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2:19:52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57-01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国务院1981年创立以来,一直把毕业论文的写作、答辩和考核工作作为自学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毕业论文是衡量考生是否具有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整体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吉林医药学院自2005年起承担吉林省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来,已有近十年的办学经验。在这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系统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改革具体情况做一总结。

一、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报考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生源背景较复杂,他们来自于大专院校、中小学、医院、军队、公安系统、企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对于这些考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写作论文,他们并不知识论文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另外,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专业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对毕业论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他们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工作领域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完成论文,但他们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此外,他们的工作任务较繁重,导致他们没有大块的时间去研究毕业论文的写作。基于以上原因,吉林医药学院组织教师专家组,在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进行摸底调查以及对毕业论文考核大纲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制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并形成标准下发给每一位考生。写作规范详细规定了写作的内容要求、格式要求和排版要求,并另附符合标准规范的论文一篇供考生参考,使考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写作规范的制定和下发,减少了考生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摸索时间以及后期排版定版的时间,避免了考生因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而延误写作进程,使考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论文的写作上。

二、由专门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进行培训

仅仅将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下发给考生是不够的,他们仍然很难找到合适的选题并顺利完成论文。因此,吉林医药学院将考生集中起来,选派专门教师利用四个学时的时间对考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从查阅资料、提炼观点到论文选题、论文写作,使考生更进一步了解写作规范的同时,学会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选取论文写作的角度和范围,初步确定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向。此外,教师还要对毕业论文写作进程进行详细的说明,使考生了解确定论文选题、上交初稿二稿三稿,上交毕业论文定稿以及论文答辩的具体时间及进程,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使考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明确了如何选题以及如何进行整个论文的写作,使考生进一步明确了论文写作的方法,增加了考生写作论文的信心。

三、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针对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大部分为社会考生,工作任务较重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吉林医药学院不再组织集中时间的毕业论文培训,而是改为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时间与教师时间,双方协调沟通以完成毕业论文的方式。

首先,将教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进行汇总,并下发给每一位考生。考生根据自己的工作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并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选择自己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每一期指导教师所带学生控制在4-6人,原则上不超过8人,以保证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的质量。如果考生人数较多,则可分几轮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之后,指导教师与考生一对一沟通,进一步指导考生确定选题内容。此阶段结束后,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基本完成,接下来就进入到考生的论文写作阶段。

四、学生与指导教师定期沟通完成论文

题目确定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结合指导教师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进一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自学考试考生的分散性、多地区性和多职业性的特点,教师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交流不拘泥于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还可以采取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多种沟通形式。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包括查阅相关资料、题目的选定、假设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及完成、量表的选择、被试的选取、测验的进程、数据的统计与整理、数据呈现,直到论文的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时与教师交流,接受教师的指导。学生需要按规定时间上交论文初稿,教师对初稿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继续进行修改,并上交教师审阅,直到教师认为可以定稿,学生方可上交定稿。原则上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修改次数不少于三稿,一般需要根据学生写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分散指导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大部分考生无法集中统一时间进行上课的难题,另一方面也使得考生的毕业论文切实得到了具体的指导,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考生在这一阶段通过查阅资料、与导师沟通、不断修改论文,最终完成论文写作。

五、对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学生的毕业论文完成以后,按规定时间上交。上交后的论文需要先经过由三位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进一步审阅,合格方可答辩。审阅教师若提出修改意见,则让学生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可参与答辩。

大部分考生从未有过参加论文答辩的经历,因此对毕业论文答辩会产生担心、恐惧的情绪。为了保证考生能够顺利通过答辩,对于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我们采用先预答辩再让其参加正式答辩的方法。预答辩时间为每个考生十分钟,考生需要在五分钟之内陈述论文的具体内容,之后由专家组根据论文内容进行提问,考生回答。这种方式使考生对正式答辩的过程进行了模拟,他们在真正答辩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此外,专家组提出的问题会引发考生的进一步思考,并了解到答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考生对最终答辩的准备更能够有的放矢,提高通过率。

六、总结

通过对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环节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是使考生真正学会查阅资料、确定选题、写作论文的方法,并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保证了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提高了应用心理学专业自学考试考生的专业素质,真正达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彩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4,(9):161-162.

[2]陈连军,杨学坤,张铁军等.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交际,2010,(4):205-206.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实践教学 立体化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我国多所高校包括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有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认为本专业存在课程设置欠合理、理论联系实践少、实验少、教学手段较单一等不足,特别是“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最近对207名在校学生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表示了较为强烈的愿望!根据以往的调研和我们的体会,不少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二是实践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教学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三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亟需具有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这方面突出表现为传统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基地偏重学校心理教育,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亟需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灵活机动的实践教学基地;五是实践环节与实际应用缺乏有机联系;六是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程度较低。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内容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紧密结合。心理学要与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等密切结合才会有生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等都大有裨益。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目标建构的层次化、多元化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有不同取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在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多样化的单项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或毕业、就业前的上岗前培训、技能提高培养等。在实践教学目标层次上,应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出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1.认识实践

认识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目的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感性认识;实践方式有教师讲解、课堂演示、实验演示、软件仿真模拟,进行课堂讨论,参观见习与实习、考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参观等。还可在假期安排集中实践,如心理学调查等。

2.模拟实践

模拟实践的目的在于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促进专业学习,为校外实践奠定基础。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践场所,如心理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进行模拟心理咨询、普通话实践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

3.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的目的以形成和提升专业能力与素质为主。校内专业实践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进行综合性专业训练,如在心理实验、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广告与营销心理学等课程中的综合性项目中,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测量、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专业实践;校外专业实践主要是专业实习,时间至少8周以上,最好实施轮岗实习。

4.研究实践

研究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是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课题研究为动力,经历选题、搜集资料、选择方法、研究设计、组织实施、分析结果、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的实践过程。研究实践的目的以展示能力、拓展能力为主。研究实践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

研究实践应注意处理好一般要求与提高层次的关系:如对于那些有较强的专业兴趣、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试行导师制度,师生结对,具体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专业意识、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指导。要使各个不同层次上都有指导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本专业这方面近年来每年均有10余位学生的项目获得大学生挑战杯校级立项。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系列化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多元化

实践课程设计主要是在某一门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内安排系列实践教学学时或专用周,这些课程主要有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行为矫正、心理学研究方法、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等。课程设计的选题尽量来自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使课程具有真实性,从而使结果具有实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现有学生已学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并使课程设计题目层层深入,形成系列,从而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除了各种多样化的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外,可以开展各种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根据专业情况和实践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可以采用“复制型”、“模拟型”:在校内复制、模拟某一实际工作现场,重在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氛围和工作流程,建立与工作现场的设备和工作情景完全相同的实训场所,如学校心理咨询的场景训练等;也可以采用“虚拟环境型”:实训中的学生形成虚拟工作环境,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等手段开展实训活动,让学生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学工作者、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企业营销人员等)出现,完成某项虚拟专业任务;还有“混合型”:即进行各种混合型实训项目训练。

(三)建构分层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1.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

一是实验室实训课程的实践训练。实验教学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自己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过程,它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是无可替代的。通过实验教学,主要是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基本规律验证等)、专业综合实验(现代心理实验技能、专题实验等)以及研究性实验(心理学规律的探讨与研发工作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具体如开设SPSS与心理统计、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技巧等实验实训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心理学实验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实验操作台上通过机械和手工完成的实验,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它们各有功用,二者配合使用,可以相得益彰。然而实验教学应该避免完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和代替传统的仪器操作的趋向,以利于培养学生整个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研究实验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要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项目对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对不同实验课程设立不同的实验教学计划,建立网上选课的机制,设立相关值班制度,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是开设应用技能课程。这方面课程主要在校内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的课堂教学进行。以该专业学校心理教育方向课程为例,应用技能课程要围绕“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课程与教育”和“心理测评及应用”三大实践技能展开,以便完成对服务对象心理“了解”、“发展”和“补救”的任务。在应用技能课程教学中,可以广泛使用案例教学,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以案例情节为线索,自觉进入案例现场,充当其中角色,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

三是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撰写与研究。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性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探索。特别是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最主要的教学工作就是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这不仅是对过去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凝练的过程,更是对学生综合科研实践技能的检阅与提升的过程。

2.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

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了保证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应形成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如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实践而言,我们适应面向针对不同层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群体进行相关了的教学实践:一是针对普通心理需求的群体(如普通学校);二是针对一般问题行为群体(如青少年成长特训学校);三是针对严重问题行为群体(如劳教所);四是针对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群体(如康复医院)。

3.注意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与课外非常规体系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中有系统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一是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环节,如在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增加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及专题性、有组织的系列社会实践。如将专业实习、见习与理论课穿行,让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学得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课外非常规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积极指导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每年组织心理社团成员开展大规模的新生心理素质测量与评价活动;经常举办应用心理学学术沙龙或学生论坛;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心理援助服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二是定期邀请校外名家和校内专业教师举办一些心理学专题的讲座,如“应用心理学发展前景”、“心理援助知识讲座”等;三是举办“心理剧”、“心理学知识大赛”等比赛,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竞争意识。四是在校内通过导师制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业团队间的合作能力。对于有突出表现者,如各种重大学习竞赛、辩论大赛、演讲大赛、心理剧比赛、知识竞赛中获奖,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者,经本人申请和学院批准后可酌情代替选修课或实践课对应的学分。五是校外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必须参加的实践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调查与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学生的兼职工作等。对于参与课外工作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置奖励学分。通过课外实践环节,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湘中大学生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该协会荣获“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荣誉称号(2007年)。

4.注意实践教学实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协调建构

互联网的兴起,为拓展实践教学实体资源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实验室建设可以采用网络化管理,形成了各实验分室―实验室办公室―校园网的三级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可以营造不同层次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递交报告、下载作业,教师可在网上批阅实验和设计报告、布置作业等;另外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和实习内容都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与教师的教学信息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资源共享,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资源空间与灵活性。

