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4:16:43

应用经济学论文

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篇

1.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教学模式

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本科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小组式分组教学,即构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的专业和班级打乱,征求学生意愿的同时(可以由学生先提出申请),分别进行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水平测试,按照学生的基础和意愿分成若干授课小组,并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考核的方式。位于第Ⅰ象限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功底较深厚,但英语的水平一般。针对这种情况,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国内的稍难教材,例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程,鉴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的情况,仅对学生介绍名词的英文,作为理解课程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比如,讲授成本理论过程中,共涉及短期总成本(STC)、短期平均成本(SAC),短期边际成本(SM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总固定成本(TFC)等十余个名词。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名词,并且还要能够理解这些成本名词背后代表的数学意义,要能够推导公式,并运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名词一下子让学生都记住,并且能够自己推导和计算,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告诉学生这些概念的英文字母表达其实是其英文名称的缩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短期总成本的英文是Short-runTotalCost,因此用其英文缩写STC来表示。经过多年的教学反馈,这样讲解后,学生普遍反映对于概念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得更劳了。在考核上可以以论文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位于第Ⅱ象限的学生,他们的不仅数学基础好,而且有着过硬的英语基础,对于这样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原版稍难的国外经典教材授课,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宽阔的眼界,而且原汁原味的外文经典教材还可以让学生加强对于微观经济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意愿都很强,授课教师在课下可以布置一些研究热点和经典的微观经济学外文文献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考核方式上可以以论文作为结课方式,并鼓励学生撰写外文论文,授课教师挑选出好的论文可以加以修改后,推荐发表。位于第Ⅲ象限的学生,其特点是无论数学和外语的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往往比较低。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比较简单,案例量更大的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分成若干讨论组,运用更多的案例讨论形式,让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考核时,教师可以采用读书笔记和讨论作业的形式来进行。综上所述,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考核方式,因材施教,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和兴趣都将有所很大的提升。位于第Ⅳ象限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英语功底深厚,但数学水平不高,针对这样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国外经典但内容较简单的教材,例如曼昆原版的《经济学原理》这本教材,就非常适合。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原汁原味的国外经典教材,同时由于该教材深入浅出,模型较少,案例较多,注重经济学思想培养,非常适合英语基础好,而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考核时,教师可以利用外文试卷和读书笔记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核。

2.构建批判式创新思维

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子,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有必要肩负起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提出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即突破以往只讲经典理论本身的束缚,而将经典理论的来龙去脉悉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理论的产生过程和演进的路径,并在其中穿插介绍其他非经典学派的观点,从而将经济理论的全貌展现给学生,而非以往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的理论本身。在授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教师精选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地找寻问题。授课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的外延和内涵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教师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撰写读书笔记,帮助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个人观点,定期集中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新。

3.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

近年来,案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精神的培养,因而案例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授课教师要选取适当的案例做成多媒体课件。因为低年级的本科生大多缺少社会阅历,较少地接触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选取案例时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多选取身边的案例,如政府报告、热点话题、新闻报道等等,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尽可能地还原事件原貌,既节省了时间,又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学生因为缺乏对案例背景的了解,而产生误解和误判。其次,教师起到一个启发诱导的作用,不直接说出结论,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和结论,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体会畅所欲言的气氛,教师和学生之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教师通过总结,将微观经济学经典的理论引出,并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精心的点评,学生可以课下根据讨论的结果完成相关的讨论作业。这样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性学习的动力加强。

二、总结

总之,将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层教育是应用型高校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启发式案例教学,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也随之逐步提升,进一步为应用型高校提升实践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较庞大且相对复杂。其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重要的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针对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包含需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国家微观经济调控政策等;宏观经济学主要解决资源的回收利用问题,以及对国民收入的宏观调控、对经济上出现的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监控和调整。西方经济学包含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市场经济下确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现在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例如国家在应对近些年过快发展的房价问题、国民供需比例失调、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现象,进行合理化分析,促进国家政府实行适当的宏观整合。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广大院校缺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教程,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理论知识的培养。缺少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务人员,教务人员一般都是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强,但是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加之西方经济学教材系统性较强,学生难以进行通俗的理解,其中包含的案例较多,相对于中国案例的分析较少,缺少针对于中国国情的案例。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核评估系统不完善,主要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难以综合的进行评估和判断。国内各大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漏洞。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到影响教学效果,加上学生一味的对权威认可,缺乏自主分析判断的能力,使难以得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过程身心疲惫,学习效率降低,最终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的西方经济学的改革和调整

(一)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课程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务人员适当插入当今社会出现的经济热点问题,运用多种途径的教学方法,增添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的运用高科技教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对西方经济学的运用,注重人才的实际应用。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适当的进行启发式教学,适当的运用案例教学法,科学的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确立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学习氛围,课堂对于繁琐的西方经济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后,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进行呈现,对注重多种的教学方式综合。

(二)改革西方经济学教育考核体系确定新的西方经济学教育考核评估方案,深入开展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单纯以测试的分数作为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鉴别方法,从一张试卷中难以判断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评的目的是确认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型改革的考核体系应该具有能逐步体现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倡考核体系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除了运用试卷成绩进行评估,还要具有实践操作的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的评分,更多的在试卷中增加实际分析题以及实验题,这样的考核体系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更加综合的评估,更好地解决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要通过全面研究国内各大院校经济管理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前续课程和后期课程的衔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西方经济学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看,课程学习的中心要放在人才实践上的培养。合理的安排课时,要求教务人员在进行课程讲解的同时做好课时内容的分配,在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保证好教学质量。

(四)注重多种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宏观并且抽象的经济学概论,在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与数学知识的相结合,例如对进行微积分的深入的剖析就会很好地帮助理解西方经济学,为了确保学习效果,教务人员可以在进行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前,抽出适当时间带领学生对经济学中常用到的高等数学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充分做好西方经济学与个学科之间的衔接,例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所讲到的价值决定购买能力,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则是供需决定价格,因为两者所占在市场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会不同,掌握好两者的相结合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

