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5:31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1

论文摘要: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考试违纪、作弊、替考、试卷泄密等败坏考风的事件频频发生。在具体分析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后,从组织机构设置、完善考试制度、落实监考培训和考场巡查机制、推进考试管理改革研究与探索等方面切实加强和规范考试管理,促进优良考风建设。

论文关键词:考风;原因;改进;对策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考风建设对于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稳定教学秩序以及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令人担忧的考风现状

近年来,尽管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考风考纪建设,防止考生作弊,但效果仍然不太理想。考生违纪、作弊、替考、试卷泄密等事件仍然屡禁不止。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2010年全校共63名学生因在各类考试中违纪或作弊受到学校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等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因考试作弊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学生占受学校纪律处分者总数的七成以上。考生作弊的手段或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从原有的偷看、夹带纸条、桌面刻印发展到利用高科技电子通信设备如手机、PDA等作弊,从一人单枪匹马作弊到多人协同作弊(如换卷、替考、传递、暗号)的方式转变。这种情况蔓延下去会败坏学校的风气,损害学校的形象,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必须提高对学生考试作弊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育人管理机制,规范考试管理体系,把反对、遏止学生考试作弊作为促进良好学风考风的重要内容来抓,作为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要坏节来抓。

二、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以作弊为耻

“严进宽出”的大学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和空间,部分学生放松了课程的学习和钻研,将学习摆在次要位置,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社团活动、社会兼职或其他课外活动中,有的甚至过度玩电脑游戏、谈恋爱等,平时不注重专业学习,考试时抱侥幸心理,采取各种手段作弊,蒙混过关。个别学生甚至没有正确认识考试违纪作弊的本质和危害性,认为作弊只不过是为了考试过关,它既不危害社会公众利益又不侵犯他人利益,不属于个人道德品质问题,不以作弊为耻,反以作弊为荣。

2.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滞后,实效不足

上课迟到、旷课、抄袭作业、沉迷于网络游戏、恶意拖欠学费、考试违纪作弊等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缺少诚信的主要表现。虽然高校将诚信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但诚信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上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不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方法上“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重灌输、轻实践。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效不足,学生诚信考试、诚信做人的信念淡薄。

3.现行考试模式不科学,滋长了学生的作弊行为

在“质量工程”大背景下,高校考试研究和改革总体上仍然滞后。现行考试模式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考查、轻能力考核;考试方式实行期末考试一卷定乾坤、轻平时考核;考试形式重笔试、轻口试,重闭卷、轻其他。这种呆板的、格式化的考试模式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上,容易让学生平时放松学习,期末穷于应付,也为夹带、抄袭、手机作弊等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

4.考试管理不完善,学生作弊有“可趁之机”

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学校管理者未认识到考试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将考风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考风建设重治标轻治本,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内容单一、方法呆板、成效不明显;其次,在考试的组织、管理、实施等环节中,考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监考员等没能较好地贯彻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要求以及规章制度,存在考试组织不严密、考试管理不规范、无规章制度可循或有制度不依、执行不严、违章不究等问题,使学生作弊有“可趁之机”。

三、加强考试管理,促进考风建设的有效对策

1.提高对考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校、院二级齐抓共管、多部门联动的考风建设管理体系

高校考风建设看似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实则高校教学、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综合治理高校考风考纪,广义上应由社会、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等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狭义上,即对高校而言,应建立以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为领导,教务、学工为龙头,宣传、纪检为支持,各二级党政为支撑的各级齐抓共管的考风建设管理体系。将考风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成效的突破口,抓好抓实。尤其加强教务与学工两个部门管理育人的合作力度,避免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两张皮”的现象,比如,将学籍管理规定、考生考试守则等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同时将考试管理规定和考生守则等编入《学生手册》,每生一册,及时组织新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内容,领会内涵,防患于未然。每学期由学生处、团委组织各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开展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定期组织学生班学习考风方面的知识和组织纪律,提高学生对考风重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强化他们的考试意识和诚信观念。宣传、纪检等部门在营造良好考试氛围中应积极发挥作用,通过设置举报电话加强对考试违纪作弊现象的监督和查处,校园网络、橱窗、阅报栏、板报等阵地宣传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学校考试规章制度,以典型案例加强宣传工作,强化广大教师、学生对考试违纪作弊危害性的认识,甚至对考试作弊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积极营造维护知识尊严,弘扬诚信之风,严肃考试纪律,铲除作弊的强大声势,促进人人讲诚信校园氛围的形成,推进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2.完善考试管理办法,规范考试组织程序, 使考试工作有章可循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对学校考试的组织与领导、考核方式、命题与出卷、考试安排、学生考核资格的审查、主考教师职责、监考人员职责、试卷评阅与成绩管理、试题保密等多个方面制订明确、详细、切实的规定,为考试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制订考试守则和监考守则,规范考场行为和秩序,从制度上杜绝考试违规作弊行为的发生。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制订符合学校特点的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在执行中对考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对考试违纪、作弊的学生,除给予严厉的纪律处分以外,对其考试违规的课程以“违纪”或“作弊”记载成绩,且不允许参加正常的补考。考试工作人员若利用工作之便为考生作弊提供条件的,应立即停止其参加考试工作,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并不得参加当年的职称评聘,停发当年的岗位业绩津贴等;监考人员监考迟到、缺位或认真不履行监考职责的,及时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严重者以教学差错(事故)论处,与当年的评奖推优、职称评聘等直接挂钩。

