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初探

时间:2022-04-09 08:05:45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初探

摘要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劣对语文教学质量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需要努力优化教学语言,努力做到规范性与模范性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审美性与激励性的统一。同时,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博众家之长,见贤思齐,勤攻吾缺。

关键词 语文教师 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

・ 【中图分类号】G623.2

教师的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连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语文学科从本质上说,是语言文化的具体化、形象化,语文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语言文化的践过程,“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 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劣对语文教学质量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语言,就必须清楚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征及其内在规律,要对教学语言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样才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对症下药,达到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使教学语言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一)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模范性。

语文教师是教语言的,应该注意言传身教,在语言方面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而且,调查结果表明,教学语言是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的首选因素,并且对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说话辞不达意,或者杂乱无章,东拉西扯,要想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力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模范性。规范性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力求语言的科学严谨,言简意赅,抑扬顿挫,逻辑性强,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规律,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成功的完成课堂教学;教学语言的模范就是给学生提供可以模仿、借鉴的“纯洁而又规范”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把饱含着教学内容的教学语言组成一系列使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符号,争取把教材中点点面面的内部语言都恰如其分的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教材内容及教师自己的思想也转化为合乎一定语言规范的,能为学生接受的语言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教师,文本能在同一时间互相沟通融合,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垫好铺路石。

(二)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教师能否真正传授给学生知识,始终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优略的重要标准。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把沉睡在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将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溶入到知识的传授中。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能让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学生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刺激学生的兴奋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思绪飞扬。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使用科学、幽默、诙谐的语言对有趣的材料进行生动活泼的分析和讲述,巧妙地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融为一炉,对学生启发思维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在讲授《咬文嚼字》一文时,讲这么一则笑话:一秀才夜里被蝎子给蛰了,忙喊:“贤妻,速烯银灯,尔夫为毒虫所袭!”可连叫几声,却不见有何动静。而秀才痛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大嚷道:“老婆子,快点灯!我让蝎子给蛰着了!”于是,同学们在哄笑中对咬文嚼字的可笑,就很容易弄明白了。从而进一步给大家讲明:所谓的“咬”还应看对象、分场合。以下就自然地进行导入课文了。如此,学生就带着兴趣和疑问去学习,就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也会很认真的接受文化知识,教学质量自然而然也就提上去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怎样更科学的引幽默趣味的语言到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话题。

(三)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审美性与激励性。

语文新教材的选文包括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以这些文本为依托,设计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运用文雅精致的教学语言,和颜悦色地和学生交流对话,在平和、互动、有亲和力的氛围中让学生去感悟,让那些诉说着作者生命轨迹、表达着作者人文情怀的花能开在学生的心里。美的文本,美的教学语言,再加上语文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就会有主动去感受美的动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教师审美性的教学语言,在这方面,现代的许多教育大家给我们提供了典范,余映潮老师的教学魅力就是教学语言充分体现审美性与激励性,他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充满诗情画意。如教《求知论》时,余老师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记雅词,背名句,析精段,学美句。多么精炼工整的排比句,这不仅体现了余老师板块碰撞的教学思路,更体现了他授课内容的层递美。在问答的应接上,余老师的设计颇具匠心,他善于用精妙的语言开拓学生得思路,激励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学了《求知论》中的“三列式”句式后,余老师欲让学生学习写话与说话,他先创造性的设计了一组精美的“三列式”的句子,激励引导学生接应下去。余老师深情地吟道:“祖国啊!你是展翅的――”,学生很快心领神会地接“雄鹰”;余老师又吟道:“祖国啊!你是腾飞的――”,学生欣然应答“巨龙”;余老师接着:“祖国啊,你是永生的――”,学生齐答“凤凰”。此一问一答,错落有致,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掀起了课堂学习的高潮。一“花”引来“万花”开,诗情画意的美感在教室里回荡。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审美性与激励性还表现在,教师恰当运用褒扬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上。因此要充分利用批改作文和作业的机会,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能让他们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有的学生写父母对自己不理解的苦恼,要引导他与家长换位思考;对一些学习松懈的学生批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等;对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则赠语:“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通过这些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激励性的诗意语言,让学生不断调整对事物、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写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教学语言的激励性,并不是说对学生不能批评,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引起学生们的不随意注意,必要的批评也是需要的,但批评也要主要对学生的心理调控,语言的运用,绝不是盲目的、训斥式的批评。

应该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综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模范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审美性与激励性,不断完善教学语言,不断创新教学语言,以适应新的课标改革。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有剧作家的思想,用丰富的思想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应有画家的眼睛,以敏锐的观察去发现美的神韵;应有音乐家的灵感,以奔放的激情奏出时代的乐章;应有导演的天才,以非凡的技艺挖掘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此,语文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育条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才能,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两方面去认识:

(一)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尺讲台,45分钟,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教学效果却迥然有异:有的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平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推究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一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从备课到讲课,都要注意不断锤炼教学语言,让“出口成章”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是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的典范。“我自己从走上语文教学岗位起,就定下了奋斗目标:‘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几十年来,我就是抱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坚持写详案,认真推敲反复琢磨每句话每个词,凭着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终于在语言运用上达到较为理想的境地,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与魅力的教学语言,被人称道为‘一讲课就能出口成章,精言妙语脱口而出’。” ,总结于漪先生锤炼的教学语言特色,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于漪先生始终不懈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几十年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积累,给了我一定的文化素养、较为丰富的词汇量”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了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才能有意识的去提高教学语言能力,进而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才有可能把课上的有感染力、说服力。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博众家之长,见贤思齐,勤攻吾缺。

在今天的教育界,各类学科的研讨会、各类学术刊物、各类观摩和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对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利的。但交流学习得来的知识,如果不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加强练习,恰当的运用,生搬硬套是不会对教学有利的,甚至适得其反。语文教学语言的交流学习更是如此。也许对那些语文教学大家,名家,我们无缘亲身感受其丰富多彩的授课,但是,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在我们身边也不乏优秀的教师,我们利用身边优秀教师资源照样可以对我们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见贤思齐,勤攻吾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贵在“思”和“勤”;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会取八山之石”,而且要懂得攻自己的“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勤于练习,做到得心应手的运用教学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不断努力,做到规范性与模范性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审美性与激励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得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使课堂氛围达到学生如沐春风,教师如鱼得水,教学游刃有余的理想效果。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教学语言的新的艺术特征,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许更生.关键在于语言转化――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5):18-19.

[2]叶蜚声,徐同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50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6.

[4]于漪.《雨中登泰山》教案[J].《语文教学》,1982(6).

[5]狄德罗.论戏剧艺术[J].文艺理论从,1958(1).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7]于漪.于漪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赵海红 1977年3月,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省焦作市博勰ネ分行男E⌒АPЦ呒督淌Α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化,小学教育

上一篇:新高考方案背景下艺术类考生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下一篇: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