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合同范文

时间:2023-03-02 06:56:29

收入合同

收入合同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收入准则;软件企业;合同收入;业务状况;会计处理

一直以来,收入都是企业经营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是企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不仅是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更是为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开展企业财务状况评估、经营效益判断、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甚至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日益加速的市场发展要求,现行收入准则中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因此需要对企业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在新收入准则背景下,对企业开展高质、高效收入准则分析十分关键,是满足市场规范的重要途径。

一、新旧收入准则差异比较

我国新收入准则与传统收入准则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在应用的时候保持了趋同,但是趋同并非等同,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

二、旧准则下软件企业的收入确认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旧准则下软件企业收入确认现状

由于软件企业产品的独特性,软件企业业务模式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旧准则之中缺乏明确且统一的商品属性规范,因而导致软件企业的收入性质界定不明晰,存在偏差。就企业经营中同一业务或者类似业务进行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所采用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企业将其纳入技术转让、也有些企业则将其列入销售服务,具体该怎么划分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给软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

(二)旧准则下软件企业计量确认现状

在软件企业经营中,与客户合作普遍是以软件开发或者系统集成为主的,这种合作方式所签订合同存在周期长的特点,甚至有些复杂软件往往需要数月乃至数年时间,因此在旧准则缺乏收入确认和计量统一的背景下,软件企业往往只能根据自身工作需要随意选择核算方法,造成无法对工作进度及时进行确认,给企业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另外,在旧会计准则中,软件企业在经营中需要满足销售收入确认条件以及价款分摊要求之后,方可开展销售收入确认,但是软件销售本身的特殊性造成销售价格区分难度极大,严重影响了计量准确性。

三、新收入准则对软件行业的具体指引

就新收入准则对软件企业的具体指引进行分析,主要包含了五个步骤,具体如图1所示。

(一)软件合同的成立与变更

合同这一概念主要用来表示市场上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易情况,在新收入准则中的合同是收入确认的重要基础。企业之间要想达成合作,就必须要签订合同,然后在确认收入。但是就软件企业的发展而言,由于本身行业的特殊性,通常都会出现订单超出预计金额的现象,在这个时候经常会出现优惠及折扣现象,根据新会计准则判断优惠是在原有合同基础上开展的还是新合同上的内容。另外,软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直接将双方的义务列入其中,分析协议价格与市场现行价格是否匹配,观察对方支付能力[2]。

(二)识别履约义务

在新收入准则的要求下,软件企业对整体经营规划的判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引起收入确认不确定问题。在合同成立之初,经常会涉及各种不同的义务,如何履行着这些义务成为软件企业合同成立之初需要重视的焦点。由于过去国际会计准则中仅提到交易实质相关内容,造成目前软件企业经常将收入确认原则应用在履约义务识别之中,在确定完工进度的时候将售后服务包含其中,造成企业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新收入准则之下,企业应该正确识别软件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并将交易价格分摊到合同中相应的履约义务之中,结合合同中关于商品与服务的单项履约义务进行分摊[3]。

(三)确定交易价格

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如果交易价格存在不同要素的现象,则需要根据不同要素进行标价和确认,此时软件企业应该考虑通过估值将交易价格分摊,且对签订合同中不同义务详细分类,按照义务比例将价格分摊,在义务履行完毕之后进行收入确认,确保了收入确认的时效性的同时,将软件产品安装、调试以及后续服务的履行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4]。可变对价与履约义务交易价格的确定。根据新收入准则的相关规定,自从合同开始之日算起,按照合同规定的单项履约义务承诺的商品价格比例,将整个交易价格分配至各个单项履约义务之中。另外,如果软件企业交易价格需要变更或者重新确认,则按照承诺商品价格单独售价比例进行多项或者一项履约义务分摊。如果软件交易价格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需要结合不同要素重新确认,则可以通过重新估算交易价格分摊的方式进行确认,按照新收入准则中给出的比例分摊到具体业务之中,并结合市场价格进行确认。此时,如果存在市场数据缺乏,可以利用市场评估、预计成本利润的方式进行交易价格确定。

(四)分摊交易价格

在软件企业交易价格分摊中,可采用单独售价相对比例进行分摊,根据确定每隔履约义务的价格进行单独确认,此时需要注意单独售价与确定价格不同,确定交易价格确定的是整个合同的价格,而此处的价格指的是单项履约义务的价格。按照软件企业合同规定的各项履约义务比例进行分摊。