5.注意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如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考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并结合毕业实习进行调研、访谈等,通过使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就业意向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项工作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均相关联。又如实验教学其实既包括实验室实验,也包括实习基地的实践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科研实现一体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四)在实践教学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中,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的比例,在实验过程中,分层次提出实验要求,并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在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不同层次、不同设计要求的多个设计项目,加强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必须完成设计文档。在设计指导安排上,学生可自主进入开放实验室,也可通过校园网进行预约,教师在网上进行设计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如对于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产学紧密结合型”,如在实践单位、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的毕业前学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专业实践,由学校实践教师和所在单位专业人员人员共同指导实践教学;也可采用“试用型”、“定单型”,对于已经联系就业单位的学生,除结合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产学结合实践教学外,可以与就业单位进行订单式实践教学,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采用“提前就业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单独实习”;“创业型”,对于创业型专业人才,可以提供创业条件,进行创业实践训练。

(五)实践能力评价的多元化

对于实践教学的能力考核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不同方面的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用解决实际问题式考核、试卷式考核、小论文形式、口试、答辩、实践小组评议、自己申报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保障

1.相关政策与行政支持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坚实支撑

这方面包括:学校行政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在仪器供给和维护中的支持、在课程教学方式、大纲和考试设计、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灵活性和支持、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支持等。

2.“双师型”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主导力量

建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可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些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兼职来充实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既能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亲自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现有6位教师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有多位教师面向校内外开展了讲座、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其中有教师如陈杰副教授也在学院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2009年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师荣誉。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教改与科研方面也注重突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取向,有较丰富的相关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紧紧围绕当代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专业办学提供了较为强有力的学科专业保障。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方面面向广泛,社会效益显著。

3.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社会资本,注重实训场所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校内实训场所建设主要由学校自己投资兴建;也可学校与社会共同投资兴建,引进企业或科研院所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利用企业在学校投资实践教学设备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体也可多元化,要积极取得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劳教所等的支持。

总之,要逐步摸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并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实验教学、实习、竞赛、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不再孤立,彼此都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积极作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形成阶梯的立体化培养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充分的发挥其个性,得到适合其的培养,并使之均能成为具备高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素琼,等.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A].李其维.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任其平,黄警钟.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9-30.

[3]谢倩,辛勇.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82.

[4] [7]阴山燕.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9),819.

[5]谢爱武.关于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40.

[6]吕建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33-37.

[8]方翰青.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20-21.

[9]张学民,舒华.高等院校“实验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3):59-63.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应用心理学 实践

一、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1.实习领域较固定,全面实习受限制。目前本专业学生实习领域涉及人――人互动及人――机互动等众多情境,比如监狱、医院、学校、企业、工厂等多个领域,但存在的问题是,每一名学生通常只能去一个实习单位集中实习一次,而不同单位情境下的专家们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共享不同的文化与潜规则,因此这种实习地点安排形式并不能为学生专业实践素质的全面训练提供充足机会,也不能让学生对本专业各种可能的实践情境的文化与潜规则形成初步的认识。

2.实习时间安排较固定,全程实习不鲜明。实习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全程实习执行深度不够、统筹不力,比如课程实习计划缺乏统筹监管,有的专业技能在不同课程里获得多次训练,有的却很少得到训练。另一方面,课程学习与实践学习较为脱轨,课程学习结合实践技能的内容相对不足,而实习阶段对各专业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也是顾此失彼、不够全面。故此,需要有机整合课程学习与实践实习这两种基本实习形式。

3.实习组织不给力,缺乏有效全面的指导。目前实习指导的师资投入偏少,指导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实习过程呈现出较为松散和缺乏指导的特点。自主实习的情形相对更差,有的实习生甚至根本没有明确的指导老师,导致实习过程比较盲目低效。另一方面,实习计划性不强,许多学生都被实习单位的日程安排牵着鼻子走,或者实习单位提供了充分的实践自由而学生自己却没有有效的实习计划安排,整个实习过程流于观摩见习。

4.实习多为见习,深度实习不足。课题组走访调研发现,有的单位的实习生几乎等同于勤杂生,有的单位的实习生又不能胜任任务,这些情况说明要促进学生有效实习,既需要与实习单位积极进行协调,也需要加强日常课程中的实习训练。

5.实习评估过于主观,系统性不足。实习评价是实习质量的有效保障,而实践学习质量如何又关系到大学教学质量整体的好坏,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实习评价机制至关重要。鉴于以前的实习评价较为粗糙、单一,加之监控不严,实习评价实际上沦为一种表面形式,而没有起到更有效激励学生的作用。我们认为实习评价机制应采取多元评价会诊、主客统一、重在过程的模式。

二、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课程实习与集中实习多次衔接、相互促进。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凝练问题、形成计划,然后直接到真实的专业实践情境中实施计划、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改善集中实习过于盲目与被动的局面,提高全程实习的成效。操作上,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实践中提出问题,形成实习计划,通过教师指导评估,优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实习计划,继而组织这部分学生到实践情境中进行实习。这一过程可以一门课单独完成,也可以几门课组合进行,总之集中实习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多次进行。

2.虚拟实习与实地实习彼此结合,交叉递进。以模拟实习为发端。虚拟实习能够促进学生熟悉相关情境下专业问题的解决思路与过程,诊断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初步训练应对困难与干扰的随机应变能力,初步培养专业实践的情感等多方面专业实践素质的生长。具体的虚拟情境可以依课程而设置,比如模拟心理咨询、模拟人才测评、模拟广告心理效果评估、模拟产品顾客满意度评估等。 以观摩见习为延伸。观摩见习是虚拟实习向实地实习的延伸,也是为实地实习做的第二次必要准备。只有有了虚拟实习的基础,观摩见习才不至于走马观花,也只有通过观摩见习这第二次准备,实地实践才能水到渠成,减少实习生的盲目性与畏惧心理。观摩见习过程中,鼓励实习生与实习基地人员充分交流互动,以校内学习与模拟实习过程中准备的问题为话题,与专业实践共同体成员探讨这些问题的生态意义、实践价值与可行性,争取达成共识,为进一步实地实践的展开奠定基础与获得支持。以实地实践为归宿。学生在实地实践过程中需要由一名专业学生转变为一名专业实践共同体成员,这种转变不仅是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也是在获取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及职业价值判断等职业个性心理。技能的提高是有形的,可以在教师指导与学生训练中逐步实现;而职业个性心理相对隐蔽,通常人际互动在其养成中担当重要角色,因此营造积极、有魅力的实习氛围也是培养实习生专业实践素质的重要途径。

3.实习指导坚持充分互动,多元协作。教师集体参与。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可能产生不同的体验与认识,这要求更多的教师参与到集中实习指导过程中识,可以首先让多位教师与实习基地建立密切的合作,即先“老师实习”再“学生实习“,这样可以改变有的指导老师科研精深、实践不足的现状,从而提高实习指导质量。而且,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使得师生互动可以远程进行,教师可以在不妨碍日常教学的条件下实现对实习生的有效指导。师生共同实习。我们认为,教师旁观式指导,不如师生共同合作实习,初次实践可由教师设定较完美的实习计划,然后设法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该模式可以同时提高师生的实习积极性与投入性,并符合真实专业实践情境中的工作模式,具有更高的生态效应。

4.实习评价坚持多元评价、主客统一,重在过程。评估指标。评估组老师结合实习质量评价表进行较为客观性的打分。鉴于该模式下的实习是问题解决式的,实习报告也是对专业问题解决过程的回顾与总结,甚至可以直接完善成为学生的毕业论文,从而实现实习与完成毕业论文的有机衔接,因此对实习报告及其形成过程的考评借鉴本科毕业论文与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做相应补充完善,做到参考标准系统、明确、统一。过程性评估。实习之初,重点评估实习计划,考查实习计划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实习之中,监督检查是关键,学生需要填写中期总结报告,汇报实习进度、查找存在的问题、调整下一步实习的计划;实习之末,实结汇报与评估是成果,学生提交实结报告,并对评估组老师及相关部分负责人进行汇报,评估小组综合意见对每位实习生形成最终的成绩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系统理论 应用心理学 课程建设 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武海英(1968- ),女,河北张北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张家口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思路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1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40-02

课程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心与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学校课程是复杂的系统,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我国现阶段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需要。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课程体系。

系统理论是从整体出发去研究事物的一种理论。在系统理论视角下,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作为大学或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既有自己的边界,又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是一个外部环境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建设与发展要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何形成应用心理学专业完整、规范的课程体系,满足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做好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引、模式创新、教法适配与实践支持四方面的系统工作。

一、以社会需要为基点,确立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作为一个系统要与环境系统发生相互作用,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大环境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质量和规格等的要求是确立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点。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要求应该是宽口径的,要求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要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实用性;要求在严格实施专业培养外,向学生提供多项辅修课教学、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证书培训,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应以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复合”主要指三个方面的复合:知识的复合、思维的复合和能力的复合。通过这些复合可以达到对心理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超越,用全新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从而以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运用为特色,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市场营销等各行各业有所作为。

二、以综合院校多领域学科资源优势为依托,程序性课程与策略性课程相结合,实现学生知识复合目标

课程本身作为一个系统除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外,还受到大学内部学科资源以及课程学习者对于课程的不同需要的影响和制约。充分考察大学内部学科资源与课程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对课程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可以形成程序性课程与策略性课程相结合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新模式。

(一)以程序性课程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征

所谓程序性课程,是指高校有关部门根据当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惯例或学科资源优势,在结构形式与操作程序上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课程序列。可以将目前大多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程序性课程概括为“一体两翼”课程模式。“一体”是指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基奠的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系列,集中体现课程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两翼”是指与两个主要应用领域交叉形成的专业方向课程系列,集中体现心理学在医学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性与渗透性。

