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

时间:2022-10-28 06:35:02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

“问题解决”因被教育专家称作“21世纪课程的基础”而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推崇,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抓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智力活动,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教学的目标不能以学习知识为唯一目标,应该是多元能力发展的过程。只有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只有在思维、行动上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掌握科学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丰富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所以问题解决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问题应该产生于某种情境,在情境中学生知道想做某事,也知道与做某事相关的部分知识,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这种情境就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因此,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和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创设一定的情境,生成问题或激励学生生成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解决问题。

一、问题生成的策略

1.学习新课程,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新模块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要创设与所要学习的知识相联系或相似的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种问题的提出,不要求让学生给出完整的答案,教师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思维进入将要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学习“细胞器――系统的分工与合作”时,提出以下问题: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细胞能否生产“产品”?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车间”吗?请你举例说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知道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就像工厂中某些车间一样,进而想到其他细胞也会有相应分工。

2.联系实际生活,设置问题情境

学习生物学的某些基本理论原理时,应首先设置某种情境下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依据相关生物学原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其生活经验方法中提炼出相关理论,如:学习“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时,提出怎样使家中的花长得更旺盛?农民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哪些因素影响了光合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回顾历史背景,设置科学家探究的问题,学习生命科学史

学习生命科学史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复述历史过程,而要创设情境,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让学生穿越到科学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了解当时的理论及技术背景条件,提出科学家当时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模拟经历科学家思考问题的过程,这样的重演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相关生命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对待科学的态度。如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内容时,用一系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

(1)科学家要建立DNA结构,首先需要了解它的什么?(元素组成,基本单位)

(2)搞清楚DNA的4种基本单位后,科学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空间结构)

(3)威尔金斯的DNA X射线衍射图谱有什么启示?(说明DNA是长链构成的螺旋结构)

(4)沃森和克里克第一次做的三螺旋结构的问题是什么,查哥夫关于碱基含量的信息给了他们什么启示?(大胆假设,若A与T配对,G与C配对,则A=T G=C)

(5)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后的结果做出的吗?它需要实验验证吗?如何验证?(留下问题探讨,导入下节课内容)

4.依据生物学实验的原理方法,设置问题,探究生活实践问题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失误,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实验原理及方法,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如学完“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后,提出以下问题:牛奶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牛奶的质量如何鉴别?请你设计实验探究。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相关生物学原理,还提高了运用基本实验原理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设置问题,学生自己调查研究,提高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教学目标之一,要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调查研究生态问题,使学生的心灵有真正触动。如学习生态相关内容时,提出以下问题:我们当地的生态环境是否被破坏?哪些现象数据说明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恶化了?是什么因素使我们生存环境被破坏?请你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只有亲自调查研究,才能真正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环保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让环保行动成为自觉行为。

6.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l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因为思维达到了最活跃的状态,也是学习最用心的时候,所以要积极鼓励学生生成问题,对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积极鼓励,教师即使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要认为是学生为难自己,切不可打击,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究欲望。

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问题的解决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问题的生成至关重要。

二、问题生成的原则

1.思想启(激)发性原则

传统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过程,追求以“知识本位”为目标的教学,而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必须回归“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学生智力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潜能,必须激活才能被发现、开发和利用。所以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参与,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2.目标针对性原则

提出的问题必须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目标或问题解决的过程。这种目标可能是要掌握的知识、要发展的某种能力或是获得某种情感体验。

3.问题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源泉。教师提出问题时,要避免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晦涩问题,尽量是生活化的、有趣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过程发展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让一系列的问题推动学生由已知到未知,逐渐前行,提出的问题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紧密衔接上一个问题,让问题不断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652,课题编号:JC-237,课题名称: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高一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打造浅谈 下一篇:魔方游戏课程开发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