指导各考点办公室的工作;

(四)接收或转发报名信息、试卷、答题卡、成绩单等考试资料向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寄送报名信息答题卡等考试资料;

(五)复核考生报名资格;

(六)处理、上报考试期间本考区发生的重大问题;

(七)其他。

第九条考区根据考生情况设置考点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备案。考点应设在地或设区的市。考点设主考一人由地或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兼任。

考点设置应符合考点设置标准。

考点设办公室,其职责是:

(一)负责本地区医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

(二)受理考生报名核实考生提供的报名材料审核考生报名资格;

(三)指导考生填写报名信息表按统一要求处理考生信息;

(四)收取考试费;

(五)核发《准考证》;

(六)安排考场组织培训监考人员;

(七)负责接收本考点的试卷、答题卡负责考试前的机要存放;

(八)组织实施考试;

(九)考试结束后清点试卷、答题卡寄送答题卡并销毁试卷;

(十)分发成绩单并受理成绩查询;

(十一)处理、上报考试期间本考点发生的问题

(十二)其他。

第十条各级考试管理部门和机构要有计划地逐级培训考务工作人员。

第三章报考程序

第十一条凡符合《执业医师法》第九条所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在1998年6月26日前获得医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又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士时间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执业时间累计满五年的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是指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各类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的学历。

第十二条凡符合《执业医师法》第十条所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是指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各类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学历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是指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中专学历。

第十三条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到户籍所在地的考点办公室报名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两张;

(二)本人身份证明;

(三)毕业证书复印件;

(四)试用机构出具的试用期满一年并考核合格的证明;

(五)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还应当提交《医师资格证书》复印件、《医师执业证书》复印件、执业时间和考核合格证明;

(六)报考所需的其他材料。

试用机构与户籍所在地跨省分离的由试用机构推荐可在试用机构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

第十四条经审查符合报考条件由考点发放《准考证》。

第十五条考生报名后不参加考试的取消本次考试资格。

第四章实践技能考试

第十六条在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领导下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根据本辖区考生情况及专业特点依据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负责实施实践技能考试工作。

第十七条已经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报考执业医师资格的可以免于实践技能考试。

第十八条经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批准的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二级以上医院(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院除外)、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标准的机构承担对本机构聘用的申请报考临床类别人员的实践技能考试。

除前款规定的人员外其他人员应根据考点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到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指定的地或设区的市级以上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组织参加实践技能考试。该机构或组织应当在考生医学综合笔试考点所在地。

第十九条承担实践技能考试的考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满三年;

(二)具有一年以上培训医师或指导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工作经历;

(三)经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进行考试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考试成绩合格并由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颁发实践技能考试考官聘任证书。

实践技能考试考官的聘用任期为二年。

第二十条承担实践技能考试的机构或组织内设若干考试小组。每个考试小组由三人以上单数考官组成。其中一名为主考官主考官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经承担实践技能考试机构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推荐报考点办公室审核由考点主考批准。

第二十一条考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自行回避应试者也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回避:

(一)是应试者的近亲属;

(二)与应试者有利害关;

(三)与应试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考试公正的。前款规定适用于组织考试的工作人员。

第二十二条实践技能考试机构或组织应对应试者所提交的试用期一年的实践材料进行认真审核。

第二十三条考试小组进行评议时如果意见分岐应当少数服从多数并由主考官签署考试结果。但是少数人的意见应当写入笔录评议笔录由考试小组的全体考官签名。

第二十四条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承担实践技能考试工作的机构或组织的检查、指导、监督和评价。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机构应当将考生考试结果及有关资料报考点办公室审核。考点办公室应在医学综合笔试考试日期15日前将考生实践技能考试结果通知考生并对考试合格的发给由主考签发的实践技能考试合格证明。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机构或组织应于考试结束后将考生考试结果及有关资料报考点办公室审核由考点办公室将考试结果通知考生对考试合格的发给由主考签发的实践技能考试合格证明。具体上报和通知考生时间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实践技能考试合格者方可参加医学综合笔试。

第五章医学综合笔试

第二十六条实践技能考试合格的考生应持实践技能考试合格证明参加医学综合笔试。

第二十七条医师资格考试试卷(包括备用卷)和标准答案启用前应当严格保密使用后的试卷应予销毁。

第二十八条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向考区提供医学综合笔试试卷和答题卡、各考区成绩册、考生成绩单及考试统计分析结果。考点在考区的领导监督下组织实施考试。

第二十九条考试中心、考区、考点工作人员及命人员如有直系亲属参加当年医师资格考试的应实行回避。

第三十条医师资格考试结束后考区应当立即将考试情况报告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

第三十一条医师资格考试的合格线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确定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二条考生成绩单由考点发给考生考生成绩在未正式公布前应当严格保密。

第三十三条考试成绩合格的授予执业医师资格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医师资格证书》。

《医师资格证书》是执业医师资格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证明文件。

第六章处罚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视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取消单元考试资格、取消当年考试资格的处罚或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考场纪律、影响考场秩序;

(二)由他人代考、偷换答卷;

