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决策的模糊性与公众参与

时间:2022-10-28 11:48:33

【前言】城市规划决策的模糊性与公众参与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三个相关理论的评介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现象,有三个理论分支致力于它的研究。 规划理论:决策理论,研究怎样制定或应该怎样制定复杂的城市发展决策。范围较广泛,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的领域。 功能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城市会有这种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是如何运转的。...

城市规划决策的模糊性与公众参与

〔摘 要〕通过对凯文·林奇所提出三种理论的评介,结合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应注重城市规划的动态性及决策中的模糊性,并加强公众参与

〔关键词〕凯文·林奇,决策的模糊性,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城市是由许多不同的群体建设和维护的,家庭、工业企业、政府机关、开发商、管理和福利机构等等。由于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决策的过程是间断和重复的,处于一个讨价还价的状态中,其中一部分群体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其余的则只有服从这些主导者。在主导群体所决定的城市基本结构中,同时也填充了其他许多群体的行为和作用,因而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恰当的理论,去引导在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政治纠纷,而且必须是有针对性的,有明确的目的,不是一般性的漫谈。凯文•林奇对人在周围空间、物质环境的感知做了大量研究,并在《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一书中做了更多的理论性探讨,通过对规划、功能和规范理论的评述,试图建构一个全面的城市形态理论。

二三个相关理论的评介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现象,有三个理论分支致力于它的研究。

规划理论:决策理论,研究怎样制定或应该怎样制定复杂的城市发展决策。范围较广泛,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的领域。

功能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城市会有这种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是如何运转的。更侧重于城市本身,和决策理论相比内容范畴较合适。

标准理论:用于处理人的价值观与居住形态之间的一般性关联。发展比较薄弱,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理论。

这三个理论分支应该是生长在同一棵主树干上的树枝,在很多地方它们有内在的关联,并且相互支撑,不再以单独的形式存在。

最近几乎所有关于城市生活空间形态的理论都是城市功能理论,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看待城市,把城市看作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等等。从标准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些功能理论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缺陷:所依据的价值标准是无法验证和不完整的;它们大部分在性质上是静态的,不能处理持续性的变化;没有一个是针对环境质量的,即没有处理城市形态中丰富的肌理和内涵,忽视了对城市真实生活的感受;很少有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由个人和人群有目的行为而导致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是可以被人类认知的。

与功能理论和标准理论不同的是,规划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环境决策过程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和应该如何处理。

1 决定谁是业主也是非常关键的。

①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理想模式——高度分权的决策过程,让空间的使用者决定空间的形式。但是,我们还有一些尚不清楚的使用者,可能是目前还不在场的,或者尚未出生的;还有一些业主,他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不清楚一旦他们拥有机会,它们的价值是什么。所有这些困难,再加上权力移交的政治问题,使得规划决策成为模糊不清、相互矛盾缺乏稳定性的一种状态。

②另外一些专业人士持有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应该由少数精英做出所有重要的决策。但他们却很少照顾到使用者的需求。所以这种模式在价值标准清楚一致,而且技术是主要问题的情况下,运行效果最佳。

2 专业规划师在复杂的决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信息员的角色:寻找公共的利益,离决策更远,而真正的计划与决策则由其他专业人士来完成,并且他们会根据特定的使用者来修改信息的内容,自视为教育公众的导师。

倡导者的角色:倡导某些理念,例如新镇、自行车道或船坞等,不论哪一种,他们都得自己找到业主。这些理念如果足够激进,会创造乌托邦:新社会的专利模型。

一些利益团体的代言人:他们将社会视为一个高度的联结体,带有多元的和相互冲突的特性。所有的决策都是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如果所要创建的理论是一个处理空间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是一个集认识、演化、预测、处理方式为一体的理论,那么创立这样一个全面的理论将需要长期的努力。这个理论的焦点将是人们有目的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是伴随着人们的想像和感受的。这里恰恰就是三个理论分支一起成长到应该相交的地方。因此,对于任何有用的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它应该是一种可能的见解,而不是发展的铁律。

三规划决策的模糊性与公众参与

目前,在我国一些现有指导规划的功能理论大多是静态的,而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个子系统,城市发展不是线性的、可以简单外推的,而是一个不确定的发展过程。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城市未来的不确定。这就使规划决策者收集到的客观信息具有模糊性,使城市规划决策不可能有一个严格的、精确的、统一的评价体系。

而且参与决策的各方对城市的态度也不断变化,当他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了该城市问题和各方面参与者对问题的不同立场后,便会依此修正自己的立场。正是参与规划的这个过程改变着各参与者的态度。这是又一层面上的“动态过程”,因而规划的产物不只是图纸或文本,这个动态的观点改变的过程本身就是规划工作的产物。而决策各方态度的转变,又是消除分歧达成共识的根本所在。凯文·林奇指出,在美国,倡导者、信息员、方案设计师以及公共规划师,是当今几个主要的专业角色。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向权力讲授真理”的角色,不能真正对决策者有所影响。于是想要变革,就要求规划师直接参与决策。

在中国,规划师们在不同程度上也同样体会到这种困境,“规划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从具体工作来看,当前我国社会对规划工作的需求,仍偏重于物质环境设计的层次。在如作者所说的“提出问题”(规划立项)这一更高层次上,规划师尚无发言之地。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仍是一个由上而下的指令过程。我们从美国规划界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规划师如何更积极的参与城市问题的决策,让规划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停留在漂亮的、用高科技打印的图纸上。

参考文献:

1. 张兵著,《城市规划实效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 段进著,《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 (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徐立译,《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4. 杨贵庆编,《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王 芳 ,性别:女,出生于1979年7月,

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职称:讲师。

上一篇:智能交通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 下一篇:马来西亚地铁施工测量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