3.实行监考培训制度,强化监考人员和考试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全国性等级考试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专业等级统测等,一般情况下高校教务管理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省教育考试主管部门的要求,在考前组织监考员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监考、考务培训会议,这对于确保考试的规范性、严肃性效果非常明显。对于校内的课程考试,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有关规定,组织本单位监考人员学习监考守则、考生守则以及学生考试违纪处理办法。对于新上岗的监考人员要进行特别的培训,明确监考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学校可将此项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院系工作年度考核的一项指标。实行考前培训制度,可以提高监考人员和考试工作人员对监考工作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增强责任心,使其认真对待监考工作。

4.建立考场巡查制度,维护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建立考场巡查制度。制订巡考工作职责,明确巡考工作要求。考场巡查制度实行校、院二级巡考的机制,校级巡考由校领导、各学院(职能部门)领导以及学校督导组成,主要在校级统考期间对考试组织情况、监考员履行监考职责情况以及考场秩序等进行巡查;院级巡考由教务处工作人员以及各学院教务员等组成,对期末考试实施情况进行巡查。巡考人员主要对监考人员到位情况、监考工作情况以及学生考试纪律等进行巡视、评估和督促,及时发现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考场巡查制度对维护正常的考试秩序,从而对考试实施过程形成了有力的监督。

5.推进考试研究和改革,缓解学生对考试的压力

将考试改革列入学校“质量工程”项目,投入改革经费,推进考试改革。通过立项方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精力,致力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改变期末卷面考试的传统主导考核模式,树立能力评价、发展评价和潜能评价的考试指导思想,建立多样化的、切合课程实际和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相一致的考试方式。具体操作上,通过考试和考查结合、笔试和口试结合、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考核结合,实现考试内容、形式、题型的多样化;在考核方式上,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内容、要求,采取笔试、口试、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开卷或二者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际能力(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比如,基础科学课程由于其理论与技术比较完善,需要掌握的原理、定理、公式较多,要求学生能脱离书本掌握,在考试形式上实行闭卷考试是非常必要的;专业课或跨学科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和探索性,应提倡实行开卷考试或写论文、总结报告等形式;而语言类课程的特点是作为一种工具,应侧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其考试形式则提倡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此外,还要提高平时考核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将学生平时作业、实验或小测验、课堂参与表现等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学生平时努力,减轻期末考试压力,真正发挥考试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

此外,有规划地推进试题库建设,逐步实现教考分离,在试题库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学生自主考试的模式,即学生根据本人学习程度自主选择课程考试时间,给学生更灵活的学习环境。这些改革有利于缓解学生考试的压力,便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也减少了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6.推广“免监考”考场管理模式,促进“讲诚信、多自律”良好考风的形成

“免监考”考试是指考场不设置监考员,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觉自律地完成课程考试,试卷的发放及回收由考务人员完成的一种考场管理模式。它是近年来高校正在探索的新型考试形式。“免监考”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有组织、有约束的新型考试形式,初衷在于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尊自律的潜能,发挥学生诚信考试的集体榜样作用。我校从2008年试行“免监考”考场管理模式,刚开始由学院推荐基础较好、班委力量较强、班风较好的班级进行尝试,尝试改革结果理想,“免监考”考场无违纪作弊现象,之后学校逐步推广试行。“免监考”考试由班级自愿申请,经班主任(辅导员)、学院学生工作党委书记和教学副院长两级申请,教务处审核批准后予以组织考试。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免监考”考试无学生违纪作弊现象,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表现了学生良好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以及诚信自律的优秀品格。在当前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严重的情况下,“免监考”的改革实践对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的人格及促使学生正确对待考试与分数的问题、推动学校良好考风的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2

一、改革考试方法,深化教学改革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新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考试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一是建立考试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建立各课程试题库,做到教学与考试分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实现规范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步骤和措施。建立试题库,能保证试题的公正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其本身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大纲进行,约束了教师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和随意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严格教学过程,对学生要求也就随之严格,学生自然平时不能松懈,那种考前向教师套题、让教师划重点的投机心理就不能得逞,迫使学生扎扎实实学习,准备复习迎接考试,从而避免了谁授课谁出题,教学不认真、考前缩小或指定复习范围等漏题现象的发生。二是增加操作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命题应该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因此,考核内容必须由“重记忆”向“重思考”“重创新”的方向进行改革,这样才会将学生的学习从死记硬背重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只由感官学习,而是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就会用。

