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时间:2022-10-28 09:30:10

高中数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环境,以问题为中心,教会学生提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中学数学教材十分重视知识叙述的严谨性,强调逻辑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但稍加留意,我们便可以发现书本中一些“非严谨之处”,这些“非严谨之处”常有一些“标志性语言”特征,如“不难发现”、“容易得出”、“同理可证”、“用类似的方法”等,用这些“模糊语言”表述的地方有的内容本身比较简单,无须多言,有的是教材为了回避某些知识点而轻描淡写,一笔过渡,这种地方往往就是数学问题的栖身之地。例如高一教材《代数》中有这样一段话:“用类似的方法,可以作出余切函数的图象――余切曲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类似的方法怎样作呢?其实书本的原意是利用余切线来作余切函数的图象,但在用单位圆表示三角函数值一节中并没有介绍余切线,学生接着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不利用余切线能否作出余切函数的图象呢?用什么方法作呢?围绕学生这些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教师讲解采用图象变换的方法,根据正切函数的图象来作出余切函数的图象,这样一方面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图象变换的知识也得到了复习巩固。

二、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逐渐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学会提问题。

1、数学史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良好素材。数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几乎都有一则生动的小故事。例如在无理数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述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的过程:无理数,顾名思义,与有理数相对,那么它就是不能表示为整数或两整数之比的实数。如果不作数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度量长度、重量、还是计算时,我们是不会碰到这些数的。

2、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求异意识,师生之间保持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导学生对“先通分”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要通分,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呢?”课堂上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1、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可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沙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2、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要求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不断探索、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证实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例如:在椭圆概念教学中,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准备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纸板上,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观察所绘图形的形状,经过实践,学生中有3个结论:(1)认为是一个圆,(2)认为是一个椭圆,(3)认为是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讨论可能是圆吗?学生展示当固定在纸上的两点之间距离较小时,图形给我们圆的印象,学生通过剪下这个图形发现这个图形不能随便对折使两边重合,说明它不是圆,从而解决了不可能是一个圆。但学生发现了一个现象:当绳长一定时,两固定点之间的距离越大图形显得越扁,两固定点之间的距离越近图形显得较圆。这个结论在学椭圆的几何性质时,由离心率与长短半轴的大小给出解释。经过观察,总结得出了当两固定点的距离等于绳长时,这个图形就是线段,根据以上情况归纳椭圆定义的内容。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断发现、校正、直至获得正确结论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进行检验,形成新的知识,可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如何转换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 下一篇:小学数字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