为了确保西方经济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在实施好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基础下,平行发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学术性本科,着重于培养高科技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不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为我国培养好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04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

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为主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3、以传统模型为主,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经济数学模型是用来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其他经济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如:我们采用非线性模型所作的预测和分析就比线性模型效果好;对于研究随机性、非结构性的所有问题,采用仿真(模拟)技术;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利益方面冲突就采用对策论模型。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学者研究出不同的模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这是由于这些新型模型的不断涌现,对我们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完善作用。

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经济研究

一、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二十多年来,计量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以数学化和定量化作为经济学迅速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数学模型的应用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研究经济学理论的本质。但是正是这种工具,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的任何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论证。要实现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科学化的这一目标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先进的研究分析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正是一个具体体现。

二、国内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归纳了计量经济学应用的20余年的发展。通过对《经济研究》近10年间刊载的计量经济学文章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这期间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过程有一个粗略的归纳,同时也能够初步探索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转换与研究技术规范的转变。本文则通过计量经济学论文在《经济研究》刊文中的变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内在的技术规范的形成历程。

近些年我国主要经济学期刊发表的计量经济学文章主要以应用研究型文章仍然占主导地位,数量远远大于理论研究。但应用研究所采用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却呈现出多样的趋势:例“经济转轨中的企业退出机制”采用了Cox比例死亡模型和条件概率方法[1];“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用到了二元选择的Logit模型[2];而就相同的问题也可采用回归模型和协整分析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已经用到了现代很多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同时我们要注意到曾经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是研究一般问题的首选方法:如“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3]、“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基于我国股市换手率与预期收益的实证研究[4]”。无论采用随机抽样调查还是大样本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仍然是计量经济学研究应用最多和最主要的方法。

三、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类型分析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 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04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5]: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 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 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5]。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四、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为主

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

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3、以传统模型为主,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

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研究方法,它所采用的经济数学模型是用来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其他经济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加强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如:我们采用非线性模型所作的预测和分析就比线性模型效果好;对于研究随机性、非结构性的所有问题,采用仿真(模拟)技术;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利益方面冲突就采用对策论模型。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学者研究出不同的模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这是由于这些新型模型的不断涌现,对我们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完善作用。(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张鹤.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

[2]刘莉亚,任若恩.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10)

[3]张建琦,黄文锋.职业经理人进入民营企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10)

[4]晏维龙等.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7,(11)

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经济学 引文索引 国外学术著作 学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1-0160-13

引言

建国6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学著作 总结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方法及规律等等,从而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实践。经济学在 我们国家的发展较之发达国家相比要晚,学科体系的成熟程度、理论的前沿程度、研究方法 的先进程度都较之国外先进水平都要稍逊一筹,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更好地学习国外经 济学著作中的优秀成果,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将变得 日益重要。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指出,我国人文社 会科学论文的引用文献中,图书形式文献(包括著作、汇编、法规文献、标准)的比重接 近60%。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图书资源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价值。因此挖掘经 济学领域最有学术影响的图书,对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发展的跨学科性在经济学领域体现得尤为显著,经济学研究需要参考大量的非经济 学领域成果,因此本文根据经济学论文的引用文献统计选出的图书,包括一些非经济学著作 ,这些图书虽然不属于经济学领域,但它们在经济学研究中同样发挥了很大作用,故我们同 样把它们作为对经济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

经济学领域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图书概况

为了更合理地讨论经济学领域的图书影响力,我们借助《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根据总 被引60次及以上或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标准选择了330种在经济学领域影响较大的图书,[注:一本著作可能会被不同出版社出版,而且都有较高的被引数量,本书将这种情况下的 著作视为不同的图书加以选择,因此330本经济学入选图书会有同名出现;若一本著作被同 一家出版机构在不同年份出版,本书视为同一本书,并将每个版本的图书被引数相加。]这330种图书被引篇次共计52309次,占经济学论文引用的图书总被引次数的14.64% 。为了更 科学、客观地分析不同类型图书对经济学领域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将这些图书分为5类 :领袖著作、历史文献、工具书、国外学者著作(含译本)、国内学者著作。

通过对各类型入选图书数量、被引篇次、所占比例及篇均被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领袖著作在篇均被引方面独占鳌头,这说明马克思主 义、思想为代表的领袖著作等对经济学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②历史文献、 工具书的被引种数少,但篇均被引次数较高,这说明对经济学发展产生影响的历史文献、工 具书的数量较少,但是这些少数的历史文献、工具书带来的影响较深远;③国内学术著 作的被引种数高于国外学术著作,但篇均被引次数低于国外学术著作,这说明我们国内的经 济学著作数量不少,但整体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与国外学术著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国外学术著作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 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少学者对当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发表见解,形成某种系统的经济 思想。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欧美学者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著作也广为流传,被我国诸多的经济学学者参考、借鉴和引用。本章选出的对经济学 研究有较大影响的330种图书中,共有114本国外学术著作(见表1)。

为了更加详细讨论国外学术著作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影响,我们将入选的国外学术著作按著 作的内容特征大致分为微观经济学(17种)、制度经济学(17种)、经济理论及发展史(14 种)、产业经济学(12种)、宏观经济学(11种)、货币银行学(10种)、计量经济学(7 种)、比较经济学(5种)、西方经济学(4种)、发展经济学(4种) 、经济学其他类著作等主题类型进行讨论。由于篇幅所限,仅对各主题类型被引较多的图书 做具体分析。

1-微观经济学类著作

本次入选的微观经济学图书多达17种,在114种国外学术著作中的所占比重为14.9%,这足以 证明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被引252次)是微观经济学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 的国外学术著作。该书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和实践,由营销管理的原理概念、分析营销机会、 制定营销战略、营销计划和组织执行、市场营销等五个部分组成。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的 主题主要集中在:营销理念、营销策略、权变营销、营销转型研究、体验营销模型、无形资 产的营销、网络营销模式、政府营销与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理解和改革等方面。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 (被引182次)是入选的国外微观经济学著作中唯一一本原版学术著作。该书的作者Oliver

