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28 08:59:38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大,同时经济困难生的绝对数量也随之大增。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人数在800万左右,特困生比例为10%~15%,人数在290万至440万左右。[1]这充分证明,经济困难生已成为学生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而由于经济困难生的特殊性使得这一群体在就业过程中背负了比其他毕业生更大的心理压力。据研究表明,压力与应对同人的心理适应和健康密切相关。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压力,而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就业心理状况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了自我认知偏差、自卑、攀比、依赖、矛盾、从众、焦虑等心理问题,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尤其显著。[2]因此,怎样在学生工作中解决高校经济困难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关系到这些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进而关系到学校及社会的稳定。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

1就业认知不准确

首先,对自身认知不准确,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由于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经济困难生往往认识不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及长处,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过低,在就业过程中,不敢主动的表达自己,因而不能形成有力的就业竞争力。这种自卑的心理是经济困难生就业心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准确、不全面,导致经济困难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举棋不定心理。许多经济困难生由于不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当就业机会来临时总想着还有更好的机会,因此错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最后只能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这种现象在一些热门专业中更是如此。

2就业心态更急迫,往往出现急功近利心理

经济困难生从踏入高校大门时就背负了整个家庭的殷切期望,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变促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心态更加急迫,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迫不得已放弃考研的理想,早日赚钱养家的重任使得他们远离收入低的村官、支边支教等基层工作,而往往会选择经济利益好的单位,这体现了他们的急功近利心理。

3焦虑同时消极应对就业的心理状态

由于许多经济困难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脱贫致富,而在就业过程中又发现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就业竞争的激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经常担心和焦虑。另一方面,由于上面分析中提到的经济困难生经常自信心不足,不敢主动参与激烈的竞争,因而最终导致了在面对就业时,他们采取退缩、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带来的后果又加剧了焦虑的程度,两种心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挫败感强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环境的影响,经济困难生一般有很强的自尊和自卑。强自尊和自卑的另一面也就意味着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在就业过程中很常见,有的经济困难学生经历了一次失败的笔试或面试后就大受打击,自信心化为乌有,开始全面否定自己,不敢再去尝试其他的机会。即使最终在别人的鼓励下去接受其他挑战,也是勉为其难,如果再碰壁,将会产生更大的挫败感。

5无助感强

在大学里,家庭经济困难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因此,他们会刻苦学习,拿许多奖学金。可是,在毕业前,当身边有不少同学借助家庭的力量,凭借自身优秀的综合能力陆续就业,而自己却没有顺利就业时,经济困难生这时就会深深的感觉到无助。他们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是却没有其他同学就业好,这会让他们感觉绝望和无助。这种无助感可能会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更加阻碍他们的就业。

二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经济条件差是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使许多经济困难生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去考证去参加培训,因为他们承担不起费用,这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困难生的相对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如今就业成本不断提升,从简历制作、面试服装到笔试、面试报名费,对经济困难生而言都是很大的开支。尤其是交通费和住宿费,更是经济困难生承受不起的花销。因此,差的经济条件很大的限制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范围,降低了他们的要求,阻碍着他们的就业。

2学生工作中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够

目前高校的学生工作更多注重建立和完善经济困难生的资助体系,但是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就业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很少有建立专门的、完善的体系和机构。即 使有学生教育工作者关注,也只是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经济困难生重视,没有形成制度和常态化。

此外,虽然高校有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这些对于经济困难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由于他们较内向和有着强烈自尊的个性,他们一般不愿主动去寻求帮助并将心理问题倾诉给其他人。

3综合能力欠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

就业能力的竞争最根本的体现综合能力的高低。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教育经历的不同,经济困难生往往会比其他同学少些文艺等方面的特长,这就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学习,以优秀的学习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优秀。同时,他们中很多为了筹措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要做兼职,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此外,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一些经济困难生不喜欢与人交往,沟通能力、认识交往能力较差,而这些在面试中至关重要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就业机会的丧失。

4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指出: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困难状况的同时,会伴随出现心理压力增大,甚至是心理障碍等情况。[3]这样经济困难生本身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就业过程中,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他们往往会逃避就业机会,进而失去就业机会,加重就业心理问题。

三从学生工作角度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其顺利就业

1经济基础

解决经济困难生的经济后顾之忧,是解决其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措施。只有物质基础有了保障,经济困难生才能去积极的实现就业。一方面,高校和学生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完善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在做好困难生认定的同时,要确保困难生按时领到资助金。其次,积极开发勤工助学岗位,可以联合高校内部的超市、食堂、书店等单位一起开展资助活动。由于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困难学生空余时间不固定,所以在定岗位时需要考虑到这一阶段时间安排的机动性。另一方面,针对在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困难生,成立专项资金,加大资助力度,以解决找工作过程中的费用问题。

2心理辅导

首先,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开展大型的心理健康讲座,讲解就业心理知识,例如,如何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定位,如何调节自身情绪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其次,不定期的进行抗挫折训练,以提升抗挫折能力。同时,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等,从而使他们的自信力得到增强。再次,从个体入手,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尤其要关注那些平时在心理方面就有问题的经济困难毕业生,并及时的给予专业心理辅导。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经济困难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3思想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

思想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从更高层次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影响学生,所以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对经济困难生的影响。要教育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方式,让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鼓励他们到基层去锻炼,去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功利的层次上。此外,要多开展诚信教育,教育经济困难生在求职过程中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不弄虚作假,应多提升自身技术和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4综合能力的培养

鼓励经济困难生多参加学生活动,以锻炼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就业过程中所必须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提高。[4]这样才能使经济困难生适应社会能力更强。

注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经济困难生自卑的心理让他们在做事情时经常会喜欢一个人,这会加重心理问题,也和提升就业竞争力背道而驰。因此,要提供机会促使他们学会合作,拓宽认知面,主动与别人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开放的性格以及合作的意识。[5]

5人员支持

为了解决经济困难生尤其是求职中的经济困难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培养一批既有热情又掌握心理服务理论和技能的经济困难生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建立定期培训与经验交流制度,使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够可持续发展。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联动机制,尤其注重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因为作为学生一员的心理委员,和经济困难生的距离更近,更容易相互理解,同时方便及时掌握情况。因此,做好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促使心理委员发挥作用,在解决经济困难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6感情关怀

在就业阶段,经济困难生由于经受挫折会充满了无助感,有时会感到极其孤单,这就需要学生教育工作者及时给与关心和帮助,让他们体会到他们并不是孤军作战,而是还有人在关心和支持他们。同时要发挥家人、同学、朋友的力量,给他们以感情上的支持,以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汪琦.试论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3).

[2]陈宇红.高校贫困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2010(2).

[3]邓丽群,桂世权.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4]张建安.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5).

[5]蓝冬玉.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7).

上一篇:分析学生心理 提升教育效果 下一篇: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试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