(五)确认收入

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对软件行业的影响非常明显,无论是财务、业务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促使销售计量与确认发生了转变。与旧收入准则相比,新收入准则背景下软件企业商品销售风险大大降低,商品服务计价方式更加明确,在商品控制权发生转移之后即可直接进行收入确认。在新收入准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新时期,合同价格、市场价格等不同支付价格的衡量、计量名词不断涌现,同时给合同价格、市场价格的计量指明了新方向。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价格之间的差异性,使得软件销售不再是传统的收入确认模式,而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之后可以在不同阶段逐个进行收入确认。

四、结合软件行业新收入准则对合同收入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一)对收入初始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普遍都是以集成业务为主的,在业务开展之中不仅要为客户提供软件设计、开发以及运维服务等软件产品;还要负责相关硬件的采购、安装以及调试。这种集成业务本身存在复杂、烦琐的现象,因此在确认收入时应用单项履约义务十分必要。在具体收入确认的时候,首先对软件、硬件产品进行区分,判断合同义务属于单项履约义务还是整体履约义务,根据履约义务确认结果确认收入核算方式。在具体工作中,能够进行单项履约义务的采用单项履约义务成本确认、计量方式,不能区分的采用整体履约义务确认并利用整体核算计量。可见,在新收入准则背景下,软件企业收入初始确认与计量都需要以集成业务分类进行判断,明确其属于单项履约义务还是整体履约义务。

(二)对财务报表公开披露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的实施给软件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影响。在旧收入准则中,企业只需要按照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披露企业经营状况、销售金额即可。而在新收入准则中,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范围发生了变化,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内容也出现了改变,要求企业按照“合同观”规定进行财务报表披露。这种财务报表披露方式的应用意味着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管理及售后服务中都要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严格按照既定制度和规章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披露。这种财务报表公开披露方式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财务报表公开披露的范围,帮助外部投资人员及客户更加真实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但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披露的信息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提高,给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对交易金额确认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对合同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细分,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合同细分义务划分合同价款,也指出收入计量需按照义务履行情况分时间点确认。这种交易金额确认方法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软件企业收入确认时效性;另一方面保证了收入计量准确性。在软件合同交易金额确认中,由于涉及众多的售后服务,可将售后服务看作单独合同义务,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按照时间规定进行确认,这种交易金额确认方法可将售后服务支出费用列入费用类,保证了交易金额确认精确度。

(四)硬件安装调试完成之后收入计量

目前软件企业在硬件设备销售中主要包含两种模式,一种是纯销售模式,也就是只提供设备,不负责安装和调试;另外一种则是“销售+安装”调试。在新收入准则下,首先要考虑采用了何种模式以及软件是否为通用软件,如果是软件公司开发的,则在IPO等特定场合下,基于谨慎原则,在软件安装调试完成后一次性确认全部收入。

(五)“建设+运维”服务合同收入确认

在“建设+运维”服务项目中,目前普遍采用整体一次验收确认收入的方式,同时对后续可能发生的运维服务成本在整体确认收入时,做预计负债处理,即:借:主营业务成本,贷:预计负债。也就是将项目的建设完成和后续的运维服务作为一项履约义务,运维服务仅作为符合产品既定标准之内的义务。在此时合同收入确认的时候将运维服务单独作为一个履约义务,就算整个合同中没有单独报价也要进行合理拆分。如果运维服务构成单项履约义务的(这种可能性较大,因为运维不同于保证性质保),则应根据新收入准则的规定确定其单独售价,在此基础上参与合同总价的分配。在估计单独售价时,估计出运维服务期的单独售价后,依据运维服务的期限将售价均匀分摊至各个期间。若为上市或准上市公司可以按照季度去确认相关收入。

五、新收入准则对软件企业经营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合同规范管理

根据新收入准则有关规定,在合同管理中需要从与客户合约签订的收入分拆成为多个不同的类别,针对现金流量性质、时间、金额、服务流程以及市场相关的不确定因素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因此,软件企业在合同管理的时候需要将收入分开进行披露,针对资料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好各方面资料之间的关系,进而满足收入准则对企业信息披露的需要。

