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8 16:24:00

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关系

1 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分析

1.1 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

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创建科学、合理以及可行的规划目标和阶段性的调整策略,城市规划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进程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该紧随时代潮流,根据城市的实际状况对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布,做好基础设施规划与土地利用工作,尽可能的将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解决人民群众首要关心的问题。一个城市是否能够管理好,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只有高起点的规划,才能够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有章可循和有序实施。否则,城市规划管理将会出现随意性与盲目性,由此可见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对城市的每一个地块空间,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一个小区和每一幢建筑进行细致、全面的考虑,同时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而趋向于科学、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认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并做到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严格以城市规划为核心和依据。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需要从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面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从而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1.2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手段

城市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休闲以及学习的主要场所,为了保证上述活动能够顺利、高效的运行,就必须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高性能的城市规划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规划效果。城市规划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的四维空间规划与开发的管理、城市的整体环境与周边城乡的相互结合发展的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交通管理、城市的五线管理等,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时,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状况和发展状况,并保证足够的资金,才能够保障城市规划管理高效的运行。在绿色、环保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重绿化美化工程管理,通过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绿色城市等群众性活动,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为城市规划管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通过做好城市绿色、环保管理工作,还能够为新一轮的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参考,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维护和巩固城市规划的成果。

2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对策探究

2.1 统一体系,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战略性与整体性特征,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只能有一个规划管理部门,不能因部门利益分割影响城市资源的统筹配置。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组织建立成熟完善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增强执法主体的合法性。理顺规划体制,强化对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城市规划管理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理念,集中精力进行关键事物的处理,真正发挥政府参谋的角色,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理质量。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予以重视,这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质量和宏观调控力度的根本举措。

2.2 突出效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以提高城市规划用地利用强度为基础,结合规划用地实际情况,通过提高住宅小区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手段,不断提高城市用地的集约化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提高规划用地的混用比例,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集化率。妥善处理招商引资与城市规划执行之间的关系,防止招商引资过度膨胀引起的规划跟着项目走,预防局部规划和惩治总体规划格格不入。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将城市规划作为招商引资的前置条件,在进行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将土地规划和利用情况一并说明,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既定规划执行。

2.3 公众参与,落实规划透明监督

提高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首先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公众在物质、精神上的生活需求,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其次,城市规划必须对城市中的稀缺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若没有城市公众的参与,仅仅以政府意志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很容易导致片面和短期行为,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公将引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最后,公众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中是最有发言权的。随着居民在城市中生活时间的推进,他们将世世代代居住在城市,他们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详细的了解,熟悉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这些都能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改革建议,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3 结语

一个城市是否能够管理好,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只有高起点规划,才能够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有章可循和有序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发展与定位,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其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评定城市规划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指标。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通过平衡两者关系并同时做好这两项工作,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道军.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N].商丘日报,2016-01-07.

[2] 申孝海.探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J].江西建材,2016(01): 38.

[3] 廉东涛.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措施探析[J].山西建筑, 2016(02):14-16.

[4] 李海萍.中小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探讨[J].门窗,2016(01):116-117.

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规划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保障城市规划实施的技术行政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如今城市规划管理相对滞后,以至于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普通老百姓对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也缺少对城市规划的支持和参与,城市规划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1.城市规划管理

1.1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经济繁荣、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科学的城市规划为原则,以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各项政策和城市管理法规为依据,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交通、环境、公用事业等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审批和管理,它是规划科学和政府权利的结合与统一。任何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规划和管理,人们就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城市也无法有机地健康发展。

1.2城市规划审批

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既有战略的宏观控制、又有协调安排,还有更加繁杂的建设项目审查的战术性微观事物,以及批后的依法检查监督管理。

2.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法制保障

由于城市规划管理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规划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

⑵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

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2.2缺乏大众监督

缺乏大众监督是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⑴在我国,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的层面,规划决策权集中在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

⑵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

⑶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这往往会造成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城市规划领导主义、城市管理服从领导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

2.3受现行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局限

各级政府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导致不少违法建设问题的出现,违法建设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一种“潜规则”。现行法律对违规建设的查处上还有很多不足,从立案、调查取证、告知与申辩、做出处罚决定、处罚决定书的送达到听证程序等程序中,总有些步骤没有认真履行,但违法建设早已形成。

3.泉州台商投资区玉山渔村存在问题

玉山渔村位于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山村沿海大通道北侧。总规划面积为2.43公顷,规划建筑面积为3.3万平方米,其中现状已建建筑面积为8546.58平方米。

规划玉山渔村由海鲜酒家、酒店、员工宿舍及安置用房构成,规划预留公共服务及配套景观休憩设施,丰富沿海景观界面。

而由于规划管理不足,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将沿海界面全部由海鲜排挡类建筑遮挡,影响规划实施。规划及现状建设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1规划平面图 图1-2现状建设图(前排红色建筑为已建)

图1-3规划效果图 图1-4现状建设图

针对这一建设情况,规划管理部门责令开发商重新报方案设计,然而再次规划也只能尊重现状违法建筑已建成的事实。

4.解决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4.1完善规划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

4.2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

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切实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保证。这也就要求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抓紧法制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

4.3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

要使城市规划管理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按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也就是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制止各种行为发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保护。

4.4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城市规划部门要把规划实施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好土地使用建设活动审批后的各项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城市规划违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于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

4.5完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完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可有效防止决策的片面性,提高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4.6加强公众参与,确保规划公开

城市规划管理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政府、开发商、投资者、普通市民等与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完善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制度,构筑不同主体监督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体制,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结束语

城市规划的根本就是促进城市发展,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依据,是城市合理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新型城市的主要手段。要想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和管理是关键。而保证城市规划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参考文献:

[1] 吴人坚. 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兼析上海市的现状和发展[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 盛科荣. 城市规划的弹性工作方法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

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第3篇

当前,我国中小城市在规划管理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管理模式和策略如果不能和时代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脚步同步,未来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问题会更加凸显,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小城市规划管理重要性的探讨和相关问题的阐述,详细叙述了解决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问题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中小城市规划、规划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加快是现行经济面临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小城市规划管理是解决城市化进程加快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这使得管理者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小城市规划管理制度,能够探索和提出解决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问题中的新方法和最佳方案,从而带动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中小城市的稳健发展。

一、 小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管理与国家政策和政府效率等问题息息相关,在组织投标和省市建设质量检测过程中,为城市建设市场严格把关,营造良好工程施工环境是现行城市管理规划的主题。在省市规划管理办法制定和建筑设计方案严格审核途径和一系列措施下,良好的规划效果才会得以实现。但是,目前许多建筑商和设计者往往会因为满足一己之私而采取许多弄虚作假的手段,置所造成的较大负面影响而不顾,严重阻碍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干扰新城市模式的良性建设和稳健发展。因此,规范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策略能够对城市建筑中的诸多不法行为起到严格监督的作用,更是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二、 小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概述

