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效团队的途径初探

时间:2022-10-28 01:27:10

建设高效团队的途径初探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加强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效团队的特征和失败团队的存在问题,从“选”、“育”、“管”3个角度,探讨了建设高效团队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团队;有效性;团队建设;途径

一、建设企业团队的重要性

(一)加强团队建设能提高战斗力

衡量团队的有效性,最主要的指标是它的战斗力。只有能够创造良好业绩的团队才是一个好的团队。而欲创造良好的业绩,离不开团队建设。

(二)加强团队建设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通过荣辱与共的利益连接和互相依赖的制度安排,使团队成员结成一个牢固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反复、持久的宣传教化及一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成员对团队的共存共荣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情感。

(三)加强团队建设有助于塑造团队精神

是指团队中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强烈的团结协作、协调配合的意识。每个人从主观上自觉地相互补位,不互相拆台,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干工作。这种精神是团队赖以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二、高效团队的特征

(一)共同的愿景和对团队目标的清晰理解

是指团队中所有成员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深埋在团队成员心中的一股令人感召的力量,受到所有成员的支持,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无形地贯彻到团队的全面活动,进而使组织创造出惊人的成就。

(二)成员角色和职责明确

每个团队成员对自己和他人的角色和职责要有深刻、清晰的理解,乐于承担责任,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认可他人,重视彼此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做到有效的结合。

(三)目标导向作用明显

有效团队不仅有整体目标,而且分解成量化的、可考性的指标,责任具体到每个团队成员,发挥了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四)高度的合作互助

一个有效的团队通常要进行开放、坦诚而及时的沟通。团队成员愿意交流信息、想法和感情。他们愿意相互寻求帮助,并能真诚地帮助他人。使团队在解决问题时富有创造性,并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五)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方面的优势,一个有效团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创造力,以此提高团队的生产作业水平以及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拓展新市场的能力,也因此表现出卓越的绩效,树立起团队的良好声望

三、建设高效团队的方法途径

(一)选配好团队,为团队建设奠定基础

人的素质、队伍的结构是决定团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从构建团队之初就要打好基础,选择适合需要的人,选择高素质的人,是组建团队考虑的因素。

第一,保持适宜的规模。具体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对工作进行分析(也叫职务分析、职位分析或岗位分析)。编制科学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规范;定岗选人。根据说明书,确定岗位和职责,按岗位要求选拔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员,做到因岗设职,因事选人、人职匹配,从而使团队保持一个合理的规模;动态调整。组建团队后,人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持团队规模的弹性,对提高团队效能是重要的。第二,选拔有合作意识的队员。构成一个团队,不仅要个体素质的优秀,更要形成整体的力量。而整体性的形成靠的是协作,如果没有合作意识,个人不能融进集体,就会破坏团队的战斗力。第三,注意人员搭配,实现互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团队构建应该注重取长补短,各有所用,实现团队成员之间技能、知识、经验、专长的互补。

(二)培育团队成员,持续提高个体素质

第一,关注核心能力的构建。当前,在国内外企业界都非常关注核心能力和精通,并把它作为现代培训工作一个新的视野,作为保持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抓。核心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能力的最高水平称为精通,是指人的能力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第二,努力培养团队成员的奉献精神。富有奉献精神的员工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竞争利器。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而应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第三,加强协作能力的训练。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说有就有的,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经常性教育和强化培训来获得。

(三)加强领导和管理,优化整体的功能

第一,塑造愿景,明确目标。建立共同的愿景。IBM、3M、迪斯尼、甲骨文、索尼、海尔、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成功地以愿景凝聚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引导和凝聚团队成员。第二,实施参与管理,有效授权。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当教练员而不当运动员,实施参与管理,放手用人。第三,营造开放、信任和自由沟通的氛围。团队成员的思想观念不同、背景不同,把分散的个体凝聚起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1+1>2”的集体,需要领导者培育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第四,解决冲突,构建和谐团队。人们也许认为冲突一无是处,应尽力避免。但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事物也总是在解决矛盾中得以发展。

管理者的需要、团队环境氛围、团队成员潜力是构建高效团队建的三个主要因素,要澄清并正确处理这三者关系,使之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促进团队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晓光.管理学原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李宁.凝聚力[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劳动就业中心)

上一篇:企业的招聘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中国商帮文化特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