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课上教师应讲什么

时间:2022-10-27 08:00:38

自主学习课上教师应讲什么

前一段上过一节公开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多环节都交给学生来处理,一节课上的平平顺顺的,但总感觉还是缺点什么。回头反思,自我感觉缺少了语文课堂所特有的激情和教材挖掘的深度。该激情激荡的时候没有语言的感染,该精讲的地方没有讲出深度,忽视了教师讲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讲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不是代替和包办。有人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文本就像一个苹果,传统课堂上老师会分析这苹果如何香甜,如何好吃,什么成分,分析完课也就学完了。而现在的课堂老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这只苹果的兴趣 ,至于苹果什么味道,怎么好吃,让学生亲自品尝品尝即可。从自己失败的教学经历中,我感觉,课堂上激起学生兴趣的讲还是不可或缺的 ,特别是富有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堂。那么,在追求高效的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该讲些什么呢?

渲染氛围,激发兴趣的讲不可少。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教师首先要巧用导语和悬念,创设有情有境,感性诗意的课堂。巧妙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的完美进行打下基础。教师要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饱满愉快的心境感染学生,往往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如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这样导入“《三国演义》中写道,赤壁之战的前夜,曹操召集文官武将在大船上宴会,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一首诗,诵毕,一位大臣说:‘诗词有些不吉利’。曹操一听,大怒,拔剑而起,这位跟随多年的大臣便一命呜呼。同学们,想知道这是那首诗吗?哪些诗句不利”?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全神贯注于课文中。

精心设计悬念也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巧设悬念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心理和强烈的想念,使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古文论中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做到“文似看山不喜平”,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课堂气氛跌宕起伏,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乐学不厌。在教《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就在核心之处设置悬念。“凡是读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鄙薄的‘苦人儿’的形象的。人们看了悲剧往往流出同情的眼泪,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怎么样的悲剧呢?”全班学生凝视着老师,回味着老师的一句句话,他们觉得惊异,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每一个学生都轻轻地读起《孔乙己》这篇课文,讨论孔乙己人物形象,大家不停地争论,为什么读《孔乙己》是在心痛?而且是刺痛?孔乙己的艺术形象是怎样的,有何意义?教室里每个学生都在寻找答案。这时候老师的语言讲解就显得字字千金,掷地有声,引领学生直入课文的主题,很有分量,很有价值。这样的讲解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必要的背景资料讲解开阔视野,令人深思回味。在上《诗经》两首时,如果只是疏通诗句意思,读读背背,学生不感兴趣,课堂也死气沉沉。但在学习时适当的补充背景资料,风雅颂,赋比兴,娓娓道来,有详有略,既能让学生了解《诗经》的源流,又能掌握重点篇章《关雎》《蒹葭》的主要艺术特色,学生还上的轻轻松松,趣味盎然。有时,背景材料还会让学生有恍然大悟,若有所思,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文时,在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告诉大家:“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仅用了20分钟。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乡愁》,使人们认识了他,也看到了他对祖国母亲的恋恋情深。后来有记者问为何仅用20分钟创作,诗人的回答是:‘虽然只用20分钟写出来,这种感情却在我心中酝酿了20年。’”这样的语言告白,不光让学生对诗歌的高度的艺术特色有所领悟,更让学生对诗人深深的家国之思心生敬意,更好地理解了诗歌主题。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当讲时要惜字如金,不要让自己的夸夸其谈掩盖学生思维的光芒。当讲时则要讲深,讲透,讲新,一言一语有跌宕回环之妙,一问一答有柳暗花明之巧。让学生在老师语言的引领下,趣味盎然地感受、品味、体验语文之魅力!

上一篇:让语文学习真正走进生活 下一篇:文学经典与中学生写作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