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论文:院校音乐教学的社会学探究

时间:2022-10-28 01:54:58

音乐教学论文:院校音乐教学的社会学探究

作者:杨 丹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微观视角:作为小型社会的音乐课堂

社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复杂而巨大的系统,教育或教育构成要素本身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课堂”本身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小型社会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因素而“音乐课堂”除了具有广义的“课堂”的共性之外,更显现出了“音乐课堂”独一无二的个性。

(一)音乐课堂中的社会组织

班级是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又是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进行运作的。因而班级从其组成就决定了它必须成为教育影响学生、按照教育目标要求来培养塑造学生的特殊环境。而在班级授课中,教师又把学生分为了固定的几个小组,作为班级的次极单位来进行管理和教学。由此看来,中小学班级与小组的组成、分配及调动原则上是学校的制度性规定,并非由学生按照自己意愿自由组合而成,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班级和小组一旦形成,学生便不能随意更改和调动,大多数课程的课堂教学也是遵循这样的组织分配来进行,教师不另行分配。音乐课堂却有打破这个既定规则的“特权”,尤其在班级内部的小组分配上,音乐课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安排,音乐教学的“班级”有了新的涵义。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其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自然有别于一般学科,它要求以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由于“音乐”这一特殊语言的存在,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比其他任何科目的教学更加有美与乐的追求,更加活跃和互动,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被拉得更近。对中小学生来说,音乐并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音乐课也不是中规中矩的知识传授,它更强调师生之间共享音乐时身心上的交流与融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课可以打破班级组织的规定性,虽然它仍是以班级为单位,但此刻的班级已并非以往“班级”的概念。在这个集体中,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他们共享音乐、同唱同乐,在互动与交流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其说这是一个班级,倒不如说是一个融洽的音乐小团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小歌手、小演奏家或小舞蹈家,教师好似一位指挥,引领着他们徜徉在音乐的殿堂里。音乐课也可以搬出普通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布置得温馨美丽的音乐教室。班级中小组的固定排列也变得灵活,座次的排列与组合有了更多的选择,或是半圆形,或是环形,或是分成两大组等等。音乐教师可按照学生的特长类型、性格特点或教学中演唱或演奏的情境需要来划分群组,同学们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组合位置,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二)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

在课堂社会结构中,教师与学生在社会身份、制度资源、文化资本等主要维度上各居两极,因而构成了最基本的两大地位类别,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也成为了课堂社会中涵盖面最宽、最常见的角色分类。只有将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中,才能更加多维地揭示角色的本质与多样性。音乐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萌生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发展,它更能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要分析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就更加要与社会大背景结合起来,以此为研究的大前期和基础。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总能遇到这样的困惑:教经典的音乐内容,也许学生们会不喜欢听;光学流行歌曲,明显又违背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识五线谱学调号,学生们觉得没用,不愿意听;谈“超女”议“周杰伦”,学生们感兴趣,教师却觉得“俗”………是按照课标严格授课,滴水不漏“照本宣科”?还是迎合学生口味而放弃经典,听之任之“随波逐流”?相信很多音乐教师都曾被这样的矛盾所烦恼,渐渐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音乐教师究竟在教学中要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位置上将要面对什么样的矛盾冲突呢?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离不开两种范畴:一种是作为音乐知识教学指导者的教师,另一种是作为音乐文化传播者的教师。音乐教师角色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场景”或“情境”中,社会的大众文化(世俗文化)、制度文化、教师自身的精英文化、学生的年轻人文化几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冲突,织成了一张错综的网络,把教师困在了网的中央。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看似单一的角色却处在如此错综复杂的背景中,音乐教师也成为了如此多质的文化载体,她必须去应对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她也成了各个异质文化之间互相融通的使者,她的角色决不仅只是相对于学生的音乐教师,而是多种角色的整合。于是,音乐教师在这个复杂的矛盾结构中,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形势。随着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任务也完成得越来越圆满,各种文化之间的融通与契合也日渐增长,音乐课堂更加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将会越来越成熟。