二、强化考务管理,减少作弊现象

强化考务管理是减少作弊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办学态度正确与否的体现。一是应该严格监考制度。监考老师要尽职责,不讲私情,对企图作弊的考生要提出警告,将作弊动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校领导要加强巡视,对不忠于职守的监考老师要给予批评。二是合理设置考场。考场如果设置不当,会给作弊者提供便利条件。因此,要根据考场大小确定考生人数,实行单人单桌,考生之间左右间隔两个以上位置,考生凭学生证、准考证、身份证进入考场。三是强化制度意识。现有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考试顺利进行的法规。不管考务人员还是考生都要增强遵守考试规则的意识。

三、认真抓好考前培训、教育工作

为加大监考力度,严格考试管理,必须按照考务管理工作规程和责任要求,认真抓好考前培训、教育工作。一是认真选聘责任心强、恪尽职守、坚持原则、敢于管理的党员干部和教师担任监考人员,并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持证挂牌上岗,不合格者一律不准参加监考。监考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一次性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维护考风考纪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对于,的监考人员,必须追究其责任,严肃处理,并取消监考资格,情节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二是为使“从严治考”的要求落实到考生中去,对考生实行考前教育工作,让考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提高应试能力,每场考试发卷前,监考人员都要认真宣读《考场纪律》,讲清一次性处理的规定,使考生打消作弊和侥幸的心理,为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限时笔试;考试改革;人才培养

【Abstract】In past years, the tirned written exams was found many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discussion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i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and provide more effective assessment method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personnel.

【Key words】the tirned written exams; Examination reform;Personnel training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高校来说,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了。考试作为高校普遍采取的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定学业成绩及反馈教学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1],其更新和创新手段却相对滞后,大部分院校仍然沿用限时笔试的方式。本文拟从限时笔试的利弊及改革方向探讨限时笔试的改革。

1 限时笔试的利弊

限时笔试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开卷或闭卷的方式,将试卷答案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上获取成绩。目前我校各课程考试多采取一学期一次期末考试,根据专业设置的要求,以开卷、闭卷或半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时间90分钟。

限时笔试在应对于高校的扩招背景下,应对数目众多的学生进行快速高效地“教”与“学”的成果评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利在于以下几方面:

1.1 题型多样,覆盖面广

限时笔试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等。题型多样化,知识点考查覆盖面较广,可以较好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1.2 考试的组织工作相对简单,效率较高

限时笔试沿用多年,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陌生,可谓身经百战。因此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考试形式和考试规则等,命题老师和学生都轻车熟路。从题目的制定到学生答题的规范化,都了如指掌,无疑使得考试的组织工作相对简单,效率较高。

虽然限时考试有以上优点,但是经过多年的运行,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1)试卷重复率高。限时考试容易导致多年试卷命题重复率过高,使得学生有规律可寻,容易让一部分学生钻空子,走偏路,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考试失去了原有的评估学习效果的功能,甚至陷入沦为检测学生短时记忆的误区。这样得来的成绩,不能反映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真实水平。

(2)试题的质量受到出卷老师水平的影响较大。如果专业多,需要出的试卷多,老师难免会从评卷和阅卷的方便快捷去考虑试卷的命题。这样的试卷不能发挥限时考试题目类型可多样化的优势,也影响了试卷的客观科学性。可能在学生成绩区分度、试卷的难易度方面都值得商榷。

(3)较难杜绝学生的作弊行为。

历经多年限时笔试的学生,熟知考试程序,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有的学生还会互相交流作弊经验,加之学生数量多,监考老师监管上确实有困难,造成限时笔试的成绩可能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长此以往,将使得投机取巧的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刻苦学习的同学考试成绩可能还不如作弊学生百度得来的成绩,这个结果必将沉重打击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对于一个学校的学风建设危害极大。

2 限时笔试的改革方向

2.1 增强教师责任心,降低重复率,提高试卷质量

教师在试卷的把关上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份试卷的好坏,在于它对知识的考察的科学性,以及对学生的区分度。命题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这项工作。平时就应注重试题库的建设和更新。

2.2 增加非限时笔试的其他成绩评估手段

除了限时笔试之外,课程考试还应当适当增加平时口头测试、作业、实习报告、课题研究等等其他考核方式的比重,避免期末一次纸质考试一锤定音的片面性和投机性。

2.3 借鉴国外经验,改革限时笔试的方式,杜绝作弊行为

国外限时笔试会采用幻灯片限时考试,即将题目设置在幻灯片内,一张幻灯片一道题,根据一个人普遍读完并答完一道题的时间自动切换至下一道题。不为作弊留下时间空隙。我们也可以借鉴此法,变整场考试限时为每道题限时,杜绝了学生作弊的念想,促其主动放弃临时抱佛脚的想法,踏踏实实学习。

2.4 积极研发、推进无纸化考试系统

无纸化考试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无纸化考试可以极大地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公正性、灵活性和工作效率。各课程可根据本课程重点难点,优化试题库,由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随机组卷,并能及时生成学生考试成绩,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教师负担。同时每个同学随机生成一份试卷,也杜绝了作弊的可能。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2.5 让学生明确考试意义,使学生主动积极对待考试

