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时间:2022-10-27 01:44:28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摘 要:创意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并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国谋求新发展的主要选择。文章在简要概括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总结,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意人才培育和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35 -03

一、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伴随而至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前景一片光明,在其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人一筹,就需要考量包括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和以文化、意识形态等展现出来的软实力的综合体――综合实力。在以知识作为主导的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的新型表现形式的文化、创意及其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地位日益凸显。文化是民族之魂,创意是发展之力,“文化”与“创意”的有机融合产生了一种新兴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

在全球范围内,一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优秀文化资源、创意阶层的智慧和高科技的创新推动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意设计和巨大的就业潜力。 “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2001)提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制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提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这是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战略目标,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对我国重点城市和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相关各方面有益因子,加强全方位的扶持和支撑力度,力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念

Atkinson & Court(1998)指出,美国的新经济,实质上是以知识和创意为主的经济,创意经济是新经济的动力,而新经济本质上就是知识经济。开放的美国人大胆的提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口号。除此之外,日本提出的文化立国战略,韩国在2001年为了振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性国家。中国学者厉无畏在《创意产业导论》中对创意产业的界定是:重点强调创新和创意,把有创意和创新作为核心要素驱动的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注重创意的产业化。金元浦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需求,科技支撑,新媒体主导下,把文化、艺术和经济全面结合组建的新型产业集群,更加突出文化精神的力量和创意产业的文化基因。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把文化、创意的理念,个人的智慧和科技与艺术手段的结合,创造出蕴含着文化和艺术气息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具有创意设计理念的产品本身不仅仅是包含其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而更加注重的是产品所衍生出来的观念价值―高附加值。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下,技术的迅速传播致使产品趋于同质化,于是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所带来的,如品味、情趣、感觉、风格等容易产生心灵共鸣与认同的高附加价值。

第二,鲜明的知识产权性。创意产业比传统产业对知识产权具有更高的依赖程度。从创意的构思、生成、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知识产权从产权萌芽、产权生成、产权分解到产权分配,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知识产权是同步实现的。

第三,产业关联度高。文化创意产业几乎囊括了传统行业中的价值链高端部分,创意活动可以和许多的产业联系起来,像广告创意、手工产品的制作与设计、艺术品设计与制作、建筑设计等等。“哈利波特”的成功模式正是从小说出版、电影制作、玩具、卡通读物、游戏、纪念品等一系列产业链条的无缝结合。

第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创意产品的观念价值往往高于其使用价值,在不同的产业环境背景下,消费者对创意产品的艺术、文化价值追求的风格迥异。因此,即便是已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创意之作,如果不符合消费者自我的欣赏风格,则同样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因素还是存在的。

三、中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西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态

谈到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首当其冲要提到英国的创意产业,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保持英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首相布莱尔的带领下英国最先提出了包括广告、设计、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时装设计、软件等共13个行业的“创意经济”范畴。

美国的迪斯尼动漫设计、硅谷的高新产业、好莱坞的电影创作等都是与创意产业紧密相关,美国人喜欢把文化产业称为“版权产业”。据《2011年美国版权产业报告》提供的数据,从2007―2010年间,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从2007年的9043.4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9318.2亿美元,除了核心版权产业之外的其他版权产业的增加额从6793亿美元增加到6950.4亿美元。

基于政府对文化创新战略的共识,韩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显现,“韩流”浪潮的风起云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丰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类型,强化了“内容产业”的创新支持系统。韩国文化产业就像一股活水,激活了整体经济,随着韩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崛起,注重创意设计的创新文化理念渗透到各个行业。

日本、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各国所拥有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全球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竞相通过创意产业来提升生产总值和开发就业潜力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开始进入发展的轨道。起初,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诞生在像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并且大多出现在城郊废旧的工业厂房里,这里低廉的房租,宽敞的空间吸引着充满个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到来,打造出富有创意、激情的创作基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在国内的一些中心城市相继出现创意产业园区。

从2005年起,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北京市已经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举措。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科研、人才、市场、信息、文化的独特优势,创意产业每年都创造出可观的产值增加额。可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产业资金短缺,融资难,市场准入限制多,结构性、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虚化等等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集聚全方位资源优势促进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上海来说,充足的空间、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及多样化的人才资源,是上海75家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上海旧城空间优化为创意产业提供了空间支持,海派文化积淀的深厚性提供了文化支撑,移民城市人才的多样性提供了人才资源,这些因素构成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潜在优势。另一方面,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和渗透力度还比较有限,还未能形成规模化的产业。