(三)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过程

杜威在他的《人性与行为》一书中曾指出:社会不仅因交往、沟通而持续着,而且简直可以说就存在于交往沟通之中。课堂包括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作用的主体又彼此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且处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所以,它不仅只是一个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概念,更是一个社会体系。所以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1.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现代传播学的概念中,观众、听众或读者都被称为“受众”,即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传播媒体单向传播的信息,而对此信息没有主动支配权。在我们传统的中小学课堂中,学生这一“受众”群体,往往是单向、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传播的信息。就好象电视这一单向传播媒体一样,学生只能在限定的时间观看规定的节目内容,没有任何主动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音乐课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门的课程,它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感受音乐之美。在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应被充分调动,通过倾听、歌唱、表演等形式来感受与表现音乐。所以,音乐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不只是机械地授受与灌输。教师与学生共同沉浸在音乐美的氛围中,唤起情感的共鸣。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学生能大胆地表现自我,与教师分享音乐的感受。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关系。所以,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是营造音乐教学交互氛围的关键,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互动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2.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除了师生互动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与作用,即生生互动也是课堂教学的情境下,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或是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中,生生互动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总是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影响与合作却能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碰撞与灵感,在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得到共同的发展。音乐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是教学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甚至优于师生互动。它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他们的合作和竞争,学生在互动中不断产生思维的撞击和交流,不断地开拓思路,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提高,使音乐课堂真正地属于每一个学生。反过来说,也只有以良好的师生互动为前提才能使生生互动的功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没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没有音乐教师穿针引线般的引导与作用,就没有真正良好的生生互动。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音乐教学

音乐课堂这个“小社会”如何处理来自“大社会”中纷繁复杂的因素。当“小社会”遇见“大社会”,当经典遭遇流行,当音乐课堂教学邂逅社会音乐活动时,会冲撞出怎样的火花,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一)“天马行空,谁主沉浮?”

社会音乐活动的一大特征就是参赛选手的参与和表现有很大的自由度,不受约束,选手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天马行空地来展示个性。为了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选手精心设计表现的曲目与形式,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甚至频出奇招怪招,。那么,如果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纵容学生的个性、无限地给予学生自由,当他们天马行空地表现,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时,谁来主沉浮?是听之任之,还是由音乐教师来控制局面呢?笔者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教师给学生欣赏《空山鸟语》音乐片段,并要学生发挥想象力为其命名。有一学生将乐曲命名为《鸡打架》,教师表示赞许,说该名字有个性、有创意。于是,《捉鸭》、《鸡飞狗跳》、《杀鸡》等无厘头的命名接踵而来。然后,教师让学生模仿音乐中的音响效果,顿时,课堂内“鸡鸭声”、笑声、打闹声四起,教室内一片沸腾,闹成一团。这样的课堂似乎体现了高度的民主性与参与性,也鼓励了学生的个性,但是,试想之,《空山鸟语》是我国民乐中的经典作品,描绘了百鸟争鸣、其乐融融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也应该是一幅生机蓬勃的美丽画卷。捉鸡时鸡发出的惨叫声与布谷鸟等鸟鸣声相比太缺乏美感,这种肤浅而又粗糙且与作者的创作心愿相差甚远的理解并不是所谓的个性,而是学生为了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刻意行为。而模仿音响时学生肆意妄为,课堂内乱成一片,这也并不是所谓的参与性互动,而是无的放失、放任自流的散漫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的主导能力遭到挑战而被放弃,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课堂如脱缰的野马,失去了控制。在这样混乱状况中,学生非但学不到知识、受不到教育,还会更加目无纪律、顽皮懒散。音乐课堂固然需要互动、需要个性、也需要参与性,但所有的这些都必须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进行,都要适度。音乐教师在教学时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审美方法,引导学生走向科学的审美道路,不能带领学生走入浅层审美的局限。当学生的审美出现极大的误差时,音乐教师要耐心讲解、循循善诱,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当课堂出现混乱情况时,音乐教师要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控制住局面,并把讨论和互动往良性的方向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大声呵斥或严厉批评,而要冷静客观地来处理,艺术委婉地来应对,避免引起学生的对抗。动中有静、忙而不乱的音乐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放纵学生个性、无限给予学生自由的课堂是过犹不及的反面事例。音乐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主导能力,把整个课堂往科学正确的方向引导。当学生“天马行空”时,坚决应由教师来主沉浮。

(二)“三千弱水,取哪瓢饮?”