注重学生德育教育,使其明确考试只是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不是最终目的。考试不是学校、老师故意为难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一次检验、查缺补漏,因此,学生应当尽己所能,总结改进学习方法,通过考试给自己一个真实、圆满的学结。

3 结束语

考试是测量、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高校应在保证考试制度可靠、有效、公正、实用的基础上,保证考试内容突出课程重点、难点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辅以考试形式的灵活多样化,不断改革创新,体现考试功能,适应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4

摘 要:高校自主招生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站在不同的角度,相信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

自2003年教育部允许部分高校实行自主招生以来,相关高校不断探索自主招生方式。高等职业院校也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断扩大自主招生的规模。

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会利弊共存。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初衷无疑是好的,经过实践证明也有一定成效。因此,完全否定高校自主招生的举措显得过于武断。高校自主招生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经过近十年的实践,特别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入自主招生的行列,就到了对这一举措进行盘点、权衡利弊得失的时候了。为此,我们不妨把支持和反对,甚至否定高校自主招生正反两方的诸种理由作一梳理和归纳。

赞成和支持高校自主招生,其主要理由有:

1.高校自主招生是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加强高校选拔人才的自主性,体现各类大学人才选拔的独特性,与高考“一卷定前途”形成区别,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

2.高校自主招生可以使贫困地区的优等生增加进入名校的机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这是在普通高考之外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和渠道,不会成为新的“小高考”。

3.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积极主动求发展的举措,是为了与国外大学争抢好生源。因此针对批评高校自主招生是“拉生源”的指责,有位大学副校长明确地说:“国内高校不主动争取,拔尖人才就被国外高校争取过去了!”

4.高校自主招生是为了给考生更充分的选择,根据综合性大学对人才选拔的不同需求,更加突出对学生视野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未来学习潜能的考查,以此来选择人才。

5.解决了部分专业招生难的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招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自主招生使那些凭借高考竞争很难有机会的学生多了一次进入高校的机会。

6.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解决了高等教育中多年来存在的“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等弊端。一些学生实践能力很强但文化课较弱,这样就往往错失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机会。自主招生考试就是要避免这样的遗憾,由学校自主命题选拔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能否录取的关键。

反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主要理由则是:

1.自主招生的实际效果与期望之间有不少偏差,自主招生考试与99.9%以上的考生没有直接关系,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使得自主招生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

2.对考生总体来说,这是一次机会不均等的不公平竞争。实际上这是在高考之外给某些人开了“一扇后门”,毕竟我们中国是个非常讲究人情的社会,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不甚完善的状态下,谁也不敢保证在有些招生环节不会滋生腐败现象。特别是高职院校自主命题单招,命题、保密、阅卷、录取等环节都有可能有失公平竞争的原则。

3.各个高校之间互出奇招“抢生源”,有些大学自主招生宣传上声称给“偏才”开绿灯,有的以出偏题吸引眼球等等,这些均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4.两大联考同盟,把考试放在同一天进行,这种排他性的竞争有悖真正的自主招生,很有一种垄断竞争的味道。

5.“自主招生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其过程的公平性。”所有自主招生考试都有有形的和无形的门槛。因此,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完善现有的统考制度,并实行平行志愿,增加统考次数,规范学校面试。

6.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专业录取的并非都是优秀学生。由于有些专业的录取人数和报考人数几乎相同,生源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这给教学带来了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

确切地说,我国现阶段推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而是“伪自主招生”:

一是现在的自主招生,与高考集中录取制度相联接,考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后仍须参加高考,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必须把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那么这意味着,自主招生并非学生和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而是某些高校“抢生源”的一种手段。

二是自主招生演变成自主考试,结果考生要参加好几所学校的自主招生,对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对中学教学来说,这无疑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考生所在的学校、教师和考生普遍对自主招生有反感情绪,便不足为奇。

三是大学管理制度并未同步改革,相应的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在高校没有实行,这便使得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遭到普遍质疑。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5

【关键词】 大学生考试;考试作弊;类型;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针对不同的考试作弊手段种种

考试作为学习效果和资格水平的评估检测方式,在古今中外的学业评估、官员选拔、职员聘用、升学、晋职以及工作评价等过程中广泛使用,在教育、社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考试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发展[1]。在目前形势严峻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考试从其目的性来看,除了为取得学历学位所必须的课程考试之外,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入职考试。大学生参加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毕业证、学位证,进行入职考试的目的是为进入理想的行业工作做准备,当然,大部分大学生只有先毕业才能就业。而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有的学校将其与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挂钩,有的学校并没有作要求,但用人单位却将其作为招聘人才的条件,因此,其到底属于课程考试还是入职考试,只是认识的不同,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不管是课程考试,还是入职考试,其考试形式、难易程度、学生对其认识及思想重视程度,都会影响考生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浸染、滞后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不合理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引导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出现[2],但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是不容置疑的。考试作弊破坏考试公平、侵犯其他学生的利益、损害学校的声誉、降低高等教育的公信度,甚至造成学风、教风、政风、世风的浮躁与恶化,因而应该引起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家庭等多方面关注。2008年,浙江大学的冯利君对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5所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5.4%的大学生有过作弊经历[3]。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趋于普遍日益成为共识,作弊的方式也多样。传统的作弊手段主要包括偷看、夹带、传递、刻桌印/手记、代考/替考、违反考场纪律、手机作弊、换卷及其他类型,这些传统的作弊手段主要存在于大学生的各种课程考试中。学生用这些手段进行课程考试作弊最直接的诱因是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手段很容易找到试题答案。而与之相对应的入职考试,从考试的环境、方式、内容等方面来看难度都大于课程考试,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也趋于隐性化、智能化,通常使用磁共振耳机、骨感耳机、针孔摄像头等先进的作弊器材与外界传递试题及答案来完成作弊过程,当然,这些现代作弊手段使用成本高,但“收益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冒此风险。总之,高校大学生针对不同的考试采取不同的作弊手段:相对容易的课程考试,较多地体现传统作弊手段的“单打独斗性”;相对有难度的入职考试,较多地采取现代作弊手段,体现其协同趋势。

