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范文

时间:2023-02-26 01:37:20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范文第1篇

《城市规划》杂志是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权威专业期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杂志以推动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使命,积极推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建设和规划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杂志以其学术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在中国城市规划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专业人士和学者了解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规划从业人员交流经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

该杂志内容涵盖城市规划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杂志刊登了大量有关城市规划理论、方法、技术和案例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研究等,为学术界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交流平台。

《城市规划》杂志的编辑团队由一批知名的城市规划学者和专家组成,他们对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严格把关论文的质量,确保杂志内容的学术性和实用性。该杂志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关注城市规划学科的前沿理论研究,也关注实践案例和经验总结。它通过刊发一些重要城市的规划案例和成功经验,推动国内外城市规划的交流与合作。

《城市规划》杂志还积极参与和主办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和论坛,促进学者、专家和实践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杂志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重要的城市规划刊物之一。它通过推动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城市规划范文第2篇

《城市规划》(CN:11-2378/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城市规划》杂志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每年组织召开编辑出版年会,促进行业期刊交流与合作。获奖情况:国家“双效”期刊;获建设部1995、1998、2001年优秀期刊一等奖。

城市规划范文第3篇

1.1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围绕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分配,服务于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实现一套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提供城市未来空间发展战略的社会、政治、职业的活动过程。首先,城市规划的主体包括城市政府、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其中,城市政府担负公共职能、掌控城市资源,

从根本上对城市空间和土地的分配与使用施加影响;经济组织在城市中发挥经济功能,其产业活动空间在城市整体空间格局中占有支配地位,对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演变起着促动作用;城市居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经济和社会单元,其居住空间的变化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这种作用表现为居民对规划方案的反对或支持,存在于居民对城市政府和经济组织决策的牵制或协助过程之中。其次,城市规划是横跨城市社会诸系统的社会运动、政府行为和职业技术三位一体的

复杂而独特的活动过程。再次,城市规划是一种调节各种主体在土地使用上的利益冲突的介质,其根本宗旨在于服务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其手段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设计和控制。最后,城市规划内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并发生作用,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特征必然会渗

透到城市规划的活动之中。

1.2居民参与

城市居民是在城市居住并“经常光顾城市空间及在此间实现空间占有”,并对此空间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城市规划中的居民参与是指城市居民试图影响和推动城市规划决策以及分享城市规划过程的活动。就此概念中的构成要素来看,参与主体是指一切非城市政府的个体或团体;参与客体是指城市规划经常及相关活动过程;参与的方式既可以是组织参与,也可以是自发参与。

3、 对城市规划的可行性阐述

2.1 城市功能的变化要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

城市的早期功能定位是“居住机器”的聚合场所,它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显然这种功能定位所要求的城市规划只是建筑物和道路等的设计与布局,空间要素是城市规划关注的焦点。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城市不只是为居民提供居所的物质空间,它还是居民个体感情归属的精神空间。新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求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人、空间和时间这三大要素。城市的现代功能要求对城市的时空使用方式的规划,必须以给居民带来情感上的乐趣为出发点。城市功能的变化表明,只有居民才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因此“只有居民生活和熟悉的空间才是城市规划的真正基础”,也是在这种意义上,城市功能的变化要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

2.2 新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特点要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

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特点必然会影响城市规划的决策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统一管理资源,政府是制订计划的唯一主体,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分配依赖政府的行政指令,政府在城市公共生活和消费的组织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居民的主体地位则被挤压到最低限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的发展动力源泉,它们之间的均衡互动要求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理念基础和实践基础。

2.3居民参与诉求反映强度的增长要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

纵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其中居民的参与诉求呈增长的趋势。1933 年的《雅典》把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列为城市的四大活动,其中“居住是城市的第一个活动”,“是城市的一个为首的要素”。它表明城市首先是作为人的居所而存在的。因此,它强调城市必须“适合其广大居民生理及心理的最基本需要”,从而对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来说,“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但是,它同时又强调“每个城市规划,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依据”。这些都表明,在早期的规划理念中,尽管居民的参与诉求有所反映,但地位偏低,直接导致其在实际的规划活动中被弃而不顾的命运。1977 年的《马丘比丘》中居民参与诉求的反映强度有明显增强。它规定“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极为明确地提出了居民参与的概念。而且它强调“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如果群众能被组织到设计过程中来,建筑师的联系面会增长,建筑上的创造发明才能更将丰富和加强。”而且,它把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高到文化发展的高度,认为“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设计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国际建协(UIA)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倡议建立“全社会的建筑学”,并指出居民参与是实现“住者有其屋”的基本途径,也是完善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不仅是学术界认识深入的结果,更为重要的,这还是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强烈诉求的现实反映。与此同时,居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实践也从无到有,不断深入。