(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

在新收入准则下,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全面,此时信息系统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及时地进行更新。在新收入准则发行之后,以交易为基础的企业收入确认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实现了从交易观到合同观的转变。新收入准则不仅对上述内容做了描述,还对企业合同资产、合同负债等信息做特殊要求,为此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时候对软件合同的项目、参数做了修改并且重新进行设定,让企业财务系统与收入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达成一致,严格按照合同履约义务进行计量确认和利润分配,提高了强制披露信息比重,减少了收入确认风险。

(三)加强财会人员培训

软件企业在应用新收入准则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应对信息披露风险问题,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财务工作者具备扎实、精湛的财务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与岗位相匹配的业务能力。这是因为新收入准则下,软件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合同收入会计处理的同时需要做好业务合同分类。因此,为了避免财务人员因新收入准则不熟悉产生收入确认、计量风险,需要时刻关注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和变化,同时不断升级和优化自身财务专业知识。

结语

总之,软件企业本身业务集成性突出,在新收入准则下要想实现收入确认的良性发展,就需要重视企业收入确认基本原则,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将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新收入准则结合在一起,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情况,提升收入确认和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郭云.新收入准则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0(11):64–65.

[2]武宝贵.新收入准则对现代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0(7):24–26.

[3]姚雪英.新收入准则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2020(34):208–209.

[4]陈海艳.新收入准则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完善措施[J].财经界,2020(14):178–179.

收入合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固定造价合同 成本加成合同 完工百分比

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资产或者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数项资产而订立的合同。这里所讲的资产,是指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建筑物以及船舶、飞机、大型机械设备等。所建造的资产从其功能和最终用途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成后就可投入使用和单独发挥作用的单项工程,如房屋、桥梁、船舶等;另一类是在设计、技术、功能和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由数项资产构成的建设项目,只有这些资产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时,才能整体发挥效益。建造合同属于经济合同范畴,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材料采购合同和劳务合同,而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先有买主(即客户),后有标底(即资产)。建造资产的造价在签订合同时已经确定。第二,资产的建设期长,一般都要跨越一个会计年度,有的长达数年。第三,所建造的资产体积大,造价高。第四,建造合同一般为不可取消的合同。

一、建造合同的类型

建造合同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固定造价合同指按照固定的合同价或固定单价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例如,某建造承包商与一客户签订一项建造合同,为客户建造一座办公大楼,合同规定建造办公大楼的总造价为800万元。该项合同即是固定造价合同。成本加成合同,是指以合同允许或其他方式议定的成本为基础,加上该成本的一定比例或定额费用确定工程价款的建造合同。例如,某建造承包商与一客户签订一项建造合同,为客户建造一艘船舶,双方商定以建造该艘船舶的实际成本为基础,合同总价款以实际成本加上实际成本的2%计取。该项合同即是成本加成合同。固定造价合同与成本加成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风险的承担者不同。前者的风险主要由建造承包方承担,后者主要由发包方承担。

二、合同的分立与合并

建造合同中有关合同分立与合同合并,实际上是确定建造合同的会计核算对象。通常情况下,企业应以所订立的单项合同为对象,分别计算和确认各单项合同的收入、费用和利润。

1、合同分立

一项包括建造数项资产的建造合同,同时满足下列三项条件的,每项资产应当分立为单项合同:第一,每项资产均有独立的建造计划。第二,与客户就每项资产单独进行谈判,双方能够接受或拒绝与每项资产有关的合同条款。第三,每项资产的收入和成本可以单独辨认。如果不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则不能将建造合同进行分立,而应仍将其作为一项合同进行会计处理。

2、合同合并

一组合同无论对应单个客户还是多个客户,同时满足下列三项条件的,应当合并为单项合同:第一,该组合同按一揽子交易签订。第二,该组合同密切相关,每项合同实际上已构成一项综合利润率工程的组成部分。第三,该组合同同时或依次履行。合同合并条件的,必须将一组合同合并为单一合同进行会计处理。

