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方法探析

时间:2022-06-22 09:15:30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方法探析

摘要:转型期,由于政治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到位,以及行政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信用形象。因此,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必须转变政府施政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职责;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等制度建设;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净化社会信用环境,树立政府信用形象,为社会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关键词:政府信用;信用管理;政务公开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49-02

一、影响政府信用的主要原因

(一)体制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是产生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的诱因。虽然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尤其是政府职能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的具体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干预方式、相应的责任等没有界定清楚。政府仍然管了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存在宏观管理“微观化”、“以批代管”的现象,特别是在本应由政府管理的的“焦点”、“热点”、“难点”等民生问题上还不到位,影响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归属感和满意度。另外,受传统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使政府机构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背离公共权力、公共利益,“暗箱操作”和利益行政,滥施管理权、审批权、罚款权等,致使政府机构信誉度降低,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监督制约机制的影响。奥斯特罗姆说:“没有监督,不可能有可信承诺,没有可信承诺,就没有提出新规则的理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我国在形式上对政府行政的监督比较健全,但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透明的行政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对日益扩张的政府行政职权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外部的行政监督方面,主要是权力监督制度不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在基层,权力机关的监督几乎流于形式;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淡化,最广泛的监督作用发挥不明显;在政府自身的监督方面,受官僚制组织体制影响,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监督严格,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监督形同虚设;同时,专门的行政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没有享有充分的监督权,而且独立程度不高,从而限制了其行政监督职能的行使,监督力度不大。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因素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旧体制弊端尚未消除,市场经济体制又在逐步形成,各方面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法制建设滞后、司法腐败以及法制领域失范使政府信用缺乏法律规制。一方面,我国法律不完善特别是行政领域立法的不足,使政府道德风险的现实化成为可能,为各种权钱交易、腐败之类的寻租活动留下了体制空间,为政府的某些失信行为留有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有些执法人员不能依法行政,按法定程序行政,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具体行政中的失信行为,这既践踏了法律、损害公众利益,又降低了政府信用度。第三,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不够完善。在对政府和对政府公务员失信的责任追究上,我国除了《国家赔偿法》以外,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责任(政治、法律、行政、舆论责任)追究和赔偿方面的法律制度。正因为如此,政府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少有顾忌,往往容易导致行政方式粗暴、违法行政、执法不公等现象。

二、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方法探析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优化政府的价值取向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必须转变行政理念,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治”和“官本位”的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不断优化政府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本位和民本位”的施政理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到政府决策、政策执行和各级干部具体行动中去,使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培育政府及公务员的信用观念,实践中通过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将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内化为政府及其公务员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不断净化政府的信用环境,营造信用为本、服务为民的良好风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准确定位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是压缩政府失信空间,提升政府信用形象、改善政府信用关系的基础。在政府目的方面,把“为人民谋福利”,即“为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众谋利”作为政府存在的基础;在政府职能方面,就是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公共领域,以服务为主要职能,减少对市场的直接介入和干预,不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政府行政过程方面,就是要实行透明行政,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在政府约束方面,就是要通过制度化、程序化的制约机制,即通过“法治”实现对政府权力的约束。

“服务是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这是建设诚信政务的应有之义。”当前,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就是要把政府职能准确地定位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建立服务型政府,在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等民生问题上下工夫、做文章,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营造“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

(三)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当前构建信用政府,就要营造政府信用的法治环境,构建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规范政府权力的运行方式,将政府行为纳入到法治轨道。加强我国政府信用立法。修改、完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在修改、完善与确立信用立法上,应贯彻守信获益,失信受损的基本精神,在行政法上确立诚实信用原则,并通过诚实信用原则衍生出一系列具体法律制度,以此来指导和约束政府行为,从而达到构建信用政府的目的。在立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各种具体制度,为政府信用活动提供可遵循、可操作、相对完整稳定的规范,为保障和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依法行政,在政府的组织、政府权力、政府的运行、政府行为和活动都要以法律为依据,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并明确相应的责任。只有建立健全政府信用法律体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形成权责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救济渠道畅通、问责监督有力的政府工作机制,才能提升政府信用形象,取信于民。

(四)加强政府工作的监督,完善政府失信行为约束和惩戒机制

政府的失信与权力的滥用有关,只有以权制权,建立相应的政府权力监督体系,才能监督和约束政府行为,防止政府权力滥用和失信行为发生。

进一步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加强权力机关对政府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坚决纠正各种损

害民众利益和失信于民的行政行为,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在行政内部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监督、审查体系,推行行政监察员派驻和任免模式,有效地制衡政府失信行为,体现监督、审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曝光、举报、投诉制度等,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形成舆论压力,减少政府失信行为;加强司法监督审查,推行适用诚信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强化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审查,同时将行政立法等抽象行政行为纳入监督审查范围,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确保政府行为在合理、合法范畴内进行。

进一步完善政府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和行政救济制度,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损失得救济的信用环境,挽回政府失信后果,提升政府信用形象。

(五)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政务公开是现代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各项规制,实现政务公开在内容、形式、程序上的法律化、制度化,给民众以知情权、监督权,保证政府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建立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机制。政府应将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内容、环节、方式、救济办法及法律责任等尽可能予以全面规制,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形成一个由多部法律、法规相互衔接配合、共同构成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从而使政府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制度,一种理念,渗透到政府行政运作之中,奠定政务公开、政府信息透明化的基础。推行电子政务、确立新闻发言人和会、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热线等制度;完善“政务大厅”或“政务超市”和部门“一站式服务”;建立重大决策预公开制度、听证制度、质询制度等,满足民众在涉及切身利益等事项上的知情权、建议权;畅通“政府热线”、“网上征集”、“新闻面对面”、“群众接待日”等渠道,并及时反馈及时回应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实现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六)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社会信用管理,净化政府信用环境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社会信用管理,是净化政府信用环境,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要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社会中的失信行为进行综合治理,严肃查处有损政府信用的违法乱纪行为,还民众于诚信,还社会于公正,使信用环境得到净化。加强社会中介信用机构培育和管理。在资质认证、制度建设、法律监督、资信档案、奖惩机制等方面培育和监管,清理和取缔资质不健全、信息虚假的中介机构,打造社会信用平台,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增强民众诚实守信的信心和积极性。政府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结合的有效途径,协调、组织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培养和弘扬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实信用传统美德,推进全社会法制观念和信用意识的提高。

上一篇: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定位 下一篇:高校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