3、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3.1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基础条件

具体而言,市场经济背景下,城市土地作为商品,其使用和分配所遵循的基本机制是市场机制。这样就使得城市政府在城市时空规划上的垄断地位难以维续,也使规划有可能把城市发展的各种动力主体吸纳进来。同时,城市经济组织和居民的主体地位也被重新确认,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个体经常行动系统基础之上,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反映这些主体的利益偏好,惟其如此设计方案才会有市场。并且,居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和掌控资源的空间不断扩大,公民权利得到保障,从而使规划行动的对象和规划行动的主体两种角色在居民个体身上有了统一的可能和保证。

3.2 民主政治发展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可能的制度安排

民主政治发展源于市场经济的推动,市场经济不仅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且它的运行规则还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参照。民主政治发展要求必须尊重纳税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就要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公民的利益诉求和偏好取向,这种要求也在城市规划领域之中体现出来。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在重建、改建城市基础设施的活动过程中明确设立了一个拨款条件,就是一定要有“受影响区”的居民参与规划方案的设计。并且,美国各大城市的市政府为推动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一般市政,都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参与模式。民主政治发展为城市规划的各个主体(政府、规划师、社区组织、居民)准备了联络、沟通和对话的规则与制度安排,这必然促进公众参与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参与,并使城市规划方案关涉各方的利益更为全面和公正。更为重要的是,自由民主政治安排规约了政府和当权者的在决策中的作用,使得他们在对城市问题的看法以及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政治、经济上得失的权衡更贴近公众的偏好,关注居民的利益诉求。从而,扩大了居民参与的空间。

3.3城市居民行动效能的增长为居民

参与城市规划准备了主体可能的基础参与效能是指居民的对自身需求的认识以及对这种需求的表达冲动和实现可能的感知,而较为合理的参与效能则是居民有明确的需求意识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以及对通过参与实现这种需求的可能有较高的估计。或者说,普通居民可能不会时时刻刻为任何一个规划方案表达意见来影响规划决策,但是他确实具有一种储备的影响力――一种不活跃也不依附于政治体系的影响力;他并非一直积极地监视着决策者的行为,但他确实具有在必要时动员所能运用的资源采取行动的潜在能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教育的推行,强化了

公民的利益意识和权利观念。由此,居民开始对规划决策的传统方式和习惯做法及评判标准提出了质疑,“一个方案所涉街区的居民宣称,他们不同意让那些身居别处、难以谋面的人,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就作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决策。”同时,居民参与效能的提高也并不必要付诸行动,他其成为潜在的行动者,这已然构成了对决策者的压力。因此,居民参与效能的增长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主观条件。

3.4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居民参与

城市规划范文第4篇

新市镇土地利用与发展空间保障关系初探——暨南京市涉农镇街城乡统筹规划实践探索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规划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以常熟市为例

关于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城市户外广告规划控制要点及管理策略研究——以《如东县城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为例

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规划与价值取向

规范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城市风貌特色——以《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的编制为例

基于公众参与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以泰兴市黄桥镇东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异模型研究

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

铁路客运枢纽综合开发热的冷思考

轨道交通与区域转型发展——以江苏为例

苏南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整体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关于以“片区”理念落实城乡统筹发展观的探讨——以《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为例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探析——以张家港市为例

碧湖金林汇灵境丰城绿秀展新颜——浅析大丰市银杏湖公园规划设计

主题造园手法在公园总体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以成都“中华情”商务公园总体设计为例

日本的防灾计划评述

“公共自行车热”带来的思考

出版物简讯

首届长三角城乡规划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关于公布2010江苏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评选结果的通知

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修订工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会议暨第二届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组织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连云港市郊区规划》启动编制

东海县加强城乡规划条例宣传工作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转型期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无锡市中心城区为例

理性与非理性下的城市规划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探析

城市蔓延中的村庄演变探讨——以玉溪市为例

四川绵竹村镇震后调研与重建工作纪实分析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趋向——桃林镇七埝村特色村庄建设规划的启发

突出实践特色主动服务“三保”推进城乡规划工作跨越发展

浅谈规划许可矛盾的成因及化解

西津渡历史街区园林景观空间情态的感悟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协会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常州召开

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学会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常州召开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2008年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年会暨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研讨会纪要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2008年工作报告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协会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在南京召开

