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5 16:58:04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能力;考试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然而,当前高校现有考试制度与考试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很难为新时期创新型社会的发展输送必要的人才,因此,高校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校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1.考试形式过于单一,考试以笔试为主

目前,我国高校的考试形式以笔试(开卷、闭卷)为主,很难对创新型人才所需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应变等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除此之外,试卷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有限,不利于对知识结构的考查,也不利于对创新能力的检测,而且还会使学生采取消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如名词解释和填空都有标准答案,学生只有完整无误地背下来才能答得准;是非题和论述题能够检验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但如果考试题目在课本上能找到答案,学生也只要背下来即可。这样的考试方式和内容,使学生热衷于让教师画重点,然后到考试前几天就针对教师所划重点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而平时却不主动学习,较少思考。

2.考试内容重知识,考查轻能力评价

我国高校的考试内容多数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讲,注重

的是知识的再现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存在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而且,高校的课程考试多以闭卷为主,记忆性的考试内容较多,真正考查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很少。这样的考试不仅不能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连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难以得到很好的考查,造成了学生只习惯于接受和承认已有的结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这样的考试内容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成绩评价单一化,缺乏过程性评价

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办法,基本上是由任课

教师或教研室命题学校组织考试,学生总成绩是其卷面成绩加上

平时作业成绩以及考勤状况,而且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

比例非常低,只有10%~30%。因受场地、时间、统一答案的限制,“一考定终分”难以引导师生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无从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会助长和导致学生考前突击,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抹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异思维。

二、高校考试改革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考试目的

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端正考试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教师、管理者不能“唯分数论”,把分数看做是考试结果的唯一目的,而应该把考试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上,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更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同时兼顾学生的心智的健康发展。

2.改革考试形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任何一种考试形式都会有它的局限性,只有多种形式相互配

合,才会取长补短,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改革考试形式,就要改变单一的笔试考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

3.改革考试内容结构,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

根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中提出的“要把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重点”的要求,高校考试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考试内容结构的改革,使其具有整体性特点。在考试具体内容的安排方面,要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的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邹红.高校考试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2001.

[2]李红枝,毛建文,古宏标,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中高校考试改革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

[3]苟烨.从创新教育的角度谈高校考试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1.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 发动机原理 考核改革 评分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Reform

about the Course of Engine Principles

WU Hequan, XUE Yingying

(College of Automotiv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Take the course of Engine principle as a example,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assessment reform, include of guiding ideology,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the main contents, the scoring criteria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form.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other courses' assessment reform.

Key words engine principle; assessment reform; scoring criteria

0 引言

发动机原理课程是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发动机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方法,了解整机综合性能和实际工作过程及各种使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性能试验、数据分析处理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动力机械的管理、使用、维修、改进、设计等专业工作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大多以卷面分数为准,而发动机原理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单纯的理论考核难以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因此,对发动机原理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课程考核方法对于加强学生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改革要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具体的改革内容,以保证考核改革的顺利进行。

1 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

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改革,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化的育人观念为指导,围绕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在保持考试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同时,结合发动机原理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积极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考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通过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改革,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考核理念,明确课程考核目标,逐步实现“考核内容能力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管理方式人本化、考核管理手段信息化”;从而建立更加符合发展实际,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科学合理、鼓励创新、提升素质、培养能力的课程考核体系。

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改革必须遵循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避免搞“一刀切”;坚持将考试改革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既体现教学的统一性要求,又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原则。

3 课程考核改革的主要内容

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形式采用三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形式包括实验能力考核、上课情况考核和期终考试三部分。实验能力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上课情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上课出勤率在90%以上方能参加期终考试,实验考核和期终考试都达到及格方为有效。三项分数合计为课程的最终成绩。

表1 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形式及分数比例

3.1 平时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20%,发动机原理课程平时成绩考核共计安排10次,单次考核按2分制进行评定,10次考核合计20分,12分及格。缺勤1次扣2分,缺勤5次以上记0分。

3.2 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40%,共计安排4次,单次考核按10分制进行评定,4次考核合计40分,24分及格。 4次实验考核的主要内容分别为:发动机速度特性实验;发动机负荷特性实验;柴油机调速特性实验;喷油泵、喷油器性能实验。考核主要形式是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考核时间是在完成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后,要求在实验室及课外完成。

