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2-10-27 09:40:42

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依据政府自身和社会公众两大主体的角度探究其影响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需要从明确政府职责规范政府行为、改革权力监督机制,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社会传媒作用,强化社会监督建设等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密切社会公众和政府间的友好信任关系,从而达到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公众参与 监督

一、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提高了我国的民族尊严和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政府的公信力也在不断的得到提高,人们对于政府能力的认可在不断的加强。但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要求的不断变化,政府管理缺失中的许多负面也开始为社会公众所日益关注,主要表现有:

(一)政府公务员队伍素质不高、管理效率较低

当前我国政府公务人员的诸多执法行为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甚至还侵犯了公众的合法利益。首先,某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人员素质低下,执法的能力较差,反应速度较慢,且执法程序繁杂,时间跨度大,因此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及时的解决公众所关心的以下列问题,尤其是在公共性安全问题上,虽然进几年有所好转,但整体上依然存在反应能力低,组织协调能力和监督能力不足以满足及时性需求等缺陷。其次是服务态度恶劣,执法方式较为粗暴,消极应对群众的诉求,常常出现选择性执法、变相性执法的行为,其中尤其以基层性的小单位表现最为明显。

(二)决策科学稳定性较差、公众信任明显下降

当前这方面显现的也比较严重,决策行为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决策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比较欠缺。一方面公共政策的不稳定性、不连贯性较为明显,某些地方政府朝令夕改,政策随着领导班子的变化而变化,公众无法完全的相信和预测某一项具体政策的实施时效和力度,因而在对待政府政策时往往消极应对甚至是不予理睬。另一方面政府决策的过程又具有很大的神秘性,缺乏民主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某些事关民生性工程上,公众参与或了解度较低,再加上,最近几年来的社会公众事件的负面影响力度比较大,舆论传播比较广,而政府又没有及时的披露出相关的信息,应变不够,且忽视整体公关和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因此出现了政府的公信力不断弱化的趋势,互联网对此的表现尤为明显,其正不断的冲击着由国力发展而树立起来的政府形象。

(三)信息透明度不强、权力腐败现象较普遍

信息的透明度是政府公正程度的一个缩影,高效透明的权力运作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众信服度。然而当前政府的信息公开建设却明显滞后,集中表现为信息公开方式的制度性以及内容的有效性较差,许多地方政府在遇到涉及面较大的公众性问题时,首先想到围堵和隐瞒消息,要么就是走个形式,公布的数据技术抽象性强,较为模糊和笼统,对和公众事情本身无实质性意义,甚至还有的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因而增加了公众对于事实真相和政府言行的怀疑与猜忌。近年来屡屡曝光的重大腐败案件更是令人瞠目,由此看出腐败已经呈现出大众化,普遍化的趋势,并正逐步向国家权力高层渗透,如何正确对待和改变,将成为制约我们接下来继续深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公信力对政府的合法性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而现实的政府公信力又存在的诸多的缺陷,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就必须要及时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问题的背后原因进行分析:

(一)政府执政自身行为的缺失

当前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政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执法的公正性与科学民主性欠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公民权利主体意识的觉醒,群众的利益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政府在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期望值不断的升高,对服务型政府的需求更加突出。尤其是有点基层政府表现的更加明显,经常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等现象,名义上为公众服务,实质上是借以提高所谓的“政绩”,盲目投资,缺乏管束,从而侵犯公民权力,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因而与社会公众之间产生矛盾,当这种矛盾长期积累而得不到解决时,就会增加公众对政府的抵触和排斥,从而降低政府公信力。

(二)缺乏公正公开的民主监督

我国许多的政府行为都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具体行政行为更是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究其原因,由于政府自身缺乏有效的权力间的相互制衡,“我国传统的监督类型以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督为主,平行制约和自下而上的监督明显薄弱,致使权力长期在指向单一的状态下运行”。如我国当前司法机关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对行政机关的依赖性,因而司法权和司法机关受干涉性较大,无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从而削弱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削弱了其对行政权的制约力度。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和解释的相对滞后。虽然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力的保障了政治生活的法制化和有序化,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当前形式对法治建设的全部要求。

(三)社会监督力度薄弱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一方面源于政府自身在具体事件中的行为缺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认识的偏差和传媒的误解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必须公正的加以分析,公众知识积累的不足,认识的偏差,由于我们社会政治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普及力度的不够,致使许多公众无法科学和理性的分析问题。社会传媒报道独立性和科学性缺乏,首先是社会传媒的独立性较差,集中表现在“报喜不报忧”,且具体报道中往往“同一个声音”,只知道对政府成绩的夸奖,对错误只进行少量的带过,且主观色彩较为明显而对事情客观性描述较差,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其次是报道内容的科学性不足,有的媒体常常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报道,其内容往往因缺乏合法、合实的模糊性和主观臆断性而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于事情本身和政府反映的误解和排斥,并由此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

针对于上述几个主要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当前应从一下几方面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

(一)明确政府职责,规范政府行为

政府必须积极明确自身的权限,转变职能模式,既要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涉,扩大市场运营和社会生活主体在法律下的自主性,建设权力有限、职能有为的服务型政府,才能从根本上取得人们群众的高公信力。为此,我们首先要通过不断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教化来提高公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履行职责,从而为公众办实事、谋实利,同时以谦虚的态度面对公众的监督和问责,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其次积极反腐倡廉,既要在法律上明确制裁,严厉打击,又要通过公开公正的制度设立来提前预防,更重要的是增强党政人员内心的抵腐、反腐意识,从而保障政府的纯洁度和高度的公信力。

(二)改革权力监督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针对当前制度设计的不足,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完善力度,提高对于政府公权力的合理限制,所以首先要加大对于政府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强权力间的相互制约与协调、分工与合作,还应该规范行政权力内部的监督,尤其是横向部门之间的监督和纵向直属机关之间的监督的协调,同时提高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有效性和范围与途径的合法与多样性,从而避免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和任意扩展性,提高政府执法的规范性和公信力。必须强调依法行政,强调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建设,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塑造政府公正公平的形象和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减少违法违纪现在的发生。

(三)规范社会传媒作用,强化社会监督建设

鉴于现今社会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具体影响作用,必须要重视对传媒行业的规范和引导,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高传媒报道的独立自主性,增强其对于民意和民智的反映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力度,提供除政府自身和法律之外来自第三方力量的监督,既有利于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建设,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又有利于政府及时了解群众需求,调整自己的政策来提高政府的绩效和权威,从而从根本上巩固政权和促进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2]李卉.政府公信力:内涵、弱化与提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3]周耀宏.新媒体视阈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03).

[4]王庆林;黄钧琢.政府公信力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报,2014(12).

[5]周书域.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路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3).

上一篇: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