(一)规划管理方案实施过程相对缓慢

现行小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规划管理方案实施过程相对缓慢。政府和规划对象缺乏双向互动,某些规划方案和政策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特别是缺少群众的支持、参与,导致规划中出现或多或少的实施问题。例如,小城市规划方案中已经确定的策略并不能得以较快实施,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相对缓慢会严重导致居民在新旧城区之间流动,浪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使得群众对规划进程更加怀疑,规划管理工作更加难以展开,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小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缓慢

中小城市由于人口、资源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规划建设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也不能和一二线的城市相提并论。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和功能配套并不完善。

(三)土地规划和环境建设问题未能得以有效解决

中小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用地毫无节制,城市绿地面积急剧缩小,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导致生态严重失衡。特别是建筑密集的城市中心,由于居住人口密集等若干问题,市中心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中小城市的良性发展。很多小城市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路子,大量引进工厂、企业,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前提下,为未来城市发展埋下严重隐患,居民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四)城市管理部门职能不够明确

当前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职能不明确,使得规划管理人员对自己内部任务不明确,和其他部门协调性不够强,导致规划管理部门不断调整,甚至不能在规划管理项目中的若干问题达成统一意见,导致最初探讨的最合理的规划方案不能得以实施。

三、 中小城市的规划建筑管理工作相关建议

(一)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筑信息系统

信息是客观世界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现代经济中,信息越来越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城市中,城市规划建筑部门作为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对于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中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起着宏 观调控的作用。 在信息化的时代城市规划建筑的顺利进行同样离不开大量信息的支持。城市规划建筑管理部门发挥职能的目的就要为规划建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小城市的政府部门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最重要的不是以监督者的身份去责惩规划建筑中的问题,而是要想方设法为规划建筑部门建立一个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城市规划建筑管理部门要认真发挥好其参谋和助手的作用,同样有责任和义务去说服政府领导就规划建设进行各方面的协调。

(二)借鉴大城市在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确让不少人对城市建设的社会功用产生怀疑。但是从根本上来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逆城市化的倾向,正是因为城市发展给居住环境带来了严重压力,而这种压力与建筑设计本身有关,与城市的发展规模 关系却不是很大。现在我们总是讲工业生产要上规模,就是因为人们以逐渐意识到了工业生 产的聚合效应。相比中小城市而言,大城市在产业、信息、人才的聚合协作上略胜一筹,据统计,我国大城市投

资效益是中小城市的一倍之多。现在我国在规划建筑中严格控制大城市,并不是说中小城市不要追求规模建设,而是指大城市发展要带动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小城市也要向大城市学习,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建筑上,中小城市应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更多考虑到产业结构的升格与居住环境的改善;搞好基础设施与旧城中心区的改造。

(三)进行多学科融合协作,增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调控能力

规划师是规划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人才,他们大多出身于建筑行业,由于专业性的限制,现在我国中小城市的规划师知识面相对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建筑部门在一些重大社会经济决策上的权威性。因此,我们必要不断提高规划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面。其次要加强与经济计划部门的协作,经济计划部门同城市规划建筑部门一样都是研究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但是计划部门更侧重于对经济社会内涵的研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经济计划部门的协作将更利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作出科学决策。

结束语:

综上所以,当前中小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若干不足,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坚持“先治理,再开发”的规划管理原则,尽量保证群众健康这一条件下,满足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平衡这一愿望,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力求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发展,实现城乡发展步调的统筹合一,推动未来中小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叶龙.面向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管理探讨——以铜陵市美好乡村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2(10).

[2]宋剑华.浅析城市规划管理有效构建城市发展框架[J].价值工程,2011(09).

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好坏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进程的整体实施进程。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方法和管理措施,很多城市发展缓慢,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致力于对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策略的研究,从而使城市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充分了解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分析城市规划的方向。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实践经验证明,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规划好,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建设和管理城市;其次,城市规划是综合发挥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自然就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综合发挥其各种效益应遵循的依据;再次,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也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纵观整个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程,我国的城市建设在取得巨大的规模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问题尤为明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在城市建设的初期,首先应该做好城市的建设规划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城市规划工作是整个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则和法律,在整个城市建设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建设工作一般都包括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社区、街道、城市广场以及景观绿化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都应该纳入到整体规划当中。但是,当前的城市建设工作当中,城市规划却经常遭到随意改变,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随意性。

2、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任何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和形成时,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都伴随着大量文化遗产的产生和生成。但是,在城区的改造过程中却存在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在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蕴含深厚文化地域的文物古迹以及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对于整个城市都是一个严重的损失。因此,在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应该尤其注意。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现代社会当中,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确保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与基础条件,是整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的衡量标准,这一点在现代城市生活标准衡量的过程中尤为明显。同时,在进行现代宜居城市的评价过程中,其重要的评价指标不再只是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建筑的高低,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城市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城市的生态健康程度以及城市规划建设整体布局的人性化程度等,这些是整个城市发展的潜在动力。但是,我国当前受到经济持续发展热度的影响,使得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工作急于进行改变面貌式的改革,这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破坏,同时也形成了对应的生态冲击。

4、可持续发展规划缺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部分投资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行为对公众的利益造成侵害,使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问题普遍存在。作为代表城市整体利益的主体,城市规划部门对这类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干预,因而使公众利益损害严重,社会公益事业难以有效全面保障,城市建设难以持续发展。

三、城市规划管理策略

1、拓展思路,放眼望世界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城市的不断的扩大与集中,如果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够积极的拓展自己的管理思路、放眼外界,则增多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从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诸多地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仍然相对局限,运用“老观念”“老眼光”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忽视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

提升公众参与度

在我国,一方面,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干预、大包大揽,而是注重市场调节、法律引导,这为市场、社会领域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社会精神的变迁,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化组织,正是这些组织,成为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新载体。而对于城市规划管理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土地、住房、公共设施等)进入市场领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部门所采取的单边、独断式的决策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了其不足和低效,难以平衡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利益;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决策越来越紧密地与私人的利益相关联,公共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理所当然。“公共参与”的社会基础与日俱增。规划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调整角色,学会使用大众媒体的语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大众媒体交流中,与公众参与者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实现城市规划早方法论上的“交往理性”化。

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法制管理

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摆在每一位城市规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这一“龙头”作用,把纷繁复杂的各项城市建设活动纳入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轨道,使整个城市的运行机制活而不乱,协调和谐,充满生机?很显然,只能依靠法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法制管理,既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规划管理热切呼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可以说,法制建设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生命线”;是实行“依法治市”、“依法治城”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市各项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想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无论是在城市信息技术层面、城市规划管理方法、城市规划管理理念方面都需要进行积极的创新。同时,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方法以及城市新信息技术的运用都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相关法律,“以法管城,以法治城”加上正确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法,才能使城市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结束语

总之,作为国家具体管理和宏观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城市规划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其空间、土地资源的合理控制利用,对于社会协调和城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相关部门要在明确城市规划管理原则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对规划管理手段进行运用,从而使城市发展得以可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 曾浦成.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措 施 [J].中 国 新 技 术 新 产 品 ,2009(16):79.