(三)假报姓名、年龄、学历、工龄、民族、身份证明、学籍等;

(四)伪造有关资料弄虚作假;

(五)其他严舞弊行为。

第三十五条考试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取消考试工作人员资格考试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可以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等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监考中不履行职责;

(二)在阅卷评分中错评、漏评、差错较多经指出仍不改正的;

(三)泄漏阅卷评分工作情况;

(四)利用工作之便为考生舞弊提供条件或者谋取私利;

(五)其他严重违纪行为。

第三十六条考点有下列情况之一造成较大影响的取消考点资格并追究考点负责人的责任。

(一)考点考务工作管理混乱出现严重差错的;

(二)所属考场秩序混乱、出现大面积舞弊、抄袭现象的;

(三)发生试卷泄密、损毁、丢失的;

(四)其他影响考试的行为。

考点发生考试纪律混乱、有组织的舞弊相应范围内考试无效。

第三十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在考试中弄虚作假、、、、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为申请参加实践技能考试的考生出具伪证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者的法律责任。执业医师出具伪证的注销注册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对出具伪证的机构主要负责人视情节予以降职撤职等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对违反有关规定的承担实践技能考试机构或组织璀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承担实践技能考试机构或组织的资格五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承担实践技能考试指定机构或组织。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规定,并报卫生部备案。

第四十条国家和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分别在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和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下,参与组织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中的有关技术性工作、考生资格审核、实践技能考试等。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是指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条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和第三条规定的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采供血机构适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三条规定的机构。

第四十二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的人员适用本办法的规定。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由卫生部解释。

考试制度范文第9篇

在当前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考试制度越来越流于形式。学校为了生源,教师为了声誉,随意修改成绩;学生平时不努力,却希冀于临考前的“划重点”,把考试当成“儿戏”。这样既无法提升学习能力,又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我参阅了国外一些高校的考试做法,就我院的考试改革措施解析说明。

1国外高校的考试制度

国外高校考试形式呈现多样化,以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原则,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记忆性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少。

1.1美国的考试制度:美国高校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答辩及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力求评定的准确性、客观性。例如,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研究专题撰写论文,既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所学内容,又要把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最为关键的是必须提出独立见解。

1.2英国的考试制度:英国考试制度是与质量保证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行校内评卷和校外评卷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大学学位标准的一致性。每门课的考试内容非常灵活,既要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考核知识的应用,但都很规范。

1.3法国的考试制度:法国高校考核由平时、定期、学年三种考核相结合而成,突出考核的连续性、综合性。传统笔试方式,大多高校采用试题库、考试中心等专职机构来组织设计,同时增强了口试、课程设计、科研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实践性、创造性的考核方法。

1.4德国的考试制度:德国注重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所修课程的掌握程度来决定何时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考评十分严格,但有多次考试机会。

上述几国的考试制度在教育理念上都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鼓励创新,尤其重视实践环节,注重和社会(岗位)的接轨。国外课程考试制度的特点在我国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今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我院实施教考分离的情况

2.1重点课程,双证毕业:我院对各专业学生实行“双证”毕业要求,即经过三年学习后,各科课程合格获得毕业证,同时还要考取自己所学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例如,经济管理系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全科合格外,还必须获得“会计证”。为了更多的学生“双证”进入社会,提高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对于“考证”课程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考分离。即将过去某一课程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评分的做法,改为从规范、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或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非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阅试卷。这实质是参加国家资格考试的提前“模考”。

这种形式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综合比较而言,有利于提高考试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利于端正教风和学风;有利于客观评价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也是本着提高学生就业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就目前毕业生资源在市场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应聘某一职位的时候,存在很多的竞争。有的人就业了,有的人失业了,问题在于高职三年这个过程的不同,这无疑就提高了对毕业生自身水平、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很多行业和单位要求毕业生必须有上岗资格证,这是就业的门槛,是步入社会的敲门砖。专业重点课程教考分离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压力是明显的,对学生正确引导,压力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授课中更能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设计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多套试卷,随机抽测:在百分制考试中,60分是及格标准,是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面对当前严峻的招生形势,生源逐年减少,有分即可入校,学生基础知识很差。作为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就此放宽60分的基本要求?如若60分(基本要求)都无法做到,我们在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无疑是对学生的犯罪,对自己的犯罪,更是对社会的犯罪。另一方面,要求把两年半的全部课程进行教考分离,基础知识很差的学生是否又能适应?单就我院普遍实行的“双证毕业”而言,每个专业的考证课程一般有三门,有的学生及格需要考2-3次,甚至更多,那么在校期间二十多门课均以试题库方式进行,出现过多的补考,又为教学管理部门增加了许多难题和困扰。因此对于其他非考证课程不是要放弃要求,而是要逐步、缓慢推行,授课教师仍然负责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但试题由授课教师以外的至少3位相关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考试前一个月出6-7套试卷,临考时由教学负责人随机抽一套进行测试。该模式尽管在知识量、信息量上无法和国家考证题库相比拟,做不到追求某种标准的通过水平,但考前复习还是存在一定的压力。能记忆一些知识、反复练习一些操作技能,培养一些学习能力,学就比不学好,练就比不练强。

