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

时间:2022-10-28 12:24:51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及行为存在的不良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善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德,自古有之,自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德就被人们所重视,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而在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公德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各个层面,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文明程度的表现,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其言行、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世界观,对周围的人都产生着影响。中华民族保留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和热情好客、待人以诚等传统美德,在大学生中更应该发扬光大。大学生有着传承文明的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高校大学生来说除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外,更须提高社会公德。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及问题

随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按照“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但是,也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凡事只讲求金钱,贪图个人享乐,而缺乏精神追求,出现了道德滑坡及失范的现象。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校园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食堂的餐桌上的残羹剩饭无人理会,宿舍脏乱无人打扫;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在教室的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无故旷课逃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时有发生;见了老师形同路人;满嘴污言秽语,出口伤人不以为耻。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对这些问题和现象一定要高度重视,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因而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将其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增强了时间和效益观念,但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如不加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就会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受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从重视小学中学的升学率到重视大学的就业率,学校重知识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成绩的好坏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就造成了重知识传授轻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不能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却仍旧采取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其德育教育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而对于思想品德和精神品格方面的教育很少,忽视了对孩子的人品教育。更有一些家长怕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给他们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对孩子起到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凡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三、改变大学生社会公德不良行为的对策与思考

良好的公德素养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不断提高每个人的社会公德意识,加强公德素质教育。

1、不断加强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状态,能反映出学校的教育取向、精神内涵,精神风貌和道德准则。当校园文化所产生的环境力量融入到每个学校成员的心理之中,成为其深层的心理基础,才会影响其行为,促进其发展。

坚持以高雅文化为导向,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实现精神素质的升华。除日常教育外,学校还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文明系列讲座,或者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教学楼的大厅播放各种社会公德内容的视频等。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公德意识。

2改革和创新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方法,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学校教育中,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办学理念,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建立起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培养真正能为人师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加深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程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及奖惩机制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道德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公德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多元化。把定性与定量评价、自评与他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同时也要改变以往的道德评价侧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在教育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本人、教育者及教育部门、社团组织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公德教育中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不断完善行为的自我调空,自我完善、自我修正,提高自身的公德素质。

奖惩机制是推进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动力,也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的主要动力。完善大学生思想品德奖惩机制应该构建一个以道德行为为主要标准的素质评价体系。把学生道德素质纳入对学生的考评范围内,使之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大学生操行评定档案,将其道德践行情况作为今后职业道德评定和商业信用评定的依据。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所以,加强当前大学生的公德修养有着重大意义,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上一篇: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分析 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预控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