三、建造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

1、建造合同收入的内容

第一,合同中规定的初始收入。即建造承包商与客户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最初商定的合同总金额,它构成了合同收入的基本内容。第二,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并不构成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已在合同中商定的合同总金额,而是在执行合同过程中由于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原因而形成的追加收入。建造承包商不能随意确认这部分收入,只有在符合规定条件时才能构成合同总收入。合同收入应以收到或应收的工程价款计量。合同变更,是指客户为改变合同规定的作业内容而提出的调整。因合同变更而增加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其一,客户能够认可因变更而增加的收入;其二,该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赔款是指因客户或第三方的原因造成的、由建筑承包商向客户或第三方收取的、用以补偿不包括在合同造价中的成本的款项。因索赔款而形成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其一,根据谈判情况,预计对方能够同意这项索赔。其二,对方同意接受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奖励款是指工程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时,客户同意支付给建造承包商的额外款项。奖励而形成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其一,根据目前合同完成情况,足以判断工程质量能够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标准;其二,奖励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建造合同成本

(1)合同成本的构成

建造合同成本应包括从合同签订开始至合同完成止所发生的、与执行合同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耗用的人工费用;耗用的材料费用;耗用的机构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包括有关的设计和技术援助费用,施工现场材料的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和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费、工程点交费用、场地清理费用等。间接费用:包括临时设施摊销费用和施工、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奖金、职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及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财产保险费、工程取暖费、排污费等。

(2)合同成本的会计处理

直接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在期末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主要有人工费用比例法、直接费用比例法等。与合同有关的零星收益,即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取得的、不计入合同收入的零星收益,这部分收益冲减合同成本。合同成本不包括下列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船舶等制造企业的销售费用;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企业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有关费用,应直接确认为当期管理费用。

3、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

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的,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在判断建造合同结果是否能够可靠地估计时,应注意区分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

(1)固定造价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的条件

固定造价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合同总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合同完成进度和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确定;为完成合同已经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和可靠计量,以便实际合同成本能够与以前的预计成本相比较。

(2)成本加成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的条件

成本加成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第一,与合同相关性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第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并且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在确定合同完工进度时,可以选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已完合同工作的测量等方法。在运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合同完成进度时,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不包括与合同未来活动相关的合同成本(例如施工中尚未安装、使用或耗用的材料成本),以及在分包工程工作量完成之前预付给分包单位的款项。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合同完成进度时,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不包括与合同未来活动相关的合同成本(例如施工中尚未安装、使用或耗用的材料成本),以及在分包工程工作量完成之前预付给分包单位的款项。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够可靠地估计,应区别情况处理: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

4、完工百分比法的运用

完工百分比法是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的方法,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和计量当期收入和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1)完工百分比法的计算方法

当期确认合同收入=(合同总收入×完工进度)-以前期间累计已确认的收入;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合同预计总成本×完工进度-以前期间累计已确认的合同费用;当期确认的合同毛利=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在计算最后一年的合同收入和合同毛利应采用倒挤的方式处理,以避免出现误差。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最后一年的合同收入=总收入-以前年度确认过的收入;最后一年的合同费用=总成本-以前年度累计已确认的成本;最后一年的合同毛利=最后一年的合同收入-最后一年的合同费用。

(2)建造合同核算流程图

登记发生的合同成本;登记已结算的合同价款;登记实际收到的合同价款;确认收入和费用;确认合同预计损失;工程完工。

(3)一般账务处理

登记发生的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机械作业等

登记已结算的合同价款:

借:应收账款

贷:工程结算

登记实际收到的合同价款: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计算当期工程收入、成本和毛利:

借:工程施工――毛利

主营业务成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合同预计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合同预计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预计损失准备)

完工时:

借:工程结算

贷:工程施工

【参考文献】

[1] 会计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收入合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 合同 收入确认

以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当期的合同收入,能正确地反映当期已完工部分的合同收入、费用和利润,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操作起来简便,合同收入与达到完工进度而发生的合同成本相配比,因而在建筑施工企业应用比较广泛。然而,这种方法,只有在建造合同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时才能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无法同时满足其确认条件的情形,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合同的结果无法可靠地确定,如果达不到条件则不能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

一、建造合同结果不能可靠地确定的原因

(一)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工程设计变更频繁,实际工程量发生了变化,造成合同总收入无法确定,预计的总成本不能及时可靠计量。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施工过程中,建设方往往根据地质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设计变更,在有些情况下,工程数量的变化也相当大,超出了合同范围,施工企业边施工边进行签证,以获得经济补偿,这些变更和索赔会增加合同总收入。但是合同中一般对变更和索赔控制非常严格,必须要经过相当复杂的程序,经现场监理、建设方代表或设计院签字,双方对收入的确认存在很大的差异,收入的确认要经过相当长时间,造成工程合同总收入无法及时、可靠地计量。