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城市测绘专业委员会2008年综合性经验交流会在淮安市举行

景观生态布局:风景旅游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的有效模式——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

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强度研究

常州市中心城区地价空间规律探讨

抢抓农村发展新机遇彰显农业旅游新亮点——对溧阳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利害关系人提起规划行政诉讼问题浅析

浅析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制度的创建

昨天的辉煌,今日之起点——献给战斗在建设系统由陆海空武警等部队转业的全体战友

积极做好行政应诉工作构建城乡规划和谐环境——淮安市规划局自行应诉的做法与体会

城市规划范文第5篇

在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能源短缺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引起了全球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地,同时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集中地。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日益成为世界各城市应对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低碳环保城市规划 新视野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则与低碳城市建设密切相关。同时,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必然在建立低碳城市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可以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阶段的不同,各国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经济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因此,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规划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结国内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进展,归纳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最后指出目前国内低碳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见图: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1、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目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尚未有明确的界定。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低碳经济归根结底是一个发展问题,贫穷落后与限制发展不符合低碳发展的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作为基础。低碳经济是一种经由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碳排放量不断减少的发展过程而实现的可持续型经济形态,同期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低碳化转型,是中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低碳城市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是工商业高度发展的产物,聚集着全球绝大部分的生产与生活等活动。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过程、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一类开放型人工生态系统,其组成包括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温室气体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互交织、密切相关,仅占地球表而积的2%的城市消耗了全球能源的75%,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80%左右,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全球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的首要措施。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及其外沿区域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并重,实现城市结构与功能、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全而低碳化,在保证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碳排放量的可持续型城市形态。

二、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进展

1、技术层而

目前,对新能源及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实践较多,如太阳能、生物能及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等。但是这些大多是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的低碳技术。

2、建筑物节能的应用

建筑的能耗已占据社会总能耗的20%以上,据此,有的学者主张在城市详细规划和小区规划设计时,可以通过改变小区地面和建筑物顶层建筑材料等方法来改变“城市的小气候”。某生态城在小区规划中,将屋顶草坪和植物作为城区的大然隔热层,这样可以增强建筑物的隔热保温能力,降低建筑能耗,同时又可以不征用土地而扩大绿地面积,美化环境。据研究,这样的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3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的学者主张从建设的形式设计出发来控制建筑使用中的能耗,如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绿色大厦”和空中花园生物圈,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而且也可以营造出多元的城市环境。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建筑节能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加强生活及公共建筑中的节能措施。此外,规划还可以增加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的利用设施,以实现建筑物内的资源及能源的循环利用。

3、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

在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式,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产业发展仍然是城市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建立低碳产业体系、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已经被公认是实现低碳城市的基木模式之一。低碳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具有的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结构或产业体系,某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时,设计了循环生态农业和绿色海洋农业、循环经济型工业和循环型服务业等低碳产业体系。在《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师提出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产业减碳策略。南通根据目前的产业基础,重点从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方面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杭州则通过发展都市型工业、推动知识型产业发展及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建立了低碳产业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低碳产业体系是低碳城市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

4、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规划由概念层而推进到可操作层而的关键所在。2009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对外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其中探索性地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评价体系框架。该指标体系共包括居住环境、土地利用和交通出行3个准则层、10个具体指标,并给出了具体的指标值。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范围较广,其中涉及到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有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而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

三、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仅仅依靠节能、低碳的技术手段远远不足以解决城市低碳化发展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要实现建设低碳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的低碳城市规划必须摸清低碳城市的演化机理,从城市结构低碳化、功能低碳化、能量流低碳化、物质流低碳化等4个方面入手,在城市规划中全而贯彻低碳经济理念。

1、城市系统结构低碳化

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一旦城市规划的城市空间结构、物质环境确立之后,它所决定的交通形式将很难大幅改变,这就是城市规划的锁定效应。另一方面,城市结构主要分为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低碳化理念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而空间结构不仅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结构。因此,城市空间结构需受到重点关注,以期通过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优化城市经济社会结构。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技术革新并不能改变由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所带来的交通出行及其相应的能耗与排放,而城市交通所需要消耗的能源及碳排放相对较高,再加上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国情,如果不采取战略性的低碳城市规划策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化发展都将受到制约。因此,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和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在于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为低碳城市发展助力。

城市结构低碳化规划需要通过调整城市扩大方式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探究城市发展的密度、形态与低碳目标实现的关系。分析城市在形态结构,特别是土地利用中的低碳化调控方法,通过城市结构、功能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来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形态上合理的城市结构需要有合理的交通结构体系支撑,因此城市的交通系统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重点之一。