[2]王嘉.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装饰(理论),2011,(05).

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浅析;城市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管理就是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审查,批准、核发“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否符合已批准的规划,以及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技术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规划部门通过规划行政权履行规划管理职能,以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拥有依法干预城市开发的权力。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协调城市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政管理工作。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规划管理方面的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甚至违法现象。

1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城市房地产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此过程中,规划管理方面的新问题随着市场制度的逐步建立而不断涌现,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或干预乏力。城市规划的缺位或干预乏力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城市规划自身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完善的法规体系支持,规划的干预缺乏力度,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规划管理中自由裁量权限较大,对开发商而言,对应于项目开发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寻租”的空间和动力也会趋大。这些就是导致规划行政管理领域中产生腐败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部门行使规划审批权。当前,我国城市各个行政单位之间的协调并不充分,规划局在“规划审批权”的行使上必然会因地方政府的要求而放弃从全市整体利益出发的规划原则,即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到规划局正当行使“规划审批权”。尽管在权力监督机制上,备案制度可以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存在着及时性的问题而造成监督乏力。

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规划师和公众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

2 城市规划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

在城市规划的领域内,规划实施的管理工作将逐步走向规范,行政决定的依据必须明确,过大的自由裁量权越来越不合时宜。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它符合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设计规范,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就必须使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规划技术性规范更加充实和严密,逐步推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在规划的立法中要建立起规划审批与法定规划、法定通则的羁束性联系,使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我国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相衔接,最终组成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法制化。

2.2 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规划决策机制

为了实现科学有效的城市和区域管治,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由公务员、非公务员、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共同决策或参与决策规划事务,实现对城市的科学治理。设立委员会重在解决有些地方领导随意决策、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以强化城市规划重大问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委员会是城市规划的决策机构,由政府设立,由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组成,其中非公务员人数应多于公务员人数,总人数应为单数。

2.3 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城市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决定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不间断的长期工作。要保证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就必须将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做好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的批后管理,促使正在进行中的各项建设严格遵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做好经常性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严肃处理各类违反城市规划的违法活动。做好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严肃管理各种违法读职行为,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只有制度才能保证和维护监督,没有以制度为载体的监督是软弱的监督。在这些年的规划管理实践中,很多地方存在着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缺乏监督的现象。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主要领导干部。

2.4 提高规划管理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

城市规划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落到实处的管理工作,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是要具体操作的,而操作的人员就是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自觉遵守制度制约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规划管理的效果,关系到规划能否得以正确实施。因此必须提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保障制约制度切实发挥作用。此外,让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既是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也能够使公众更易理解和认同城市规划的意图,顺利地实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政务公开、规划网站等途径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城市规划,并拓宽公众参与的途径,让市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去。

3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营活动协调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科学、合法、合理的规划管理。近年来,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正不断地发展进步,但仍然存在着法律、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规划法规的研究,提出了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法。完善《城乡规划法》,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制定实施细则,设计有效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改革管理体制。深化规划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四线管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协调好与相关法律和部门的关系,使城市规划有效发挥作用。完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这样的听证制度能制约寻租和腐败行为,而且还能防止决策的片面性,有助于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积极倡导公民参与城市规划,只有居民的直接参与和管理,才能有效地整合与发挥城市自身的各种资源,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合法、合理、正当使用规划管理权的一种监督。

参考文献:

[1] 田莉.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转变[J],城市规划,2011,(3).

[2] 申连杰.城市规划管理问题透视[J],城乡建设,2009,(2).

[3] 孙施文.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J],城市规划,2010,(7).

[4] 张钦楠.建筑设计方法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黄大能,谢尧生.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透视[J].城市规划,2009,(03).

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引言:城市规划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发展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计划地协调发展,创造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憩提供一个宜人的环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规划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是对城市活动进行引导、控制和协调的过程,是使城市建设走上健康、有序、合理发展轨道的重要环节。

1.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规划建设存在盲目、无序状况

城市规划时间大大缩短,部分城市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即已完成,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调控作用;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城郊结合部建设管理混乱;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部分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健全,违法建筑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建设绿地被大量占用,建筑垃圾大量遗弃,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多数城市建筑风格雷同,出现大马路、大广场、人工湖、豪华办公楼等千城一面的现象。

1.2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相对缺乏

一是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不到位。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应由政府审批。规划实施管理依据的不充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所以,出现了个别房地产企业随意改变规划等违法超建现象。二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健全不到位。当前,许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被肢解,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致使统一的城市规划难以得到落实。三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经费投入不到位。目前,城市规划执法主体履行城市规划职能所必需的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没有稳定的来源。四是城市规划人员素质不到位。部分城市存在规划管理执法力量不足,处罚标准偏轻,规划执法水平与繁重的城市规划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城市规划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1.3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匮乏

我国多数城市的规划管理还主要是政府一方的事务,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对规划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评价,并没有形成一个顺畅的、有序的表达机制。这也导致我们的城市管理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突出地表现在部分政府部门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城市规划管理在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推进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多元主体追求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形成的共识,是一种在矛盾交织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公共性、协商性的机制,是一种利用人类的理性对城市资源进行再分配的有效活动。当前社会公众的参与观念尚未树立,归根结底是我们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中却缺乏明确的群众参与机制程序,迫切需要健全完善。

2.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城市管理的优劣对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可行的制度,努力做到管理网络无盲区、管理内容无空白、管理范围无死角,抓住城市管理这个关健,不断提高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使城市更具魅力和吸引力。就郑州市而言,在建设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的同时,正在用崭新的理念来管理这座城市。构建了城市发展的框架,以超前的大手笔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打造靓丽的、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并在老城改造中重视延续郑州的历史文脉。实行了城市绿化亮灯工程; 拆除了上百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 使全市在城市管理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开展优秀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广大市民的环境意识、文明程度大为增强,为城市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样就为建设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个性特色鲜明的“乐居”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搞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改变城市面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3.城市建设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布局日趋合理,较好地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要求,既显示出现代化城市的气派,又保持了红瓦绿树的历史风貌,逐步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概念性发展规划是长期性的和战略性的,是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的长期规划。开发指导规划则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为核心,根据概念规则和具体参数,用以指导具体的开发建设。规划是追求精品的理念,在城市精品工程的打造上,形成了从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到质量保证一整套的管理体系。规划是严格管理的理念,城市建设者对技术标准采用,持一种实用主义态度,做到因地制宜,做到城市规划管理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4.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发展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计划地协调发展,创造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憩提供一个宜人的环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规划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是对城市活动进行引导、控制和协调的过程,是使城市建设走上健康、有序、合理发展轨道的重要环节。