(二)施工企业本身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实际已发生的工程成本无法及时可靠地计算,未完工尚需发生的成本无法可靠地预计,无法按完工百分比来确定工程完工进度。施工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一些已完工项目发生的成本没有及时地归集,如分包工程已完成,工程款已收到,但分包成本未按分包合同进行结算归集;材料已购入并耗用,但因材料领用单据没有入账,实际成本虽已发生,而财务却没有入账;一些材料虽已领出库,但在现场并未使用,这些导致实际发生的成本不真实。对本期未完工程量没有统计,对尚需发生的成本无法可靠地预计,预计总成本只能按最初的估计,而无法可靠地计量,因此不能按完工百分比确定合同收入。

(三)由于建设方的信誉低、实力差,经营管理混乱或发生了财务危机,严重影响了与建造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一些项目因建设方的各种原因而陷入停工,施工企业发生的很多损失得不到补偿,还有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以种种借口拖欠工程款,数额较大,且时间长,这些都导致与合同有关的经济利益不能及时地流入企业,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即使执行了完工百分比法,将来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现时核算的经济利益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建造合同不能可靠估计时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方法

(一)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人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 例如:某建筑公司与建设方签订了一项总金额为1800万元的建造合同。第一年末累计实际发生工程成本1400万元,当年施工企业与建设方结算值为1500万元,不存在已完工未结算的工程款,双方均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对合同预计总收入不能可靠地估计,对尚需发生的成本无法可靠地估计,施工企业在年末时对该项工程的完工进度无法可靠确定。在本例中,该公司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由于建设方能够履行合同,当年发生的成本均能收回,所以公司可将当年发生的成本金额1400万元同时确认为当年的收入和费用,当年不确认利润,而不应确认1500万元收入同时确认1400万元成本。

(二)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不确认合同收入,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例如:某建筑公司与建设方签订了一项金额为800万元的总价包干合同。因主要材料价格上涨,第一年末累计实际发生工程成本600万元,当年施工企业与建设方结算值为500万元,不存在已完工未结算的工程款,预计其它款项无法收回,对尚需发生的成本无法可靠地估计。本例中,对尚需发生的成本无法可靠地估计,不能应用完工百分比来确认合同收入与费用,由于建设方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能收回合同收入500万元,其它合同成本不能收回,应在当期全部确认为费用。

三、加强建筑企业执行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的措施

(一)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和工程量统计制度,建立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转移、报废、清查制度,制定或修订工时、材料、费用等各项内部消耗定额;严格计量检验制度,完善各种计量检测设施,使成本核算具有可靠的基础,使尚需发生的成本可靠地预计,实际发生的成本准确地计算。

(二)必须以施工图和设计变更图为依据,按合同计价的规定,对建造合同的预计总收入和预计总成本进行及时的修正,使预计总收入和预计总成本更真实、准确。

(三) 科学、合理地预计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进行,及时、准确地进行归集和登记完成合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应当划清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未完合同成本与已完合同成本的界限,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成本的界限。实际成本不得以估计成本、预算成本或计划成本代替。

(四)应根据实施建造合同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实际已收取的工程价款、合同发生的实际成本、已办理结算的工程价款应当准确、及时地登记,并根据工程施工进展情况,计量和确认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准确地确定合同完工进度。

参考文献:

[1]朱丽平.探讨收入确认标准变化对建造合同收入确认及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财经界(学术版),2010(01)

收入合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造合同收入 劳务收入 会计处理

收入,通常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和建造合同收入四类。其中,建造合同收入是指为建造与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劳务收入。建造合同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劳务合同,有其自身的特征:先有买主后有标的;资产建设周期长;所建造的资产体积大,造价高;建造合同一般为不可取消的合同。但本质上,建造合同是承包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提供建造劳务,到期交付合同标的物,并向出包方收取合同价款的协议,因此,建造合同就是企业对外提供建造劳务的合同,属于劳务合同的范畴。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建造合同收入会计处理理应遵循一般劳务收入的处理程序来处理,将建造合同收入的处理流程与一般劳务收入的核算步骤保持一致,不仅很好地遵循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且核算过程简单明了易懂,易于操作和应用。

