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时间:2022-10-27 04:19:35

浅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摘 要: 文章简单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 以空间为主导因素, 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更多从城市规划方法来做出探讨。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建筑设计

前言: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 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 空间的使用 、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 ,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 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 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 市的历史 ,展望城市的未来。

1、空间结构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它任务是为各种活动 (或土地利用) 提供空间结构 。这种规划也称 “ 实体环境规划” 。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 、管理 、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

1.1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 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 象 。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 美国东北沿海地 区、美 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 、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 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 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内建立 “自然一空间一人类系统 ”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 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 , 强调在火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 , 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1.2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 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 。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 根据什么来设计呢? 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 。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 人的行动”一一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 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 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 。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西蒙兹所说 : “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 ……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 。”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 , 设计人的运动 、视线 、心理感受 ; 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 ,看见什么,碰见什么, 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 。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 ,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 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 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

计人的运动 、视线和心情 , 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干西方 的先 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2、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 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 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 , 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 ,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 。这些要求一般包括:“ 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 、建筑覆盖率 、绿化覆盖率 、建筑高度 、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对用地范围的 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对用地强度的控 制: 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 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 覆盖率最 小值来 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 。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3、建筑设计必需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 、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 新 、奇 、特 ”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 。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 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 ,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 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 ,被称为 “ 艺 术 家 之 岛” 。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 、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 ,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 、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 。可见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 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 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结果 。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 、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 、粗犷的空间结构,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结构具 有明显的时 代特征,与社会 、生产 、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浅议深基坑施工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