要实现规划管理工作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可以把现行的规划建设管理分为三个层次:

4.1政策、法规的管理。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代表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条例、实施细则、规章行使管理权,这种管理权具有强制性,属行政管理。这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最基本内容,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政策、法规管理的要求是“合法”。

4.2技术管理。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技术规范对编制的规划进行管理,对其技术上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先进性进行审查。技术管理中部分内容是有标准的,属于规范管理,仍然在行政管理范畴之内;而其他部分如技术手段、技术路线等是没有标准的,是随时空而变化的,如50年代是先进的,现在可能就是落后的;在有的地区是落后的,在有的地区可能还是先进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审查不属于行政管理。技术管理更应强调的是“合理”。

4.3艺术审查。是规划管理部门对规划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审查。按现代辞典的分类,规划和建筑属艺术类,规划与建筑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艺术水平。在艺术上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水平上的高低和审美观念的差别,艺术没有标准,但可以比较,如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当时都引起很大争议。法国的艾菲尔铁塔,规划设计之初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由于权威人士的坚持,方案得以实施,使其不仅成为法国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世界建筑的一大奇观。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规划艺术的审查没有绝对标准,应该充分尊重规划师、设计师的创造和权威意见,允许创新,提倡百花齐放。

5.结语:高水平的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科学规划的具体实施,也为城市科学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朝着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潘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5):34.

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经济繁荣、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为原则,以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各项政策和城市管理法规为依据,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交通、环境、公用事业等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审批和管理,它是规划科学和政府权利的结合与统一。尤其是在科学高度发展,人们的一切活动逐步由小生产的方式向完全社会化过渡的现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规划和管理,人们就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城市也不会有机地健康发展。确定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情、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的城市规划,这是建立和健全城市管理机制的前提,这就要为城市进行功能定位。

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现状

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尚在探索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建管分开、建管平行、管理实体”以及“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模式比较合理,它的内涵是,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合理调整市区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等功能,朝着“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的方向迈进,从部门行业管理转向综合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与此相适应的是,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物业等)逐步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它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使得城市的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并重,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重建轻管”等问题,同时也理顺条块关系,加强了城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管理功能,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

2.城市规划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管理上是一种“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忽视对城市公共社会环境和城市文明的建设与管理。现在,我们应建立“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模式,除了重视侧重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加强环境改造与保护、科技文化与教育,以及社会治安、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管理。这种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在系统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管理模式从“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必须改革和完善评价、考核城市的政府政绩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除包括必要的经济增长指标之外,应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环境绿化、美化的程度,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等为重要指标,来评价、考核政府的政绩,引导和制约政府的行为。

3.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加快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

近年来,不少城市认真探索筹措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的路子:

以法治城是我国城市管理手段和方法转换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用它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

4.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

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上,应始终坚持“三关一跟踪”,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并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创新,有效地制止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现代化城市规划创新管理体系具体思路如下:

4.1 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

“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处于立项之前,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再去现场察看,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然后作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4.2 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4.2.1 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2.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4.2.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4.3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

在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后,为使方案中的各项内容真正落实到位,切实抓好了方案实施的跟踪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3.1抓规划沿线。在施工前,首先检查项目建筑工的定桩放线,使其和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红线相一致。

4.3.2抓材料关。对建设项目所运用的材料特别是影响项目景观效果的建筑材料包括:墙砖、外墙涂料、路灯以及墙面色彩配置、绿化的布局等都给予指导和把关,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4.3.3 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正副本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少数建设单位在办完“一书两证”后,违背规划设计要求,擅自改变建设项目的规划用途或扩大建筑面积等问题,对此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可实行正副本制度,即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先审核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副本,这个副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正本同样具有法律效率。不同的是副本不能作为建设项目房屋产权登记的依据,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竣工后,经规划验收合格后方可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从而有效地制止了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确保了规划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4.3.4 抓工程竣工测量。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4.3.5 抓规划验收。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限期整改,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5.总结

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第8篇

为加强城市规划工作,进一步发挥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作用,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建立和实施政府对中心城市实行统一规划的职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规划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范围职责

(一)中心城市规划管理的范围为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组团和镜湖新区绿色空间范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杭州湾*工业新城规划范围及市区除三大组团、绿色空间外的其他全部行政区域,涉及市区362km2范围、*县和上虞市部分行政区域。

(二)*市规划局主管*市区城市规划工作,并指导和协调中心城市规划涉及的*县、上虞市相关区域的城市规划工作。市规划局在*经济开发区(含迪荡新城、生态产业园区,下同)、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和会稽山旅游度假区设立规划分局,目前仍按现行模式运行;市规划局在越城区设立直属分局。*县、上虞市政府负责各自行政区范围内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

二、规划编制

(三)建立城市规划分级编制机制。

1、*市政府负责编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和杭州湾*工业新城规划、市区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具体工作由市规划局会同相关部门承担。

2、*县政府负责按照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柯桥组团规划,*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管委会负责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镜湖新区管委会负责编制新区规划(镜湖新区分区规划)、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会稽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负责编制度假区总体规划。

3、*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分别负责编制各自辖区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市规划局负责编制市区其他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4、市规划局会同*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县、上虞市组织编制中心城市各项专项规划,市规划局、*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及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县和上虞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各自辖区内的专项规划。

5、市规划局、*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及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编制中心城市内重要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市区重要路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

6、越城区政府、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组织编制市区村庄布点规划,市区各镇(街道)负责编制中心村和基层村的村庄建设规划。

(四)市规划局要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规章,拟定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和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上报市政府批准。

三、规划审批

(五)市政府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规划专题会议、中心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管委)会议制度对规划进行审批和审查。

市政府常务会议主要审议并批准中心城市城乡规划方面的重大事项。

市规管委审查中心城市重大规划,协调中心城市相关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实施工作。会议由市规管委主任根据规划工作需要召集,市规管委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提交市规管委研究的事项由市规管委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

市政府规划专题会议研究市区内重要建设项目规划管理事项。会议研究的事项由市规划局负责收集,会议原则上每二周召开一次。

(六)城市规划审批,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两个层次组成,其中涉及中心城市内跨区域的各类城市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在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和审批前应先提交市规管委审查。

1、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和审批下列中心城市规划:

(1)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市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

(2)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部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市级及以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3)城市分区规划(杭州湾*工业新城规划、镜湖新区分区规划),省级开发区、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

(4)市区重要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市内重大公共性、基础性项目规划;

