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与商业集群

时间:2022-09-25 04:33:20

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与商业集群

[内容摘要]商业集群是流通领域的一种特殊现象。商业集群在现代城市、商业街、商务中心区(CBD)、集贸市场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与商业集群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商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分工演进、追求交易效率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商业集群的形成也有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商业集群;分工演进;交易效率

作者简介:尹德洪(1968―),男,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101149),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商业街、商务中心区(CBD)、集贸市场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现代城市的发展正经历一个由传统的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和服务型城市转变的过程,而这种变化实际上是由社会分工演进引起的。社会分工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使得生产时间和其后的消费时间在空间上产生了分离,而作为生产和消费连接纽带的则是流通。流通需要在分离的生产和消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流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这也就是流通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的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流通业者则被称作商业者。由此可见,商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但通过商业完成的交易是需要成本的,商品经济越是发达,商品交易的次数也就越多,交易成本自然也就越多,这就会限制分工的发展。正是由于交易成本限制了分工的发展,因此分工要发展就必须提高交易效率。那么如何实现在交易次数增加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呢?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展开研究的。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模型和假设推演,第四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即要想解决分工演进所产生的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商业集群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学说发展的历史上,有关分工演进和交易效率的理论和思想一直备受人们的瞩目(A. Smith,1880;K. Marx,1867;A. Marshal,1890;Young,1928)。但第一个系统分析和研究分工理论的学者无疑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所谓的“斯密定理”,[1]即“分工演进会受到市场交易范围的限制”,并指出“市场的范围取决于运输条件”,杨格定理则是对分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28年,阿伦•杨格在其《规模报酬递增和技术进步》一文中,重新阐释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演进和市场规模的思想,在斯密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杨格定理”的理论。[2]杨格定理认为,“分工演进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这是一个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此期间,由于作为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所建立的经济分析体系是以纯消费者和厂商的绝对分离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的分工结构是外生给定的:纯消费者自己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所需的商品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而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只与厂商的规模大小有关,而与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没有关系。因此,分工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基本上失去了任何市场。

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以Rosen、Becker、杨小凯(Yang)、Borland 和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将现代经济理论进行重新组织,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去掉新古典经济学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绝对分离的假定,抛弃规模经济而改用专业化经济的概念,并考虑各种交易成本的一般均衡定义。其中, “交易效率”(transaction efficiency)最早是由杨小凯提出来的,“交易效率”和“分工演进”理论也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框架之一。杨小凯是从数学的角度来定义交易效率的:[3]如果一个人购买一单位(元)商品时,他实际只得到k单位(元)商品,那么损失掉的1-k单位(元)即为交易成本,而k单位则称之为交易效率,这一定义方式明显是模仿了“冰山运输成本”技术。①[4]交易效率概念的提出,克服了新制度经济学所定义的交易成本②在分析经济发展问题时难以量化和操作的缺陷。杨小凯等认为,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5]并且“由于分工有网络效应,所以如果与分工有关的交易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则分工的网络效应会变成某种一个大交易网络集中在一小块地方的集中和多样化经济效果”,[3]而杨小凯在这里所说的“与分工有关的交易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实际上就是商业集群。③

但长期以来,商业集群这种现象在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认为商业集群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不代表典型的做法,它只是历史发展的意外收获,而不是商业活动有目的的必然结果。但实际上商业集群对商业所产生的利益是根本性、带有普遍性的,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行为,绝不是个别现象。[6]尽管如此,Rosenfeld认为,要想给出商业集群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世界上有多少个组织在使用商业集群的定义,就会出现多少个定义版本,[7]但一个由学术人士、业界人士和政策分析人士等共26人组成的会议小组还是给出了一个关于商业集群的定义:“商业集群是借助于活跃的商业交易、对话和交流渠道,在地理上相近且相互依赖的商业企业的聚集,它们集体分享共同的商机和商业风险”,[6]商业集群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集群内的各商业企业相互依赖,彼此作为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共同运行,由此产生“1+1>2”的经济效益。[6]日本学者田村正纪认为,在区域市场中,零售商店铺选址的重要特征就是零售商通常选择相互接近的地点开店,这种选址行为就形成了商业集群。其中,城市代表性的商业集群就是在城市的中心区形成了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内商店林立,并认为最小分化原理和集聚经济是解释商业集群形成的两大原理。[8]日本学者石原武政认为,商业集群实际上是指若干商业者集中于某个区域的情形,是以顾客的相关购买商品为中心,而所经营的商品品种又有所拓展的专业店的集合,商业集群的代表就是商业街和购物中心。[9]