2、城市系统功能低碳化

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不但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改变。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经济功能上升到主导地位,通常认为包括产业结构在内的城市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城市的功能(主要是经济功能)及其性质。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要求下,城市作为聚集中心,其功能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功能区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也是城市空间类专项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低碳功能分区需要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将城市中各种要素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低碳经济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与否不仅关系到城市的低碳化转型,更关系到城市的持续发展。在推进低碳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的城市化、低碳化的发展程度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不同,因此也应该有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对于不同的城市主体功能区,应规划不同的、适合各自特点的低碳发展主导模式。如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政策体系,优化城市规模,走集约发展等,都是低碳城市规划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并开展的内容。

3、城市系统能量流低碳化

与城市低碳化相关最密切的就是城市的能量流动。能量在城市系统中呈现单向流动性,较低的能量利用效率,将会对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产生负而影响。能流分析正是用来评估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它对环境一经济系统中能量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同时通过能量统计,对能源的初级输入、能源转换、最终能源使用、能源输出等过程进行结算。在能流分析中,分析的对象主要包括生物质(燃料)、化石燃料、能源产品、电力等。通过能流分析,跟踪城市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评估与这些流动相关的城市系统变化,从而分析低碳化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是低碳城市规划中的重点之一。

城市的能流低碳化规划技术,需要综合研究城市的能源代谢机制和城市能源系统的运行规律,全方位和多层次地辨识城市系统能量流动及行为特征,从能流角度研究城市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居活动等方面的时空演变规律。规划需要结合城市重点节能环节,根据工业、交通、商业、生活等不同类别的用能单位,分析城市碳减排效率及潜力。进而结合城市节能目标责任,从城市能源安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通过城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节能等环节的低碳化转型来影响城市能量流动的变化,分析重点节能减碳环节,以期在城市层而实现从能量源头到最终消费整体过程的低碳化。

4、城市系统物质流低碳化

从生态系统角度看,城市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城市系统初始投入的物质几乎完全依赖系统之外,而其终端的废物流主体上也向系统外输出。研究城市物质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阻滞与耗竭,是城市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如果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考虑,低碳城市的特征之一应该是物质流效率较高,城市碳输入、碳消耗和碳输出都较低的城市。

城市系统物质流分析的基木思想是将城市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基于物质守恒定律,研究城市系统中物质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输入、输出关系,城市物质代谢分析可通过系统解析和度量城市系统的物质通量、分布及其机制,研究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城市低碳化规划可以通过分析城市中物质流动与资源消耗,揭示不同城市系统的物质代谢特征以及规律,分析城市系统运行机制及互动规律,研究其中多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剖析其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核心机理,从而确物质代谢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用低碳理念加以优化,推动低碳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结构改变。

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途径,努力做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低碳城市规划:寻求低碳化发展[J],建设科技,2009.(15): 40-41,

城市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字:转型时期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转型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对城市布局、未来发展、工程建设以及资源管理进行综合部署,是对城市发展蓝图得以实现并加快城市建设的基础。而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变化,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以及巨大的挑战,城市规划在转型时期如何趋利避害、走出困境并实现转型,这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

1、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城市布局、资源管理以及工程建设等的宏观调控,但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发展与转型相当迅速的时期,常规城市规划明显不适应于社会发展趋势与速率。于是,城市规划在转型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严重阻碍了城市规划转型的实现。

1.1转型时期城市规划面临的困境

(1)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第一困境即为频繁的城市规划编制。因为城市总体规划有较强的综合性且内容繁多,规划编制耗时较长,且规划审批程序的周期也较长,再加上部分政府领导责任心不强,不能很好地衔接上届通过的规划成果,又出现新的规划修编,出现频繁的城市规划编制,使得具体规划落实与现实状况无法保持一致,进而导致城市规划陷入困境。

(2)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发展要求不相符。传统城市规划编制的内容注重面面俱到的涉及与深入,使得城市规划内容繁多复杂,规划落实也成了复杂间距的浩大工程,又加上较长的编制周期,使得人才、财资挤时间方面的损耗巨大,且城市规划牵扯的单位部门太多,整体的协调沟通较为困难。