E.Williamson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经济学中异军 突起 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该书对于 产权制度结构、企业战略联盟和关系模式、创新供应链策略、国际货币制度、企业性质和制 度、网络化市场、股票期权的博弈分析,企业理论与组织创新等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参考和 借鉴价值。

《微观规制经济学》(被引157次)的作者植草益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根据西方 微观经济学和日本的经济政策实践,对有关规制政策的理论和运作问题,特别是经济性规制 政策的目的、手段、结构、主体、价格规制、激励规制等问题阐述得十分透彻。研究日本企 业规制、竞争性产业的价格规制、规制与放松规制等方面的论文对该书引用较多。

《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被引145次)从经济对提高社会财 富生产能力的作用入手,认为小到一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大到国家的经济政策,再大到国 际贸易的制定,都需要经济学的理论做指导,经济布局可以使市场运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同 时减少争论,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的贡献。该书对新兴古典经济学、企业制度的 专有性、企业集群演进、产业结构成长模式、数量经济、国外企业本质等主题领域的研究有 着较大的启示作用。

钱德勒(A.D.Chandler)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被引105次)通过食品 工业、烟草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石油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肉类加工业中的大量资料 ,论证了现代大型联合工商业的诞生乃是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 文主题主要涉及经济社会体制、企业理论制度、组织创新、家族企业控制权、企业生产力研 究和制度分析等领域。

《资本主义经济制: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被引98次)是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 mson)撰写的专论交易成本的学术专著。该书通过对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以及交易的研 究,分析了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签约问题(合同、企业行为)。引用该书的经济学 论文主题主要涉及企业理论与公司职责、企业投资、沉淀资本与政权市场、企业制度分析 、企业并购等研究领域。

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的《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被 引97次)认为一个节省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制度框架和制度创新的空间是至关重要的,一 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框架、制度环境和制度走向决定了它的经济绩效。 该书对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企业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企业产权和 所有权、企业组织资本、企业内收入分配等。

《微观经济学》(被引94次)是由美国经济学平狄克(Robert S.pindyck)和鲁宾费尔德( Daniel L.Rubinfeld)合著的经济学著作。该书在论述微观经济学理论时作了与众不同的处 理,即着重突出了这一理论对于管理和公共政策决策所具有的相关性和实用性,通过80多个 较详尽的案例来强调这一学科的实用性。该书对于调控理论模式、股份制企业改革、规模经 济与规模扩张、多元化经营、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外贸理论等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学习 、参考、借鉴价值。

2-制度经济学类著作

在入选的对经济学研究影响较大的114种国外学术著作中,属于制度经济学领域的图书16种 ,所占比重为14.0%,这充分说明了制度经济学研究在经济学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被引720次)精选了产权与新制 度学派名家的代表作13篇,集中反映了这两个学派的分析特征、重要假说和政策意义。对于 研究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转型方式、企业所有权安排、公司监管体系、家族企 业产权、产权激励、东亚货币合作等领域的学者来说,该书有很高的参考引用价值。

由柯武刚(Wolfgang Kasper)和史漫飞(Manfred E.Streit)所著的《制度经济学:社会 秩序与公共政策》(被引373次)是经济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国外制度经济学著作。该书从有 关人类知识和动机的基本前提入手,展开了一系列具有政策导向的讨论,对制度本源与制度 演进进行了探索,分析了相关的比较制度。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涉及主题有:经济补偿制 度、消费制度本质、制度系统的关联、制度创新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分析等。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被引345次)是D.C•诺斯(D.C.North)的理论著作之一 。这本书的内容共分为三篇:第一篇“制度”主要探讨制度经济的方法基础,解释了制度的 基本概念;第二篇“制度变迁”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经济绩效”着重分析 了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我国经济学学者在研究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银行改革的渐进、 区域制度创新、组织经济绩效、政府制度竞争等主题领域时,往往会引用该书。

Douglass Cecil North所著的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c Perfo rmance(被引134次)是所入选的制度经济学领域著作中唯一一本原版著作,该书将内容 区分 为三大部分:制度、制度变迁、经济成就,认为制度在人类生活当中并非是恒久不变的假定 ,制度会随着人们交易成本的变化而修正,而且制度的变迁其实就是在帮助人们规避经济行 为的交易风险,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制度的变迁也就不断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积累,从而 造成对历史的影响力。

《制度经济学》(被引128次)是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R.康芒斯(John R. Commons )的主要著作之一。该书集中地反映了约翰•R.康芒斯公开地为垄断资本主义辩护的思想, 是制度学派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书中阐述了金融制度变迁、人学维度的制度研究、制度经济 学方法论、财产制度、产权理论、制度变迁范式、制度设计、制度安排伦理、信息制度分析 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这些主题的论文很多都引用了该书。

《新制度经济学》(被引115次)是由冰岛经济学家埃格特森(Thrainn Eggertsson)所著 的一本关于新制度经济的著作。埃格特森教授对经济学各个分支中正在进行的制度研究进行 了调查,并提出建议,为这种建立在新古典模型上的强调共同依存的研究找到一种统一的方 法。在研究土地制度变迁、产权分析、制度演化、企业治理结构与经济制度、政府制度创新 及职能、信誉的制度性研究等主题领域时,该书被较多地引用和借鉴。

科斯(Ronald H.Coase)在《论生产的制度结构》(被引111次)中指出生产的制度结构是 经济系统的特征,这对价格理论或微观经济学可能产生根本的改观。科斯认为,现代经济学 很大程度上是对斯密思想的形式化,但又过于关注斯密世界的理论而忽视非斯密世界的其他 方面。科斯通过自己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缺陷,同时也开辟了“契约与组织理论”的先河。该 书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企业性质、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结构控制、企业联 盟与虚拟企业、企业资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企业,市场与法律》(被引106次)是科斯(Ronald H.Coase)的另一部经济学著作,该 书收入了科斯的7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的性质、边际成本的论争、社会成本问题等领域 。该书在资产专用性、知识产权管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契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革命、 经济自由决策权、企业体制成本等主题领域,具有较高的参考引用价值。