3.3 期末考核

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一共出三套考试试卷,由学院教务办随机抽取一份作为考试试卷。考核题型有选择、判断、填空、分析等。考核方式为闭卷。期终考试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40%,按40分制进行评定,24分及格。

4 考核命题改革

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命题多样灵活,强调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内容的考核。

(1)考核内容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注重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考核内容的合理结合,减少客观性、记忆性考核内容,增加主观性、综合性、实践性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标新立异。比如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实验考核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不同转速下的负荷特性曲线,并进行比较。加强考试内容的开放性。考试内容并不完全来源于教材,同时还涵盖行业知识及最新的科技发展动向等相关的知识。

(2)考试题型的设计应多样灵活。发动机原理课程期末考试中,除了设计有单选、多选题外,还设计了一些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计算题,使考试既能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突出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考查。

5 评分标准改革

科学制定评分标准,重视思维、实践、创造能力的测试。在成绩评定时,将独立思考和创新因素作为重要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具有创新的、探讨性的观点给予较高分;主观题的评分标准要有弹性,允许有不同见解的答案,评卷时关注答题的思维过程。同时,将这些考核评分标准和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反馈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并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在第一次上课时,就给学生讲述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改革改革的实施办法,使得学生对课程的考核过程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这样,在课程的实验过程及平时成绩考核方面,学生都能积极配合。在成绩评定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的方案来计算学生的最终成绩。

6 结束语

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使得学生们对发动机的评价指标、发动机特性曲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达到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改革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同时,该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方法为其它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提供了参考。

基金项目:湖南省特色专业资助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长沙理工大学课程考核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3

论文摘要: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针对建筑力学课程传统考核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的改革探索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等,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是学生最早接受工程观点和工程知识的课程,与工程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既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力学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计算,学生通过力学系列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能走向工程[1],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不改革,考试的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将严重地制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2]。因此,课程的考核亦需要改革,我们需要改变考试观念、更新考试方式,注重知识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传统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反馈手段,对教学具有调节、评价作用。同时考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3]。

传统的《建筑力学》考试多采用一次性的闭卷笔试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考试观念陈旧

部分学校、老师、学生对考试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仅把考试当作决定学生升级、毕业、获得学位的考查手段;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学分,能够顺利毕业,拿到学位文凭。这些错误的观点既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今后学习,又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校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了解[4]。

2.考试方式单一

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张试卷,总成绩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作业(占30%),主要表现为总结性考试、闭卷、笔试。这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弊端,一些学生到考试前临时突击,平时作业尽管也能完成,但是完成质量怎么样,教师却无从真正了解。而且学生在考试时容易投机取巧,采用作弊手段获得高分,总结性考试缺乏阶段性考核评价,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不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3.考试内容片面

传统的《建筑力学》考试内容不够全面,多局限于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记忆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只侧重于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的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助长了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从而影响了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二、考核改革探索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否则,便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将制约《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我作了如下方面的改革探索。

1.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讲授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课程的学习整合为几大模块,结合专业特点,充分设计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任务的实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协同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锻炼同学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组织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考试方式改革

要想改变“平时不学、考试突击”这种状态,只有改革考核方法。改革一次性总结性考试方式,可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平时考核采用模块化学习任务、发现提问、小组讨论、成果报告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做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3.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保证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考试题目应具有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特点,这样可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针对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可加强对综合性、工程性内容的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中的很多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工程训练性,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来分析解决相关的实例。

三、结语

针对传统《建筑力学》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上述改革探索,这些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系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协同工作精神。课程考核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还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保证等,应当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工作仍很艰巨,亦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推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剑,张福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J].山西建筑,2007,(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汪利,刘海燕.制约高校考试改革有效深入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4

一、地方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试理念滞后,考试目的功利化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目前地方高校的考试依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反馈的情况。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来说,考试意味着一门课程的结束,并且用分数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衡量和检测手段。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意味着获取了一门课程的学分,便于将来顺利毕业,至于是否获得了相应的技能和素质,则无关紧要。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讲,考试就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便确定补考、重修人员,从而完成成绩录入、学籍管理和存档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课程考试是否规范、科学与合理,是否真正检验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这些问题很少有人去真正关心,并最终导致考试等功能不断被削弱和异化,使考试失去了应用的作用和价值所在。