1.“一体”化的基础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基础课程体系表现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个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占总学时28%左右。这些课程决定培养人才的社会价值定向与社会适应性,决定个体具有怎样的自然人文素质基础和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解决培养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人才素质中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方面。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中外心理学史等课程,占总学时28%左右。这些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怎样的专业理论与方法基础,是从事心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必备的基础。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课程体系 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87-02

一、专业认同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认同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所谓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程度以及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包含了对自己专业未来对应职业的认同。研究显示,目前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偏低,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改进专业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突出实习实践。因此,我们需要提高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掌握将来职业所需的技能,评估自己胜任的职业区域,这些都需要专业课程设置来实现。我们认为,一年级是培养专业兴趣点的阶段。二年级是真正进入专业的阶段,三年级是掌握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的阶段,四年级上学期是学生明确未来方向的阶段。因此,每一个年级都有其特殊性,在专业设置上需要考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本科应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内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这些都为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心理学发展的重大里程碑背后都与社会需要有直接关联。应用心理学的特点重在“应用”,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专业主要设置在师范院校中,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心理学教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概超过240所,非师范类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越来越多,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非师范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定位,因为这直接涉及到课程设置问题。目前研究者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实际,要重视实践教学,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建构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对于民族院校而言,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重视以上要求外,还要结合民族院校实际,突出民族院校特色。目前,民族团结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成为中小学必修课,如何在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这应该是民族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因此,构建民族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我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

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设立的一个主要参照点是元培计划,元培计划的核心点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这也是我们课程体系的一大特色:提供更多的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

参照元培计划,我们的课程改革主要凸显了“4+3+1”的教学模式,厚基础,重应用,多选择,在前4个学期集中上基础课,后3个学期是选修课,最后1个学期是实习+毕业论文。

(一)确立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是各类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素质,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形成心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从而为进一步的学和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根据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规定,我们确立了以下基础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这些课程在前4个学期上完。

另外,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制定方案时对于一些重复内容进行了相应处理,比如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思想主要在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两门课程中详细讲述,其余课程在这一内容上略讲,把讲授要点放在该门课程的特色上。

(二)减少实验课的课时数

生态化运动越来越多的得到关注,其原因在于研究的外在效度高,有利于推广。心理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但目前心理学的实验设备是软件,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了演示作用,单纯的实验室实验让学生对于应用心理学未来的就业方向会产生困惑。实验软件虽然直观,但与实际的生活有些差距,因此,有必要减少实验课的课时数。同时,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课程的实验课有重复,因此,我们的实验课主要为认知类课程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实验课以演示为主,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课以操作和解释实验结果为主,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三)大量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

实践课程的增加是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最大的特色。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些课程主要在第5-7个学期开设,其主要特点是开设课程模块,进行小班教学,课程实行学生选修制,每班人数的上限值为30人。教学模式上以学生小组讲授为主,每个小组负责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其余小组和任课教师进行提问或评价,讲授内容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社会热点。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取向以及潜在的职业需求,我们设计了三个模块的实践课程内容:科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中想继续深造的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科学研究课程模块就是为这些学生设计的,所开设的课程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考研课程有机衔接的部分,这些课程是通过学生动手做研究,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为今后研究奠定深厚基础,这也有利于增强应用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一模块主要包含以下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英文文献检索与分析、电生理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心理调查方法与实践、高效率学习方法与实践、研究设计与方法、心理学发展前沿、高级心理统计、心理与行为研究实践、心理学发展的新取向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模块,其主要特色是操作性很强,这一部分在课程体系中占了较大比例,它们既可以满足于学生在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也可以去医院、监狱、公安厅等机构做咨询教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比如自己开设心理咨询室,拓展学生的未来发展途径。这一模块包含的课程有心理咨询课程与督导、情绪管理、心理档案管理、青少年异常发展与矫正、心理咨询过程与训练、团体咨询、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朋辈辅导督导、学校心理素拓、民族音乐与心理咨询、民族文化与心理等。

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是发展前景比较看好的一个模块。员工援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目前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吻合了企业目前的需求。我们根据企业发展的整个流程设计课程,同时对于新出现的企业问题也进行关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些课程对于学生将来在企业发展非常有利,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另外,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有一些会从事公务员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可能还是重点培养对象。目前的管理工作中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我们专门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这一模块包含的课程有人员测评及选拔、团队建设、企业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干预、组织员工激励实践、环境建设与员工发展、群体心理规律及应用、组织团队素拓训练、消费心理探析及应用、管理心理应用实践、员工生涯辅导模式探究、群体性突发事件心理形成机制、民族认同心理及应用、社区及村落心理探究等。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两个模块可以互为支撑,课程内容互为补充。

三、试运行课程的效果

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我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与训练》和《朋辈辅导督导》两门课程中进行了尝试。在《心理咨询过程与训练》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做6次以上的咨询,然后以督导的方式报告咨询过程,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咨询提供一些建设性建议。这种学生咨询+个人体验+督导的形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得到其他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同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高度评价,对我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模式表达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并表达了来我校观摩的意愿。

《朋辈辅导督导》课程的开设达到了另一个效果: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来,这样一部分缓解了咨询量的压力,使更加多的同学得到咨询服务。一些处于追踪状态的需要陪伴的同学也得到更多、更好的陪伴。在实践操作中的结果也让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也对低年级学生产生了正向影响。

四、总结

应用心理学专业定位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关注社会需求。对于民族院校而言,构建有民族特色和民族优势的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我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民族文化这一特色与优势,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模块化的、层次化的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调整,在建构应用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同时,提出了科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三个方向的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小班教学,小组教学,学生讲授为主、教师评价为辅,我们认为,这种课程体系能够为民族院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提供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宏飞,龙.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2期.

[2]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用心理学专业规范,2006.

[3]高立群,彭耽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4]谢倩,辛勇.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车宏生,姚梅林.关于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第6期.

[6]周鹏生.民族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6期.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7-04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其中,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其中,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其中,毕业硕士生46.05万人。[2]研究生规模的壮大,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就成为大势所趋。

二、培养方案及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招生录取到课程学习、开题再到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位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环节中,培养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3]高校能否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并实施培养方案,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本文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12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发现各个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与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4]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对于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这样界定的:培养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规格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具有较系统的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实验、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2.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心理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查阅和较为系统地分析外文专业文献。

4.具有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准确地分析、阐释所从事心理学专业的问题。

5.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的工作。[5]

比较12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都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制订了心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有些高校在具体要求中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公民道德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

在学制与学分要求方面,12所高校的基本学制均为3年,根据具体的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对于延迟毕业的,5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4年,另外7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5年;对于提前毕业的,7所高校规定达到相关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1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可提前半年毕业,另外4所高校未提及此项。

12所高校的学分在25分~39分之间,均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

(二)关于研究方向的设置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心理学分为13个学科方向: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而国内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将这些方向整合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中。另外,华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计量心理学这一二级学科,这在国内高校心理学培养方向设置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进一步来分析,12所高校中,11所高校的二级学科下都有具体明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培养和研究方向仅仅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11所高校的研究方向设置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在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数量上面存在差别,从2个~10个不等。以上所有方向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心理学13个分类中的11个分类相吻合,其中工程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未能涉及。这可能跟我们所选取的高校性质是师范高校有关,而工程心理学一般是工科高校(如浙江大学)的研究方向,而军事心理学则是军事高校的研究方向。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基础心理学专业中,认知神经科学和基础心理学方向占有重要比重,分别为42.86%和28.57%;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36.36%)、发展心理学(29.09%)和认知神经科学(16.36%)居于前三位。这样的方向设置不仅体现了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本专业的学科性质,更表明对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探索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与靳宇倡等人对于西方心理学论文分布[6]的分析结果一致。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7]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把认知、行为研究与基因、分子、生理生化、脑、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建模等技术和方法相结合,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8]此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35.56%)、管理心理学(33.33%)和社会心理学(15.56%)居于前三位,这说明心理学在此三个方向上应用广泛,而在体育运动、工程及军事方面没有涉及,在法律方面的应用也有待加强。

(三)关于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的作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根本依据。[9]比较12所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从课程安排时间上来说,有10所高校将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期,少数选修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而东北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将所有课程安排在前4个学期。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研究生后半段论文的撰写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从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4个方面来分析。

1.公共必修课

在公共必修课中,12所高校均开设有政治课程和外国语课程,另外有两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1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在学位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3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他高校未开设计算机与专业外语课程,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许多实验设计需借助于计算机程序(如E-prime),而一些统计软件(如SPSS)也为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因此,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来为心理学研究服务,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除了此外,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其对于外国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吸收,不仅有助于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丰富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本专业英语的掌握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获取资料,培养其运用一手资料的能力。12所高校中仅有3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说明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加强。

2.学位基础课

在学位基础课中,12所高校的开设数量从2门~5门不等。上海师范大学的学位基础课在三个专业方面均不同,不具可比性,因此对学位基础课的分析只涉及11所高校。

尽管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从表4可以看出,11所高校中有9所(81.82%)开设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这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注重方法的培养。此外,6所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进展方面的课程,这说明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学科的发展性。此外,心理学基础和心理统计课程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分别为36.36%和45.45%。以上均说明高校在学位基础课的开设方面,既重视理论课程,又注重方法课程,这有助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

值得关注的是,开设实验设计课程的高校仅有两所。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与社会的交叉学科,其自然学科的属性使其在许多研究上需要运用到实验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可以发掘出现象中隐藏的内在本质,而从以上数据来看,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位方向课

学位方向课是指不同研究方向开设的学位课程。由于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学位方向课因方向不同而不同,故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该方面的分析只针对另外10所高校。

比较10所高校的基础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设置,如表5所示。

我们发现有9所高校开设有关认知的课程(主要有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两大类),5所高校开设基础心理学类课程,这与前文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课程的设置符合方向的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的设置主要还是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大块。其中,开设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有9所高校,开设教育心理学的有5所高校,符合此方向的性质。在应用心理学中,开设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方面课程的均分别有7所高校,前者是由应用心理学的性质决定的,而后者反映了应用心理学的主要应用范围。