(3)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存在较大缺陷。首先缺乏协作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单位或组织较为单薄,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城市外部环境及规划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另外,缺乏公众参与的总规划,城市规划是公众行为,需代表公众的意志,但目前城市规划主要还是政府领导决策,公众参与多只是表面形式的参与,并不能深入到规划编制内部。同时,缺乏连续性与弹性规划,社会在不断发展与细化,但城市规划却没有充分考虑到不确定或突发性因素,使城市规划无法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多变因素,使整体规划处于刚性的静态,没有足够的弹性规划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4)规划落实方面的困境。由于规划审批周期较长,而社会经济发展又迅速多变,城市规划具体落实时,总是与现实状况大相径庭,并未能保持一致,也就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再加上城市规划落实规划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为规划落实造成很大不便。并且经济效益的利诱使得社会效益未能兼得,多数情况下,降级利益总趋于社会效益之上,加大了城市规划转型的困难。

1.2转型时期城市规划陷入困境的原因

城市规划在转型时期陷入困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发展的外部因素,而另一个则是规划理论存在缺陷。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城市的快速扩展,增加了规划编制频率,如深圳自1980年设立为经济特区后发展迅速,自2003年的年均GDP比同期珠三角、广东省及全国年均GDP都要高,而到2006年初,其城市建设用地就已超过700km²,而深圳市的城市可建设土地空间资源总量不得超过790 km²,这就使深圳市城市规划陷入困境。因此,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城市发展环境带来更多不确定及复杂因素,城市规划面临许多方面挑战,而且转型时期的体制创新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规划造成很大影响,使得规划的预见性与前瞻性受到较大局限,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要求。另外,城市规划缺乏理论支撑,与社会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而且社会转型对规划理论更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变化,亟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技术方法来适应新社会环境的变化。

2、城市规划的转型

(1)转型的基本方向。我国城市规划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技术工具应用,城市规划成了政府实现政绩目标的载体,而经济体制转变及社会分化使得利益主体及结构更加多元化,需要适应于转型时期体制环境的成熟的公共政策,实现从技术工具到公共政策的基本方向的转型,这是顺应体制改革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方向。即是说,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转型,是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圳市在其城市发展与特点基础上,通过多次专家咨询及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转型探索集中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2030城市发展策略以及航空城综合发展规划方面,这是深圳市城市规划转型的基本方向。

(2)转型的功能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的手段即为公共政策,它是政府通过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并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即是说,既要确保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又要实现社会公平,而城市规划的转型定位,就是要实现市场本为与公平本位,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充分体现公共政策的功能效率,从实践中转换观念,调整市场取向,平衡城市规划中的市场经济与公共利益,实现对城市规划中社会公平的转型定位。深圳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城市规划转型的地位为部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城市及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都会。

(3)转型的理论根基。公共政策是以公共价值为轴心在运转的,是政府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及政策取得公共价值,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意识与精神的必然。城市规划是基于公共价值的社会调控,是对城市公共利益的调节与维护,城市规划的决策运用充满价值判断,城市规划要想实现科学合理的转型,就需要实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理性化,即综合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将城市规划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实现转型。

(4)转型的法理依据。公共权力制约城市规划的运作管理是城市规划实现转型的法制与法治体现,城市规划受法律保护与授权,也被法律及公众制约与限制,这是城市规划规范而有效运作的基本保证,是城市规划转型的法理依据。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作为政府与公众意志的体现,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转变的现代,顺应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变化,就必须加强法制与法治力度,通过法律手段,实现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化转型。

结束语

综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为我国城市规划转型的实现造成很大不利影响,必须究其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找出转型出路,不断完善并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理论成果,实现城市规划中的多元化协调,从各方面实现我国城市规划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刘传明,卢中辉.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的城市规划转型[J].规划师,2012(8).

[2]陈锋.在自由与平等之间――社会公正理论与转型中国城市规划公正框架的构建[J].城市规划,2009(1).

城市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低碳环保

引言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中,必须使用科学手段,明确影响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问题。通过先进的生态视角探索未来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让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1、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

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总体上反应出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城市的发展有指导性建议。针对城市规划设计要能够结合具体实际,从实际出发,利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和城市发展总体水平来制定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将城市发展规划分为区域规划和全局规划,根据规划设计的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将城市规划设计分为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在规划发展上,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来进行逐步发展。城市的规划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发展中要分层次有计划的进行发展。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一定要与国家的政策相适应,制定出最有效,最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优化配置城市资源,努力促进城市经济良好发展,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

2、基本原则和特点

2.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1生态城市的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是城市整体布局的规划,合理布局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第一步。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生态标准布局,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同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1.2生态城市的节约原则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社会势在必行。日常城市生活中消费必不可少,不可避免的产生生活垃圾,可以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生活垃圾,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2.1.3生态城市的共生原则