(二)考试内容书本化,考试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要求各个学科考试都要建立试题库,并且每学期都要对试题库对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但许多高校教师考试命题时还是以书本作为主要依据,考试内容大多来自课堂讲授的教科书,依然沿袭教师考前划范围,学生考前背重点的传统模式。就考试方式而言,闭卷考试较多,开卷考试较少;重视结果的期末考试较多,侧重过程的中间考试较少;采用单一的笔试考试较多,面试和实践等考试方式较少。在试卷命题方面,客观性试题较多,主观性试题较少;考试重在检测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而忽视了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依照标准答案批阅试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考试背离了初衷,约束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三)考试制度不健全,考试管理不完善

“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针对课程考试命题、出卷、考试的组织管理、试卷评判、成绩录入等环节,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但尚不够完善。”比如,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命题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按照双向细目表设计试卷,但很多老师依然不会使用命题双向细目表,只是根据自己课堂讲授的内容,参照往年的试卷,主观认定重点内容,使命题带有较大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尽管很多高校要求实行 ab卷,但考试时大多使用 a卷,b卷只是补考、缓考时使用,这样一来,很多教师对 a卷高度重视,严把质量关,命题质量较高;而对 b卷则重视不够,命题不严谨,导致补考、缓考的学生不及格率较高。此外,考试结束后,教师认为只要完成试卷批改,把成绩录入和提交到教务系统就万事大吉了。尽管有学校要求按照专业进行试卷分析,对学生的答题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但很多教师对试卷分析抱着应付的态度,很少把考试的情况反馈给学生。

二、地方高校考试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知识渴求和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试制度。尤其是在考试目标的设定上,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充分发挥考试所应有的评定、检测、导向、反馈和激励功能,推动学生个人才能和潜能的发挥;在考试内容的设计方面,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目的和中心,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注重试卷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把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结合起来;在考试信息的反馈方面,制定规范的试卷分析标准,并把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反馈,以利于学生的改进和完善。

(二)坚持平时考察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日常的教育、熏陶和实践,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了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因此,地方高校要改革考试制度和模式,把过程考察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试卷评定结合起来,尤其要使学生通过日常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和实践锻炼,不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而且推动学生运用书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基本理论的魅力和改造现实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教师要转变观念,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考试环节的设置方面,不但要体现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注重在日常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实践锻炼和养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凸显出良好的专业背景和优秀的个人素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地方高校考试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更新考试观念,完善考试内容

应树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育观和考试观。知识是素质和能力的前提和载体,创新人才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认真思考和研究本课程的考试目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设定考试的具体内容,解决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课程考试的内容要注重专业性和灵活性、知识性和创新性、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有机统一,既要反映出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又要突出本专业的新问题和新发展,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更要检测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从而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遵循教学规律,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对教学的检测和反馈,高校课程考试也要遵循日常教学规律,把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性质,采用多元化的考试方式方法。首先,由过去单一的期末笔试考试转变为和平时的论文、课堂讨论、作业、实践操作等形式相结合等方式,把过程考察和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在日常考察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形式,由多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再次,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

(三)规范考试环节,完善监管机制

目前,随着地方高校的不断扩招和考试改革的不断发展,传仅凭教务处一个部门几个工作人员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一方面,地方高校教务处要设立专门的考试管理科,专门负责全校的课程考试和全国性的大型考试,如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考试管理科除了教务处人员外,还要成立由各院教学业务院长组成的委员会,专门配合教务处人员做好课程考试的沟通、协调工作,确保考试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考试监督机构,负责对考试实施方案、考场分配、教师命题、监督考试、评卷阅卷、考试结果反馈等具体环节进行监督。对于在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以文件的形式向学院汇报。这样一来,不仅树立了规则意识,强化了考试效果,确保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而且能够检测出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保障考试改革效果

“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考试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由于地方高校的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不足,要改革现行的考试模式,必然会给教师和管理者增加工作量和更多的压力与风险。目前的高校职称评审制度依然是以学术成果为主要衡量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考试改革对教师来讲是一件付出多而回报少的事情,因此,需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比如以教改项目立项的形式支持教师进行考试改革尝试,对效果良好对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名誉表彰,并将考试改革的效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挂钩,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鼓励各个学院去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对于良好的经验认真学习和推广,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深化考试改革的良好氛围,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校考试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葛冰 ,刘志明 ,毛靓 .高校考试方式改革探索 [J].教育探索 ,2014(08):15~16.