从课程的数量和灵活性来看,大多数高校开设固定的2门~6门学位方向课,而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则让研究生从3门~11门专业课中自主选择2门~3门进行学习,这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主动性以及课程的灵活性。

此外,通过对于课程名称的分析发现,不同于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多以专题展开,如基础心理学专题研究、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应用心理学专题研究、认知与人格研究专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专题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体现了学位方向课范围的广泛与全面,另一方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

4.选修课

12所高校均开设专业选修课,另外有4所高校(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10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依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江西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选修课不存在专业上的差异。

(四)关于培养方式与毕业要求

经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各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模式,将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与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6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入学一段时间内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

1.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纵观12所高校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选题均要求创新,且具备较强的理论或者实践意义;8所高校要求研究生是第3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另外4所高校要求在第4学期末提交;论文的写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个别高校(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其他高校未在此类培养方案中涉及字数要求。此外,论文均需要答辩,答辩时需有外校专家参与,不合格者需经过3个~6个月方能重新答辩。

此外,9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作为第二作者)在学术期刊上至少1篇,另外3所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没有此项要求。

2.实践环节

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术活动主要有参加学术讲座并撰写报告、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参与学术讲座的数量,从5场~30场不等。教学实践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授予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及指导论文等,要求20学时左右或者3个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以下特征: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多实行弹性学制;研究方向多样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灵活丰富,注重方法与技能训练;培养方式实行两结合制,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注重全面素质提升,理论教学、论文写作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样的培养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第一,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存在着失衡,过于重视学科前沿方向,而对某些经典的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第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忽视计算机、专业外语和实验设计等方法技能的重要性;第三,培养方式趋同,鲜有本校特色。

(二)未来修订与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做到以下几点: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做到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课程体系方面应既重视专业知识,又重视研究方法,注重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应注重本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与完善,突出本校专业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结合自身优势和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规律,形成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07-12.

[2]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4-07-04.

[3] 周彬,王子成.浅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有效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3-27.

[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高等教育轮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心理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靳宇倡,秦启文.近五年西方心理学重要期刊简评[J].心理科学,2011(4):1017-1023.

[7] 翟学伟,耿柳娜.中国心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0-73.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眼动技术;应用心理学;教学体系

眼动技术在国外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诸如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阅读心理学等心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视觉信息加工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1].眼动仪及眼动分析技术在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国外的本科教学和研究教学中被普遍使用.相比其他心理学仪器设备,眼动仪价格相对低廉,容易被学生掌握,而且眼动仪可以很好地整合心理学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2],所以,在国内也有很好的应用.

1应用心理学传统教学的缺憾

(1)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紧密衔接.一直以来,本科教学中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由于场地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讲授,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和操作.对于本科开放实验而言,由于开设的时间和要求等限制,无法直接和理论课程结合[3].采用眼动技术,整合相关专业课程,并且把3个层次的教学整合一体化显得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一体化[4].

(2)教学设计层次感不够,无法层层递进.以往的本科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项目是分开进行的,无法以递进的方式整合人才培养目标.

(3)实验设计环节相对薄弱,无法精确传达实验精髓.在本科教学中,虽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实验心理学的课程,但是发现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不断完善项目设计、结合课程完善基础示范型实验、整合课程资源和优势、不断开展综合实践型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鼓励和培育应用创新型实验[5],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

(4)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偏颇,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期待可以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困难重重.我们可以利用眼动技术和实验教学,使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其实践能力,提升其研究能力[6].

2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具体方法

2.1新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1)应用心理学课程教学多元化,丰富课堂内容,实现基础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结合,突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性和互动性.

(2)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3)通过本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眼动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灵活地操作和使用仪器开展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7].

2.2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

(1)把理论课的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理论教学先行,在理论授课3周后,开始实验教学工作,并且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授课同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开放大型仪器设备供本科实验教学使用,提供科研能力锻炼的机会和帮助.项目不停留于形式上的熟悉仪器设备性能,而是要求根据所学进行具体的操作和使用,并且全程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帮助,真正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3)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经费的支持,鼓励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开放式实验室实验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形式,能够保证大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实验研究.

(4)在学院大力支持下,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势,并且利用该项目提供的资助,配备专门的实验助理和助教,进一步协调和合作,在“1+3+4+3+3”的教学体系下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8]。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3.1理论课程与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设计

理论课程教学依据常规模式进行,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依次开展相关的授课工作.以我校心理学院心理学课程为基础,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7门课程,并且把7门课程与“本科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行结合,拓展学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真正做到利用眼动技术整合学科、实验优势,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心理学人才[9].

3.2开放实验教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课程,在课程教师和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借助教务处针对理科生的“实验室开放项目”课外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设计眼动实验,开展相关的开放实验教学.所有的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实验和编制眼动实验程序,选择小组成员或班级同学作为被试,通过眼动仪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开放实验教学不少于32学时,最后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研究报告,并且根据教务处要求给予实验成绩,记1个学分[10].。

3.3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在课程学习和开放实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兴趣,指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有关的实验设计,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小组合作,申请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最近3年来,我院教师先后指导了多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并且获得资助,具有丰富的本科生项目指导经验.2010年批准立项的项目均已顺利结项,并且有4篇论文被«心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报»发表.

3.4通过眼动技术统合课程实验、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项目

把课程教学、课程要求的课堂实验、研究设计与开放实验、创新项目结合是本研究项目的重点和特色.项目以“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最终确定了“1+3+4+3+3”的教学体系.一体化:利用眼动技术的通用性和在7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通过一个技术整合7门课程的实验教学,统筹安排、资源共享.三层次:理论知识与课堂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项目.3个层次递进实现教学的整合和人才培养目标.四类型:基础示范型实验、综合实践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三结合: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三能力: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总的来说,就是一体化课程教学,利用眼动技术和眼动实验教学作为媒介,把7门主干专业课程相连接,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理论知识与课堂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项目3个层次教学内容递进;创设基础示范型实验、综合实践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共4个类型的实验满足不同阶段学习需要;把实验课程与实践、应用相互结合,课程实验、自主设计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11].

4.眼动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成果

首先,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眼动技术,掌握编程技能,夯实基础知识,训练实验设计能力、跨专业课知识整合与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就业竞争能力.此外,还有利于提高心理学本科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发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其次,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促进眼动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心理学院又购置了一台SMIRED眼镜式眼动仪,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本科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2].基于此项目教学,心理学院本科生申请到了2项大学生创新实验:2013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A类)“情绪性设计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来自眼动的研究”;2012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A类)“恐惧还是偏好?儿童对危险刺激的优先加工”.近期,随着眼动技术的成熟,湖北省内各心理学教学单位陆续购入了一批眼动仪.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和讲义可以在省内各心理学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中进行推广,为探索眼动实验教学在应用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同时,基于此项目基础,心理学院眼动实验室举办了。

5结语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第一,如何在本科教学中更加积极地推广眼动仪的使用,比如鼓励更多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时使用眼动仪,未来应该制订一个更加切实和基础的教学方案,把这种实验性项目执行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从入学初就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最终把这种科研技术应用到本科生科研中.第二,眼动技术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劣势,比如眼动技术并不容易掌握、操作也不是特别简单,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uchowskiAT.Eyetrackingmethodology:Theoryandpractice[M].SpringerGVerlagNewYorkIcn,2007.

[2]RaynerK.Eyemovementsinreadingandinformationprocessing:20yearsofresearch[J].PsychologicalBlletinu,1998,124(3):372G422.

[3]周文彬,张雪琴.关于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分析与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80G183.

[4]曾祥炎.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21G124.

[5]欧贤才.行为观察实验及我国行为观察实验室建设现状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13G216.

[6]蒋波,章菁华.1980—2009年国内眼动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心理科学,2011,34(1),235G239.

[7]莫书亮,向远明.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2(5):145G148.

[8]RaynerK.Eyemovementsandattentioninreading,scenepercepGtion,andvisualsearch[J].The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2009,62(8),1457G1506.

[9]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向远明.心理学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56G358.

[11]曾祥炎.基于EGPrime实现“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89G91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1借阅情况

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在原教育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创办已有8年,在校学生270余人,专任教师15人。为保证资源合理利用,资料室规定教师借阅周期为6个月,在每个借阅周期内,每位教师借阅的总数不超过20册,可允许续借1个周期。学生借阅周期为1个月,在每个周期内,每位学生借阅的总册书不超过5册,也可续借1个周期。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和学生对专业文献资源的利用和需求,我们对2008~2009年专业资料室图书库存数以及教师和学生借阅各类图书资料的情况分别作了统计,见表1。

2借阅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借阅需求量大,经费不足

(1)教师方面。本专业在编教师15人,除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一定量的教学研究和科研任务,他们关注的是与自己从事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中文图书、专业期刊和外文图书。从表1可以得出:1)心理学专业各类图书的借阅率为20.1%~39.8%,说明教师借阅需求较大。2)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统计法的借阅率在35%左右,借阅量较之教育学类的图书要高些。本专业中年教师原从事的是教育学方面的教学工作,该专业创办后,这部分教师由过去的教育学专业向心理学专业方向转型,面对新的教学领域,必然需要大量的心理学方面的图书资料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3)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借阅率一直稳定在35%~40%,借阅量较之心理学类其他图书要大些。青年教师虽学习和从事的是心理学专业的工作,但从教时间短,他们借阅最多的是本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备课参考资料。4)内部交流资料2008年的借阅量为68.1%、2009年的借阅量为71.1%,借阅率相当高,说明内部资料也是教师在从事教研和科研时的重要参阅资料。5)2008年外文借阅率为71.7%,2009年为79.6%,教师对外文图书关注度极高,并呈上升态势。这反映出教师在了解国内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时,对国外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已越来越重视。(2)学生方面。本专业学生人数270人左右,属于规模较小的专业系,从表1可以得出:1)2008年和2009年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生均借阅分别为1.22册和1.71册、0.99册和1.37册、1.84册和1.13册。绝大多数学生的借阅是随着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师的要求而进行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论文撰写。2)2008年和2009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图书生均借阅数为1.78册和1.92册;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类图书生均借阅数为4.06册和4.21册;考试类用书生均借阅达1.40册和1.65册,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学生比较关注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对专业方向模块(心理辅导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考研课程的必修书目和职业资格考试等图书借阅较多。3)心理学类的外文图书属限制性借阅,仅供大四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借阅,所以借阅率比较低。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系,中年教师的转型和青年教师的备课都需要图书资料作支撑,资料室的借阅不仅面向教师,还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对于大面积集中借阅经常是教师借了,学生就无法借到,学生借了,教师就无法借到,资料室图书显得“供不应求”。特别是使用率比较高的图书由于经费原因,每一版本的图书只能购置单本,无力购置复本。外文图书由于价格高和经费制约,每年的购置只能是10本左右,购置力度一直处于弱势。再加之管理松懈,教师借阅不及时归还,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共享[1]。