2.3考评结合,全程培育:我院考试制度改革后,学期考试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能力(涉及口试、辩论、调查报告);实践成绩(20%),即为上机操作分析能力、案例分析能力;期末成绩(50%),一般为闭卷笔试,进行知识和技能全面总结和考核。成绩分项构成,数次考试及综合评价,历时学期的每一节课,打破了过去一次成绩“定优劣”的模式。评价学生的方式既有试卷,也有上机和论文、报告等;既有闭卷,也有开卷。强调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发挥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

刚刚闭幕的十,报告再次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无止境,成功需要终身学习。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过:“学不可以已。”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满足时代的需求,如果不去学习,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通过终身学习,不断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这是我们体面生存的必要条件。我院考试过程贯穿整个学期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知道考试成绩一部分掌握在教师手中,自己要保证出勤,努力积极参与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操作每一动手项目,客观上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浓烈了,有了一定的求知欲。另一部分成绩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能力的提升、实践技能的获取要靠自己平时的勤奋,不断的总结和反复的练习。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原哈佛大学校长艾路特曾说:“养成每天10分钟读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东西。”平时、实践占据百分之五十的制度,就是要学生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而非“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功利心理。

高职高专院校是要“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如若盲目跟着“考试指挥棒走”,考试便最终成为社会的不幸。我院始终坚持学生的发展是目的,考试只是手段的科学考试观,不断改革完善考试制度,希求通过教考分离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培养终生学习的理念,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姬焕芳,《对教考分离工作的思考》,科技信息,2007,26期

[2]徐双荣,盛亚男.《从国外大学考试谈我国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方向》,决策与思考,2009,19期

考试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91.46

一、地方高校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一考定成绩,缺乏对创新过程的考核

在考试方式上,重视终期的闭卷考试,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考试在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往往在50%左右。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等,在学期成绩评定中所占比例较小。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上课不记笔记、旷课,而期末为了通过考试,复印其他同学的笔记,有的甚至挺而走险在考场作弊,而考后其教材、笔记、实验报告等重要的课程资料都进了垃圾回收站。这一现象不仅严重违背了"学习认知规律",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

1.2考题以课堂内容为主,主要考核学生的"识记"能力

地方高校考试除了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学生评教"、"质量考核"的束缚,考出好的成绩不仅是学生的期盼,而且也成为了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教师在考题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均以对"三基本"的掌握状况为考核目标,回避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如在大多数的考试中,题型多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客观性试题为主,而体现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试题所占比例很小。有些教师甚至经不起学生的央求,在考试复习阶段还有意为学生划出考试重点,将考试范围缩得更小。

1.3实践课程项目设计不尽合理

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有些地方高校开设的实验课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缺少富有创新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前,实验教师会将实验所用的材料、试剂等一一准备好,再配上相关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非常机械,好像生产线上的工人一样,根本谈不上思考。

二、对地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由于考试具有评价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选拔功能等,所以考试仍然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对考试进行设计和组织,是地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2.1增强过程考核,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众所周知,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要做到真实、客观,应符合认知规律,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模块,可以在篇或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在限定的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其次,通过提问、讨论、演讲等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第三,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列出若干个开放性的综合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学生在课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必须理清概念,复习所学知识,而且还需进行文献查阅等,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而且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写作能力以及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而且还可以从众多的相关研究案例中,了解不同研究主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更深人的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突出能力测试,激发个人思考

考试命题要突出对能力的测试,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应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创造性设计考试命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开放:1)试题内容开放,在综合讲授内容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紧扣相关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命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试题答案开放,考试题均无明确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试题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考查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3)答题方法开放,鼓励学生采取多样的答题方法,如说明问题的图表、案例介绍和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3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以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考试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借助先进的评价思想和理论,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引导教师参与考试制度改革。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考试环境,做到既有规范又有自主。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自,可采取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笔试、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的选择与确立应尊重一线教师的意见。第三,要鼓励教师参与考试改革。学校应将改革成效与教师的利益和职称晋升挂钩,提高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2.4考试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

目前地方高校的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独立创新的能力,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多样的考试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途径最大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与各地方高校联合或交叉考试,使用同样的考卷,将本校试卷送到外校评改,可以形成学生学习的竞争压力,促使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还可以保证考试的科学、规范、客观、公正,避免考前划重点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变考试评定制度。应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定中的比重,这样可以适当减轻作弊不良风气。除分数外,同时应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它能力列入评定标准中,甚至可以设置特定的奖项以鼓励学生。学校,社会对各方面能力的认同能让学生积极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身能力。

三、总结

总之,我国地方高校考试制度弊端众多,现状不容乐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考试的教育性目的,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改革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考试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困难,为克服这些制约因素,需要学校和教师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改革之路是一条漫长之路。

参考文献:

[1]顾健辉。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J]。成人教育,2012,(7)。

[2]李尧远,汪涛。论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学生考试制度改革[J]。教育评论,2012,(1)。

上一篇:防渗漏施工技术范文 下一篇:内控工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