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备课应有“化学反应”

时间:2022-10-28 01:45:31

化学备课应有“化学反应”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个道理地球人都知道。备课应当是一种高级脑力活动,它展示的是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但更多时候,我们见到的是教师将现成教案抄写到备课笔记本上,这种“搬运工”式备课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年复一年抄教案,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是登不上新课改的客船的。我认为,要让备课高效,需要教师富有深度备课理念,在教材中走个来回,让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实现备课的“化学反应”。

一、备课标,实现“分解反应”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化学教师备课应该将新课程标准理念深谙于胸,把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实现“分解反应”。《标准》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部分繁难的内容,增加了不少生活化、实践性素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识到化学教学应由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在教学的时空上,可以通过社区访问、实地调查、网络学习、跨学科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向师生合作互动式转变,要将过往大量的“自我表演”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当然,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抛弃”原有讲解式、接受式学习,而是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化学课程向学生发展为本方向转变也并不意味放弃基础,若是这样,教学便是无源之水了。这里关键是一个“度”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标的透彻理解,对教材的有效开发。

二、备教材,实现“还原反应”

化学备课时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写者的意图,弄清教学内容中每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对书本插图的构思、练习题的安排也要了如指掌。同时,教师要深入到“用教材教”的层面,将教材编写意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还原反应”。教师要对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了然于胸,要知道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要明确本单元、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科学确定课题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等内容。如学习酸、碱、盐的溶解性时,很多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部都属可溶盐;硫酸盐不溶钡和铅;酸易溶,碱难溶;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碳酸盐,多不溶。”教师还可以通过深度备课,将平面教材立体化,单一活动多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擦亮眼睛,发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三、备学生,实现“置换反应”

教学的一切目的都指向于学生的发展,否则,所有的教法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要进行换位思考,想想如果自己是学生,学习这个章节化学知识时,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就会思考用怎样的语言表述更精练、更生动形象,又能把教学内容充分表达出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实现备课的“置换反应”有利于让学生“动起来”,以学定教。例如,学生初学化学方程式时,我发现不少学生不是忘了写反应条件,就是不配平或不标“、”。略一提示,会自己订正,但下次作业又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备课时,我选择了“示错法”,让学生先预习,注意书写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板书常用方程式时故意写错几道。学生通过预习,会发现教师书写的错误,然后“大家一起来找茬”,从改正错误中找到方法和规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四、备反思,实现“中和反应”

斯金纳有条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其实,上完一节化学课,这节课并还没有真正结束,教师需要静下心来反思,思失、思得、思惑,通过反思、体悟、总结,实现课堂教学再出发,这就是二次备课。通过二次备课乃至多次备课,促使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实现备课的“中和反应”。例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学生对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原因理解不深。有一次,我在演示实验时忘记了塞棉花,导致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面对这一失误,我将错就错,让学生说说水变色的原因,并进行二次实验,让学生通过对比,对塞棉花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有哪些可以将错就错利用的资源,如何挖掘、利用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实现思考的系统化。

(南通市通州区三余中学)

上一篇:激发兴趣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下一篇:英语教学反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