二、高校对学生不同的作弊手段采取对策

大学生课程考试的出题、考试、阅卷和成绩登录等环节主要由学生所在的学校组织,高校在遏制考试作弊的行动中更具主动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大学生作弊的动因,提出了各种应对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的对策,普遍认为高校应从以下方面来使学生不想作弊、不用作弊、不能作弊、不敢作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善考试体制,完善评价体系;加大监察力度,加强监考培训;规范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4]。上述对策建议的落实都会使得考试作弊问题得到改善,但大多涉及相关各方的思想问题,更具长远意义,很难“立竿见影”。加强诚信教育只是预防作弊的辅助手段,不可能杜绝作弊,而且当作弊带来的收益大于其风险时,诚信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通过提高惩罚力度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无数实践已经证明,无论处罚多么严厉,带有侥幸心理的应试者大有人在[5]。改革考试方式涉及教学改革的推进,更是战略工程。所以,从课程考试学生利用偷看、夹带、传递等传统作弊手段的特点来看,加强监考能使问题得到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改观。但从制度层面来看,严密的组织工作让试图作弊者无机可乘才是解决作弊问题的关键,就这一点而言,入职考试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与课程考试相比,大学生入职考试的组织更为严密,这体现在试题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号生成的随机性、座位编排的技术性、监考培训的重视性、防弊技术的先进性、阅卷及成绩登录的保密性等。尽管这些入职考试在考前、考中、考后等环节的组织更严密,但各种电台、网站频繁曝光的“高科技”作弊器材见证了这些作弊手段的隐蔽性、智能性、协同性,这些现代化作弊手段使用范围广、影响大,甚至可以异地操控,其危害不容忽视。其中最常见的是考场内外的协同。考场内外协同作弊是一种组织结构复杂的作弊形式,它由三个环节组成,即试题获取、答题和传送答案,试题从考场内到考场外、答案从考场外到考场内的传送过程主要是使用经过高科技包装的橡皮、圆珠笔、眼镜、钱包、隐形耳机等作弊器材通过无线微波视频、音频来实现。这种作弊手段的隐蔽性往往使监考人员很难发现,所以,实践中主要通过使用屏蔽器拦截、干扰作弊信号的传递。屏蔽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屏蔽技术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防止了现代化作弊手段危害性的蔓延,但随着作弊技术和作弊工具的日益先进,我们的防弊技术需要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 刘朝亚,王润孝,支希哲.以优化课程考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2] 安玉发,郑培爱,卢兆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 张玉虎,卢旺.大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及应对策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

[4] 裴丹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

[5] 游兰菊.考试及成绩管理过程中的防协同作弊技术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作者简介】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作弊 诚信 德育教育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它是文化传统的积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品德认知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他们由于自身还不够成熟,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和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他们社会认知的辩证性和批判性往往带有消极的色彩,容易陷入极端。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普遍体现出较好的意志品质和果断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较为欠缺的自控力和坚持性。特别是在一些情境的诱惑下,大学生群体中思想道德模式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他们中不少人自控力不强,考试作弊便是其中表现之一。影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缺失,社会道德评价失范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是关系到其道德修养、个人信用的大问题,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由于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层出不穷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大学生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他们不再把作弊这种行为当成严重的问题,而是把它当成是在学习和行为方式上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种心理和行为造成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和道德的堕落,造成了诚实、正直等人际通行的基本价值的毁灭。据《首都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调查与分析》资料显示,大学生对违纪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旷课、迟到等现象比较严重,也恰恰是在这些问题上,一半以上的人对这些现象抱着理解和无所谓的态度。