上述可以得知,在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只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初现成效,相对于国外的英国、美国来讲,国内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程度低,地区不均衡,东中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好,西部地区基本没有大幅发展起来。像、青海、云南这些偏远地区的文化底蕴丰富,带有当地民族色彩的文化基调多种多样,但是拘于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缺乏大量资本的支持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和推广。

四、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客观上讲,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的确有不小的差距,有学者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落后于国外一二十年。在动漫、电影等贴近民生且附加值较高的领域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现实情况,应该把差距作为上升的潜质力量,学习国外的优秀发展模式,洋为中用,活学活用,并且依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地方区位优势,发掘文化创新因子,综合利用全方位的优越条件,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文化强国梦。为了实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梳理和整合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希望这些对策可以帮助和指导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有序发展。

(一)通过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知识产权问题几乎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随着数字化、电子出版、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大大推动了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有助于激发创作者创新的热情和鼓励文化创意产业有效竞争。首先,加快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完善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查询和服务建设,创造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国际知识产权环境。其次,提高企事业单位与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知识产权知识讲座与培训,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再次,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有效维护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经营秩序,保护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经验并与本国文化优势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最早是在英国提出来的,英国政府最先投入强大力度支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推进带来了很多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同样的,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欧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实力雄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可以让我们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借鉴他们的优秀经验,洋为中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本土的文化优势,活学活用,扬长避短,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培育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成为盈利性产业

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看来文化创意产业是可以盈利的。要实现盈利,就需要在做好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措施的同时,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营。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应走产业化和市场化道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实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创意经过生产、运作、流通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满足人们的需求的过程中创造了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文化资源、创意群w、资本、企业等要素可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模式,实现产业链条对接,提升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集群的崛起是创意产业发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是创意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的集聚效应,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创新科技园区的各项资源优势。北京中关村是依托海淀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通过建设创意产业园区,让艺术与社区发展更紧密结合,成为高新技术增长区,成为拉动地区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创意产业集群或创意产业园区要在借鉴已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要特别重视对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培育。可以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孕育期,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品牌战略规划,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品牌支撑体系,为集群品牌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包括: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设置品牌管理机构、建设科研平台和吸引人才、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拓宽品牌融资渠道、营造特色文化环境和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发展等。在成长期,政府参与监督进行品牌推广与维护工作,政府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建立,提高行业协会参与集群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应明确行业协会与政府的职责关系,以行业的管理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在成熟期,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品牌形象,增加品牌价值,具体的侧脸包括: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构建集群创新网络体系、制定品牌国际化战略和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四)重视创意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是推进产业成长壮大的动力源泉,是决定产业持久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针对我国创意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用人方应在纳才、育才、用才,留才方面实施更加人性化的举措。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人才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在创意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文化创意企业要积极猎取各类专业人才,同时应加大对人才的培育和发展的投资,做到“人尽其才,才为所用”。另外,由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程度高,创意人才层次多种多样,国内的文化创意企业可以通过搭建国内国际文化创意人才、文化成果的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人才交流、碰撞的平台,培育更多兼具文化内涵、创意思维与产业运作模式的复合型人才。

(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市场的同时,尽力拓展国际市场

政府要在法律、产业体制框架、投融资、税收、出口政策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给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支持,使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不仅能占领国内市场,还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出去。“走出去”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战略,如最有前景的动画产业等。中国庞大的动画产量急需渠道消化,在国内电视发行渠道已大致固定的情况下,海外发行是一个新的渠道。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仅可以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强中国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国际环境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国际化是检验中国文化产业实力最好的试金石。在与国际化对手的竞争过程中,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只有“走出去”,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彰显出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海外发行对中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品牌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 How k in s,J.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 Allen Lane/Penguin Press,2001.

[2] 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洁梅.基于产业集群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5] 张京成,王国华.创意城市蓝皮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 陈祝平,黄艳麟.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6,(04):46-53.

作者简介:

李雨函,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上一篇:苏州中小型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