一、 建造合同收入会计处理

(一)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根据完工进度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则根据能够收回多少合同款就确认多少合同收入,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来确认合同费用。

(二)举例说明

例1:长城建筑公司签订了一项总金额为1 360 000元的建造合同,工程于2012年7月1日开工,预计2014年6月底完工。最初预计工程总成本为780 000元。到2013年年底,由于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经双方协商,客户同意追加投资40 000元,预计总成本为820 000元。该建造合同的其他有关资料如右上表所示。

长城建筑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2012年。

(1)归集实际发生的施工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195 000

贷:银行存款等 195 000

(2)记录工程结算款:

借: 应收账款 400 000

贷:工程结算 400 000

(3)实际收到工程款时:

借:银行存款 280 000

贷:应收账款 280 000

(4)按完工百分比确认当年收入和费用:

2012年完工进度=195 000/780 000=25%

2012年应确认收入=1 360 000×25%=340 000(元)

2012年应确认费用=780 000×25%=195 000(元)

2012年应确认毛利=340 000-195 000=145 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195 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145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40 000

2.2013年。

(1)归集实际发生的施工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420 000

贷:银行存款等 420 000

(2)记录工程结算款:

借:应收账款 560 000

贷:工程结算 560 000

(3)实际收到工程款:

借:银行存款 600 000

贷:应收账款 600 000

(4)按完工百分比确认当年收入和费用:

2013年完工进度=615 000/820 000=75%

2013年应确认收入=1 400 000×75%-340 000=710 000(元)

2013年应确认费用=820 000×75%-195 000=420 000(元)

2013年应确认毛利=710 000-420 000=290 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420 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29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10 000

3.2014年。

(1)归集实际发生的施工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205 000

贷:银行存款 205 000

(2)记录工程结算款:

借:应收账款 440 000

贷:工程结算 440 000

(3)实际收到工程款时:

借:银行存款 520 000

贷:应收账款 520 000

(4)按完工百分比确认当年收入和费用:

2014年完工进度=100%

2014年应确认收入=1 400 000-340 000-710 000= 350 000(元)

2014年应确认费用=820 000-195 000-420 000=205 000(元)

2014年应确认毛利=350 000-205 000=145 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5 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145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50 000

4.工程完工时将“工程施工”科目余额与“工程结算”科目余额对冲:

借:工程结算 1 400 000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820 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580 000

(三)以上会计处理的不合理之处

1.经济利益流入与营业收入没有形成闭合的销售收款循环。工程结算是施工企业根据建造合同的完工进度,凭借工程结算单向出包方索要工程款的结算性质账户,通过工程结算,能够直观地反映合同执行期间工程价款的当期结算情况和累计结算情况,便于施工企业及时掌握工程款的结算进度,也就是说,工程结算记录建造合同劳务收益流入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此理应确认建造合同劳务收入,但是上述会计处理却没有如实记录“收款――收入”闭合循环关系,实际就是没有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在本质联系。

2.施工成本归集完毕后却没有对应转入营业成本。上述会计处理,从核算内容来看,工程施工是用来核算施工企业在执行建造合同时所发生的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支出,其期末余额表示尚未完工工程的实际成本,因此,“工程施工”实际就是一个成本归集类账户,相当于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账户,但是,新会计准则却把合同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毛利也强行挤进“工程施工”账户了。也就是说,工程施工既用来核算施工企业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也核算合同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毛利。即执行建造合同时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以及施工现场等费用,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期末按照完工进度确认合同收入、合同费用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二者差额,借记或贷记“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

这样的处理结果,一方面混淆了工程施工的成本归集功能,不利于施工企业直观地反映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削弱了企业对施工成本进度的实时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也违背了成本的形成与去向的对应结转关系。一般地,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施工成本,在工程完工时应转入相应的主营业务成本,并从主营业务收入中得到经济补偿,从而形成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严格配比关系。上述处理过程,工程施工既归集了合同成本,又记录了合同毛利,在工程完工时,并没有将合同成本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而是将工程施工中的合同成本与合同毛利不加区分地与工程结算对冲了事,违背了成本核算的形成与去向的对应关系原则。