(5)市区村庄布局规划。

2、市规划局负责审批市区一般地段的城市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初审需提交市规管委研究或上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重要城市规划事项。*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上虞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各自辖区内相应的城市规划审批工作。

(七)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规划专题会议、市规划局等三个层次组成,其中涉及中心城市跨区域的重大建设项目在规划审批前应经市规管委审查。

1、市政府常务会议主要审议、审批市区重大建设项目和由市规管委审核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事项,市区重大违法建设项目的处理方案。

2、市规管委主要审查下列建设项目规划管理事项:

(1)中心城市跨区域的道路、铁路、水路(港口、码头)、给排水、燃气管线和大型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选址及方案;

(2)中心城市内大型商贸、物流、会展、体育等公共设施和影响城市功能布局的大型工业项目的选址和规划方案。

3、市政府规划专题会议主要研究下列建设项目规划管理事项:

(1)市区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政府财政性资金项目的选址和规划方案;

(2)市区土地出让年度计划和各类公开出让地块的规划选址;

(3)城市对外主干道、组团间连接道路和市区城市主干道、地下通道、交通枢纽场站的规划选址;

(4)市区主要道路(详见附件)两侧各100米,历史街区和文物单位重点保护区周围100米线范围内的项目选址及规划方案;

(5)市区(不含开发区、新区、度假区)用地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重要地段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项目的规划方案;

(6)需提交的其他规划管理事项。

4、市规划局负责按照市政府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各自职能范围内除上报市政府规划专题会议审核以外的日常规划管理事项,初审上报市政府规划专题会议(市规管委、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事项。*县、上虞市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各自行政区内相应的规划管理工作。

(八)市区范围内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的项目原则上不予以批准。若确因客观情形变化而需调整原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按规定程序上报批准,各规划管理部门方可办理该项目的规划许可手续。自2007年7月1日起,市区各开发区(新区、度假区)对没有经法定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域内的项目应报市规划局审批。

四、监督管理

(九)严格依法实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符合经法定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得擅自调整变更。确需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十)加强建设项目批后规划监管。市规划局、有关管委会与市城管执法局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建设项目批后跟踪服务、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竣工规划核验工作,凡未经规划核验通过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房产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房产权属登记。

(十一)加大违法违章建设的查处力度。市城管执法局、市国土局、越城区政府及有关管委会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对市区建设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筑。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对涉及城市规划方面资料真实性的,由规划管理部门认定。

(十二)推行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多种载体,积极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建立规划公示制度,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各类城市规划要依法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享有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发挥社会公众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建立对违反城市规划行为的举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

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定位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规划的管理提升城市发展的品位,通过管理来协调城市的建筑发展和公共资源的利用。

二、城市规划的方向

1、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国家“四大主体功能区划”成果。国家在“十一五”的国家政策规划中明确的提出了:城市规划的过程必须要完全依照该城市的居民分布、经济情况、城市发展潜力、城市格局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全面详细的考虑,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规划四大主体的原则,也即是: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以及禁止开发的区域。这四大主体的城市规划是国家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政策,也是国家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只有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完全落实该政策成果,才能使得城市的规划能够由极大的有利经济转变的粗放式以及城市经济转变的外延式,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能够较大的减缓各个城市区域之间的经济攀比以及胡乱发展的情况,从而也尽量的避免了城市各个区域之间不重复的建设城市设施,减少城市资源的浪费,有利的促进了城市区域之间的协调性。最大化的实现了城市不同区域与不同空间的各项资源合理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2、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综合生态网络格局。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一个全球战略性的眼光来构建整个城市的经济体系,以建立人工化的生态环境作为目标来进行建设,从而更好的完善城市各个区域与区域之间所共同发展的支撑体系,从而极大的提升整个城市的社会生态以及自然生态的建设的质量、范围、效率。构建出一个和谐的城市发展面貌,使得能够与其他的区域、其他的城市相互的协调,整个国家呈现出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

3、制定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化发展策略。在城市发展脚步加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兼顾好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循环经济的主导理念做为引导,科学有序的发展整个城市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型,提升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发展的方向更为健康,城市的各项资源也得到了高效的利用,城市在人口就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环保产业的发展,整个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稳定性的发展处在同一个发展水平线之上。

二、实现城市规划生态化管理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高要求,生态破坏的加剧,使得城市生态规划提上日程。做好生态城市规划,必须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扩大资源利用度,提升城市承载力

如前面所讲,城市承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化,是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的一个重点。城市的资源不仅仅指城市经济资源,还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城市已有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为依托,把城市中的各项资源价值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城市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市的承载力,使城市变成不枯竭的资源。在城市经济资源的利用上,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控制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做到不浪费一毫经济财富,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合法化,最大化;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将历史因素,本地民俗注入其中,变无形的精神财富为实际效益,全面实现城市发展。只有全面开发现有资源,寻找新能源,开创特色资源,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承载力。

2、调整城市格局布置,缓解城市压力

城市是一个大的集合体,将人口,建筑,交通,环境集结于一体,所以要以格局促发展,以布局显城市魅力。密集的人口,拥挤的交通,浑浊的空气成为旧城的标志,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必须以改变这种现状。小高层的规划降低了人口对土地的需求量,减轻了城市用地压力;高架桥的规划,将交通立体化,降低了土地消耗,缓解了交通压力;城市园林规划,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再者,我们从宏观上分析,城市各因素的合理布局,与城市的良性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工业带,绿化带,居住区的合理布局,不仅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上发挥着重要功能。无论微观上的城市内部规划,还是宏观上的城市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才会最大能量的发挥作用,从而,减轻城市压力。

三、城乡规划管理在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应该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看待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把城市和乡村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复合系统,整合地域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城乡土地资源,建立城乡协调互补的产业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间的统一合理配置和有效衔接。具体说来,要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围的变革

推进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首先应进行规划体系的变革。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重点进行建成区的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仅仅涉及到发展规模预测、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的定位、很少进行全县域统一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是全县域统一规划,但由于仅仅侧重于土地类型划分,用地预测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方面力度不够。因此,应该创新城乡规划体系,进行覆盖整个行政地域的城乡统筹规划( 总体规划) ,把广大乡村和城镇的规划建设纳入总体规划,扩大规划范围,为乡镇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规划指导和用地控制,从而成为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主要依据。

2、土地所有权和土地规划利用的变革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工作,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域上进行。在当前城乡土地所有权归属不同的情况下,进行一体化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应该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在保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土地的使用必须依照城乡总体规划进行统一合理的利用和管理。集约利用乡村和城镇的土地资源,做到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地域全覆盖,并进行城乡统一的用地审批和监测,严格制止各种乱用土地和浪费土地的集体和个人行为,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的合理集约利用,为城市空间的外向拓展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