近年来,随着产业园区、商务中心区、商业街、贸易中心等的成长与繁荣,国内许多学者如蒋三庚(2005)、吴小丁(2006)、夏春玉(2002)、彭继增(2010;2008;2007)等已经开始注意对商业集群这一特殊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

三、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与商业集群形成的模型分析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集聚效益有两类,其中第一类集聚效益是从事制造业的人集中居住便于改进交易效率和促进分工。而另外一种集聚效益是指分工的网络效应和集中交易对提高交易效率的效应。[5]这里所说的分工的网络效应是指分工会产生正的网络效应,即如果与分工有关的交易集中在一个地方,则分工的网络效应就会变成某种大交易网络集中在一个小区域(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商业集群),从而提高交易效率。分工的正的网络效应和地理集中之所以能够节省交易成本,是因为商业集群能够降低每个人交易的行程,进而提高交易效率。比如,假设每一个人的居住地点固定不变,每一对贸易伙伴都必须到他们之间的中点进行交易的话,那么当分工水平提高而要求交易的网络扩大时,总的交易旅行距离和相关的费用就会成超比例的增加;而如果每一个人都将交易集中到某一个中心地点的话,则会大大缩短总的交易旅行距离,从而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使得交易效率提高。简要分析如图1所示。

在图1中,n代表贸易商品种类数,为了简化起见,假定模型是对称的,n个人中的每个人向其他(n-1)人出售他所生产的商品,并从(n-1)人中每个人处购买一种商品。在自给自足状态下,每个人都均匀地分散居住。

当贸易商品种类为7时,n=7,用图中的a、b、c、d、e、f、g分别代表7个人不同的居住点,假定每一对邻居之间的距离为1公里,每人每公里距离的运输成本均为1元(假定这代表了所有的交易成本)。其中,左边的图形代表分散交易,右边的图形代表集中交易,即商业集群。

当分散交易时,每两个人之间的贸易都在两个人居住地连线的中点进行,此时,每一个人必须与其余的6个人进行交易。a与3个邻居b、g、f均相距1公里,a与他们每个人均在0.5公里处的中点进行交易,则a与每个邻居交易时来回距离均为1公里,这样a与每个人的交易成本都是1元。a与d的距离为2公里,在ad的中点完成交易的来回距离为2公里,交易成本为2元。a与c、e的距离相等,都是3公里,那么交易成本都是3元。这样,我们就求出了在n=7时,每个消费者要完成所有交易所需的交易成本为8.46元(即1+1+1+2+3+3),g由于处在中间的位置,其完成所有交易所需的交易成本为6元。因此,对于有7个消费者的社会来说,如果整个社会实行分散交易的话,那么总的社会交易成本就是 8.46*6+6=56.76元。

而如果所有交易者(这里为7)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集中到中点g去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话(见图1中的右面图形),则在7个交易者中,除了交易者g外(g处于交易中心,不需要移动距离,故其交易成本为0元),其余每个交易者完成所有交易的总交易成本为2元,则整个社会的总交易成本为12元(即2*6)。这样,与分散交易相比,形成商业集群时的社会交易总成本有了很大的降低(56.76-12=44.76元)。由此可见,商业集群节约了交易成本。