生态城市是一个系统,在城市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关系。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保持城市生态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够保持城市的长久发展。

2.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特点

2.2.1系统复杂

生态城市包含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因素等因素。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交错的时空系统以满足城市健康长久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考虑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从整体的大角度进行分析设计,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2.2区域观念广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区域概念,规划必须以其立足的更大区域范围为基础,把城乡、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间层次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动。生态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应当力求与其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这要求生态城市规划不能局限于小范围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关注大范围的区域、流域、国家甚至全球层次的规划。

3、生态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3.1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策略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保证城市中的交通规划符合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就是要能够建设一个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行体系。要能够建设一个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和枢纽体系,从根本出发,不断促进城市的交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同时要能够建设多层次的便捷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保证整个交通运行的正常运营,不断提高各个交通网点之间的联系程度,同时要能够将各个交通的信息传达到交通运行的管理部门,不断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生态城市建设落到实处,要能够不断加强对绿色出行方式的投入,在城市的街道上可以投入公共自行车,不断落实公交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要以环境生态为出发点,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

3.2低碳能源使用规划策略

在能源的使用方面,要不断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尽量避免使用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能源,只有在能源使用中做到合理使用,才能够保证环境建设的效率提高。在进行能源使用中,要重视对低碳能源的使用程度,低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释放出较少的对环境危害的a品,同时,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对低碳能源的利用程度,能够更好地落实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在进行城市电网建设的工作中,要能够大范围的利用低碳能源来进行电网工作建设,减少使用高能耗的能源。在电力输送中,要能够不断更新传输技术,降低电力损耗,以实际行动来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可利用的资源,能够让低碳能源的使用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相结合,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进展。

3.3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浪费的现象也越严重,很多自然资源都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节约资源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规划必不可少。其中对于自然资源的规划包括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规划等,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来实现城市的长久发展。

3.4建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与内容

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中,要能够从各项指标上来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定,其中生态低碳指标是整个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通过生态低碳指标能够反应出生态城市的重要建设工作。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从根本上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通过指标制定来完成,而生态指标的制定通常包括更多的方面,比如城市的基本功能、生态环境、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情况,对其进行生态规划能够更好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生态城市就是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利用出发,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生产生活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必然是生态环境,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其综合利用多方面因素建立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力量促进城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俸荣伟.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J]. 建材与装饰,2016(03).

[2]杨明.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 科技与企业,2012,(19).

城市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进步;转型;规划;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以及经济的变化会促使各个方面发生变化,当然,这是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城市规划的改变,也会对经济以及社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城市的规划的问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更好使城市发生变化,就必须要进行全面的考虑,除此之外,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比较顺利完成城市规划转型的任务。

城市规划转型的分类

城市涉及多个方面,因此,它的规划转型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一是城市规划转型的根基,二是城市规划转型的依据,三是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四是城市规划转型的人格担当,五是城市规划转型的功能。

根基

在城市规划转型时,必须要考虑到公共价值的因素。关于公共价值,通常来说,它是政府以自己的价值以及需要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一个过程。

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是很不成熟的,一是缺少一些必要的理论,二是思想方面准备不足,三是伦理方面准备不足。然而,时不我待,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要转型,继而促使城市规划要转型。很显然,我国在这方面准备得不够充分。

在城市规划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理性根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具理性方面,二是价值理性方面。

工具理性方面。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需要。在一个城市中,需要有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存在,只有这样,就能够满足居民的需要。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来可以把各个行业进行分区,从而集中;二来可以把各行各业进行分散布置,这样可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在规划时,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价值理性方面。在城市规划中,价值是它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价值理性最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特点,最能够使城市成为独一无二的。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可以以价值作为核心,来进行设计。比如,一个城市以科技作为自己的价值所在,就会建立多所大学,或者是,吸引来大批的拥有先进科技的企业。

就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应该服从于后者的。

3.依据

在城市规划转型时,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再加上外国的先进经验,就需要以以法理作为依据,一是法制,二是法治。

在某些成功转型的城市,在规划时,侧重于行使公共权力,之所以成功,是在两个方面做出了努力,一是在法律法规方面,提供了依据;二是对于权力的行使,受到了法律以及居民的制约。这样做,就能够有效促使政府为城市的发展,大展手脚,不遗余力,与此同时,又能够避免滥用权力的现象出现。

我国也努力向这个方面发展,与西方不同的是,是用政策推进城市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政府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一是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了一整套长期的战略计划;二是在法律法规方面予以完善,并且为城市的转型提供依据;三是在执行能力方面进行了加强;四是在经济方面予以支持,只要表现在公共设施的齐全。

