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知易行难

时间:2022-10-27 04:24:31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知易行难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拟启动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将于年底正式出台。日益突出的收入分配不公,已经积淀了许多社会矛盾,构成了巨大的社会张力,有些矛盾甚至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实属情势所迫。

不过,这一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报道称:“在记者同专家及发改委系统官员的接触中,大家普遍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知易行难。”参与制定方案的专家、官员,对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操作和落实改革方案颇感为难。为此,有人甚至建议成立“全国收入分配改革领导小组”来推动此项改革。

相关专家、官员们的为难可以理解。但这些方案、建议却似有过于“直接”之嫌,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当前而言,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是一种严重的“综合症”,已渗透至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对这样的综合性问题,显然必须“辩证施治”,而不可“单独求解”。换言之,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或许不能太过直接地就分配谈分配,而应寻根溯源,从根本着手。

收入分配不公,从浅层次看是经济问题,是由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所酿成,但从深层次看,则主要是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其主要成因是权力运作不规范,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所以,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须从保障权利、规范权力入手。

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是收入分配不公发展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权利得不到保障,致使一部分人的收入长期在低位徘徊,譬如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已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在不少省市都存在着“最低工资标准”得不到落实,致使工资比“最低”还低的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当前的最大问题也许并不在于收入差距扩大本身,而在于许多低收入者失去了保障―甚至连大城市中收入不菲的白领也感到自己的生活是“易碎品”,深忧买不起一套房,看不起一场病。因此,当前的问题并不单单是收入水平的高低,而是低收入者的福利有无确实的社会保障。

权力失控,运作不规范,是促成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另一主要因素。首先,权力的不规范,导致一些垄断迟迟“反不了”。而制造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一大“罪魁祸首”就是某些垄断行业员工的畸高收入。这种状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改观,关键在于一些垄断集团在某种程度上掌控了公共政策。至于有些立法资源―“部门利益法制化”,早已不是一种稀奇的现象。所以,反垄断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政治问题、法律问题,而不仅是经济问题。

其次,权力运作不规范,也导致一些有剥夺之嫌的公共政策不断出笼,致使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近日,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撰文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这本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教育公平应该是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但从越来越多的人上不起大学乃至中学、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高考移民”现象越来越突出等现象看,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使不公平问题愈加严重之嫌。

再次,权力不规范,是导致“隐形收入”泛滥,从而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当前收入差距过大,有许多并非显性收入所造成,而是由于隐形的灰色收入过多。有报道称:“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国企领导的职务消费额一般是其工资的一二十倍。”“在很多国有企业,包括住房、汽车、通信、勤务人员乃至公务宴请、出国考察、旅游、体检、疗养、办公室装修等,均可纳入职务消费范畴。”―国有企业如此,许多权力机关又何尝不是如此?可以说,许多人之所以对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十分反感,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此。

要改革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分配不公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必须从保障权利和规范权力入手。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收入差距拉大或许是难以避免的,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收入分配可以追求合理,却难以追求平均。只要能够保障分配的相对合理,腐败受到惩治,垄断受到遏制,低收入者能够温饱,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子女接受得起教育,收入分配差距就不至于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上一篇:两极分化必须遏止 下一篇:“孟浩事件”的法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