当然,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形下集中交易都能节约交易成本。如果分工水平不是很高,比如每个人只买卖两种商品(即n=2),则在完全对称的模型中,每个人只有一个贸易伙伴。在分散交易时,每个人的交易成本为1元,两个人的总交易成本为2元。在集中交易时,每个人的交易成本上升为2元。此时,进行集中交易反而不如分散交易。

因此,形成商业集群进行集中交易时是否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同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而均衡的分工水平又与交易效率有关系。下面就通过新兴古典贸易模型对其进行分析。[3]

不失一般性,假定有M个天生相同的消费者和生产者,M是个很大的数字,足以使得商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低于分散交易的成本。人与人之间没有外生比较利益,每个人对产品i的自给自足数量为xi ,其销售量为x,购买数量为x。每购买一单位商品的交易成本系数为(1-k),所有购买量为x时,实际得到的可供消费的数量为kx。因此,每个消费者消费产品i的总量为x=xi+ kx。考虑到消费者对多样化消费的偏好,而且只有当消费者消费的每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大于零时才会有满足程度(即得到正的效用),因此可以假设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C-D型,那么:

u=∏mi=1xct(1)

由于每个人都兼具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这样每个人就面临着多样化消费和专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即专业化经济与减少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

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有一组生产函数和一个时间约束条件:

xpi=xi+xsi=Max(Li-A,0),i=1,2,3…,m(2)

∑iLi=1

其中,xpi=xi+xsi是产品i的生产量,Li是一个人生产i产品专业化水平或劳动时间,而A是每种生产中所必需的一个固定学习和训练费用。当A>Li或Li-A<0时,(2)式中的产出量为0。决策变量xi,xdi,xsi,Li都可以取0或正值,即角点解是允许的。(2)式中的生产函数表示专业化经济。

由于分工可以节省重复的学习费用,所以就产生了分工经济。巴比奇(Babbage,1835)是最早提出分工可以避免重复学习费用的人,[10]马歇尔、罗森(Rosen,1983)、[11]贝克尔(Becker,1981)[12]都曾指出分工合作使每个人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避免重复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得学习和训练的投资利用率得到提高。分工经济是以内生比较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专于不同行业时,专家就会通过专业化而内生地(或后天性地)获得比外行更高的生产率。

对这一模型进行最优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可以得到在一个完全对称的模型中,分工水平n与交易效率系数k之间的关系[3]为:

n=m+1-(1/A)-(m/lnk)(*)

其中,m为所有消费品种类数,n为贸易品种类数(反映分工水平),A为每种活动的固定学习费用。假定交易效率:

k =β/d(**)

β是与运输条件有关的一个系数,而d是每个人与所有贸易伙伴进行交易必须旅行的距离。距离d与交易地理分布的集中程度有关,而且d与地理分布的集中程度和分工水平n的交互作用有关。

那么,由(*)式得到: k=e-mA/[(m-n+1)A-1](***)

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只考虑n=1,2,3,4,5,6,7时的情形。

综合(*)式、(**)式和(***)式,可以求解出不同分工水平时的β的临界值。参考图1,图中左边一栏为不同分工水平时,所有交易都在一对贸易伙伴之间的中点进行的图。右栏为不同分工水平时,所有交易集中在一个市场形成商业集群时的进行图。那么,我们通过计算可以发现,距离d会随交易地理布局的变化而变化,且与分工水平的高低有关。