3-经济理论及发展史类著作

入选的国外学术著作中,关于经济理论及发展史的国外学术著作共有13种,占入选的国外学 术著作的11.4%。

诺斯(D.C.North)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被引683次)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史领域被 引次数最多的国外学术著作。该书首先在方法论上恢复了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经济学优良传 统,其次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际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制度 变迁,金融制度、社会变迁、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经济人制度、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市场 经济结构、知识经济与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中的许多论文均引用了该书。

《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被引348次)由美国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所著。该书以“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 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作为副标题,涉猎范围可谓极其广泛,最具特色和最引人注目的 是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主要涉及以下主题领域:创新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知识经济、企业网络化、企业家机制、信息时代区位论、动态比较优势和 竞争力提升、制度演化和企业成长、产业空间集聚等。

马歇尔(Affred Marshall)所著《经济学原理》(被引326次)继承了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 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边际生产力等完美地 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和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庸俗经济学体系。 该书对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企业与企业 家理论、西方福利经济学、不确定性经济决策等方面。

D.C.诺斯(D C.North)和托马斯(R.P.Thomas)所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被引249次) 是一本论述西欧上下近千年历史的著作。作者提出了一个用以考察和说明西方世界兴起的全 面的分析框架。对于研究西方社会私人财产权、中西方社会经济结构比较、新经济与经济发 展的制度选择、西方制度创新理论、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中外金融制度变迁比较等领域的 学者来说,该书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引用价值。

《经济学》是由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和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 haus)合作编著的,该书是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其思想影响源远流长,同时具有丰富的课后 辅导材料,重视核心分析与现实政策,并配有专门的中英文对照术语表。该书有两个译本入 选,高鸿业编译的版本(被引291次)和箫琛主译的版本(被引190次)。

由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著,梁小民等翻译的《经济学》(被引147 次)反映了20多年来经济思想革命,讨论了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政策问题、充分就业的 宏观经济学、失业的宏观经济学、动态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因此在宏观 经济学、经济市场结构、经济全球化、所得税理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济哲学等主题的 论文中,该书具有较大的参考引用价值。

肖(E.S.Shaw)所著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被引107次)将金融发展理论与货币金 融理论融合起来,不但探讨了经济发展与金融业的密切关系,而且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定的经 济和金融环境,提出了以“金融深化”战略为核心的崭新发展理论。该书对于经济学领域的 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深化实践、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金融管制与金融危 机、金融发展战略等方面。

4-产业经济学类著作

入选的产业经济学领域图书共有12种,在114种国外学术著作中的所占比重为10.5%,这证明 说明了国外产业经济学著作对我国经济学领域具有的一定影响力。参考借鉴价值,我们 主要对经济学论文引用较多的6本产业经济学著作进行介绍。

《国家竞争优势》(被引505次)是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的代 表作,其原版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被引223次)也被入选。在该书中 ,波 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如何才能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国 家竞争优势》对于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制度竞争、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城市竞 争力、跨越式发展模式、竞争优势分析、美国经济政策、资源的全球配置、产业国际竞争力 、知识产权战略、国家创新系统、全球贸易竞争等领域的学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参考 价值。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被引275次)是作者钱纳里(H.Chenery)20世纪80年代 的研究新成果。该书分析了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剖析了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的各种因素,特别是贸易政策和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内向型三种 各具优劣的发展工业化形式。该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模式及 特征、产业政策及实施机制、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战略、工业化过程中贸易政策、区域 产业机构、结构变动与产业运行、产业结构测评等领域。

法国著名经济学大师让•泰勒尔(Jean Tirole)的《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行为的博 弈论专著,让•泰勒尔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 究领域,对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博弈论的引入意味着对由市场机制决定 的瓦尔拉均衡可行性的怀疑。引用借鉴该书的经济学论文主题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结构、产 业经济学、组织创新、产业过度竞争、产业组织改善、产业集群、组织激励机制等领域。

《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被引192次)是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的论文集《产业组织》和《市民与国家》两书选译的,其中汇集了作者关 于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的一些重要论文。该书对企业集群与政府作用、企业规模理论、政府 管制和产业竞争、政府规划体制、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政府的经济特性等主题领域的产生了 较大的学术影响。

《产权的经济分析》(被引175次)是约拉姆•巴泽尔(Yoram Barzel)对自己以及与他的 思想发展关系密切的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的介绍。该书分析了产权在经济学和法律上的 不同含义。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主要涉及资本产权特征、企业产权结构、产权交易、区域 产权比较、产权与所有权、产权经济学分析、财务理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等研究领 域。

5-宏观经济学类著作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 济学问题。宏观经济学领域入选图书10种。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引683次)是宏观经济 学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国外学术著作。该书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 并在批判和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 较清晰的描述。该书在宏观经济政策、国家经济职能、混合经济模式、财富效应、国际贸易 理论、经济人伦理分析、发展经济学框架等领域影响较大。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引286次)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代表作之一 。凯 恩斯主张政府促进有效需求的办法是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采用累进税增加穷人收入,实行 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研究领域都产生着影响,诸如实 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反通货紧缩与刺激内需、货币供求变化、消费与经济增长、投资的 乘数效应、公债与财政货币政策关系等。

《国际经济学》(被引247次)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著 作。该书既重视传统理论,又包含许多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国际经济领域实例。引 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的主题主要涉及:国际贸易政策、外向型经济、美元本位、出口竞争力 、复合比较优势等领域。

