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情感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28 08:46:35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初探

情感是历史思维深潭中的活水,动情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平静恬淡、无动于衷地看待世间万物固然是史学家的长处,但不能作为历史教师在感悟历史和传授历史时的心境。情感是构成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情感教学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我认为在历史教学当中,情感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聚集着全人类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融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和情感性、趣味性于一炉。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应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指导,努力做到知、情、意、行四者的完美结合,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如果教师把情感教学的目标偏向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内容上或者仅停留在较低级的情感享受上,那么,情感教学就失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意义。因此,要真正做到情感教学,就要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重知轻情”,即只重知识单一传授而忽视情感的熏陶和培养;二是“重情轻知”,即过分制造情感的虚张声势而失去理性的驾驭。二者都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轨道。

二、强调“学生”为主体

主体性教学论把充分“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但从传统的历史教学来看,“满堂灌”教学模式造成了教师的苦教、困教、强行教与学生的苦学、困学、厌学甚至拒学之间的恶性循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地位,没有唤醒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自我能动作用,忽视了师生参与认知时的情感力量。

因此,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首先要在教育观念上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在民主平等、互重互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教师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辨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辨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辨”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辨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三、以情感诱因激发历史学习动机

教师要把上课当作艺术来看待,投入自己的情感。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其间有的丧失和人民的苦难,也有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历史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一定要满怀激情和爱国之心,语言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用典型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又如讲完抗日战争时,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师生共唱国歌来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唱国歌中,大家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感情得到了升华,爱国之情得到了张扬,这样,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也得到了发挥。

四、情感促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鉴于历史课时少,珍惜课堂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历史教师要强化该学科教书育人的意识,热爱本学科和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其次,教师要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同学生相处,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譬如,平易近人的教态、亲切感人的语言、不耻下问的精神等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善于发现某些学生学史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可以发挥其个性;给那些情感内向不易表露的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教学的机会,可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就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我们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告诉你他们心中的苦闷和困惑。

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身心

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环节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然后选择启情点,设置教学情境,使之既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艺术性、情感性。如讲“黄花岗起义”,可以创设一个林觉民深夜挥泪给爱妻写诀别书的特定历史情境,使一个“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者的崇高形象活灵活现。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可以叩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使他们在接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完善道德品行,身心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定县定南中学

上一篇:由几次主题班会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农村小学校长应树立七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