考试作弊其实就是一个“诚信”问题。为什么要作弊?要取得好成绩,取得自己能力达不到的成绩。每个人在作弊的时候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是弄虚作假,可没有人在乎,这就是对“诚信”的淡漠。在大学校园里,作弊者最初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动力,随着对学习兴趣的衰退甚至失望,逐渐演变成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以作弊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归因不合理,挑战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考试作弊,即使作弊者本人获得了不应有的利益,也侵害了参与同一考试者群体的实际利益。因此,考试作弊从性质上看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成绩差的同学作弊是为了及格;成绩好的同学作弊是为了拿高分从而拿到奖学金。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故意用作弊的方式来反抗陈旧的教材和僵化的考试制度,挑战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他们“企图用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去影响社会,以显示他们不容忽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存在”,这其实是一种病态型的社会人格。应试教育不一定合理,考试也不一定能够准确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以此作为作弊的理由,或破坏考试制度或以作弊的方式对抗考试则完全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

大部分作弊的大学生都能意识到作弊行为的可耻,但由于心里感觉不公平,抱着侥幸心理,有了这种想跳出约束的行为。这其实体现出来的就是他们知与行的不统一、不协调。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个守规矩的乖孩子,总希望能够叛逆一回,不守规矩一回,有一种猎奇心理。有的作弊者以作弊得逞为荣,以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为本领,甚至有的同学还为自己通过作弊取得的成绩得到教师的表扬而沾沾自喜。在这种氛围里,那些意志薄弱的同学抵挡不住因作弊成功所产生的诱惑,就往往改变初衷而纷纷仿效。还有的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平时学习一般,考试成绩因作弊而跃居前茅,就归因为考试成绩好的人都是因为作弊手段高明。在这种归因的作用下,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就多了起来。

三、德育教育缺乏吸引力,考试观念和方式不够科学

学校的德育教育有时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忽视了人文文化的价值,而没有把如何培育做人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放在突出的位置,教育的方式方法还不够新颖和具有吸引力,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思想脉搏不相契合,加之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力的、持之以恒的保障措施;教育的内容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容易流于空洞和陈旧;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特点,大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距离”。

除了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外,大学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观念也同样存在着弊端。首先,在教材建设方面,部分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相距甚远等;第二,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对大学生们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所学的知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否真的有用,大学生们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却没做更多的考虑;第三,在考试观念和方式方法方面,大学教育中有的知识除了考试以外,基本派不上用场,与实际脱节。我们现在的不少闭卷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过大。学生们经常被困在一些教学情境中,学着死板的步骤、僵化的思想和陈旧的知识。学生处在一种被动地位。框在每个学生四周的是一张无形的网,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试方法和监考力度,这些因素刺激了一些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也使得他们觉得作弊算不上什么错误。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学的氛围,给学生以较大的心理压力。分数高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保持其优势,为了获取高额的奖学金而不惜冒险,选择了作弊这种看似便捷的途径;分数低的学生为了改变不利处境,为免受同学嘲笑、教师批评和家长斥责,更想通过作弊来弥补,应付了事。

四、急功近利的心理,社会浮躁心态的渗入

当整个社会处于道德转型和价值转型期,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都处于紊乱状态,导致人们道德选择更加多元化。新旧道德观念相互冲突、相互交替,道德文化和道德规范出现了失调,社会秩序时不时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受到双重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不论哪一种标准都有其合理性,这就使得道德评价失控。这种失控反过来又使得大学生的知行不统一,他们虽然知道作弊是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作弊行为。在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下,象牙塔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深深地打上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烙印。伴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大学的德育教育没能进一步地抓住青年大学生的心,随着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开始混淆,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德育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非道德间的巨大落差,往往使大学德育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长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对德育教育的排斥和抵触,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从而在大学生身上出现了社会道德危机——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非道德主义泛滥、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和德育教育扭曲变形。在这些道德危机表现上,道德评价失范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它牵涉到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及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和崇高性的理解和判断。

考试作弊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由此产生的国家利益淡化、消极涣散、拜金主义、甚至腐败堕落等道德嬗变也不可避免地折射到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队伍中来”(张孝宜,2000)。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7

【论文摘 要】采用半开卷考试方法,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测定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考试方法有笔试、口试、听力和实践等。其中,笔试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它分为开卷和闭卷两种方式。开卷考试,即允许考生携带任何书籍和资料,而闭卷考试则不允许考生携带任何书籍和资料。笔者要探讨的是介于开卷和闭卷两者之间的考试方法,在这里称它为半开卷考试法。

一、半开卷考试方法

半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学生携带自己准备的复习内容(每人限A4纸一张)进入考场,在考试中可以参看本张纸的内容,但不许使用其他同学准备的内容。为了促进课程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采用的半开卷式考试的做法是:学生可将自己认为本学期所学该课程内容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抄写在“专用纸”上,纸张两面均可使用(内容不限)。每位学生的“专用纸”上所写的内容必须是本人手抄体,考试时“专用纸”上所写内容若是复印、复写和打印的则视为舞弊处理。考试时学生不得相互传递、借用“专用纸”,否则视为舞弊处理。考试结束后“专用纸”随试卷一起上交,否则视为作弊处理。

二、半开卷考试方法的优点

(一)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不科学的、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展半开卷考试符合高职考试改革的需要。