表1为所有算出的数值d。

由表1可以看出,当分工水平n=2时,只有一种交易地理分布模式会被选择,即交易只能在邻居之间的中点进行,此时,d=1;当分工水平扩大,变成n=3时,此时便有两种可供选择的交易地理布局:一个是三个人两两之间在相互的中点进行交易,所以三个交易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分别进行,每个人的交易距离均为d=2;如果此时形成了商业集群,那么三个人都到他们之间的中点(即商业集群集聚地)去进行交易,则每个交易者的旅行距离就缩短为d=23/3。可以证明:当分工水平n>2时,交易的集中布局(即形成商业集群)可以有效地减少每个交易者的旅行距离d。当n≥5时,某个交易者的住所会变成所有交易的中心,即商业集群的集聚地,这时的商业集易更能节省交易成本。按照杨格定理,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人们都会尽力减少交易成本,均衡的d值应该是分散交易和商业集易中最小的那个d值。于是,这类进行所有交易的集市贸易即商业集群会自发形成。图2即是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与商业集群形成三者之间的实现机制。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与商业集群形成的实现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交易效率、商业集群与分工演进的水平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同时在竞争的市场中确定的。其中,分工演进带来了专业化的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人类对偏好的多样性需求,就决定了交易(流通)在分工演进中所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交易(流通)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但交易是需要成本的,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限制了交易的发展,从也就阻碍了分工的演进,而要想使分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因此,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对交易效率的追求必然导致商业集群的形成。商业集群的形成,缩短了交易的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实现了交易上的规模经济,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在现实的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存在会阻碍商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为此,要想构建商业集群,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商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制度建设,使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能够拥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降低商业集群在构建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次,由政府出面制定有利于商业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作为制度的主要供给者,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出激励和引导、保护和协调兼顾的商业集群发展制度,有意识地在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在某些地区建立一些商业集群,比如商业街、商务中心区以及产业园等。最后,商业集群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的,只有当市场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交易才能够更加频繁,此时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才有可能构建合适的商业集群模式。否则,就既没有构建商业集群的必要,也不具备商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因此,政府应该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适时地建立一些商业集群,使商业集群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注 释:

①一般运输成本被看做“冰山”,类似于冰山从极地冰川漂往目的地时会在海洋气流和风的作用下逐渐融化。这是萨缪尔森于1952年提出并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国际贸易研究,即一单位运往外地的产品中只有一部分能够到达目的地,其余部分都消耗在途中,消耗掉的就是运输成本。

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制度或经济组织运作的成本(Arrow,1969;North,1984;张五常,1989)。它是一个包罗万象,但有时又毫无意义的概念集合,因此交易成本这一理论备受指责(Francis等,1983;Hodgeson,1988;Pitelis,1991;Pitelis &Sugden,1991)。

③杨小凯在原文中使用的是“市场”这一概念来代替“商业集群”的,杨小凯将市场定义为众多贸易伙伴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他们之间的所有交易(杨小凯,1998)。

主要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Young ,Allyn A.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J ] . Economic Journal 1928 ,vol.38.

[3]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Samuelson,Paul A. The transfer Problem and Transport Costs:The Terms of Trade When Impediments are absent[J].Economic Journal 1952,vol.62.

[5]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Stuart A. Rosenfeld . Br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7,Vol.5,No.1.

[7]Rosenfeld ,S.A. Industrial-Strength Strategies:Business Clusters and Public Policy. The Aspen Institute for Humanistic Studies , Washington,DC.

[8](日)田村正纪著,吴小丁,王丽译.流通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9](日)石原武政.商业组织的内部编成[M].千仓书房,2000。

[10]Babbage,C. On the Economy of Machinery and Manufactures ,4th enlarged edition of 1835.

[11]Rosen , S. “Specialization and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83,1.

[12]Becker,G. “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 Economic Journal 1965,75.

Specification Evolution, Transaction Efficiency and Business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Neo-classical Economics Framework

Yin DehongAbstract: Business cluster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in circulation field. 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ies, business streets, CBDs and trade markets. It uses neo-classical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pecification evolution, transaction efficiency and business cluster, and 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cluster is the result of specification evolution and the pursuit of transa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formation of business cluster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pecification.

Key words: Business Cluster; Specification Evolution; Transaction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1)08-0036-08

上一篇:现值:计量属性还是计量方法 下一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