2.2文献形式单一,“室藏”老化

本资料室建库20余年,已收藏图书近万册,前期的藏书重点为教育学类,近几年才将建设重点转移到心理学类资料的收藏上,心理学类图书占中文图书的40%,有很多教育学类的旧书无人问津。藏书模式是单一的印刷型纸质文献资料,纸质类文献占总藏书99%。近年来,图书价格的上涨,图书经费日显不足,现有的经费只能保证中文图书和专业期刊购置和订阅,外文图书的购进仅占总藏书量的2%,电子型文献也仅为文献总量的1%左右。

2.3传统服务,缺乏信息整合

从内部交流资料一栏中看出,2008年教师借阅率为68.1%,2009年为71.1%。三、四年级的学生或参与学生科研立项,或准备毕业论文资料,对历年硕博士学位论文等内部资料借阅量较大,2008年和2009年这两个年级的生均借阅为1.01册和1.38册。说明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对高校内部出版赠送的刊物以及非公开出版的资料关注度极高。但由于历史原因,资料室工作人员服务主要是以文献的采购、借阅和收发为主,采用的是传统服务形式,提供的是一次文献,缺乏信息整合意识,信息整合能力比较薄弱[2]。

3对策建议

3.1加强“室藏”建设

3.1.1合理利用经费,丰富“室藏”

目前,专业资料室的图书购置主要来源于学校每年用于购置图书资料的计划经费,由于学校财力有限,每年上涨幅度不大,这样,就造成资料建设难以适应教学和科研要求,为弥补经费的不足,二级学院也应根据自身财力情况购买专业资料,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合理规划使用。在图书的采集上应根据教学、科研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复本适当为购置原则,以此丰富“室藏”;资料员应充分利用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修等机会,协助购买或复印资料,这样,不仅提高所购资料的实用性,而且也弥补资料员专业知识的不足;对教师购买的专业性很强的图书资料,鼓励其存放在资料室,或由资料室进行复印装订,从而最大限度丰富了资料室的文献资料,同时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外文图书资料,要确保一定的经费,如条件许可每年可按一定比例增加,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国外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新信息[3]。

3.1.2注重收集资料,补充“室藏”

专业资料室除常规性的购置图书外,还应收集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料,以弥补“室藏”资源不足。如收藏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赠送的图书资料;教师出国访问讲学或去兄弟院校学习获取的资料。此外,内部文献的交换也是补充“室藏”的重要途径,如科研报告、会议文献、论文集和内部专业资料等[4]。另外,应注意收集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学术会议信息;收集国家、省、部等各级各类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对本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资料编辑整理成册。这样,既节省时间,方便教师查阅,也可以掌握各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

3.1.3建立教师科研档案,充实“室藏”

资料室应建立本单位教师教研和科研文库,以此来充实“室藏”资源。科研文库的建立包含3个方面:一是教师原创性科研成果,如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内部交流的观点和学位论文,还有教师编写的专业讲义等。二是本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文件,如教学参考、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成果汇编、行政公报等。三是资料室为支持教师教学和科研所开发整理的二次文献。教师科研文库的建立,不仅能充实“室藏”资源,使专业资料室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而且体现了专业资料室工作的创新,拓宽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范围。

3.1.4馆室合作,完善“室藏”

专业图书资料工作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采用图书馆目录管理体系,编制专业资料室图书“室藏”目录,在校图书馆网页上设置专业网站,实现资料室间、校际间流通借阅管理,方便师生从不同角度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利用专业资料室地域优势,建立小型专业电子阅览室,师生可就近进行网上文献信息查询和光盘数据库检索[5]。调整藏书结构,改变单一的纸质型的藏书模式,加大电子出版物及声音、图像、影像等资料的收藏数量,使资料室的收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建立起校园网—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多层次的特色文献保障体系。

3.2注重特色服务

3.2.1文献资料活化服务

当今社会文献信息量大,文献资料的学科内容既交叉又分散,教师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表层和现有的字面上,而是关于某一主题综合的、潜在的信息,作为资料人员就必须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和科研需求,将资料室中许多珍贵的、至今仍对教学和科研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进行活化,逐步理出教学科研所需的有价值的资料,对其进行二次、三次或再次的开发利用。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选择的积累存储,建立各种主题的数据库,利用摘录、复印、拷贝、下载、电子邮件等方法,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传递给相关教师,使专业资料室文献信息尽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2为考试类读者服务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下,参加各类考试也是高年级学生选择的一条曲线就业的道路,这部分学生在高校中已成为一支特殊的读者群体,2008年生均借阅为1.40册,2009年生均借阅为1.65册,需求量逐年增加,因而开展考试类读者的服务是必要的,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他们不仅需要专业文献,还需要考试知识、考试信息等服务,资料室应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本专业考试类资料的购买,并努力保证这部分资料的完整性,尽可能收集一些考试类信息资料,如课程辅导材料、考试题目、往年招生情况和录取比例等内容,满足这部分读者对此类信息的需求,以提高本专业就业考试的成功率。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周先庚 留美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060-02

1周先庚教授简介

周先庚,1903年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是我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教育家。1916年,年仅13岁的周先庚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就读理工科,1924年毕业后到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文法科学习图书馆学1年,这一年里,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他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1930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即到欧洲考察,先后在伦敦、布鲁塞尔和柏林逗留1年。写了论文《心理学的电影观》,发表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接着他途经波兰、苏联,于1931年回到北平任职于清华大学。1937年起任西南联大哲学心理学系心理学教授,复员后回清华。194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考察一年。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任职于清华大学,195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教授。1982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编委。 1984年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顾问,1985年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顾问,1986年应聘为北京心理学会顾问。

2科研成就及其贡献

2.1开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20年代,周先庚从事汉字横竖排对阅读的影响、汉字完形结构的实验研究,并热衷于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他的硕、博论文都是关于四门速示器的发明,其论文在1929年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宣读,其后又发表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1929年第12卷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发明的实验仪器――四门速示器,开创了汉字心理的研究领域。他的汉字心理的实验成果连续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还撰文分析汉字的完形结构,提出汉字分析三要素,为实验工作提供了基础。论文分别发表在1929年、1930年美国两卷《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周先庚关于汉字阅读的研究,是汉字心理学的开创性工作,对推动汉字心理的研究和汉字心理学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2.2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

周先庚在从事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同时,也呼吁心理学界重视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他把心理学应用于实践,为社会服务,看作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1931―1937年周先庚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委托,在河北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发表《定县历年测验统计结果略述》、《定县七年新法测验考试之实施结果》等论文。研究结果得出一条7―70岁被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被当时心理学界称为“周先庚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不同年龄阶段识字能力的变化,周先庚并对这条曲线的变化作出了适当的解释说明。这项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典范。

1934―1935年周先庚在北平私立协和医学院脑系科指导皮肤电反射的研究,并证明皮肤导电性能的变化与情绪状态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用作侦破手段的“测谎器”,就是记录在情绪变化下皮肤导电性能的变化及其他生理、心理指标变化的仪器。周先庚关于皮肤电反射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中国关于“测谎器”研制的最早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周先生继续从事实验心理、应用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他还在一机部、北大、心理所合办的操作合理化研究班授课,编写教材,探讨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他还著有《谈天才》等著作;翻译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讲演集》和吴伟士的《实验心理学》等。在他七八十岁高龄时还审校过《心理学纲要》 和《心理学导论》等译著。

2.3中国工业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的先驱

1935―1937年周先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与陈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机车厂进行了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周先庚曾发表过多篇工业心理学论文,如“发展中国工业心理学之途径”、“中国工业心理学之兴起”、“工人心理考察”、“工厂建议制度”、“交通与工业安全问题”等。抗战爆发后,周先庚随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1943年4-8月,在中央电工器材厂举办了工业心理讲习班,他认为“中国目前不谈建设则已,不谈经济则已,若谈建设与效率”,“工业心理学实有提倡之必要”。周先庚在30年代所从事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为其后来成为中国工业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随着战争的深入,他的目光很快转移到军事心理学方面,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与现实需要,加深了周先庚对军事教育的关注,并积极主张在军事教育中加入军事心理学教育。

1943年夏,西南联大心理组曾受美国OSS(战略情报局)方面之委托,在驻昆明的美国心理作战部“专家”指导下,参与选拔中国伞兵的心理测验。 是年冬,周先庚应驻昆明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之邀请,亲赴军中考察军事心理问题,并为筹划创办“军官心理测验所” ,前后共测验受训军官一百六十八人。之后成都航空心理研究会邀请周先生前往,主持空勤飞行人员心理分析研究工作,以故未往;但其规划建议,实开中国航空心理研究之端。