(二)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每个学期末学生都要完成几门课程的考试,学生的负担较重。如果在考试中允许学生将一些认为较难的内容和难记忆的内容,包括一些概念、定理和公式等浓缩于一张A4“专用纸”上,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在采用半开卷考试班级的学生,由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或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加强记忆,这样不仅没有降低教学质量,而且学生在上课时更注意听讲,注意教师讲课的重点和增加的新内容,并注意听课记笔记。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期末考试时复习,学生学习比较轻松。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和整理的能力

在考试中允许学生携带一张A4“专用纸”的有关资料,所能容纳的内容是有限的。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将认为可能考试的所有内容都抄在一张A4纸上,无疑是不可能的。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认真地理解课本的内容和教师在讲课中加入的一些新知识,要认真地复习和记住绝大部分内容。最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将一些难以记住的重要概念、定理和公式等进行筛选、综合和整理,浓缩于一张A4“专用纸”上。这样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和整理的能力。

(四)有利于端正考纪考风

过去,学生在考试中时有作弊行为发生,虽然被抓时将受到学校的严肃处分,但少数学生还是心存侥幸心理,顶风违纪。这种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我们面对的学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依赖计算机的心理;二是高职学生的基础一般较差,要求这些学生去记忆一些计算公式、定理和概念确实有困难;三是考试方法有待改进。

近年来我校加快了教学改革力度,对上课、实验、实训的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在教学上实行教、学、做一体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对必要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是为了进一步的高层次理论研究,而是因为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形成在一定理论知识支持下的技术应用能力。改革考试方法,采用半开卷考试方法,就是顺应高职院校目前的改革要求。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采用半开卷考试方法有利于减少学生作弊行为。据调查,学生准备在“专用纸”上的这些内容,可利用率并不高,大致在30%左右,但学生考试时紧张程度降低,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对端正考风有帮助。

(五)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采用半开卷考试方法,因为允许学生携带一定的资料,因此老师出题范围可适当加宽,难度适当提高,题量也可适当加大。同时,为了适应半开卷考试的形式,教师在命题中应当大大减少那些针对死记硬背而出的题目,代之以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应用题。这将对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命题科学化应纳入日常教学研究的内容中。采用半开卷考试方法,要求教师要有实际工程的经验,有完成工程项目的实际能力,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按照完成工程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在完成实际工程项目任务中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采用半开卷考试方法的实践中,时刻要注意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试题中,大部分内容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工程的计算能力、绘图能力。考核题目主要来源于生产实际,考核学生对完成工程项目任务所采用的方法、实施步骤、技术要求。这样,不仅考核了学生对必要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核了学生是否具有完成工程项目任务的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三、半开卷考试方法的实践

近年来笔者在各班的考试中用了上述的半开卷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半开卷法毕竟不同于人们熟知的常用的闭卷法和开卷法,因此,在课程开始时就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这种考试方法的具体做法和特点。在这些试验的班级中,学生非常注意课堂的听讲和笔记。因为教师在讲课中点出了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内容,在板书上有重要的概念、定理和重要的例子。另外,教师还在课堂上加入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如果学生没有认真注意听讲和做笔记,期末复习时就无从下手,很难把握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认真听讲和通过思考选择笔记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来临前,学生并不懂得怎样去复习,后来教师教给他们选择、综合和整理的方法,学生就能独立地将所有的概念、定理、公式和重要的内容、例题等抄写出来。开始时,有的学生抄了5、6页之多,然后,他们再去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最后将一些记不住的重要内容缩写在一张A4纸上。有的学生到最后连一张A4纸都没有写满,因为有相当多的内容在复习、综合和整理中已经掌握了。从我校2009级水建1班的期考结果来看,8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为15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0%,不及格的学生人数为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及格率为88%,这个结果是正常的,说明这种半开卷的考试方法能够正确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考试方法。

四、选择半开卷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意出好试题

与闭卷法和开卷法相比较而言,半开卷法在出题方面应注意:题型要多、覆盖面要广、每类题型的题目要多、题目要小和每个题目的分数要少。期考试题包括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计算题和综合应用题等7种题型。其中填空题有20个,判断题有10个,选择题有10个,简答题2个,名词解释4个,计算题和综合应用题有9个。同时在出题中要注意考虑试题具有适当的难度以及试题的有效度和可信度,全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应具有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计算能力、绘图能力及操作能力。

(二)学生要注意考前的复习和独立整理资料

半开卷法允许学生携带A4纸的有关资料,所能容纳的信息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考前注意认真地进行全面的复习,理解和记忆绝大部分的内容,经过独立思考后选择、综合和整理资料,在考试中不要过分地依赖这张资料。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地进行全面的复习和整理资料,但也发现少数学生集体进行讨论,确定各章在试题中可能出现的题目,综合整理出一张较统一的资料,人手一份。有的学生甚至拿别人整理的资料复印一份作为自己的资料,有的学习差的学生看见学习好的学生整理什么内容,自己也整理什么内容,缺乏独立思考,这样无疑是不利于学习的,要取得好的成绩也是不可能的。