社会音乐活动中运用的音乐素材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适合学生的音乐素材,甚至有些不健康因素还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面对浩瀚的音乐海洋,弱水三千,该取哪一瓢来饮呢?作为未成年的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于是,音乐教师应该适时做好指导,告诉他们,哪一瓢该饮,哪一瓢不该饮。流行音乐由于其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而使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充斥其中。这样的流行歌曲趣味低下,缺乏高尚的文化底蕴,没有艺术性与审美价值,是颓废消极情感的宣泄,如果在学生当中得以传播,必定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由于有些歌曲情感的表达过于做作,扭曲了人类真正的情感面目,使正常的情绪严重失真,会使人陷入到多愁善感、哀怨缠绵的狭隘中,这种情绪一旦缠上学生,会导致他们品位低下、意志消沉、思想消极、乃至荒废学业,会歪曲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失去使命感。这样,音乐非但没有成为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反倒成了贻害学生的毒药。可见,三千弱水,究竟取哪瓢饮是一个多么关键的问题。音乐老师在音乐与学生之间应该扮演过滤网的角色,她像一道屏障,把有害的物质过滤掉,提取精华来呈现给学生。但是,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并且绝大多数并不在教师的掌控范围之内,他们很容易通过广电媒体、网络媒体等通道遭受有害信息的侵蚀,而教师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来跟踪学生,担当他们的滤网,在教师面对广泛而繁多的信息渠道无能为力时,只能化堵为疏,与其帮他们过滤,不如教会他们自滤。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仔细听赏和深度分析,逐渐提高他们鉴别和欣赏优秀音乐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抵制和排斥低级音乐事物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内容健康、情趣高雅的音乐中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另外,音乐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流行音乐,学生喜欢,我们就拿到桌面上来谈,只不过在选材方面要多下工夫。流行音乐中不乏佳作,也有很多与经典的乐曲相关的内容,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具体的做法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有进一步的论述。

(三)“重要他人,如何胜任?”

在很多社会音乐活动中,评委对选手的点评苛责严厉,有的还极尽侮辱之能事,而某些媒体还恰恰拿此作为卖点,凭借这无谓的“别出心裁”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对选手,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是影响深远的伤害,哪怕对作为观看者的青少年,都是有消极影响的。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是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或者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抑或萍水相逢的路人。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深远而巨大,我们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即使在那些被精心照料的儿童那里,也会留下心灵的创伤。因为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当他们幼小的时候,不能够完全明辨所有的事情,以为那都是自己的错。对参加社会音乐活动的选手来说,每一位评委都可能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当他们轻描淡写地说出一些伤人的话时,选手的心里却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有的甚至持续一生。

音乐教师们不得不思考,作为学生们的“重要他人”,他们绝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口出恶言,音乐教师只能担任学生们生命中有积极意义的“重要他人”,要用宽厚的爱心来影响他们,要用充满爱的行动来感化他们,让他们也学会自爱和爱他人,让他们拥有一颗美与善的心。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学生的心。音乐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知识的传授者,她还是美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审美人的塑造者。她不仅仅像其他科目老师一样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还要通过音乐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为什么要爱、怎样去爱。她也是是赋予学生爱的能力的“重要他人”,她能让学生受益一生。

社会学角度是音乐教育研究中极易忽视的方面。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部分,存在于社会的大环境当中,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渗透与影响。音乐课堂本身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其内部的各环节与要素自然有着其社会学的含义,课堂生活不仅是教学生活,还是充满了形形人际互动的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并非孤立存在,他们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他们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教学关系,而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大社会”与音乐课堂“小社会”的互动与作用中,我们期待更有效、更完善的音乐教学。

上一篇:经济社会学论文:新经济社会学下的企业家行为 下一篇:艺术社会学论文:艺术社会学下的美术教育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