“他仅在昆明一地的报纸上,就接连发表了《战时中国心理之动态》、《心理服务》、《智识从军与心理建军》、《现代心理学自然是自然科学》等文章。” 以此来呼吁当局和国人对军事心理学的重视。1945年初,他发表的《智识从军与心理建军》一文,就是结合当时正在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呼吁当局在建立新军之际,务必重视现代军事心理学教育。他批评“吾国军事教育,未免忽略现代心理学之科学性,对于实验心理学在军事方面之作用,似乎亦不注意” ;军事心理学智识,虽在欧美相当丰富,但“吾国军事学家,军事教育者,除一二人曾经习学者外,对之毫无认识。”他认为“陆军大学,中央军校及军队中,全有添授军事心理学之必要,添聘教师担任此课并筹设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验所,较完善者,可成立心理学系或心理部,专门担任全校或全军之心理工作,非如此,军事心理学在中国绝不能开展,绝不会脱离纸上谈兵之阶段”,并建议“所有陆军大学,中央军官学校及其他各分校此次智识从军,与各主要示范部队,教导团,远征军等,一律加添军事心理学课程,聘请心理学者,创立心理实验室,筹办心理测验所,增设心理学系,以便适应美国盟军最进步,最开明,最合理之认识组织与军事心理技术,而开吾国特殊军事心理研究之先河。”

他深感我国军事心理学同欧美之间差距甚大:“欧美平时对军事教育,授有军事心理智识外,在战时特别大量训练军事心理专门课程,目前我国军官学校及军队中,颇有身知现代军事心理学之重要者,然无正式行政系统,以便开设心理学课程,并聘请心理学者讲授、实习、研究实际军事心理问题。”他认为“我国若要智识从军,非彻底心理从军不可,在目前中国情况之下,若要心理建军首当改善军事教育行政系统,务使军校及军队,能应及时添设心理学课程,聘用心理专家,设立心理学系,创立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验所,以使实地研究中国特殊军事心理问题,军事心理学是有地方色彩的,西洋军事学智识,不尽趋合吾国军事组织与人事之需要”,建议“智识建军当局,切勿忘记现代科学的试验心理学,在现代军事方面之重要性,特别是军事心理学,必须打入智识军队中,然后智识从军,心理建军,乃为现代化之实议。”

2.4伟大的教育家

周先庚执教心理学近60年,为发展我国心理学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工作勤奋、治学严谨,在教学中认真细致、严格要求。几十年来,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心理学界,其中一些人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他高尚的职业道德更给他的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沈阳市心理研究所王树茂回忆道:“周先生堪称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著,而且更具有高尚的学术品格。从我成了他的学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告诫我:‘我们搞心理学研究的.不同于搞物理、化学、生物的,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实验要遵循伦理原则。’……我至令仍清楚地记得周先生的教诲:任何时候任何实验,不仅绝对不可以给人的肉体和精神带来些许的伤害,而且也不能给被试者带来身体上任何的不适和心灵上的痛苦;不能把无劣迹的少年放到少年犯罪区去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不能把婴幼儿从养育的环境移至继养的家中,既使我们设想这种环境变化可能对孩子有利也是绝对不允许的。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务必把尊重人放在第一位。周先生所讲的这些,其实是在给我上职业道德课,是他教书育人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 周先庚教授以他高尚的师德,身体力行地向学生灌输心理研究者该有的职业操守。

3结语

周先庚教授终其一生都在为心理学的发展而孜孜不倦的努力,为我国心理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不仅开创了汉字心理学研究的先河,成为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更为中国工业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当心理学取得今天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一代心理学宗师――周先庚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研究所课题项目:西南联大留美教授成就研究)

注释: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心理学报》编委会.沉痛悼念周先庚教授[J].心理学报,1996年8月.

[美]克雷奇 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心理学纲要(上、下册).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上册). 1982(下册).

周先庚.书评《Inctustrisl Psycgology by Morris S.Uiteles.清华学报,第10卷.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 [M].中华书局,1981.

1945年1月3日昆明《扫荡报》,第三版。原作者注释参阅文章有:军官心理测验之研究,昆明,扫荡报,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月十九、二十;军官心理测验之商榷,昆明,扫荡报,军事选刊,第二期,三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及二十日;军官心理测验之实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学系毕业论文;周先庚:智识从军运动之心理基础,云南日报,星期论文,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周先庚:军事教育与军事心理学,军事与政治(月刊)(印刷中).

闻黎明.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纪念周先庚诞辰100周年[J].心理学报,2003,35(6):850.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心理学实验室对于心理学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基础设施。西南联大心理学组在艰难的历史时期还是建立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所在的教室目前被作为西南联大旧址保留下来,成为目前西南联大唯一的建筑。据张世富回忆,这间教室的一半是一个小教室,另外一半是心理学实验室。同时这里也是哲学心理学系心理学组的办公场所。[2]周先庚个人档案资料中收藏着他于1938年7月间在蒙自分校时手绘的心理学实验室平面设计图(见图1)。心理学实验室的实验仪器都是辗转千里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运来的。该心理学实验室不仅供本系学生使用,而且还曾多次供其他学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参观学习,增进了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理解。如1943年秋周先庚曾执教当时昆明昆华师范学校的教育心理学,他于当年12月10日带领该校三十七、八班的学生参观了该实验室,学生们被多件实验仪器所吸引,深刻理解了做教师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去了解学生心理的重要性。[3]1944年再次联系昆师学生前来参观之前,周先庚专门通知敦福堂、曹日昌、张世富、宋宝光、蔡孔德、魏鋹、洪世廉等五人亲临现场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和演示。实验室的建立反映了当时以周先庚为代表的教师们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性质的认同,同时也对当时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训练突出了科学倾向性。周先庚1926—1930年在斯坦福大学实验心理学家沃特迈尔斯(WalterR.Miles)指导下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受到过实验心理学的专业训练,并且擅长心理学实验仪器的研制和开发。任教清华之后,周先庚与1926级心理学系学生牟乃祚合作编写了《初级心理实验》作为心理学实验手册,共收录46个实验,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外心理学实验手册或相关著作。1932年该手册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铅印出版供学生们使用,这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编著的心理学实验手册。这个实验手册在西南联大期间也被学生们一直参考使用。目前在周先庚档案资料中保存着刘民婉、曾本准、彭瑞祥、蔡劼等人大量的高级心理实验课程的实验报告以及一些实验心理学读书报告。从这些实验报告和读书报告可以看得出当时学生们在心理学实验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训练是严格而专业的。当时都是学生们相互之间轮换着做主试和被试,由于当时心理学组的学生人数很少,不够主试和被试的分配,周先庚就自己做主试,学生做被试,帮助他们完成实验的流程。1941年3月7日,蔡劼在“对于颜色的美感和嗜好”的实验报告中写道:“我们的实验不在乎精确结果之获得,而在方法之训练,以便将来尝试于这方面的实验及娴熟的应用方法,觅取各种色觉正确的结果。”[5]这种实验心理学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对西南联大期间心理学学科建设朝着科学方向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其中一些学生后来走上心理学研究道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西南联大哲学心理学系的心理学组师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对心理学保持着较高的学术追求,组织成立了一个联大心理学会,维系着师生们对心理学的热情。1942年度心理学会共由周先庚、敦福堂、曹日昌、郑丕留四位教师、李家治、倪佩兰两名毕业生以及19名各个年级的本科生参加。心理学会召开一些座谈会或演讲会,邀请一些老师进行演讲,如樊际昌曾经进行过一场以“思想与言论方面的心理问题”为主题的演讲。该心理学会还担负着迎新生、送毕业生的责任。这个组织的运行费用由教师和学生们缴纳的会费支出,如果是迎新生、送毕业生,所需费用则再由教师和部分学生另行捐赠,如1944年度送毕业生时,周先庚捐赠200元、敦福堂100元、曹日昌100元、王启文100元、蔡孔德100元、魏鋹100元。有时候该心理学会还接受其他方面的捐赠,如范准在1943年度捐了200元①,他是西南联大教师,1940年度电机工程系毕业生,因为范准有一些个人心理困扰,经常向周先庚请教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问题。

二、心理学组的学生培养

(一)课程设置心理学组的课程设置是相对系统、完整的。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验、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原名“变态心理与精神卫生”)、生理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12门,总计50至63学分。另外还曾开设儿童心理学、人类心理学专题研究、初级心理实验、心理生物学、高级实验心理学、心理问题、比较心理实验、心理卫生、青年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诊断心理学等12门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这些课程的开设并不稳定,曾各自开设过一两次,故未计入必修课程学分的总数之中。[6]135开设过的专业选修课有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研究、高级比较心理学、心理学史、高级心理实验、学习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等7门。从这些课程来看,其中实验类的课程多达5门,反映出当时心理学组充分利用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学生们在实验方面的专业素养,也反映出以清华大学心理学为班底的西南联大心理学组对心理学实验方法的侧重和强调。另外,从目前保留的一些资料来看,心理学组的一些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比较高的。例如,赵婉和讲授过的“心理卫生”课程,列出了几个题目,要求学生们观察身边具体人物的个人心理状况与环境的相互影响:“①描写一个你所知道的‘内心冲突’的人,他所常用的是哪种顺应方式?应用这种顺应方式曾否产生过流弊?②描写你所知道的四个人:一个是自身抵抗力弱而环境压迫力小的,一个是自身抵抗力弱而环境压迫力强的,一个是自身抵抗力强而环境压迫力强的,一个是自身抵抗力强而环境压迫力小的,哪一个人的心理比较最容易健康?哪一个人心理比较最容易失常?”[7]另外,学生学期末还要提交学期论文。例如,研究生宋宝光提交的学期论文为《愉快的生活是如何获得的:改造一个有自卑感的女生的经过》,该文详细记述了一个中学教师改造一个心理有疾病的女学生经过的个案研究。[8]其中对女学生的家庭环境、精神状态以及教师通过这名女学生的作文发现其重年经验中创伤性经历都有着细致的描写,可以明显地看到该案例中有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取向,这与任课教师赵婉和于1934年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曾跟随莱曼和戴秉衡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过精神分析的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9]她还进行过儿童行为指导心理治疗工作,前后长达六年,也曾在北平精神病院从事过两年的心理卫生工作,在协和护士学校兼职教授过三年级护士应用心理学,在北京大学兼职两年,讲授过普通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和心理卫生等课程[10],因此她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

