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CPI传导机制和动态关系的计量分析

时间:2022-10-28 10:30:34

中美CPI传导机制和动态关系的计量分析

[内容摘要]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到2011年1月间我国与美国CPI传导机制与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两国的CPI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美国CPI对我国CPI的长期弹性为0.5116;美国CPI对我国CPI的影响较大,并存在3个月的滞后期,但6个月后,中美CPI之间将产生明显的相互影响。因此,我国在进行CPI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与我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或地区的CPI的监控,并及时采取调控措施,避免我国物价受境外物价波动的严重冲击。

[关键词]CPI;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动态关系

作者简介:姚寿福(1965―),男,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成都,610039),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与区域经济研究。

一、引 言

CPI是反映消费者在日常生活费用支出中所消费的商品与劳务价格的综合变动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反映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经济景气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工具。一般来说,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CPI逐月走高,由2009年9月的-0.8%(同比,下同)上升至2010年10月的5.1%,2011年3月创出5.4%的历史新高,连续11个月维持在3%以上运行。虽然这期间的CPI还没有达到1994年10月的27.7%的高度,但已引起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对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可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方面。国际方面看,主要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超量发行货币,特别是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和持续走高。如2008年到2009年初,石油价格大体保持在一桶40美元左右,但此后持续上涨,目前已涨到100美元左右。国际粮食价格自2009年以来也持续走高,到2010年12月已达到自1990年以来的最高值。当然,国际粮价的大幅度上涨除了货币因素外,还有极端不利天气的影响和国际炒家的投机性炒作。这种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我国通膨的防控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从国内方面看,由于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劳动力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国内各种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而造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因此,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其表现形式为成本推动型。

对中美经济贸易关系的研究,都是围绕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贸易顺差和贸易额及其对我国和美国的影响展开的;[1]-[3]对中美CPI之间关系的分析主要是比较其不同的编制方法和数据质量问题;[4]-[5]对我国CP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CPI与PPI之间的协整关系、传导机制等方面的研究,[6]-[7]有学者对我国CCI与CPI的关系进行了研究。[8]从现有研究我国CPI的文献看,还没有对两国CPI之间的传导机制和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本文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中,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一种常态,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对物价的监控不应局限于本国境内的情况,而应有国际视角,并从全球范围对物价进行管理。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对与我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或地区的物价变动情况、某些国家物价变动对我国物价变动的传导机制、动态影响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与我国经济贸易关系密切的美国为样本,选择CPI指标对中美之间的物价传导机制和动态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的CPI管理和防控通胀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中美CPI关系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美国的经济贸易关系逐步加深,获得了飞速发展。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当年中美贸易额仅为24.5亿美元。自那以来,中美之间商品贸易日益顺畅,市场需求不断增大,贸易往来充满活力,每过几年就上一个台阶,1988年,中美货物贸易规模跨上100亿美元台阶,1993年跨过200亿美元,1994年跨过300亿美元,1995年又上400亿美元台阶,1998年跨上500亿美元台阶后,到2002年每年都跃升100亿美元。加入WTO后,中美经贸关系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2001年中美货物贸易为804.8亿美元,2002年就高达971.8亿美元,2003年达1263.3亿美元,到2006年,中美两国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成为我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我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连续7年成为美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2010年,中美贸易额高达3853.4亿美元,占我国贸易总额的12.96%(见图1)。

(一)数据、变量与方法说明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CPI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寻找或发现其中存在的可能关系或规律,研究和确定中美两国的CPI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虽然中美两国的CPI在编制方法和样本方面有所不同,但从其涉及到的具体项目看,大体基本相同。在研究中,以ZCPI表示中国的CPI指数,MCPI表示美国的CPI指数。美国CPI数据为CPI-U(即反映所有城市工作者的CPI),来源于美国劳工部网站;中国CPI指数来源于历年中国物价统计年鉴。由于中国和美国的CPI指数的定基指数时期不同,并考虑到时效性,因此选择的都是同比数据。分析周期为2000年1月到2011年1月。这期间,中美CPI的相关系数为0.4531,具有相近的趋势(见图2)。在对中国与美国CPI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时,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冲击效应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9]以期发现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根据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我们可以把中国与美国的CPI指数的关系模型设为以下计量模型:

ZCPIt=β0+β1×MCPIt+Ut(1)

式(1)中:β0、β1为待估计参数;Ut为随机误差项。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

1.数据平稳性检验。由于估计模型所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受到增长或下降趋势的影响而使估计的模型不能反映真实经济过程,产生伪回归问题。为了避免产生虚假回归问题,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ADF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下,MCPI、ZCPI的原始序列均为I(0)平稳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见表1)。

2.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由于ZCPI和 MCPI的原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它们之间应该具有协整关系。通过JJ检验方法对其进行检验后表明,在滞后3期后,ZCPI和M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见表2),而且只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因此,ZCPI与MCPI之间应该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对ZCPI和MCPI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可建立ZCPI与MCPI的长期均衡模型(式(2))。

式(2)中:括号内为t统计量。

经过对式(2)进行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下,所估计模型的各回归系数都显著,模型拟合得很好,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该模型表明,中国CPI对美国CPI的长期弹性为0.5116;当期美国的CPI增长1个百分点,可能导致我国CPI增长0.2324个百分点。当然对我国CPI影响最显著的还是自身的CPI情况,我国当期的CPI与前期的CPI密切相关,即前期高,当期也高,反之,亦然。在进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以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式(3)中:括号内为t统计量;LM(1)和LM(2)分别为滞后1期和2期的拉格朗日乘数。

