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8 01:09:20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单一、僵化,课程内容重复、滞后,课程结构比例不当,对隐性课程的作用认识不够等问题。要采取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51-02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不明确

各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来制定的。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课程目标不明确。高校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不清楚,关于人才培养方向即该专业培养人才所瞄准的未来职业门类、关于人才使用规格即同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关于对人才的规范与要求即对同一培养方向的人才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的表述都过于笼统,导致了课程目标的不明确。

2.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单一、僵化

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计基本上采用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在确立了培养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后,确立学习的科目,都是与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衔接的科目。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规律来设置课程的,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过分专业化的课程结构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专业之内,很难与其他专业联系,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1]。

3.课程内容重复、滞后,研究性、前沿性不够

由于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就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有些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内容只是本科生课程内容的简单延续,有时候甚至出现雷同。

由于学科课程要求知识要成熟、严谨,因此一些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特别是一些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的内容,很少能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课程设置满足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原则却忽略了课程内容的适时性原则,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落伍。

4.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课程结构比例不当

有些学科、专业点课程体系的建构缺乏系统思想,不是以培养目标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为出发点,而是或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立,或是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即因人设课。二是因课设人。在缺少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教师,又由于经费等原因也无法请到合适教师的情形下,采取“拉郎配”的方法,虽有科学系统和先进的课程体系,但是课程教学质量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限制而大打折扣[2]。

我国一般是以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学位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开设课程的。为了使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较为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课程设置以学位课、专业理论课为主,除了一些公共必修课外,基础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小,毕业生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背景和广泛的适应性,对研究生毕业后承担多学科教学与科研非常不利。

5.对隐性课程的作用认识不够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按照教育目的安排的各种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外,还有一些诸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因素,也影响学生的成长过程。为了区别这些影响因素和那些有目的安排的课程,它们被称之为“隐性课程”。由于它的无计划性导致人们经常忽略它对研究生教育过程的作用,或者是认识不到它在某些方面比“显性课程”有更强烈的影响。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相应对策

1.明确课程体系目标,理清与本科课程的关系

在确立研究生课程时,要处理好与本科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问题。如果学生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不是同一学科,那么研究生阶段就要先补充本科阶段缺失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要注意补本课程的时间安排以及与研究生阶段专业基础课的关系,要注意层次性。本科阶段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在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任何人也不可能用头脑把所有的知识都储存起来。研究生课程强调的不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查找和使用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除掌握本学科的坚实的基础课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以便拓宽视野,适应科技发展高度综合的趋势,适时跨学科的研究;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文科研究生应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以提高研究生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增强社会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与交往能力相关[2]。

2.完善课程体系

(1)增加基础理论课的比重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一定要加强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加大基础课授课时数和在总课程时数中的比例。只有基础牢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会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树林”,才会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能够快速链接身边的新事物,成为“博学专家”。

(2)积极开设交叉课程和综合课程

当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日益增多,许多重要成果产生在传统学科的交叉边缘处,跨学科设置专业有利于研究生奠定宽厚的基础,熟悉相邻的学科领域,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整体意识和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3]。

(3)强调研讨课,重视实际工作经验

研讨课中学生对某些问题可以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并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展开讨论。这种课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看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应该重视研讨课和“学术沙龙”,可以把学生参加研讨课作为学期评分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多寡很大的程度上能决定于他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研究生教育应重视工作经验的学习、实际经验的积累。进行研究生课程设置时,可以将工作实践经验换算成学分,并作为学生必选的课程,或必修的学分。

(4)促进课程方向的人文化

可以通过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改变以往德育的智育化倾向,利用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可以开设“名家讲堂”,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进行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报告。还可以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来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

(5)增设选修课,突出研究生课程的前瞻性

选修课一般是研究方向上的课程,教师一般在该方向上都有独到见解,对该方向有敏锐的把握。因此,这些课程的实施就要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掌握研究方向上的新成果,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努力占领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前沿阵地。

(6)增设方法论课程和国际化课程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传授,开设方法论课程。例如外语、计算机、自然辩证法、统计学和文献检索等等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学会探索理论规律的思维方法。另外还可以开设专业研究方法的课程,比如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研究方法等。

研究生课程在选择教材时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优秀教材,如引入经典的原版教材教授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施跨国跨学校的选课,或承认国外大学网络课程学习的学分。

3.课程设置要突出学科特色

虽然学科中心课程有一些弊端,但是学科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最迅速、最经济地构建某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并且有利于学科建设。也就是说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课程设置突出学科特色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找准学校发展的突破点。例如,工科研究生要注重工程应用,开发与研究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计算机应用与现代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手段的掌握。

4.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加拿大的史蒂芬教授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开发隐性课程首先要注重软件的建设,即创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可以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改善领导和管理作风入手,同时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学生群体的关系。开发隐性课程也要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因此要注重校园建设、文化设施建设、校园绿化、环境美化等,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激励,以培育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5.课程设置要重视“个体需要”

研究生课程具有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性质,因此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最好的评价者应是学习者本人[4]。课程设置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要听取学生对课程体系或某一门课程的意见与建议。最后用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来指导本校今后的课程设置,促进学习者中心课程体系和问题中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曾志嵘,文民刚,周增恒. 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新型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

[2]翟亚军,哈明虎. 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06(6).

[3]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尹承梅. 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

[4]张洁,罗尧成. 建构主义的知识特性及其对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上一篇: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特点及其启... 下一篇:将快乐体验融入体育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