 

[2]李萍 ,张锐 .创新视野下的地方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J].教育探索 ,2014(02):26~28.

 

[3]范靓 ,陈文军 .培养创新人才诉求下的考试改革 [J].教育与职业 ,2014(12下 ):190~191.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5

高考自产生之日起,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歇,而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6月,教育部规定,首次明确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实行本、专科统一招生考试。至此,以统一高考、统一录取为标志的高考制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具有封建科举制无法起到的在人才选拔、振兴科技、发展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对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奋读书、报效祖国有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但高考制度下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仅加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而且不同程度地损害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同时高考不考什么便不教什么不学什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其他各类教育只能沦为其附庸,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因此,高考自1952年建制迄今的60余年间,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也几次迎来发展的重要契机,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

1.招生体制的改革。如在招生来源体制方面实行定向、委培招生;在收费体制方面实行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1994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深化了我国招生计划的体制改革,拉开了以国家教委所属40余所高校为主体的招生并轨改革序幕,1995年试点高校增至257所,1996年又增至660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2/3,此后的改革步伐逐年加快,至2003年以后,高考改革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进入了改革深化的全面探索时期。

2.考试方法的改革。1985年,国家教委开始在广东省试行数学、英语科目的标准化考试改革,随后逐渐在全国推行。高考的标准化,其实质是实现从传统考试向现代考试的转变,是考试内部多项工作系统的整体改革。通过考试命题的科学化、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手段的现代化,来克服传统考试命题的盲目性和管理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尽可能公正准确地反映考生掌握考试内容的真实情况[3]。与此同时,推行各省自主命题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激活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工作机制,有利于各省市对各类考试的统筹协调,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考“指挥棒”对基础教育积极的导向作用,也带动了整个高考制度的改革进程。

3.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标准化”和“科学化”为目标,进行了标准化考试改革以及命题立意的革新,强化能力立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题目设计上注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考生的实际,并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考试形式的改革近些年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开考的次数是当前社会关于高考形式问题讨论的热点。由于它是一个社会影响面十分广泛的宏观制度层面问题,尽管前些年一些地区和高校进行过高考多次化的改革探索,但始终未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高考多次化改革还是势在必行的。

4.录取与评价制度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广西、天津率先进行网上录取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国,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高考改革新思路不断推出。其改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适应以普通高中新课改逐步推广为标志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客观上对高校招生改革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进一步改革的要求;二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人才的迫切需要;三是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办学层次、类型的多样化对人才培养选拔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考试评价制度也一直是政府以及相关机构进行改革的重点。但高考既然是分配原则,就需要分配参数,考试评价制度为录取制度这一分配规则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在这些参数中,通过统一高考所产生的高考成绩是现阶段录取制度所采用的重要参数之一。考试评价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制度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为高考注入了多元色彩与活力。