R.多恩布什(Rudiger Dornbusch)和S.费希尔(Stanley Fischer)所著《宏观经济学》( 被引143次)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了宏观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 经济运行周期、通货膨胀与紧缩、经济增长机理、货币供给机制、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 政策、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等领域论文有较大的参考引用价值。

库兹涅茨(S.Kuznets)的《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被引142次)主要涉 及到以下方面的研究:经济增长率的水平和变化、生产率增长与非常规费用、总产值的部门 份额及长期趋势。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工业化进程与积累方式、知识 经济与经济增长、经济制度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结构等方面。

《高级宏观经济学》(被引135次)是经济学家大卫•罗默(David Romer)的著作,该书的 英文原著Advanced Macroeconomics(被引68次)也同时入选。大卫•罗默在书中全面 阐述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源泉以及经济增长与其他经济现象的关系做 了深入的论述和总结。我国学者在研究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经济制度与产业结构、货币政 策、价格机制系统、政府经济调控职能、经济政策等课题时,较多地引用了这本书。

6-货币金融学类著作

货币金融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金融经济现象 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货币金融学领域入选的图书10种。

《货币金融学》(被引279次)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Mishk in)所著。该书以最新的货币金融理论为基础,提供了一个简洁、严密、首尾一贯的理论分 析框架,对近年来美国和国际经济社会中出现的重大金融事件作了细致的剖析。引用该书的 经济学论文主要体现如下主题:货币结构与政策、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收入政策、货币经 济学、金融工程、金融调控体制、金融创新等。

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所著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被引168次 )也是金融学领域引用较多的国外学术著作,其原版书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被引98次)也得以入选。该书的最大贡献在于突出了“金融抑制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是割裂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不 完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大量中小企业和住户被排斥在有组织的资金市场之外等。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主题 主要包括:金融创新、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自由化、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金融体系、二元金融结构、利率市场化、金融失衡、金融理论、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等。

戈德史密斯(R.W.Golfsmith)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被引159次)对金融发展理论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原版书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被引80次)也是 在经 济学领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该书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在于:找出一个国家 的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 融结构的变化。该书被金融制度变迁、金融组织空间结构、区域金融行为、金融结构与经济 结构、金融监管、金融结构分析等领域的论文参考引用较多。

7-计量经济学类著作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本次入选的计量经济学领域 图书有7种。

加里•S.贝克尔(Gary S.Becker)所著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被引124次) 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时间经济学和新消费者行为理论,借助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 、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知识考察的人类行为,并明确阐述了其中的研究方法。在研究 经济作用分析、道德行为经济学分析、意识形态经济学分析、竞争优势经济学分析、休闲消 费经济学分析、垄断的经济学分析等主题时,该书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引用价值。

古亚拉堤(Damodar N. Gujarati)所著的《计量经济学》(被引101次)对微观计量经济学 的定性与限制应变量方法和宏观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都占有相当篇幅,突出强调了计 量经济学对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应用分析。在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增长、股票收益率与交易量相 关性、货币市场关联性分析、货币乘数变动等领域,该书发挥的作用较大,被学者关注较多 。

Time Series Analysis(被引86次)是James D.Hamilton的经济学著作。作者就诸如 向量自 回归、广义矩方法的估计、单位根的经济和统计结果,随时间变化的方差分析以及非线性时 间序列模型等给出了详尽论述。该书对股票市场、国债收益分析、汇率可测性分析、财 政政策乘数效应、消费函数分析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被引61次)由伍德里奇(Jeffrey M.Wooldridge)所著。 作者放弃了非随机的或在重复样本中加以固定的回归元假定,从而便于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和运用,是对计量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一个突破。该书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消费增长模型、竞争力聚类分析、Panel Data变系数模型、借贷行为计量分析等领域。

8-比较经济学类著作

在本章入选的114种对经济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中,属于比较经济学领域的图书 共有5种。

《比较制度分析》(被引319次)、《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被引97次)、《政府在 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被引92次)均是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的著作或 参与撰写,其中对经济学产生影响最大的当属《比较制度分析》,该书的被引次数大大超过 比较经济学领域的其他图书。作者在该书中详细地叙述了比较制度理论的最新发展,运用比 较制度揭示了从日本德川时代的灌溉系统制度一直到硅谷崛起的多种制度的形式和结构。该 书在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国际比较、经济增长路径比较、转型经济比较制度、社会资本与经济 分析、行为经济学、制度缺失分析等领域被相关论文较多地引用和参考。

《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以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作为比较制度分析的主要对象,从理论上 对这一体制的内部结构,以及构成这种结构的各种要素所具有的激励效果和相互依存关系加 以论述。该书在日本经济体制、日本竞争政策过程的制度特征、日本企业并购与重组、日本 经济史研究、融资模式效率比较等领域被参考引用较多。

《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强调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影响日益增强的政府观。该书对比较经济学的影响主要在:政府在金融发展 中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职能、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发展经济学视野下的政府角 色等领域。

9-现代经济学类著作

在入选的114种对经济学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中,现代经济学领域的著作共有4 种。

《论人力资本投资》(被引125次)是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 )的著作。该书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和保健,指出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 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并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其他投资。该书被人力资本很多 领域的论文所引用,如: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贬值风险、人力资本形成特性、人力资本 优先投资战略、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等。

在《以自由看待发展》(被引116次)一书中,作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综合了他 在经济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成果,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 著作。在反贫困启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融合、文化精神与经济增长、自由观点解读、经济 社会关系网络核心、经济自由及代价、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经济自由主义、经济民族主义 等方面,该书得到经济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10-西方经济学类著作

共有4种西方经济学的国外学术著作入选了对经济学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

另一本入选的西方经济学领域的国外学术著作是《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被引 47次,2001年出版),在诚信伦理、企业信用、市场经济与政府诚信税收伦理等领域,该书 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9-发展经济学类著作

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共有4种著作入选对经济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