3、实施城乡人口一体化管理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应该有助于人口的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对行政地域内的广大城镇进行统一的等级划分,确定各城镇未来的人口发展规模,并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政策,推动人口剩余劳动力稳步有序地向城镇和各级城市转移。

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消除户籍歧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促进城乡

就业的一体化。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和提供农民进城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进城镇落户,促进农村土地整理。

4、促进城乡产业链的关联和协作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能够以全局的视角评估规划地域各种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挖掘内在潜力,促进城乡产业的互补与共生,构建城乡联系密切的产业体系。要立足于城乡的各种资源优势,建立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城乡产业间的协作互补与配套,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生态链,充分发挥各村镇的比较优势,产业互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

四、用景观设计理论指导城市规划管理

1、在实际生活中城市规划和景观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它是新形势下的一种进步与发展,它不仅是简单的将城市景观规模的扩大化,不是简单的追求绿化面积,而是由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式,渗透到整个城市规划中的过程,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专业的素质,实现城市规划的顺利开展。

2、在前面美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实例中,其设计师将各个环节之间进行融合,局部与整体的融合,经济与环境的融合,几何形与自然形态的结合,充分满足了人民日常的生活需要,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城市经济的巨大进步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从整体经济与环境的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法律的日益完善对于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确立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强制性,能够一定程度促进城市规划中人与环境的相对和谐,促进社会的综合效益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城市的整体规划来提升城市发展的水平,通过规划的管理来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定位,使其符合城市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仇保兴 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城市规划管理范文第10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

第三条在**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用地面积超过20000m2的,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面积在20000m2(含20000m2)以下的项目,需编制《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综合管线工程规划》和《竖向规划》。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用地建设项目应符合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五条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各类详细规划和重要建筑方案设计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面向国内外市场,鼓励规划设计方案竞标。

第六条在本市规划区内承担各类规划设计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规划设计资格。

外埠规划设计单位在本市从事规划设计应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登记。

第七条规划设计单位在本市承担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时,应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规划设计条件”执行。

规划设计条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提出对所规划地块的具体要求,同时应符合本规定。

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报批时,“规划设计条件”应作为附件。

第八条编制各类规划应按有关规定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审查和审批各类建设项目,不得违背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九条**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重要街区、主要干道、重要景观节点、重要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由**市人民政府或**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市城市一般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条本市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主要用途和功能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十一条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应依据城市分区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三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

凡附录三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建设项目确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十二条凡用地单位或个人征用未开拓或未拓宽的规划道路两侧土地,需同时征用规划道路宽度一半范围或未拓宽部分的土地,作为道路及敷设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道路另一侧是河道且未被征用,用地单位或个人应全部征用道路用地,并负责拆迁,不得他用。其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按实际用地面积计算。

第十三条根据**市现状,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城市规划区划分为三类控制区,以不同的控制指标进行规划管理。具体划分如下:

第一类控制区:范围为团结东大街以南、邢州路以西、新兴东大街以北、京广铁路以东。

第二类控制区:指风景区、市区各公园、规划区内中小城市和各村镇。

第三类控制区:指第一类、第二类控制区以外的地区。

第一类控制区内拟建设用地中的原有建筑密度低于40%的,按第三类控制区的指标控制。第三类控制区内拟建设用地中的原有建筑密度达到或超过40%的,按第一类控制区指标控制。

第十四条**市城市规划区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规定的有关标准执行。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20000m2的成片开发地区,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成片开发片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可按附录三表二、三的规定适当调整。

第十六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等于20000m2的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附录三表二、三执行。附录三表二、三中容积率、建筑密度为上限,绿地率为下限。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建设中应优先满足标准车位数和绿地率的要求。

第十七条附录三表二、三规定的指标中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设用地。对混合类型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各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设用地或综合建筑物的用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比例和相应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成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八条对未列入附录三表二、三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技术规定执行,且不能超过住宅建设项目类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十九条市中心区、区中心区地段及市区内建筑密集地区或人口密集地区,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根据具体情况按同类控制指标适当调整,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达到或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插建;用地内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虽未超出其规定值,但其扩建、加层、插建对原总平面布局及空间结构有较大改变的亦不得建设。

第二十一条第一类控制区内,个人不得新建私人住宅。原有的私人住宅经有关部门鉴定属危房和符合其他规定的,允许进行危房改建,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危房改建应在原有建设用地(或称宅基地)范围内,建筑物的任何部分不得突出和悬挑出用地范围;

(二)不得影响四邻住宅的采光、通风和建(构)筑物的安全及正常使用;

(三)不得破坏绿化和妨碍交通、消防安全。

第三类控制区内严格控制新建私人住宅,确需建设的应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方可建设,属危房改建的,应符合本条(一)至(三)款的规定。

城市规划区内个人建设或改建住宅,以低层住宅建筑为主,建筑层数不宜超过三层,建筑高度不宜超过10m。

第二十二条房地产开发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住宅为6000m2;

(二)公共建筑为3000m2。

建筑用地未达到上述规定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许可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二十三条建设用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日照、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乘以核定容积率)的20%。(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详见附录二)

在建筑内部(包括地面层或其他层及地下层)或外部提供对外开放的全天候步行空间或通道,将周边建筑物与城市街道、广场、游园、购物中心等公共空间联系在一起且有效宽度不小于4.5m时,可作为城市公共通道。

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换算表

核定建筑容率

FAR每提供1m2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m2)

第二十四条建筑间距应满足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文物和建筑保护、噪音防治、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低层、多层住宅建筑的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平行布置的间距(包括两住宅建筑夹角≤300)。

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并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在00-150(含)),其间距:

(1)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南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46倍;

(2)在第二类控制区不小于南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55倍;

(3)在第三类控制区不小于南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5倍。

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并包括南偏东或偏西在600以上),其间距:

(1)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东侧或西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39倍;

(2)在第二类控制区不小于东侧或西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48倍;

(3)在第三类控制区不小于东侧或西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43倍。

3、朝向为南偏东或偏西在150—600的住宅间距

注:a为住宅建筑的朝向方位角;L为住宅建筑的间距;h为建筑遮挡高度。

(二)垂直布置的间距(600≤两建筑夹角≤900)。

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0倍;在第二类控制区不小于1.2倍;在第三类控制区不小于1.1倍。

低层、多层住宅建筑的山墙宽度应小于、等于16米,若大于16米,按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最小间距:

1、当两住宅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0时,其间距最小处按本条第一款控制。

2、当两住宅建筑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0时,其间距最小处按本条第二款控制。

3、当两住宅建筑夹角大于300、小于600时,其最小处间距: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32倍;在第二类控制区不小于1.4倍;在第三类控制区不小于1.35倍。