尽管政府做出了各种努力,但是,还是有一些滥用权力的现象出现。为了有效的遏制这种不正之风,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法律法规方面对该类事情做出明确的制约,让人们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时能够有法可循;二是应该增强居民在对某些不正之风进行遏制的能力。这些在城市规划时是可以予以体现的。

4.方向

城市规划转型,需要有一个发展的方向。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从技术工具向公共政策方面发展。

城市是一个众多居民聚集的场所,它最终是要为众人服务的。因此,城市的发展方向就需要向公共化发展。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方向是要以政府的发展方向为准的。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单一的经济体制,就导致了城市的功能非常单一;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渗入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进行深刻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思潮变得日益活跃,日益多元化,这就对城市的规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公共化发展,二是向多元化发展,三是向人性化发展。

向公共化发展。以往,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只是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吃饱穿暖,因此,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是如此。但是,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始不局限于只是经济,在自己的权利以及生活的质量方面也是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城市规划转型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公共化。

向多元化发展。以往,由于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单一的经济体制,这也对城市的规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城市显得单一。自从改革开放,接受外来了事物,一切开始活跃起来,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城市规划转型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到多元化,尤其是在文化方面。

向人性化发展。以往,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就需要以大局为重,对个体的幸福则是忽视掉了。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对个体也日益重视起来。在城市规划转型的过程中,应该体现人性化。

5.人格担当

在城市中,必然会有一些文化设施存在的,必然会要求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出现的。在近代,有一大批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出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的特征发生了改变,一是向细密化发展,二是向专业化发展,向深层次发展。就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而言,经济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迫使知识分子发生了转变,向官僚转变,向管理人员转变,向教授转变,等等,他们不再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是沦为金钱的奴隶了。因此,以往,在城市的规划中,侧重于经济的发展,而对文化设施忽视了。为了改变这种困境,就需要在城市规划转型的过程中,适当的对文化设施予以重视,要从长远来,要培养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方面给予助力。

6.功能

由于时代的不同,城市的规划也必须要做出改变,这也体现在功能的改变方面。在城市规划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功能转变的因素。就目前而言,功能的改变分为几大类,一是政府机关功能的转变,二是服务各行业的转变,三是文化设施的转变。

政府机关功能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部门不再以发号命令为主了,而是向服务类型转变。因此,在城市规划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个因素。

服务各行业的转变。由于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允许私营经济的出现,这就导致了顾客的地位提高了,在商城的位置以及构造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城市规划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个因素。

文化设施的转变。就目前而言,学生的业余生活是多种多样,不再局限于学校的教育了。应该着重建立一些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建设一些文化馆,在城市的建筑物上应该把文化与建筑物融在一起。因此,在城市规划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个因素。

结语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从长远考虑,同时也要利于眼前的发展。这是比较困难的。至于城市规划的转型,就会更难了,因为它需要舍弃以往的经验,非但如此,还是需要避免受到经验的束缚,这就需要自己来搭建基础,在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构建。在转型时,可以进行创新,但是,不能够盲目创新,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贺江兵.对中国中小型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9(16):256-257.

[2]王天惠.论城市规划中城市测绘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7期2009,17(13):216-217.

[3]杜俊刚.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4(21):116-117.

[4]张林.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辽宁建材,2011,15(6):206-207.

城市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 研究

前言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前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高效性,而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效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城市才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极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目标主要包括:(1)和谐性。(2)可持续性。(3)高效性。这主要是改变了“高能耗”、“非循环”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4)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在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之间的整体协调。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1)城市区域规划。(2)城市人居规划。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一)大气污染。据中央气象台统计,2013年12月以来,我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量雾霾天气,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大气污染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城市中,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导致了大气层不断恶化,不仅给工农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甚至危害到人们身体健康。

(二)水污染。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工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近几年来,由于水污染导致的缺水事故不断发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不仅如此,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这些都是生态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难题。

(三)噪音污染。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各种机械设备的创造和使用,特别是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成为城市噪音污染的主要噪声源,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带来的危害。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城市中较为常见的污染,若不加妥善收集、处理和利用,将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被垃圾包围的城市,绝不属于生态城市。因而,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还应综合考虑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问题。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一)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充分重视城市绿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绿化用地范围的科学划定;城市绿化结构的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的综合提高;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的不断优化等。同时,还要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唱响“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单纯地要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是要求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着力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同时,还要加强生态监督,对城市原有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控制好城市工业发展规模,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要搬离市区,减少工业生产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规划效果,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城市生态评价。所谓生态评价,就是要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生态学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的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极其影响作用关系。生态评价本身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同时也是对发展规律的充分利用,城市发展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加强城市发展生态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生态城市规划中,要加城市生态评价,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功能,明确城市建设和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制定出具体措施,为维持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四、小结

