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方案背景下艺术类考生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27 10:32:12

新高考方案背景下艺术类考生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新高考方案的实行对历史教学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对于艺术类考生这一特殊群体,其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迫,需从考生特征到教学理念再到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新高考方案;艺术类考生;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新高考方案将于2017年在全国推广施行,目前只有上海、浙江和北京等地做出相应改革。

在新高考方案即将施行的前提下,如何能在兼顾专业课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文化课成绩,就成了摆在当前教师和考生面前一个共同的课题。

一 艺术类考生的现状特征及形成原因

1、教育特征

通过近几年对艺术类考生高考文化课平均分数追踪调查发现其高考文化课成绩大多停留在 300分左右 。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由于艺术类高校在录取考生时对于专业成绩要求较高而对于文化课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因而造成对文化课的学习动力不足,对文化课的要求上只求上线;其二是兴趣爱好使然,有的专业从小学就已明确了方向。对于文化课仅限于课程安排。因此,对于艺术类考生的历史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艺术生的教育现状和教学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2、性格特征

当今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再加上有的艺术授课形式单独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文化课的集中授n模式下,这种特征则表现为自由散漫,给文化课的授课带来严重困难。但由于艺术类考生大都处于青少年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故可塑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并适合艺术生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艺术学科特征的前提下完成教学。

3、思维品质特征

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需要较多的利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重要特征就是非逻辑性。而文化课要求较多的利用逻辑思维,这就需要缜密的思考问题,不能跳跃,不能随意组合。这与艺术的形象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思维的特征,选择较好的教学方式来解决这两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差异。

二 艺术类考生历史有效教学措施

1、把握教材,大胆取舍

自2014年新高考方案公布以来,北京和上海等地施行走班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中不难看出二者改革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现状,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在艺术考生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历、现有水平、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在充分尊重新高考改革观念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艺术生的现状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历史教材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大胆取舍,将现有的教材内容按照客观规律重新编排,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编排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按照 个人习惯编写知识体系。对于一时不易掌握的内容坚决舍弃。

2、语言平易,方式灵活

语言是课堂上教师使用最多的知识传播载体,同时语言也有多种表达方式,在何时、何情境下用哪种语言方式就要看具体的教学需要,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语言表达上充分考虑艺术考生的现状,尽量采用平易的语言。

3、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本文所说艺术类考生是对高中阶段从事艺术专业学习考生的笼统提法,按照所学专业可分又为音乐、美术等,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其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由于这些特征,使得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础和能力差异明显。表演、美术和播音与主持等专业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对历史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因而在上述所考查的历史能力方面较有优势。而音乐、舞蹈等专业与历史学科联系较远,因而学习过程中在上述基础和能力表现上差强人意。所以对于舞蹈、音乐考生强调基础,教学进度放缓难度降低,而对于表演、播音和美术的考生则要提高在基础知识的要求,训练强度加大,难度亦应有所加大。

笔者由于对于艺术学科特征不甚熟悉,纰漏、粗浅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彭兆春,论艺术的情感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1月

[2]房伟,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张菊芳,新课程标准下对艺术生的物理教学研究[D],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2009年3月

[4]王洁,解析高中艺术生的“文化断腿”现象[J],才智,2011年第1 3期

[5]陈扬,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6月

作者简介:冯桂明,男,硕士,讲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历史教师

上一篇:体验式俄语文化教学实证研究 下一篇: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