(二)学生名录及毕业论文心理学组自1938年秋开始招本科生,一部分生源是因其他大学内迁(如北京师范大学)而肄业的学生,一部分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未满学业的学生。前者属于西南联大的学生,后者仍属于清华大学学生。当时每年招录的学生很少,基本上是学生人数比教师的人数还少。同时,学生来源以及系别的转入比较复杂,以下表1为西南联大心理学组历年毕业生名录及其毕业论文情况。另外还有一批曾在心理学组就读过,但最后因各种原因未能从心理学组毕业的学生,包括林蒲美、侯绍邦、李春辉、李德礼、李应智、王隶容、马启勋、吴仁寿、杨琎熙、饶健等十人。从整体来看,当时学生的流动性是相当大的,毕竟是战时临时组建的大学,以接收其他许多大学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为主。学生生源的流动性既体现在校际间的流动,也体现在当时在其他学校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纷纷转入西南联大心理学组。还有校内生源的流动,有一些其他专业,如外语系、电机系、航空工程系等的学生在二、三年级时会转入哲心系心理学组。当时学生需要修够学分才能毕业,他们在以前院系的考试科目达到及格标准可以计算学分,否则不能计入学业成绩。心理学组的部分学生因未能修满学分而留级或未能毕业。从心理学组学生毕业论文的类型来看,包括研究(8篇)、翻译(9篇)、实验(3篇)、统计(1篇)四类。有些年度则因为情况特殊,毕业生免于做毕业论文。这些毕业论文其中尤以实验类文章的科研水平为最高,这些纯学术性的基础研究,能够站在当时心理学的前沿,探索着未知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这些纯学术性研究是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即渗透着抗日精神。田汝康的学位论文即为例证之一。1940年7月,田汝康从西南联大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并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其毕业论文是在周先庚指导下完成的一项实验研究,题目为TheabilitytojudgesexfromChineseandEnglishhandwriting(从汉文和英文笔迹评判男女性别的能力),该论文讨论到,自从国外关于笔迹的理论提出之后,相继很多研究探索有哪些笔迹特征可以区分出来,例如笔迹和诚实与否的关联,但是后来也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田汝康则选择了笔迹书写者性别的判别为研究主题,并评述了当时西方心理学界多项以英文笔迹判断性别的实证性研究。田汝康选择了男女大学生各12名,分别用毛笔、钢笔、铅笔书写了12个汉字的一句话,另外还让一些大学生用钢笔书写了一句英文,总共96句中英文的句子,分成四组作为实验材料,让150名(男、女生各半)被试对这些材料书写者的性别进行判断。其结果发现,男生、女生所做的书写者性别的判断在正确率上没有差异,男生的判断正确率仅比女生好那么一点点。田汝康还发现,英文笔迹的性别判断的正确率要好于对汉字笔迹的判断,他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人写汉字爱模仿书法家,从而导致汉字笔迹的性别判断不容易准确,而英文书写中不存在模仿书法作品笔迹的情况。由此文可以看出,田汝康在周先庚的指导下受到了严格的心理学训练。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开展这项研究的时候,田汝康并没有忘记身边抗战的硝烟,他给被试提供的12个汉字的书写材料为“贯彻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13],这是浸透着抗战热情的纯学术研究!在该手稿正式封面上的英文标题后面列有一个罗马数字“Ⅰ”,显然,田汝康在当时有可能计划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研究。[14]在心理学组毕业生的论文中,另外一篇研究价值较高的是周先庚与敦福堂共同指导王启文完成的《汉字俗字之心理的分析》。心理学组的学生能够关注到汉字的心理学研究与行政负责人周先庚早年在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开展过系统的汉字心理的实验研究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中国文字在演变过程中遵循着由繁而简的原则,同时在近代的字汇、辞典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汉字多种写法的情况,这是本为同一个字,却又另作他字来代替的现象。由篆变隶是化繁为简,而俗字简写的多种写法,不啻由简而繁。这显然与学习效率经济性原则相冲突。王启文首先对六部字典进行比对,筛选出513个俗字和简写字作为研究材料,从文字学的角度将这些俗字或简写字的产生来源进行了分类。王启文指出,俗字的产生不完全是文字学上的问题,而心理因素实际上居重要地位,而心理因素包括字形本身影响以及学习者对于字形的辨识。同时,刘廷芳、周先庚、敦福堂汉字心理方面研究表明汉字字形具有格式塔特征,俗字的产生同样与这种格式塔特征相关联。王启文总结道:“俗字产生之心理因素,一为记忆模糊产生之结果,一为简易化之心理的要求。记忆模糊不清则产生笔画比例改变,笔画脱落,形位改变,类化作用及造形倾向之表现。简易化趋势则为,改变字中笔画含混之画数,变为简洁易书之画数,或省略字形之一部分,或保存字大概轮廓,改写为简易之画数,或以同音画数较少之字代替画数较多之字,或保存字之意义改成画数简单之会意字,或采用草书而改成正楷。因此种种之因素于正字之外衍成俗字及简写字。”[15]这篇毕业论文在工作量方面无疑是很大的,作者将《辞源》上的9969个汉字都做成卡片,注明部首、集部、笔画数以供查对,又从其他五部字典中查出《辞源》未收录的1576个汉字,从这些汉字中选出六部字典中都有的4186个字,再参考《康熙字典》判断其中的一些汉字是否为俗字或简写字。同时又采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对俗字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解释,最后还为汉字的改革提出一些颇具参考价值的意见。

(三)研究生培养美国空军部队的一名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系的工作人员皮克(A.J.Peeke),因为视力不适合飞行员工作,同时又不想抛弃心理学专业,故赴西南联大研究院就读心理学研究生,经过教务长潘光旦和理学院院长吴有训的批准办理了正式入学手续。但因时清华大学研究院下属的心理学研究部并未正式招生,皮克只能以特别研究生名义就读。皮克读研究生是半工半读的性质,再加上课业较难,皮克仅读了半年就退学了。1943年5月31日,周先庚呈书吴有训院长、潘光旦教务长请求恢复清华大学研究院心理学部和招收研究生的工作。其理由包括:(1)各学系早就开始招收研究生,唯独心理学部未恢复招生;(2)几年来,工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以及一般社会民族应用心理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社会对心理学的需要很多,“问题上门,无人才担任”实在可惜;(3)美国空军的皮克就学只能以特别研究生的名义,名不正言不顺;(4)1941年航委会计划的心理分析研究工作因无研究生充当助手不得不撤销;(5)心理学组的教师都致力于维持心理学专业的工作。因此,恢复心理学部并招收研究生事宜实为刻不容缓之事。同时,周先庚也希望校方能够催孙国华、藏玉洤返回西南联大主持系务工作,因为当时周先庚正为家庭负担(儿子伟业患病)所累。[16]虽然心理学部的恢复工作有一些波折,但最后还是获得了学校评议会的通过,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周先庚任心理学部主任。招录的研究生有1942年度的美国人皮克(A.J.Peeke),1943年度的彭瑞祥、王启文,1944年度的张世富、宋宝光、范祖珠,1945年度的倪连生[17]507,但是最终能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学生并不多,这是因为尽管当时社会动荡,局势不稳,西南联大的研究生课业难度一点没有降低,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准。

三、心理学应用的开拓

(一)军事心理学实践1943年冬,周先庚经过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介绍,应邱清泉的邀请并为其筹划创办军官心理测验所。[18]此后直至1945年3、4月份,周先庚一直在与邱清泉筹划进行军官心理测验,但基本上是停留在纸面上,基本上没有开展实质性心理测验活动。[19]1945年3月,曾在北平协和医院与周先庚合作过的莱曼(Lyman)邀请他与莫里(Murray)合作用心理学技术为中国军队选拔伞兵。供职于“战略服务局”(OfficeofStrategicServices,简称OSS)的莫里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主题统觉测验(TAT)技术创始人。周先庚认为借助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学等方法选拔伞兵入伍,这是学术应用于实践的好机会,为抗日贡献一份力量也是很光荣的事情,就答应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这项选拔工作,并担任测验小组的中方负责人。5—7月,周先庚同莫里等人开始了伞兵选拔工作。周先庚作为中方负责人,邀请参加测验工作的人员多为西南联大心理学组的同事、研究生或毕业生,参加人员有曹日昌、范准、田汝康、马启伟,其中范淮是西南联大教员,电机工程系毕业生。后来重庆国立中央卫生实验院的丁瓒及其助手赵婉和也参加了进来。1945年7月底,莫里、莱曼等完成了伞兵选拔工作准备回国之际,受到邱清泉之邀,通过对一对中国军官进行心理测验以演示测验方法和程序。当时的测验小组成员包括莫里、莱曼、戴秉衡、陈郁立、周先庚、丁瓒、曹日昌、田汝康、黄德才、范准、马启伟、卢濬、赵婉和、傅愫斐、宋宝光、张世富、张绍桂等。在美国专家回国之后,周先庚又带着林宗基、黄德才等人仿照莫里的测验方法并加以精简,于1945年9月17—19日、11月19—21日,1946年1月12—13日分别对五军45师54人、96师38人、18军118师山炮营第6营46人共计168名军士进行了测评。[18]周先庚在主持和参加军官心理测验和伞兵选拔测验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为军队和战局服务的任务,还利用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在伞兵选拔心理测评期间,周先庚有时候就带上一些心理学组的学生进行见习。他还指导学生完成了军事心理学方面的本科生学位论文,例如孙际良的《军官心理测验之实施》。另外,周先庚指导田汝康和戴寅于1943年,刘民婉于1944年翻译了波林(E.G.Boring)和瓦特(M.Water)主编的PsychologyfortheFightingMan(《战士心理学》),后来部分内容以《战斗员所应知道的心理学》为题发表在天津《民国日报》上,总共连载了70期。这反映出周先庚虽然在那个特殊时期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心理学的实践工作上,也依然把精力用在培养学生的工作上,尤其是利用实践的机会,在满足实践需要、社会需要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19]在伞兵测验期间,周先庚和几位各有研究专长的心理学家聚集在昆明共事,周先庚很希望这些学者能够在西南联大任教,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例如他曾由冯友兰向西南联大校方转交一信函,希望能够聘请戴秉衡和丁瓒到校任教,并获得了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签章的信件,希望周先庚能“代为函约”[20]。另外,赵婉和于1945年下半年受聘在西南联大开设了《心理卫生》课程。