二、教育公平的发展前瞻:高校招生考试评价模式改革的对策

1.要改革高考教育评价机制。高考从表面上看尽管只是一种为高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但由于它同时肩负巨大的社会功能,致使其发展与制度以外的方方面面有着各种牵连,尤其与学校教育有着无法割舍的巨大关联。比如,考试成绩是评价教育结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明确的指标,追求好的考试成绩便与高考如影相随,成为教育施行过程中的一个直接目标。“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以分取人”的单一标准,就是伴随着高考的激烈竞争而产生的一种不正常教育现象,它作为对高考教育评价功能的一种反应,成为笼罩在每个考生头上一块长久不散的乌云,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制造了“应试教育”和“以分数论英雄”,阻碍了素质教育并导致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学将素质教育宣传得轰轰烈烈的同时,也将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其实这并非考试评价功能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激烈竞争强加给考试的产物。即当考试成为获取社会稀缺资源的主要乃至唯一手段时,考试在教育中占据轴心地位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考改革的必然,其改革方向应该不断朝着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推进,朝着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迈进。即将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年级排名和所得的荣誉级别等因素进行量化,将学生的个性以及其他品质等无法量化的进行定性评价;这两部分的因素构成学生的综合特征,将综合评价建立在综合特征基础之上,并充分考量不可量化的学术成就、个人品质、课外活动等其他因素,把学生作为一个饱满的个体进行考核选拔,向“唯分数录取”的高考制度迈出“破冰之旅”的坚实步伐,这将对推动知识的繁衍生长、培养开拓性创新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要创新高考的形式与内容。高考形式改革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大众接受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往往是以招生考试的方式、形式为起点,因而建立符合特定时期社会发展与大多数人利益的考试形式是教育公平和高考制度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我国现有的统一高考,利用一次考试为所有层次、类型高校选拔生源,尽管效率很高,但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上根本无法兼顾所有高校的需求,明显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创新高考的形式与内容,以高校和考生为服务对象,针对高校的实际需要“量身”设计考试,更加注重体现高考的“服务性”与“适应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和选择机会,并反映考生的实际,实现高校和考生互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以进一步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招考体系,从而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这就需要在坚持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体的基础上,对部分地区的考试组织(命题)主体、考试次数以及考试类型进行系列改革。如通过分散性分类考试、高校的单独招生考试与国家统考相容的格局,形成国家统考与地方统考并存、国家统一高考与高校单独考试结合的局面,使高考形式逐渐从统一走向多元。在高考内容的改革上,应当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与素质等“综合能力测试”,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尤其是要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社会的发展,突出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相关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3.要加强高校自主招生模式改革。我国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育制度创新与演进的过程。自主招生不仅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人才选拔方式转变社会对高校选材的观念。高校自主招生的前提是大学真正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个体能够自主行事的前提条件;同样,缺乏独立性的大学,很难使人相信它是否具有自主招生的能力,是否在招生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性的原则。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被认为是一种公平、公正、客观的选材模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影响深远,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自主招生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目前依托高考制度的自主招生,无法体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对考生的要求,人们看不到高校招生方式的可比性,认为自主招生模式会带来很大腐败,在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方面,高校自主招生比不上统一高考。因此作为自主招生的高校,无论从思想观念、体制创新和利益格局上都需要进行调整,尤其是现阶段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不能废弃现有高考这一相对成熟的人才选拔模式,而应通过改革完善形成高考和自主招生取长补短、互补共赢的格局。使统考前提下的自主招生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用适合自己的考核方式,录取适合和志愿报考该校的学生。使所有的高校挑选到最合适的生源,使所有的学生选择到最合适的高校,充分体现双向选择原则制度,达到多样性地选拔人才目的。同时,需要建立独立而负责任的治理机构,以及信息通畅、反应便捷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通过舆论监督和公正的高校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高校招生中的“黑箱”操作。只有社会各方面的相关配套机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机制才能健康、和谐地运行。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6

《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是教育部在2000年启动的教育改革项目,其教学改革项目中设立了一个“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的研究项目”,以此规范高等学校课实验室的建设。高校物理实验教育对于高校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课程的重要性高校早已认识到并在逐步加强,改革也不断开展,但是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模式还是传统模式:实验教育教师先讲,直接告诉学生本次实验的步骤、方法、目的要求、原理。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先做一遍,学生然后按步就搬地照做,指导老师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问题立即指纠正。这样的大学物理实验教育满足不了现在高校教育目标要求。物理实验教育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高校设备陈旧,设备不足,功能单一;人力资源投入不足,教师配备明显不足,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需求有欠缺,老师教学任务过重。教学模式陈旧死板。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讲解等十分详细,学生自足发展、探索、创造空间不足,学生不能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实践重视不足。高校在实验教育中依然是重视理论内容,对于实践内容重视不足,教学过程对物理实验的各环节细节注意不够,考核也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占总课时比重过低。课程教育取得效果有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全按照步骤进行,对于实验体会不深,学生几乎不自己改正错误,学生参与度低,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工作进行不足,因此实验取得的教育效果显得非常有限。高校对于物理实验课程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高校对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认识重视不够,导致实验教育地位比较低,对物理实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所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落后。高校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目的不明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严重妨碍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诸多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了深入改革已势在必行。

2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的指导思想: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以综合应用性、基本传统性、设计研究性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编排实验课程,学习内容传统与现代兼顾、指导与灵活性并存。

2.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对象的改革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科技,可以创造性、开创性的开展工作,有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能力。扩大物理实验教学受益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对象就不能仅仅面对理工类学生,也要学科交叉、文理渗透,走出原有的专业限制。

2.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2.2.1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大纲