城市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重要性;问题;方法

前言

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但是,近些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人口膨胀问题更加突出,让城市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加强生态城市规划力度,改革城市规划的方向,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的有效策略。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得到合理生态城市规划的支持,城市建设的生态化,会给城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满足时展要求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城市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要促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城市建设者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才能确保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可持续发展观地位不断提高,应用范围逐渐加扩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从最初提出的概念变成了社会建设中的实践。当代社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快速提高,他们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在今天,工业化社会应当开始向生态化社会转变,生态环境会成为城市竞争的下一个关键点。生态环境较好,适合居住的城市会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也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与技术,给城市发展打好基础。

(二)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快速提高。在关注自身物质条件的同时,社会大众也开始重视精神需求。生态城市的建设,能够优化社会大众的生存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有利于生活舒适度的提高。在城市规划过程别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会让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条件得以满足,更能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与城市生产力的提升。用生态城市规划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是在城市规划中落实人本思想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问题

(一)生态城市规划意识不足

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一些城市规划者的生态城市规划意识不足,他们会全面否定其它城市的生态规划方案或者生态城市规划经验。这些城市规划者认为其它城市的生态规划经验只适合于他们本身,对于自己城市的生态规划没有一点借鉴意识,不能作用于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所以,持有这样观点的城市规划者很少对原来的生态城市规划经验进行研究,这也导致了部分城市的生态规划进度过慢问题的产生。也有一些城市规划者认为其它城市的生态规划方案完全适用于自己的城市,坚持拿来主义,不做任何修改。部分城市规划者会注意其它国家与城市的生态规划理念,但对比下来会发现应用这些理念会导致城市特色的缺乏。城市规划者研究意识的不足,让中华民族许多文化因素不能出现在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中,影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

(二)缺少生态城市规划的创新度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来讲,创新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城市结构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重新考量城市的功能,对城市格局进行调整。然而,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创新意识的缺乏,让城市规划者不想去、不敢去创新规划。受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限制,部分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观念影响了生态城市的合理建设。政府部门特别关注生态城市规划的短期效益,抵制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

三、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方法

(一)加强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体系的建立

建立可行性强的城市生态规划体系,对于城市生态规划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建立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时,需要全面考虑城市的特色,像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等。从城市的各类资源分布情况去确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重点,以此来提高生态城市规划的特色。

第二,建立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生态规划的细节。城市的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城市的发展实力。在建立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规模,细化发展规划,将生态城市规划的细则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体系,应当具有动态性。城市发展的规划,应当随着城市发展目标的变化而随时发生变化。城市行政区的调整,会影响到生态城市的规划。城市面积的扩大,同样也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

(二)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全

绿地,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地建设,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有直接影响。绿地的规划效果,是生态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健全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提升城市规划的效果,更能给生态城市规划创造更好的基础。

第一,做好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现代化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应当打破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制,不再由单一的部门负责。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立体化管理与动态化管理,积极融入各种先进的城市绿地规划思维,才能提高城市绿地的品质,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重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地域的影响,每一个地市的生物系统都有差异性。在食物链平衡性与自然法则的影响下,城市的生物系统会不断进行更新。如果城市规划者忽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则会让城市的生物系统失去平衡,甚至导致物种的灭绝,让生态平衡无法得以保障。作为城市规划者,应当重视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在构建生态化绿地的时候,保护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的生存权利得到尊重,才能提高城市规划的生态性。

(三)重视文化因素的融入与人文景观维护

文化因素,对于城市生态规划的创新有重要影响。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尊重城市的文化,将文化特点融入到生态城市规划中,有利于生态城市构建特色的突出。除此之外,城市规划者还要重视人文景观的维护工作,在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人类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感。保护历史古迹,重视人文景观,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提高生态城市规划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让城市发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举措,也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就要从大局出发,对城市的每一个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让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与人口特点得以突出。重视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工作,提出可行性强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才能让城市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浩.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2]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8,04:60-70.

[3]李浩,李建东. 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 城市发展研究,2012,03:53-57+88.

[4]吕斌,佘高红. 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 城市规划学刊,2006,04:15-19.

[5]梅林. 泛生态观与生态城市规划整合策略[D].天津大学,2007.

上一篇:生涯规划范文 下一篇:城乡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