半开卷考试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之一,特别是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这种考试制度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对水利工程测量课程考试的实践,证明半开卷法是一种可行的和有效的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半开卷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整理的能力以及记忆力,减少了考生在考场中考试作弊的行为,同时学生还避免了闭卷法的完全死记硬背的作法,减轻了压力和负担。半开卷法有利有弊,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使这种方法能够全面、合理和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祝远姣,王琳琳,陈小鹏等.半开卷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7(5)

[2]祁强,张广溢.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考试看半开卷考试方法的利与弊[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

[3]缪加玉.结构动力计算的半开卷考试[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3(4)

新高考改革的利与弊篇8

大学生作为社会知识阶层的储备力量,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一向是高素质的代名词。然而大学校园内普遍存在的考试作弊行为似乎与这一字眼大相背离,也形成了对“素质教育”的极大讽刺,当代大学生的这种诚信缺失现象也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其产生并日益扩散背后的原因何在,以及面对这一重大问题应作何对策似乎也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

就四六级考试而言,便有许多可考究之处。大学四六级考试本是考查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全国性英语测试,其重要性严肃性不言而喻,虽然有考试便无可避免会有作弊,但是四六级考试作弊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个别性作弊而流向普遍化了。在作弊形式上,最初只是夹带、剽窃、递纸条等,后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各种全新的高科技作弊手段便开始风行,相伴产生的还有一些以英语四六级辅导冲刺等培训机构为名的所谓考试作弊团队。这种形式在新闻上多有报道,作为大学生,留心身边便能够发现,比如四六级考试前总有人扎堆讨论或者拿手机记录传抄所谓的“考前答案”,考场上也时常能够见到有人做题神速,一副胸有成竹,考试开始答题卡便迅速涂满,之后嚣张的睡上一觉,大摇大摆交卷走人。凡此种种,都是大学生们爲应付考试而琢磨出来的奇异伎俩。考试竟然能衍生出来依附于它的以贩卖答案作为盈利手段的商业活动,且因之产生了“”这一新的行当,足可见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现状。

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何在?如果说是源自于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那么是不为过的。但是有不能完全归咎于大学生,这其中更有着一些深层次原因,起码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如此恶劣也有其外在因素的。

就四六级考试而言,国家第一次英语四级考试是在1987年9月,正是高考恢复第十个年头,当时参加考试的有10万人左右,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逐渐走上国际化,英语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开始广泛运用。又加之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愈演愈烈,毕业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大,英语四六级既是大学生走出校门的一大门槛,同时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时的一大砝码。总体而言,英语四六级考试人数一路飙升,而今全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一些高校有不允许学生大一参加四六级考试,使得通过率由此而下降不少。同时高校又将四六级成绩与成绩评估和奖学金甚至毕业证挂钩,这就逼得一些想拿证书却无力应付四六级的学生铤而走险,考试作弊也渐渐由被逼无奈转而成为习以为常。

从考试制度来看,考试方式较为单一,未能有所侧重有所区分,使得学生为应付考试而疲于奔命,更遑论自身个性发展。而且收到的效果往往也是拿到证书后就万事大吉,安心束之高阁。这样便会出现很多大一大二考了英语四六级,大三大四便扔掉了不再去翻看一点的情况。

从作为当事人的当代大学生来讲,这种种作弊行为无疑是诚信意识缺乏的表现,这一类的大学生顶多也只是能够算的上是有才无德的高材生,面对考试舞弊非但不以之为羞,反而奔走相告趋之若鹜,这种道德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代教育缺陷带来的不良后果。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得高校学子不识诚信,不念道德修养,成为一个个畸形人才。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因而解决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也显得极其迫切。应该综合多种手段,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行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型知识分子。

首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注重道德修养,无论是选拔人才或是交友择邻,道德素养都会是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考据标准。而诚信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也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称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讲到“诚,信也。”,又“信,诚也。”二者互训互解,同义等值,都是讲要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可见在先哲们看来,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标准。先哲们将这些道理已经讲得如此透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美德的责任来,学习古代哲人们的践行诚信之道。蔡元培先生说过:“诚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为人所欺。”《礼记·大学》中也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考试作弊其实就是一种自欺的表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应该自觉自律,把诚信的美德展现出来,净化校园环境,主动拒绝各种形式的作弊行为和一切不诚信行为。

其次,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一改以往的以纯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我国教育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应试教育下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忽视,这就给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埋下了祸根。因而想要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就需要从教育改革入手。改变以往的片面注重纯知识,忽视人文道德教育的落后教育体制,无论是具体的科技知识还是人文道德教育都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课程,高校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要“育人”,二者不可偏废。

另外,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凸显了诚信的重要性。考察社会对大学生的种种期望,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为其中首要的一条。大学生走进社会,面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除了靠自己的个人技能做事以外,还要有诚实信用的做人守则。身为大学生,一技之长是为“做事”,但社会生活中种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要靠“做人”。真正进入事业单位以后,之前的那些假证书假文凭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为人实诚、踏实能干才能赢得领导的青睐,同事的好评。试想,一个事实偷懒耍滑,遇事只讲自己,不顾及他人的人如何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对同事以诚相待的人又如何能够在企业中立足。

上一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 下一篇:节约粮食的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