《改造传统农业》(被引188次)由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所著。作者就 农业能否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何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等问题给出了独 树一帜的见解和观点,引用该书的经济学论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现代化 、农业经济组织创新、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二元经济论》(被引166次)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的著作。作者的二元 经济模型是建立在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的完备和统一上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试图从劳动力供给 的变化来连接和调和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该书在二元经济演化与转换、双重二元经济结 构、二元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二元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劳动力就业市场、劳动转 移方法论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引用价值。

发展经济学领域入选的另两本分别是《发展的型式》(被引67次)和《发展经济学:从贫困 到富裕》(被引53次,2003年出版)。前者在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就业 结构和产业结构、农业制度变迁等方面;后者的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持续发展动力、反 贫困的逆向鼓励、社会资本收入分配研究等方面。

10-经济学其他类著作

在入选的对经济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中,还包括: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生 态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国外学术著作,由 于篇幅所限,只对属于上述学科的入选图书的影响领域做简单的介绍。

区域经济学领域入选的图书有Geography and Trade(被引64次),该书的影响主要涉 及新 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发展、地区比较优势等领域;引用《区域经济学导论》(被引60次) 的经济学论文主题主要为: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特征等 研究领域;《城市经济学》(被引52次,2003年出版)在城市行业集中度、城市化水平、城 镇财政制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参考引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领域入选的图书包括《集体行动的逻辑》(被引189次)、《公共选择理论》( 被引88次)、《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被引70次)等。生态经济学领域入选的图书有两种:《体验经济》(被引61次)和《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 的经济构想》(被引43次,2002年出版)。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美国经济学家的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的著作。该 书对国际环境制度分析、环境保护主体的行为、西方组织文化背景、企业行为道德边际、集 体协商谈判、贸易保护的新政治经济学、政治企业家、商业诚信、社会资本理论等研究领域 产生着较大影响,引用该书的论文主题也集中在上述领域;《公共选择理论》被研究中小银 行发展比较、政府财政活动、知识劳动价值论、公民选择与公民参与等领域的论文引用较多 ;《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的学术影响主要涉及:经济转轨、转型期 经济、渐进式改革路径选择、经济全球化与转轨等领域。

前者被研究体验营销模型、体验观点构建、体验经济特征分析、体验消费体验媒介等领域的 论文引用较多;后者的影响领域主要在: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等 研究领域。

管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哲学经济学领域分别各有一种国外学术著作入选, 分别是:《管制与市场》(被引161次),引用该书较多的经济学论文涉及领域主要有市 场竞争监督、政府规制体制、区域环境管制等;《财政学》(被引86次)对环境保护的财政 对策、税收改革、公共管理效益评价等领域有较大影响;《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 》(被引129次),该书被研究信息商品、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发展、信息政策体系构建、 信息经济制度变迁、信息经济学等主题的论文引用较多;《正义论》(被引105次)的影响 集中在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政治哲学、财产权劳动学说、激励机制研究、收入差别研究等 领域。

结语

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3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3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3。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第7篇

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数年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所以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以《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一文为例,论题一旦确定,必须接着实施理论准备,对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必须先进行理论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论思路去搜集资料,再形成论点和论据。有人以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的惯例,其实,学生所选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已有相当程度感性接触的领域的论题,从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阶段来验证这种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

其次,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积累资料的向导。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积累什么资料?这是极大多数没有毕业论文撰写经验的学生所碰到的最大难题。有许多学生在那里盲目地搜集资料,但一旦到想使用资料时才发现已有的资料没有什么用,赶快再去搜集要用的资料,时间却已不允许,问题就出在没有理性认识的资料搜集只是一种盲目的搜集。比如,有一命题为《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由于作者对劳动者素质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结果作者只搜集了人们接触最多,最易关注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的资料,而没有搜集深层次的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资料,导致了搜集过程中的片面性。

最后,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形成论点和论据的必要条件。确定论题只是确立了中心论点,还必须提出相应的从属论点,使中心论点得以展开,为此,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否则只能把文章写成就事论事式的工作报告,比如毕业论文《“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的作者,由于没有从理论上剖析两者关系,没有深刻认识到两者关系实质上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如何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结果虽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只限于一般的泛泛之谈,成为如何搞好城市绿化建设的报告书,层次太低。

二、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掌握较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只有知识面广、功底深厚,才能在论文撰写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显示出很大的能动性。如果知识面窄、底于很薄,在论文撰写中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写出来的论文要么空空洞洞,要么处处出错、闹出笑话。所以,在毕业论文撰写前必须进行理论准备,以积累知识。那么,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呢?

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59页)它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所有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尤其显得重要的是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的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因此,撰写各种经济学毕业论文,都必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它是撰写经济学毕业论文时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其次,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这些学科所研究的规律性问题比政治经济学具体得多,不仅涉及生产关系改善、调整、改革,而且涉及生产力的合理配置;不仅研究经济规律,而且研究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可应用的特征。因此,它对于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如撰写《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就必须掌握人口经济学知识,任何一本人口经济学教程都没有例外地指明了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说的就是人本身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其中主要的根本的素质就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少教材还提出了对这三方面素质测定的一些数量指标,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理性知识,就不至于闹出前面所讲的笑话,从中可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

再次,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任何经济现象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因此,对经济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质的分析上,还必须进行量的分析,否则,研究只能停留在粗浅的阶段。毕业论文撰写中的一个通病就是满篇理论,而不进行实证分析,如果有也多是一些观点加例子。在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下,例证分析是没有说眼力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事例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一些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却可以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所以,不少人认为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此外,还要掌握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当今时代是各学科知识大融通的时代,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攻克社会经济难题,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综合力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比如,研究经济问题除了要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理论外,还须拥有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要了解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运用。此外,生产关系的变革还要受到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毕业论文的作者还应掌握政治、历史等其他社会科学知识。

三、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的基本方法

为了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要注意下列各点:

首先,与论题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要做到读懂读通。毕业论文作者要选定与论题密切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加以反复阅读,边读边想,直到读懂、想通与论题有关的理论问题,切忌一知半解或片面的理解。为了加深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把与论题有关的理论要点、警句摘录下来,有了体会还可写读书心得,如果是自己的书或报刊、杂志则可以作眉批,或把疑点、难点作出标记注在上面,以备日后进一步研究。版权所有

其次,要科学地掌握理论,必须善于联系。一是联系理论所形成的客观条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确切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容。比如,要撰写《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就必须把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联系起来考虑,掌握了市场形成的一般前提条件,自然而然也就引申出建筑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其一,体制条件;第二,相关市场条件3其三,行业用工特殊性条件。二是联系与其相关的理论,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这一理论的实质。仍以上文为例,要揭示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不仅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应掌握与此相关的理论,譬如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的产生总是它事物作用的结果,从这一原理我们认识到,建筑劳动力市场之所以能在当代中国应运而生,也存在着孕育它产生的必然的前提条件,这推动着我们去探究促使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他事物”。

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第8篇

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数年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所以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以《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一文为例,论题一旦确定,必须接着实施理论准备,对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必须先进行理论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论思路去搜集资料,再形成论点和论据。有人以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的惯例,其实,学生所选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已有相当程度感性接触的领域的论题,从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阶段来验证这种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

其次,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积累资料的向导。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积累什么资料?这是极大多数没有毕业论文撰写经验的学生所碰到的最大难题。有许多学生在那里盲目地搜集资料,但一旦到想使用资料时才发现已有的资料没有什么用,赶快再去搜集要用的资料,时间却已不允许,问题就出在没有理性认识的资料搜集只是一种盲目的搜集。比如,有一命题为《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由于作者对劳动者素质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结果作者只搜集了人们接触最多,最易关注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的资料,而没有搜集深层次的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资料,导致了搜集过程中的片面性。

最后,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形成论点和论据的必要条件。确定论题只是确立了中心论点,还必须提出相应的从属论点,使中心论点得以展开,为此,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否则只能把文章写成就事论事式的工作报告,比如毕业论文《“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的作者,由于没有从理论上剖析两者关系,没有深刻认识到两者关系实质上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如何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结果虽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只限于一般的泛泛之谈,成为如何搞好城市绿化建设的报告书,层次太低。

二、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掌握较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只有知识面广、功底深厚,才能在论文撰写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显示出很大的能动性。如果知识面窄、底于很薄,在论文撰写中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写出来的论文要么空空洞洞,要么处处出错、闹出笑话。所以,在毕业论文撰写前必须进行理论准备,以积累知识。那么,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呢?

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59页)它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所有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尤其显得重要的是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的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因此,撰写各种经济学毕业论文,都必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它是撰写经济学毕业论文时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其次,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这些学科所研究的规律性问题比政治经济学具体得多,不仅涉及生产关系改善、调整、改革,而且涉及生产力的合理配置;不仅研究经济规律,而且研究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可应用的特征。因此,它对于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如撰写《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就必须掌握人口经济学知识,任何一本人口经济学教程都没有例外地指明了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说的就是人本身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其中主要的根本的素质就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少教材还提出了对这三方面素质测定的一些数量指标,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理性知识,就不至于闹出前面所讲的笑话,从中可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

再次,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任何经济现象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因此,对经济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质的分析上,还必须进行量的分析,否则,研究只能停留在粗浅的阶段。毕业论文撰写中的一个通病就是满篇理论,而不进行实证分析,如果有也多是一些观点加例子。在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下,例证分析是没有说眼力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事例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一些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却可以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所以,不少人认为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此外,还要掌握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当今时代是各学科知识大融通的时代,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攻克社会经济难题,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综合力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比如,研究经济问题除了要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理论外,还须拥有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要了解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运用。此外,生产关系的变革还要受到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毕业论文的作者还应掌握政治、历史等其他社会科学知识。

三、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的基本方法

为了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要注意下列各点:

首先,与论题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要做到读懂读通。毕业论文作者要选定与论题密切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加以反复阅读,边读边想,直到读懂、想通与论题有关的理论问题,切忌一知半解或片面的理解。为了加深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把与论题有关的理论要点、警句摘录下来,有了体会还可写读书心得,如果是自己的书或报刊、杂志则可以作眉批,或把疑点、难点作出标记注在上面,以备日后进一步研究。版权所有

其次,要科学地掌握理论,必须善于联系。一是联系理论所形成的客观条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确切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容。比如,要撰写《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就必须把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联系起来考虑,掌握了市场形成的一般前提条件,自然而然也就引申出建筑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其一,体制条件;第二,相关市场条件3其三,行业用工特殊性条件。二是联系与其相关的理论,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这一理论的实质。仍以上文为例,要揭示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不仅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应掌握与此相关的理论,譬如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的产生总是它事物作用的结果,从这一原理我们认识到,建筑劳动力市场之所以能在当代中国应运而生,也存在着孕育它产生的必然的前提条件,这推动着我们去探究促使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他事物”。

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国贸专业 三亚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46-03

随着中国经济学教育逐步向国际规范靠拢,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在各大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逐步加大。1998年教育部专门组织“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研讨,将计量经济学列为全国经济类各专业本科的必修课。计量经济学在三亚学院财经学院已经开设了数年,在多轮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存在一些不合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作为一门应用性的课程,很多学生仅仅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简单作业,完成单一的考核方式,并不具有运用计量模型完成一次完整研究的能力。例如在撰写最后的毕业论文时不知道如何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自己的分析添加分量。笔者指导和审阅的历年几百份国贸专业毕业论文中使用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寥寥无几,2007级一个没有,2008级只有两人。本文拟对笔者在历年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 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以适应应用型本科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先修知识积累薄弱