(四)低层、多层住宅建筑的侧面间距不应小于6m。当住宅山墙有居室、起居室、客厅开启窗户时,其山墙间距增加2m。有突出物时,应相应调整间距,保证净距符合上述规定。

(五)不规则平面的住宅建筑,按建筑大墙的最凸出的线和周围建筑的最近距离计算间距。

(六)相邻两住宅建筑地面有高差时,其建筑间距以被遮挡建筑的最低居住层室内标高以下0.45m处为基准,以遮挡高度计算建筑间距。

(七)位于同一裙房上的几幢住宅建筑,计算住宅建筑间距可扣除裙房的高度;计算与相邻建筑间距时,应包括裙房的高度。

(八)同一建设用地内,底层设有架空层的住宅建筑相邻时,其间距计算不含底层架空层的建筑高度;底层设有架空层的住宅建筑作为遮挡建筑与未设架空层的住宅建筑的间距计算应含住宅建筑底层架空层的建筑高度。

(九)低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正面间距不应小于6m,与多层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不应小于9m。多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正面间距不应小于20m。

第二十六条中高层住宅建筑(层数为7—9层)与中高层、多层、低层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中高层为遮挡建筑时,在第二十五条基础上增加1m;低层、多层为遮挡建筑时,按第二十五条执行。侧面间距按第二十五条执行。

第二十七条高层住宅建筑与高层、中高层、多层、低层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高层为遮挡建筑时,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筑的阴影分析情况和国家有关规范确定;中高层为遮挡建筑时,按第二十六条执行;多层、低层为遮挡建筑时,按第二十五条执行。高层住宅建筑与高层、中高层、多层、低层住宅建筑的侧面间距:高层之间山墙间距不应小于13m,高层与中高、多、低层住宅之间山墙间距不应小于9m。

第二十八条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老年人居住建筑、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教学楼的正面间距,应在同型布置方式的住宅建筑正面间距基础上提高15%。托儿所、幼儿园的上述间距应在同型布置方式的住宅建筑间距基础上提高20%。侧面间距:低层、多层之间不应小于6米;高层之间不应不于13米;高层与低层、多层之间不应小于9米。

第二十九条非住宅民用建筑(第二十八条所列的非住宅建筑除外)的间距,及其作为被遮挡建筑与其他建筑的间距,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消防、交通、卫生、环保等规定和工程管线布设、建筑保护等特殊要求确定。非住宅民用建筑作为遮挡建筑,其与住宅建筑和第二十八所列建筑的间距按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控制。

第三十条工业建筑之间的间距,以及其与民用建筑的间距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建筑间距计算:被遮挡建筑按主体墙计算;下列情况的遮挡建筑均按主体墙计算,不符合下列情况的,以突出部分计算:

(一)住宅建筑的阳台长度之和不大于建筑总长的1/3,且出挑宽度不大于1.5m

(二)建筑突出部分的长度之和不大于建筑总长度的1/4且连续长度不大于24m

(三)建筑错接距离不大于2m。

第三十二条在住宅建筑间距内,不应插建车库。如确需在宅间建设车库的,应建半地下,地上部分高度不应超过1.2m。

第三十三条沿建设用地边界线(或称用地红线)和沿城市道路、公路、公共绿地、河道、山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建筑物,其建筑控制线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景观、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建筑控制线指标分为退让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绿地绿线、河道蓝线、电力黑线、文物保护紫线等。建筑物退让指建筑控制线退让其他控制线。

第三十四条建筑控制线退让用地红线或其控制线的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退让红线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退让用地红线距离按附录三表四规定控制,且应满足消防要求。

(二)相邻地界的建设项目为住宅建筑,并已经批准建设的,除应符合附录三表四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建筑间距的规定。

(三)相邻地界的建设项目为文、教、卫建筑(第二十八条所列项目)或其他非住宅建筑,并已经批准建设的,除应符合附录三表四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建筑间距的规定。

(四)相邻地界为居住区级及其以上公园的,各类建筑的退距按附录三表四中其他非住宅建筑的退距控制,并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

(五)住宅建筑的退距应计算底架空层的建筑高度。

(六)建筑控制线退让用地红线或其他规划控制线时,按其相互间最近距离计算建筑退距。

(七)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前提下,相邻地界的建筑退让用地红线也可由相邻双方协商解决。

第三十五条沿城市道路两侧布置的建筑物,其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红线应符合附录三表五的最小控制指标。

第三十六条地下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的距离一般与其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相同。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距离大于6m的,地下建筑物退让距离不小于6m。停车库地下建筑出入口一般不宜直接开向城市道路,退道路红线不应小于15米。地下构筑物,自用的管井、管沟等退让道路红线的净距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城市主、次干道不得小于4m。

(二)城市支路以下不得小于3m。

第三十七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退让距离可适当调整。

(一)经审定后的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城市景观设计要求以及文物保护或一些重要标志等。

(二)传统建筑街道上的扩建或改建工程。

(三)为了保持原有街道空间的延续性,在经批准规划中未能按上述指标控制的道路上的建设工程。

(四)其他特殊情况。

第三十八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车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中作为大型商场的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应小于25m。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且与城市道路相连。

传达室、警卫室、书报亭、交通岗亭、公共厕所等建筑的退让道路红线要求,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十九条沿街建筑的台阶、平台、窗井和除用地范围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包括管沟、管井等构筑物),均应在划定的建筑控制线范围内建设。

建筑物的阳台、雨蓬、挑檐、凸形封窗,不得突出建筑控制线。

第四十条沿城市道路修建围墙的,退城市主干道红线不宜小于2m,退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红线不宜小于1.5m。

第四十一条沿穿越村镇的道路两侧新建建筑,可按村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控制线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第四十二条沿河道规划蓝线(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河道规划线)两侧新建建筑,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另有规定外,不应小于10m。

建筑控制线退让道路隔离带控制线、绿地绿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不包括居住小区及其以下的绿地)。

建筑控制线一般不应突入电力规划黑线范围内。

第四十三条沿铁路两侧的建筑(铁路内部的轨道车管理、配套用房除外)除执行有关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沿铁路干线的建筑距最外股道中心线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30m,在第二、三类控制区不小于40m;沿铁路支线、专用线的建筑距最外股道中心线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20m,在第二、三类控制区不小于30m;沿厂区铁路专用线的建筑距最外股道中心线不小于15m;沿有扩建可能的铁路线的建筑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铁路主管部门共同确定退让距离。

(二)沿铁路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囟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铁路的距离应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后确定。

(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应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四条建筑控制线退让城市防洪堤,除执行有关规定外,退让城市防洪堤不应小于6m。

第四十五条有净空高度限制的,如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等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四十六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相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七条沿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宽度30m及其以上)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按下式控制:

H≤(W+S)/1.5;

(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

A≤L(W+S)/1.5;

