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29 08:03:12

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中职与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建议,探索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新模式,旨在加快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对技能型应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中、高职衔接 改革

电子信息产业是天津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天津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三星、摩托罗拉、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以中环、中兴、中星微电子等RFID为主的物联网产业示范区。随着天津电子信息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递增。

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趋势是生产的大型规模化,产品的智能化,其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都将对电子信息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电子类的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生)中,很多人从事与应用电子专业相关的行业,并且有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愿望。加强中、高职业教育衔接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拉动中等职业教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长期已来,由于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不同,中职与高职的教学从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考核制度等方面均缺乏上下之间的系统性,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中高职的实质性、内涵式衔接,导致部分经过中职教育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应用电子专业中职与高职衔接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目前中职、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中、高职院校大多按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组成课程体系,重学科系统化,轻职业岗位对知识综合性的需求,没有体现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只培养出了重理论、轻技能的难以适用岗位工作任务的技术人员,不能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

(2)中、高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复现象。比如,我们对一些学校的中职应用电子专业和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有很多学时的内容是重复的,这既造成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又造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学生纷纷反映,有些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课程内容大部分雷同,更有甚者,有的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选用的是同一种教材,造成学生吃“回锅饭”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因为开设课程及课程所授内容上中、高职院校存在一定差异,使高职院校老师感到不好组织教学。

(3)中职课程设置与高职教学要求存在文化素质层次的脱节现象。中职教学中专业课的大份量,挤掉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校后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等明显基础不扎实,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降低了整体办学效益。为了从实质上实现不同层次与阶段的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多方通力合作,从学院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目标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相比,高职学生有更深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高新的技术水平,更强的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考虑与其相邻的其他职业教育层次课程体系的关系,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逐步做到与其他高职和中职院校学分互认,教学资源有偿共享。

(4)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将原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刚性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动性课程结构,使普通高中和三校生等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能够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组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顺利过渡和接轨。同时,有效地配合选课制度,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分制,避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内容重复出现的现象。

(5)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功能,打破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体系,削减专业基础课程,大量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在实训内容上,加强电子工艺实训、电子技术设计实训、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及毕业设计间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先后、难易关系;明确各部分实训内容的分工、整合关系,使实训课程始终围绕电子产品的制作过程展开,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6)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紧贴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学院要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互动的基础上,按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原则制定出体现能力模式(适用专业课程)、认知模式(部分专业教学内容提前)、相关模式(适用专业支撑课程)、项目模式(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的课程综合模式,有效的缩减学时,优化体系,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7)建立一套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以评估引导教学,突出对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参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模式与考试内容要求,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其他模式并举的模式,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程度的客观评价。

(8)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工作,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团队。切实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待遇,使之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职责明确。

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新模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职学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拉动中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

课题名称:基于应用电子专业的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课题批准号:VE4028

[参考文献]

[1]马建富.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8

[2]秦虹.国外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慈溪职高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5

[4]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5]豆运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分析及对策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

上一篇:架起心灵的“桥梁”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