计量经济学由于多门学科交叉,因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家福瑞希曾表示,计量经济学可以看成是经济学、数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该在先修课程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例如统计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然而现实情况是,三亚学院的国贸专业首先没有开设数理统计,其次上述其他课程即便是开设了,安排的课时也明显偏少,并且对于学生的考核要求也偏低,最后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深,似是而非,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这些都将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三亚学院国贸专业是文理兼收的,且文科生多于理科生,所以在数学基础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在招生时比较强调英语成绩,因此数学功底普遍薄弱。数学较差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数学推导避之不及,进而使得学生对课程性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数学课,没有认识到计量经济学首先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最终使得很多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在全面学习开始之前就已经认为肯定学不好。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中理解不够,掌握不深,导致对于计量经济学中模型的经济学原理无法深刻领悟,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于计量模型建立理论基础的理解。

(二)严重不足的学时安排

在国内众多高校中,计量经济学普遍被安排为54-68个学时,但是在三亚学院计量经济学的学时数被压缩到短短的32学时。结果导致想要完成经典假设部分的教学都很困难,更加不可能向学生介绍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例如时间序列和联立方程等。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前修课程学习效果较差,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进行经济学、统计学等知识的回顾,一个学期只能完成大纲中九章内容的其中五章讲授,包括自相关、分布滞后模型与自回归模型和虚拟变量等章节都来不及讲授,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强调应用性的课程,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非常强调理论、实践和统计软件的三者结合。全国大部分院校都将计量经济学分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但如果三亚学院在可怜的32课时中再分出实践学时这实在是不可想象,笔者只能在理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演示软件操作过程。由于无法在学生实际操作中给予实时的指导,所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课程论文缺乏规范性

通过课程论文的亲自操作,能够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程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济话题,然后参照所学的经济学理论,设计模型,收集数据,最终利用计量经济学研究一个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完成一篇小型课程论文,并且为了保证完成质量,将这篇论文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学生不但对课程所学的计量经济学加深了理解和掌握,并且激发了他们观察、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的兴趣。国贸2009级250余名学生只有个别学生没有上交课程论文,通过笔者的仔细批阅,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独立完成一篇计量经济学论文。

不过,在课程论文的指导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具有共性的问题。第一,由于本科阶段不强调学术研究能力,所以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一篇经济学论文的基本范式有什么要求,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需要哪些组成部分,每个章节需要阐述什么内容,章节之间是如何有机组合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很模糊,导致在课程论文中时常会出现诸如缺少问题提出的引言,缺少建模依据的理论描述,缺少模型结果的分析结论等等问题,最终完成的论文如同数学作业,只见数据和模型,而不是利用计量模型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第二,论文选题“大题小做”。学生的选题往往容易出现大而宏观的现象,很多学生选择经济增长、国民经济结构、对外贸易等题目,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最终只能完全模仿他人的论文,甚至抄袭,没有达到写作课程论文本身的目的。

二、改善的措施

(一) 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

建议在现有32个理论课时的基础上,增加16个课时作为实验教学。通过在实验室现场指导,掌握计量软件的基本操作,达到独立完成计量研究的目的。通过实验课程的现场指导,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操作程度,及时修改教学方案,这是只看最终的课程论文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很多学校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数据搜集、选择模型、建立模型及论文撰写等工作。但笔者认为此种做法十分容易导致“搭便车”现象,无法给予所有学生以学习压力,所以一直要求每位同学都要独立完成一篇论文。不过,这样确实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负担,面对几百名学生无法做到有效指导。如果能够增加实验课程环节,教师就可以在实验室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并且要求学生当面完成软件操作,可以有效杜绝找人替做的现象,加强对于学生的监督。

(二) 加强学术论文写作辅导

由于三亚学院应用型本科性质的决定,对于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存在不足,以及在以前的教学中很少要求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最终在学生完成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时出现上述论文规范问题。三亚学院国贸专业在大三的下学期安排计量经济学学习后,学生进入大四就要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同时,在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之后也有很多机会要完成研究报告或商业论文的工作。所以,解决好论文写作中的规范性问题,不但能够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研究能力。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通过两方面工作达到这一目标:第一,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了课程论文之后,不能仅仅只是要求学生交一篇论文,然后老师打个分数了事。这样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论文有没有错误,不知道哪里可以改进,更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找人。撰写课程论文应该是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论文的选题、数据的收集、模型的确定、软件的操作,到最后文章的撰写,都应该保持沟通畅通,老师要给出及时的回答和建议。学生从老师的及时反馈中也能感受到论文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兴趣,如此修改若干回合,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要求。在2009级国贸专业250名学生中,有100余人的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及时指导。第二, 在课堂上专门拿出一部分完成较快较好的学生论文进行分析,分析论文的写作技巧、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改进的建议。因为,笔者的教学压力较大,要面对250名学生,如果每名学生都进行一对一指导,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这种集中式的论文写作讲解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另外,还可以成立若干学习小组,由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解决同学们的一些较容易出现的一般问题,其他较难问题由老师指导组长。笔者经过上述两点工作,使得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素养得到了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评价制度

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都将考核最大比例放在期末考试上,例如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这种评价方法的弊端在于期末考试主要是对知识要点的考核,缺乏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其结果是学生平常不认真学习,不及时复习,只是寄希望于考前突击;并且在学习中只是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有必要做出适当的改革,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笔者采用的评价方式是:期末考试占40%,课程论文占40%,平时考勤占20%。将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以及平时出勤率结合起来,综合评定计量经济学成绩。由于课程论文被赋予了与期末考试一样的权重,这就使得课程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这种评价既能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能通过课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够把考试压力前移,提高课堂通过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数次颁发给计量经济学家,可以看出现代经济已无法离开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可以用于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检验发展经济理论等诸多方面。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不能掌握计量经济学,在与人进行学术交流时可能会出现困难,对于高端前沿的经济学学术刊物只能避而远之。因此,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2009级国贸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变,据不完全统计,有30-40位同学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方法,占学生总数的15%左右。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计量经济学将不会成为广大学生的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惠英.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46-47.

[2] 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103-105.

[3] 杨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5(2):27-28.

[4] 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56-58.

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

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上一篇:教育统计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会语言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