式中:H—建筑的控制高度,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正立面面积,L—建筑基底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第四十八条建筑物邻接两条及其以上的城市道路的,可按主要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建筑物直接或其面临的道路邻接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二分之一宽度计为W值。

第四十九条各类建设工程在编制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方案时,应绘制城市坐标和周边相邻地段30—50m范围内的现状地物地貌,并研究与相邻空间环境协调以及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连续。成片开发的住宅建筑和多、高层建筑,应与相邻建筑协调。建筑立面、建筑夜景及色彩方案,应进行多方案比较。符合方案竞选要求的应进行方案竞选,并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十条城市道路两侧建筑和构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城市交通性干道两侧原则上不应建设底商类住宅。

(二)中小学、幼儿园的主出入口不得直接开向城市主干道。

(三)临城市道路两侧的建(构)物退让道路红线,应综合考虑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和基础设施用地、停车泊位等多种因素。

(四)沿城市道路的建筑应平行于城市道路。

(五)沿城市道路的建筑基地的围墙确有特殊要求的,如监狱、看守所、油库、燃气罐等,可建封闭式围墙,围墙饰面及外观应进行美化处理,有利于城市观瞻。其他围墙应为通透式围墙,围墙高度不应超过1.6m,现有的实体围墙应逐步改造。临街公建原则上不设围墙。

(六)贴邻城市道路建筑(指建筑控制线退城市道路红线25m及其以内的建筑)的室外地坪标高不得擅自抬高和降低,要严格控制建筑首层室内标高,其与城市人行道的高差,公建不大于0.6m,住宅建筑不大于0.45m,带地下室的建筑不大于0.9m。

(七)沿道路两侧的建筑基地应按规划要求进行沿街绿化、硬化和美化,不得建设有碍市容观瞻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八)沿城市道路建筑的外立面改造及装修,必须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十一条临**市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新建建筑,应退让道路交叉口并留出一定的开敞空间。留出开敞空间的用地范围为:

(一)城市主干道相交的,自道路规划红线交点沿道路纵向不少于80m,横向不少于60m,的弧线半径不小于同向道路红线的转弯半径。

(二)城市次干道与主干道、次干道相交的,自道路规划红线交点沿道路纵向不少于60m,横向不少于40m,的弧线半径不小于同向道路红线的转弯半径。

(三)城市支路与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相交的,自道路规划红线交点沿道路纵向不少于40m,横向不少于20m,的弧线半径不小于同向道路红线的转弯半径。

第五十二条临**市城市道路交叉口成片改、扩建建筑,原则上按第五十一条规定退让道路交叉口并留出一定的开敞空间。确实不具备条件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适当调整。

第五十三条凡在**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道路和公路干线两侧、广场、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其他公共场所建设城市雕塑,应符合相关规划和下列要求:

(一)建设城市雕塑,建设单位应将拟建雕塑的题材,体量、建设地点、雕塑模型、环境设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在建成的公共绿地内建设城市雕塑,应先征求园林管理部门意见后,再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核发“一书两证”后方可建设。

(二)城市雕塑的设计,应由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和个人承担,没有相应设计资格的,不得承担城市雕塑的设计。

(三)城市雕塑安装前,建设方应申请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中间验收;城市雕塑竣工后,建设方应申请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竣工规划认可。

第五十四条新建建筑物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广告等设置的位置、形式、灯光照明等,并应在方案图中示出,连同单体建筑方案一并进行规划审批。

第五十五条规划建设项目实施绿地率指标控制。各类建设基地内绿地面积占基地面积的比例应符合附录三表二和表三的规定。

对附录三表二和表三中未尽项目的绿地率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绿地配置按国家现行规范要求执行。其绿地建设应与房屋成片开发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第五十七条新建、扩建、改造城市道路的绿地率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其绿地建设应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第五十八条防护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三类工业用地周围应设隔离防护林带,其宽度不应小于50m,

(二)过境铁路干线、高速公路两侧应设隔离防护林带,其宽度不应小于30m。

(三)城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的周围应建卫生防护林带,其宽度不应小于100m。

(四)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防护林保护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位于第一类控制区的旧区改造,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地指标的,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将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每块面积不小于100m2)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为:F=M×N,

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屋面地栽绿地面积N—有效系数

第六十条城市道路的新建、扩建、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应符合城市规划的道路红线及竖向标高要求。

(二)城市道路交通应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原则,为公交行驶道路及站、场设置提供方便条件。

(三)城市道路断面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分隔带,其中:

人行道宽度应根据不同用地类别和道路的性质确定,沿人行道设置行道树、公共交通停靠站和候车亭、公用电话亭等设施时,不得妨碍行人的正常通行。商业、车站及大型公共建筑集中的道路,单独设置人行道的,一般不小于4m;其他各级城市道路单独设置人行道的,不应小于3m。

(四)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

主、次干道一般不小于20-35m,并设置导流岛等渠化设施。支路一般不小于15-25m。

(五)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等于45m时,应设港湾式停靠站,港弯式停靠站应至少有3个车位的长度。

(六)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应设方便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及标志,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六十一条凡在城市道路上申请通行机动车的道路开口要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个建设项目一般允许开引一个机动车口,当相邻道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一般向最低一级的道路上开口,并尽可能远离交叉口。

(二)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附近开引机动车道时,开向城市主干道的基地出入口,距城市道路红线交叉点不应小于70m;开向城市次干道的基地出入口,距城市道路红线交叉点不应小于50m;开向城市支路的基地出入口,距城市道路红线交叉点原则上不应小于30m。

第六十二条城市各类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设项目必须建设与其相配套的机动车停车场(库)、自行车停车场(库)及本单位职工自用停车场(库)。停车场(库)设置指标按附录三表六执行。其中计算室外停车场的车位数不低于标准车位数的1/2。住宅建筑架空层作为停车库的,其建筑面积计入室内停车库面积,不计入住宅容积率,但其用地应按建筑面积分摊划归到公建用地中。

(二)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数计算,各类车辆的换算按附录三表七执行。机动车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8m2;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33m2。摩托车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m2;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为2.7m2。自行车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m2;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8m2。

(三)配建停车场(库)的建设应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

(四)所确定的停车场(库)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性质,不得擅自占用和出租转让。

第六十三条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建(构)筑物。电力线路保护区规定如下:

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指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1、一般地区沿架空电力线单侧向外延伸距离不应小于:500kv,30m;330kv,17.5m;220kv,15m;110kv、66kv,12.5m;35kv,6m。

2、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人口密集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线路中心线距离应符合电力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平行线内的区域。其单侧向外延伸的距离不小于0.75m。

第六十四条本规定是实施《**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六十五条本规定实施前已经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仍按原批准的执行。已经批准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建设项目,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规定执行。

第六十六条**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市辖各县(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上一篇:文档系统管理范文 下一篇:文档知识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