教学改革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完成,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分层次完成。认识到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是实验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打好学生学习基础。利用基础实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使他们在物理实验的基本特性中掌握基本知识、方法、技能。物理实验基础测试扎实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加强学生自主性培养。增加自主式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在试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各个仪器的特性和功能,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主能力。加强实验方法的训练。实验课程也是由理论和实践综合组成的,要合理的安排两者的比例,课时着重向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倾斜,加强多样性实验教育,增加进行综合性应用实验。

2.2.2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大学物理实验教师队伍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师素质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高校要引导实验教师在实验教育、教学引导等方面知识技能的进修,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有自我学习的精神,把科研工作中的新技术、新理论结合到教学中。

更新实验课程体系。完成学生会主动自我获取知识、课程从基本到综合的新实验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以综合性实验结合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和课题研究性实验接合,保证实验课程自成体系。

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内容,增加设计实验内容。减少单纯实验、观测实验课程。合理调整纯理论知识内容的课时配比和传授方式,理论实践相结合。学生真正参与实验并锻炼动手能力。新的物理实验仪器设备随着现代科学高新技术变革不断出现,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及时购买仪器,既可以提供新的实验项目,又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避免学到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师通过讲解这些实验仪器的发展传授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改革物理实验教学考核模式。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主要手段,考评办法和考核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验。实验课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难度的考核标准。大学物理实验教师的考核也是考核重要部分。教师在评定职称中应该加入是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将改革精神和内容全面地展开,重视教学工作的质量检测对于评定的影响。

3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教学改革“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需求,新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更注重应用要使用讨论式、启

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基本实验内容和引导性实验应使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实验仪器操作技能,合格完成实验报告。综合、设计性实验教育使用讨论式、提案式教学方法。让实验使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使用实验方法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物理理论。研究性实验项目教学中使用研究式、答辩式教学方法。因教师只给出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要靠自己完成任务,教师进行启发指导,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对问题实验研究能力,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论联系了实际,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结束语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7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严重束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了学生学习自主化。为了使高校考试发挥其应有的评价、检测和激励导向作用,对高校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案,建立了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考试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这种考试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19-02

收稿日期:2014-12-02

作者简介:苑会娟(1963—),女,黑龙江巴彦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教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基于省精品课的测控技术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综合改革创新研究”(JG2201201114)

长期以来,高校考试一直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考试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以及综合题,重点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考试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上,甚至使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背课本。而且这样的闭卷考试方式易于作弊,使得考试成绩不能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由于课程考试成绩不仅是升级、毕业、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获得奖学金及找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很多学生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略能力提高,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有很多高分低能者,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说现行考试方式没有起到考试应该具有的评定功能、区分功能、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2],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和评价,对高校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改革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早在21世纪初就有学者关注高校考试存在的弊端,探讨考试改革方法[3-4]。但此时,考试的改革仅限于题型多样化,以及考试方式从单一闭卷改为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方式。2005年前后,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这时学者们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审视高校考试制度[5-6],提出考试改革的思路[7],构建了“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试体系[8]。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考试改革的研究也更加深入[9-10],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是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11]。除了少数学者在某门课程中对所提出的考试改革进行了实践[12],大多数学者都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经历,运用相关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考试改革思路及方法。改革的思路及方法已经趋同,得到了广大学者专家的认可,然而,这些方法要真正在高校考试中实施,难度还很大。因为考试的改革不仅仅涉及考试的方式、考试的方法、考试的内容以及考试的题型等等,考试的改革一定要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要实现形成性考核,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学生主动、自觉学习,让学生重视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期末终结性考试。这样形成性考试才能真正起到评价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传统的高校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高校考试的改革(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已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对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并在我校测控专业传感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

一、研究性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3-14]。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点划分为授课单元。在讲授单元内容前,教师设计若干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完成自学报告;再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学习报告,然后由小组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由同学提问、讨论,教师亦可参与提问,并作总结指导。这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考试方式

根据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教学结构,采用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实验考核10%,期中考核20%,期末30%。

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考核与研究报告两部分。其中出勤考核占10%,研究报告考核占30%。研究报告由自学报告与小组报告组成,对自学报告的考核包括自评(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小组内成员互评)与教师评价;小组报告在上课班级答辩、研讨后由教师进行评价。

