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高考初探

时间:2022-10-15 07:31:03

美术高考初探

摘 要: 高考美术考生存在缺乏最起码的艺术审美能力、造型基本功不扎实、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为纠正这些问题,作者结合实践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美术高考 规律性 主动性 针对性

2011年江苏省的美术专业考试提前到12月中旬,为试一剑之锋芒,考生们也是不停转战各个省市画室。眼看考试临近,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不惜一切代价,不远千里地把学生送到南京或北京的画室去进一步强化练习。专业教师承担着对学生从无到有的专业启蒙和训练,对学生的基本功和个性特征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时送到画室培训班学一套专门应试的“特殊本领”,整体的艺术素质却不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而当前这些隐患势必影响考生将来的发展。如缺乏最起码的艺术审美能力,造型基本功不扎实,文化素质偏低,等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循序渐进,体现规律性

虽然“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大家都很熟悉,但大多数美术教师不能正确地运用它。许多中学美术教师在强大的高考压力下,急于在学生身上出成果,过早地把专业中最高要求强加于学生,造成学生无所适从,手足无措。为此,通过实践,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我制定了教学阶段目标,并且根据制定的目标进行了教学研究,下面介绍阶段性计划。

美术专业有其特有的具体性,高考的科目和范围较广,各科目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安排好各科目的练习顺序有利于教学稳步前进,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发挥。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各大科目的顺序是:素描、色彩、速写、设计。第一个阶段是几何体和静物素描。素描是一切专业学习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观念上有一定的转变,不在乎他们在专业上要达到什么样的画面效果,而在于在他们的头脑里产生“艺术地概括的表现”的观念。总体上来说这种概括主要包括:形体概括、塑造概括。创造一幅画、一件艺术品其目的不完全在于如何真实地放映事物,而在于概括地表现艺术典型的内涵;第二个阶段是石膏像、石膏像骨头、肌肉结构的练习;第三个阶段是石膏像的基本明暗;第四个阶段是明暗与结构的统一,然后是了解真人头像与石膏像的联系,再到写生人物、默写人物。

当然,我们承认美术专业训练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高考也存在有章可循的一面,但绝不像一些美术培训班、画室所宣称的那样:在他那里培训,几个月的训练就可以使从未接受过绘画的学生学到“屠龙”之技,能够通过专业考试。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这种言论是否有违教育的初衷,仅对其可能性作探讨。他们无非采用押题、背题的做法,进行填鸭式的强化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技能接受能力,是违背美术学习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的。因此,在美术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培养中应当把基本功的训练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放到相对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能,从拉直线到石膏几何体到静物素描乃至其后的学习,理应遵循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厚积薄发。

二、明确目的,体现主动性

高中美术专业教学,归根结底是要获得好的高考成绩。高考无疑就是一根“指挥棒”,所有设置的美术教学内容都将受其左右。从近两年的美术专业命题趋势看,素描考试正逐渐打破以前那种单一的人物头像写生模式,从静物到石膏头像到半身带手写生,从默写到文字描叙式命题……应有尽有,旨在从多个角度考查考生的知识系统性和创造性。学生如果在考前缺乏系统的训练和良好的艺术创造再现力,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如2004年广东省美术联考素描试题一样,考题是一个摆放的水龙头。有人会认为一个水龙头有什么难画,这不是考生要掌握的吗?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考生知道。原来,由于近年来广东美术专业考试的题目大多以“人物头像”写生为主,因而越来越多的培训班或是中学的美术教师便专做“人物头像”的画技训练,而忽略或跳过基础训练,以加大考生的中考率。正是看到这一点,2004年在出题时,专家们才会“出其不意”,结果令不少指导老师和考生们大出意料,在考场上不时听到“难难难!”的叹息声,甚至有学生放弃考试。水粉题目则是由考官分给每名考生一个牛皮纸信封,考生自行折皱后打开,再加一个果盘,两个苹果和一个桔子,自行组合作画。看似一张小小的纸袋,一旦折皱后作画,很多细节都可以考查学生的能力,“折得紧与不紧,拉得高与不高”都直接体现着考生的审美观,而随意想象构画的果盘、苹果和桔子画面,则深入地考查了考生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构造能力。此考题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区分考生水准”的绝佳试题。可见,没有平日所积蓄的艺术素养,这些题目就是不少考生的“终结者”了。

三、找准位置,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美术训练尤其是早期的训练过程中,“押题”训练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分析、研究各美术院系的风格特点和评分喜好,并对相应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是大有裨益的。一是可以让学生有个坐标,明白自己的所处位置;二是学生能有个目标,激发学习动力;三是可以依学生性格及所呈现出的绘画倾向作出引导,使自己的画风符合与之相对应的院校风格。这样,到了高考的考场上就容易直奔目标院系,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艺术类评分有一定的主观性,美术院系大都有着自己的审美、评分的风格喜好,符合他们的审美喜好的试卷无疑会在分数上有所占优。而每个院系的风格大多有着传统延续性,且大多以其代表人物风格为倚重。因此,平时的针对性训练有所体现不仅在心理上有着暗示、适应的作用,在考试中也充当着攻城拔寨的利器。

有了全面、坚实的绘画基础;有了明确的目的,即与高考走势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有了对学生所呈现出的绘画个性、进度所进行的专门院系的教学,做到“主动出击”,相信真正到了高考,我们有备而来,成功就一定不会遥远。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王礼祥,高云主编.江苏学校美术教育.江苏美术出版社.

[3]包南麟主编.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建筑类专业英语教考改革初探 下一篇:抓住隐性信息,巧解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