对式(3)进行检验,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ZCPI关于MCPI的短期影响不显著,在短期内,MCPI对ZCPI的影响主要通过滞后1期和3期来体现,误差修正项虽然显著,但其系数为-0.015,说明ZCPI与MCPI之间存在长期关系,但我国的CPI一般不会随美国CPI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即我国CPI与美国CPI的长期关系对短期波动的影响很小。

3.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了弄清楚ZCPI和MCPI序列所包含的信息是否对对方有影响和影响的先后顺序,需要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果变量MCPI是ZCPI的Granger原因,则表明MCPI先于ZCPI而动;如果ZCPI是MCPI的Granger原因,则表明ZCPI先于MCPI而动;如果ZCPI与MCPI之间没有关联关系,则两者相互不是对方的Granger原因;如果ZCPI与MCPI之间互为对方的Granger原因,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当然,在Granger因果关系中,对滞后期很敏感。经过检验,滞后2期和3期,ZCPI与MCPI之间没有关联关系;滞后4期和5期,MCPI是ZCPI的Granger原因,即美国的CPI先于我国而动;滞后6期后,ZCPI与MCPI之间互为对方的Granger原因,即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见表3)。

4.脉冲效应分析。通过构造MCPI与ZCPI的冲击函数,可以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冲击效应。冲击反应所反映的是MCPI与ZCPI之间的短期相互影响。冲击反应函数刻画MCPI与ZCPI对误差变化大小的反应,即对某个新息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MCPI与ZCPI的现在值和未来值的影响。MCPI与ZCPI的冲击函数为:

上述冲击函数表明,μt1的变化会引起当期ZCPI的变化,从而影响到MCPI和ZCPI的当期值和未来值。因为ZCPI和MCPI序列之间不相关,μt2所衡量的是当期一个标准差的MCPI冲击对ZCPI和MCPI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根据冲击反应函数,对MCPI与ZCPI之间的冲击效应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ZCPI和MCPI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在近期具有较强的反应,其中ZCPI对自身一个标准差的新息冲击迅速增加到0.6以上,但又迅速下降到0.2左右并一直比较稳定;MCPI对自身一个标准差的新息冲击的反应也迅速增加到0.5以上,但随后迅速下降并呈现较大波动;ZCPI对MCPI的冲击影响比较小,而MCPI对ZCPI的冲击影响比较大且比较稳定。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中国与美国CPI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中美两国的CP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美国CPI变动对我国CPI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我国CPI对美国CPI的长期弹性为0.5116。但美国CPI变动对我国CPI的短期影响不显著,而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一般要在3个月后才产生影响。(2)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015且显著,表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中美CPI之间长期看有关联关系,但在滞后1到3期不存在关联关系,在滞后4期和滞后5期美国的CPI变化会对我国产生影响,在6个月后才有相互影响。MCPI与ZCPI之间的脉冲效应表明,美国的CPI涨落对我国CPI的冲击效应比较强,而我国CPI对美国CPI的冲击效应较小。但冲击效应的波动幅度都不大。

一国或地区的CPI变动虽然主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但在经济国际化、一体化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CPI上涨或下降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物价受到国外物价的影响程度和影响面会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日益加深,物价的国际传导将日益明显,影响程度也会加强。不过,由于国际间的CPI传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美国CPI对我国的影响需要经过一个季度的传导,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在进行CPI变动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物价变动的监测,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境外物价变动的监测,尤其要加强对那些与我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或地区的物价变动情况的监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对国内的物价进行调控,缓解或消除引起我国物价大幅度波动的国际因素,使国内物价保持基本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采用中美CPI不同时段的数据对我国加入WTO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还可以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CPI与我国CPI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考察我国CPI与多国CPI之间的关系,以便对CPI的国际传导和动态关系有更全面的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1]冯 雷,李 锋.解决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失衡的关键:提高市场化程度[J].财贸经济,2010(8).

[2]张晓明,董敏杰.中美贸易不平衡对美国经济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2010(10).

[3]李未无.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对美国制造业失业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3).

[4]高艳云.中美CPI数据质量的比较分析――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DQAF框架[J].统计研究,2008(11).

[5]赵蓓蓓.中美CPI编制差异比较分析[J].中国商贸,2009(9).

[6]苏 芳,蔡经汉.我国CPI与PPI非线性调整的实证解释[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

[7]陈黎明,吴 伟,徐海云.CPI与PPI传导效应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7).

[8]席晓青,谢荷锋,陈南岳.CCI与CPI关系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战略与管理,2009(5).

[9]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onduction Mechanism and

Dynamic Relationship of Sino-US CPI

Yao ShoufuAbstracts:Time Series Analys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CPI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with data from January 2000 to January 2011.Results shows that there existed long-term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of Sino-us CPI. The long-term elasticity of China's CPI on the American CPI was 0.5116.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Sino-us CPI is the influence of the American CPI on China is larger. The impact of the American CPI on China had 3 months lag phase. But the CPI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produce evident interaction after six months. Therefore,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CPI of those countries or regions that economic and trade ties with China closely in the process of CPI management, and take timely regulation measures to avoid serious shocks by the price fluctuation overseas.

Key words: CPI; Imported Inflation; Conduction Mechanism; Dynamic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1)08-0118-07

上一篇: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必须提高劳动资本存量 下一篇:离岸金融交易争端中的法律规避和公共秩序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