实验项目分为基本型、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不同类型实验具有不同权值,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考核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及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实验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期中考核在课程学习中期进行,但考核内容为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师讲过的内容和学生自学内容。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方式,全部题型都是填空题,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期中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情况。

期末考核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方式也是闭卷笔试方式。题型为综合型和应用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用一次终结性的期末考试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将考核均匀分布于整个学习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考试改革的实践

“传感技术”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是学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早在2007年,我们就对省级精品课“传感技术”进行了教学改革,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传感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相应的对课程考核方法也进行了改革,把上述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在“传感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教学计划规定“传感技术”42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6学时。理论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12学时以教师为主讲授前四章内容。第二部分用课余时间自学,然后用6学时进行课堂讨论,之后进行期中考试;期中考试范围和复习题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发给学生。第三部分用18学时进行研讨课,研讨题目也是在开始上课时布置给学生。研讨课按学习小组进行,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研讨之前,由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报告,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形成小组学习报告,并在小组内互相评定成绩。根据小组学习报告,制作PPT文档,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解、答辩,其他组同学提问由同学代表或本小组其他同学回答。根据小组学习报告和提问及回答情况评定小组报告成绩。最后由自学报告和小组报告成绩综合为研究报告成绩。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体评价成绩的30%,而期末考试复习题也在课程开始时发给学生,考试题由复习题变换而来,侧重综合应用类型。

研究性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观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结合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与研究性教学方法相适应,采用出勤考核+研究报告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试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研写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高校课程考试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谢发忠,杨彩霞,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3]刘继红.对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5).

[4]徐中英.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试改革与实施办法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4).

[5]王平祥.创新人才培养呼唤考试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6]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

[7]孙锦茹.考试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8]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2).

[9]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和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10]林静.高校考试改革的有效管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2010,(11).

[11]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2).

[12]谭晓玲,谭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7).

[13]郑文.谈苏格兰大学本科教学的“以生为本”[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 :     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能力的锻炼。新课改提出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浪潮,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教师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推动历史课堂形成自我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氛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放在发展能力的主要位置,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完成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并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创新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二)新课程改革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得到许多反馈,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和教学探讨[2]。针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沟通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反思教学中,许多人将新课改的原则和标准作为教学概念,融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展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达成了新课改的目的,在总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不足。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常常通过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这一方面来说,枯燥乏味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而且对历史教师来说教学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普遍对历史这门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在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创新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达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历史学习上的不断进步,提高各项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师在创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对教学理念进行变革。许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讲解,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只要对学生开展固定有效课堂的教学,仅仅使用传统、固定的教学体系就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其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才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长远发展。教师要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性,融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进行对教学理念系统化的创新,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提升。教师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可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变革,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3]。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推动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增进学生学习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谓的合作学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开展合作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课上问题的探讨。在课堂探讨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多种思维形成个人的学习认知。这种方法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讨活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展现个人的思想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变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探究学习方法,设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增加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助于以全面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可以有效地弥补对历史的了解认知不足,加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课程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立问题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活动。通过课下布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回顾教学观察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确保学生可以有效学习历史知识。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设备和网络信息教学平台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例如,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君主集权的纪录片,利用提问辨析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对历史的认知,增加学生把握程度和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教学模拟、小组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注意力,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学内容是一项教学重点。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外教学平台的发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

但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由于特殊性,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内容,将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清朝的闭关锁国》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关于清朝的纪录片和当时社会动态影像纪录片辅助讲解。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内容质量,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课堂知识的认知和对清朝社会背景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知和学习思考能力,客观直接地展现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活跃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查找教学素材时,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初步探索,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帮助增加教学素材。这种教学内容的寻找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交流,推动学生除了可以充当学习者的身份还可以偶尔充当教学内容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帮助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活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快速提升。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对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效变革和完善;在面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问题时可以和同学探讨和思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活动性,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以设立有关宋朝历史的问题,询问学生或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生活在宋朝时,看到的社会风貌会是什么样的。通过问题的设立、提问和探讨,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思考,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情境设立进行学生的新角度探析,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通过问题谈论法进行课程的情境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面对学生迫切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变革。在创新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变革和创新;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学创新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建立教学机制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在这种创新要求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解决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加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湘豪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05).

[2]王慧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的初中历史教学措施分析[J].文渊:小学版, 2020(09).

上一篇:智能电网作用范文 下一篇:智慧城市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