(二)心理服务社与青年问题顾问处抗战爆发前后,周先庚收到了美国旧金山市“心理中心社”寄送的多份宣传资料。该社是一个非营利的组织,其目的在介绍科学心理学之事实与原理,特别注意其在个人与社会生活中之实际应用。其服务内容涉及:普通谈话服务类(家庭关系,性与婚姻问题,惧怕,烦恼,忧愁,饮酒问题,其他个人困难问题)、职业指导服务(职业与教育测验及指导)、父母子女问题(婴儿、儿童与青年行为问题,愚蠢、迟钝儿童问题)、诊断补救教学(阅读指导,写字,算术困难)等方面。受此激发,在1938年至1940年两个学年中,周先庚在西南联大应用心理学班上与同学们讨论这些传单内容,当时就计划在昆明开展这项工作,并且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形,改拟了实施方案。但是后来因课业繁忙未能实行。1939年间,周先庚组织了昆明心理学界的同仁每月在大西门内文林堂举行非正式的心理学座谈会,以轮流聚餐形式进行。该座谈会是周先庚梦想中的心理服务社的前身,陆续举行到1944年。1944年,云南省立昆华师范学校学术研究委员会心理学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哲学心理系心理学组,以及国立清华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研究院理科研究所心理学部合作正式成立了心理服务社。呼吁社会人士如有心理询问当尽诚解答,互相研究,并希望以此来奠定现代国家一种新事业之基础。在中国社会中,这类组织是否必要?兴办起来,有何困难?服务人员需要什么资格、态度与训练?最需要这种服务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哪一类最多?周先庚还以“心理服务社之商榷”为题就上述问题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21]这项工作虽然经常被周先庚鼓动宣传,而且当时人人都觉得需要,但是限于财力与人力,虽有其名,但并未真正开展相关的心理服务工作。1945年,文林堂牧师张绍桂和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倪中方热心推动,联合周先庚决定在文林堂成立一个机构组织,举办社会服务工作。自1945年1月8日起,周先庚先后组织了五次筹备会,这一机构才正式成立。因这项工作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先后约定西南联大体育主任马约翰、训导长查良钊,教育系主任陈雪屏,理化系主任许浈阳,社会系主任潘光旦,及教育系教授胡毅、陈友松,共同交换意见,讨论筹备创办“青年问题顾问处”,这是周先庚心目中“心理服务社”具体服务实施的开端。顾问处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心理(周先庚)、娱乐(许浈阳)、健康(马约翰)、求学(胡毅)、职业(倪中方)、交友(张绍桂)、留学(陈友松)、婚姻(陈雪屏)、信仰(查良钊)、家庭(潘光旦)等。该顾问处自1945年3月5日至6月13日共开展了十周工作,曾前往顾问处请求顾问并进行登记的共57人,96人次。[22-23]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心理学者和教育者积极开展青年指导实践工作的情况。除了上述开展心理服务的组织机构的努力之外,周先庚还到各机关开展心理学讲座,传播心理学知识,推动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应用。1943年5月11日、6月6日,周先庚应邀前往云南省警务处警察训练所做了“供词心理:说谎侦查器使用法”的演讲。8月3日,又在绥靖公署及宪兵查缉队警察局侦察队圆通公园警训所做了同样内容的演讲。9月17日,周先庚经由国民政府军委会驻滇干部训练团政治部第一科科长余坚介绍与主任周泳南会面,并在该训练团上做了一次“心理学与军事”的演讲。10月,周先庚又在昆明农校美空军第一招待所、军委会战地服务团译员训练班上做了同一主题的演讲。1944年2—3月,经由樊际昌举荐,周先庚在昆明军事委员会译员训练班上开始授课,从第一期到第六期为学员讲授了日用英语、作文、笔译等内容。1945年4月10—13日,周先庚为军委会驻滇干训团党务干部训练团做了“群众心理”的主题报告。1945年12月27日起,周先庚经由西南联大教育系陈雪屏介绍,接受了云南省地方行政训练团主任教官张克定聘请任“社会心理”讲师,为该团第十七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做了“人事心理”的演讲,此后于1946年1月10日、17日分别做了“群众心理”和“领导心理”两次演讲。1946年3—5月被第十九期训练班聘为“教育心理”和“应用心理学”讲师。另外,周先庚还为昆明广播台撰写科普性稿件,分别于5月17日、7月5日播出了《催眠术之历史与性质》和《被催眠会不会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两篇广播稿。

(三)心理学在工商管理上的应用1935年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时期,周先庚就曾与陈立、陈汉标等人一起开展过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并于1936年同陈汉标发表了《中国工业心理学之兴起》的长文,积极推动心理学在工商业中的应用。在西南联大期间,周先庚让学生张世富在平绥铁路南口机厂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工厂建议制度》的毕业论文。另一方面,他还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了《心理学与人事管理》《交通与工业安全问题》《工商心理漫谈》等文章呼吁心理学在工商管理方面上运用。1942年底,周先庚到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参观考察,寻求合作和开展工业心理学应用的机会。该厂总经理希望西南联大能够代为训练人事工作方面的人才。周先庚经过与校方商议,社会学系和心理学系可以开办一个训练班进行人才的培养,还可以先由一些同事、学生进行一些实习性的研究实验,具体包括:建议制度的建立;人事纠纷的调节组织机构;人与事、工与职的考察调整;精神动力的产生;研究成果的宣传和发表;人事部的行政机构试验等。周先庚提出,“一切(以)厂内迫切问题迅速解决为目标,绝非空洞不切实际之学校式学科所可以比拟”[24],同时还委派学生戴寅到该厂进行实地考察。1943年4月2日至8月13日,周先庚举办了工业心理学讲习班,共20讲,每周五下午3时至5时进行讨论,指导研究,晚上6时至8时进行讲授和讨论。这种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在当时战争阴霾之下尤为可贵。

四、简评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在艰难的时局之下,保留与传承着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这样的奇迹也体现在西南联大时期的心理学学科方面。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但是这种阻碍并没有彻底截断其血脉,这种血脉在重庆、昆明这样的大后方得到了传承。一批执守在西南联大哲学心理学系心理学组的师生,在周先庚的领导下完成了心理学学科力量在抗战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无论是在国际心理学合作与交流的层面,还是在国内心理学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国际心理学交流与合作方面,以抗日伞兵突击队选拔心理测评为契机,周先庚与莫里、莱曼、陈郁立等西方心理学家展开了一次服务于抗日的军事心理学合作,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周先庚为负责人的中方测评小组中的多位成员最后考取了出国留学或进修的名额,并在莫里、莱曼协助下赴美访学或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如丁瓒、范准、赵婉和、马启伟。曹日昌和田汝康则考取心理学留学生名额远赴欧洲留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田汝康后来改学人类学)。同时因为周先庚也是抗日战争期间唯一在册的美国心理学会会员,在昆明美军基地服役的心理学者格里恩(W.D.Glenn,Jr.)因退役即将离开中国之前,也曾慕名前去拜访,并将许多心理学书籍和资料赠予周先庚。周先庚利用能够获得美国心理学界信息的优势,经常将心理学最新的资料和信息,带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1947—1948年,周先庚赴美访学期间与上述学者在美国都有过互动。抗战八年期间,因为战争的影响,中国心理学留学生派出和回国的人数都到了低点,东西方心理学的交流和互动几近中断。而在抗战末期,西南联大心理学组则成为当时东西方心理学交流和互动的一个中心,这种交流和互动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心理学组虽然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个较小的系科,但它的发展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系科,依然发挥着其学科特点优势,培养了具有实践精神的心理学专业人才队伍。心理学组一方面坚持正常的教学和学生培养,同时还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开展军事心理学实践,心理服务社的筹划以及青年问题顾问的活动,周先庚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大众普及心理学知识,这些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心理学实践活动。西南联大时期心理学组从课程设置到学生培养,再到心理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带有心理学实验性倾向,又带有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实践活动。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石,心理学的应用和普及又是心理学生命力的源泉。如果说西南联大心理学组在中国心理学发展历程上留下了遗产的话,那就是对心理学的实验取向以及心理学应用性的坚守。尤其要指出的是,其中多位西南联大的心理学毕业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改革开放之后,都为心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如林宗基、范祖珠、张世富、李宗渠、李家治、彭瑞祥等人,西南联大时期心理学系科发展的特点在他们的一些研究中均有所体现。

西南联大不仅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在心理学的物质文化传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心理学仪器、图书资料的保存和使用。抗战爆发前,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在实验仪器的购置以及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花费巨大。内迁时心理学实验仪器辗转运抵昆明后虽然有相当的损耗,但依然成为当时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战后复员时这些仪器运回了清华大学,经修缮之后再度运用于教学与研究之中。西南联大哲心系时期心理学图书资料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使用,并且还有少量英文图书资料的添置。在周先庚档案资料中保存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学系书籍簿”一册、“图书登记出借簿”两册,前者详细记载着心理学期刊、图书的基本情况,后者详细记录了当时心理学组师生的出借、归还图书资料的情况,字里行间浸透着心理学师生刻苦学习的读书精神。这些心理学图书在复员后运回了清华大学再次在心理学教学与研究中发挥作用。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