3.收入、成本的确认违背了其最本质的确认要求。收入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劳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是否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是收入确认的最本质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营业收入的确认应该与反映经济利益流入的账户形成对应关系才合理。同样,费用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接受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总流出,是否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出是费用确认的最本质的前提条件,营业成本的确认应该与记录经济利益流出的账户形成对应关系才合理。而上述会计处理中,期末按照完工百分比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根本没有反映收入与流入的经济利益、成本与流出的经济利益的对应关系,导致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的确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际操作中不易被理解和熟练运用。

4.将对应关系不明朗的工程施工与工程结算进行余额对冲违背了明晰性原则。一般地,经济业务完结了,反映经济业务的相应账户记录也应清零,也就是说,建造合同完工时,所有与建造合同有关的账户记录也应清零结清。而此时,“工程施工”借方有余额,“工程结算”贷方有相同金额的余额,这就需要将并无明朗内在对应关系的“工程施工”借方余额与“工程结算”贷方余额人为结转清零,这种以经济结果去倒推会计处理的做法,不仅有随意拼凑账务处理之嫌,而且违背了会计要如实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的最本质的职能要求,致使许多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时感到难以适应,理不出头绪。

因此,明确“工程施工”科目的核算用途,理清“工程结算”“工程施工”“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以规范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是很有必要的。

二、 建造合同收入会计处理优化

(一)优化的理论依据

广义上说,建造合同实质就是一种特殊的劳务合同,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应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遵循一般劳务收入的核算原则。一是遵循收支两条线原则。按照完工进度、很可能流入的经济利益来确认当年的合同收入,让收入的确认与劳务的提供程度、收款的可能性程度高度结合起来,形成内在紧密关联的“提供劳务――收款――收入”的收入核算链;同时按照完工进度、可能流出的经济利益来确认当年的合同费用,让费用的确认与劳务的接受程度、付款的可能性程度高度结合起来,形成内在紧密关联的“接受劳务――付款――费用”的费用核算链。二是强调工程施工的成本归集功能,即工程施工专门用来归集建造合同执行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必要的成本支出。工程施工归集的施工成本根据完工百分比计入当期损益。

(二)优化的思路

资产负债表日,一方面根据完工进度确认合同收入,同时记录工程价款的结算情况,即借记“工程结算”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将合同收入的确认与应收的合同款一一对应起来,形成一个收入收款的闭环;另一方面根据完工进度确认合同成本,合同成本从“工程施工”借方归集的施工成本中依完工百分比结转而来,即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科目,将合同成本的确认与实际归集的合同施工成本一一对应起来,部分与总体的完工百分比内在结转关系。此外,主营业务收入自动抵减主营业务成本后的差额就是当期的合同毛利,无需单独账务处理。

(三)举例说明优化后的会计处理

例2:沿用例1的资料,长城公司对该建造合同收入优化后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12年。

(1)归集实际发生的施工成本:

借:工程施工 195 000

贷:银行存款 195 000

(2)记录工程结算款:

借:应收账款 400 000

贷:工程结算400 000

(3)实际收到工程款:

借:银行存款 280 000

贷:应收账款 280 000

(4)按完工百分比(25%)确认当年收入:

借:工程结算 34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40 000

(5)按完工百分比(25%)确认当年费用:

借:主营业务成本 195 000

贷:工程施工 195 000

2.2013年。

(1)归集实际发生的施工成本:

借:工程施工 420 000

贷:银行存款 420 000

(2)记录工程结算款:

借:应收账款 560 000

贷:工程结算 560 000

(3)实际收到工程款:

借:银行存款 600 000

贷:应收账款 600 000

(4)按完工百分比(50%)确认当年收入:

借:工程结算 71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710 000

(5)按完工百分比(50%)确认当年费用:

借:主营业务成本 420 000

贷:工程施工 420 000

3.2014年。

(1)归集实际发生的施工成本:

借:工程施工 205 000

贷:银行存款 205 000

(2)记录工程结算款:

借:应收账款 440 000

贷:工程结算 440 000

(3)实际收到工程款:

借:银行存款 520 000

贷:应收账款 520 000

(4)按完工百分比(100%)确认当年收入:

借:工程结算 35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50 000

(5)按完工百分比(100%)确认当年费用: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5 000

贷:工程施工 205 000

(四)会计处理优化的评价

收入合同范文第5篇

2014年5月28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联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IFRS 15――Revenue from Contracts with Customers)。该准则以合同为基础、以资产负债观为基本理念,是首项以原则为导向的综合收入准则。

收入是综合收益表中的一项关键因素,也是衡量经营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收入确认问题备受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瞩目。然而,国际会计准则(IAS)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很大分歧。众所周知,IAS中关于收入的两项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IAS 18)和“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造合同”(IAS 11)较为简单,特别是对于某些重要议题仅提供极其有限的指引,以致在应用时经常面临无章可循的局面;而GAAP却过于繁琐,针对不同的行业或交易有不同的规定,可能导致对经济实质相似的交易做出不同的会计处理。

为了消除现行收入要求的不一致性及不足之处,提供应对收入问题的更健全的框架,提高不同主体、行业、司法管辖区及资本市场的收入确认实务的可比性,加强披露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IASB和FASB于2002年启动了一个联合项目,旨在制定一套统一的、高质量的收入准则。2004年10月,IASB和FASB决定制定联合概念框架,其中包括对收入要素的探讨,以提供收入准则的概念基础。2007年11月,双方创造性地采用“资产负债模型”作为收入准则的基本理念,同时采用脱手价格作为收入准则的计量属性。2008年12月,双方联合了讨论稿“关于客户合同收入确认的初步意见”(Preliminary Views on Revenue Recognition in Contracts with Customers),在“资产负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以合同为基础的收入确认原则,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双方此次决定采用交易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在综合了全球对讨论稿的反馈意见后,两委员会于2010年6月征求意见稿“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ED/2010/6)。2011年11月,IASB和FASB再次征求意见稿“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ED/2011/6)”,总体上保留了核心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收入确认的五个步骤,进一步完善了新收入模型。新的IFRS 15就是以该征求意见稿为雏形。

二、“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主要内容及评述

IFRS 15规范了报告主体应如何及何时确认收入,并要求主体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详实、更相关的披露。准则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新收入模型、额外指引、披露、生效日期与衔接办法等。IFRS 15后,IAS 18、IAS 11及若干解释公告也随即被取代了。

(一)准则适用范围 IFRS 15适用于几乎所有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但不包括租赁、金融工具、保险合同以及同一业务的主体之间为促进对客户或潜在客户的销售而进行的非货币交换。此外,IFRS 15规定当合同包括的履约义务中可能有一部分属于IFRS 15的适用范围而其他部分属于另一准则范围时,主体首先需要应用其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单独区分及初始计量要求,再将剩余金额归属至属于收入模型的要素。

(二)新收入模型 IFRS 15的核心原则是,主体确认收入的方式应当反映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模式,确认的金额应反映主体预计因交付所承诺的商品或服务而有权获得的对价金额。

IFRS 15阐述了主体在确认收入时需要遵循的5个步骤,如图1。

(1)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IFRS 15提出了收入确认原则的基础是合同,因此应用新收入模型的第一步是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合同是双方或多方之间建立可强制执行的权力和义务的协议,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依据主体商业惯例的其他形式,而且合同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以及主体是很可能收回其有权获得的对价。一般情况下,每一项合同应当单独核算,但如果合同是在单一商业目的下作为一揽子合同议定的,或者其中一项合同的对价金额取决于另一项合同所交付的商品或服务,再或者多项合同所承诺的商品或服务被视为单一的履约义务,那么在同一时间或相近时间订立的一组合同应予合并。此外,修改合同价格、范围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核算这些变更(将其作为原合同的一部分或是单独处理)过往也有不少争议。经过多番讨论和修订,IASB和FASB指出:如果修改新增了“可明确区分”的履约义务,且额外的对价反映了该单独履约义务的单独售价以及反映特定合同情形的适当的价格调整,则修改应作为一项新的单独合同进行处理。否则,只能当作对原合同的调整进行处理。笔者认为,IFRS 15摒弃“交易”、引入“合同”,将收入确认基于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的差额,实现了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华丽转身。这样不仅克服了“收入费用观”易产生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递延项目的缺陷,而且更符合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此外,IFRS 15不区分交易的类型为商品或服务,而一律用合同来表示,消除了现行收入准则在会计处理上的差异。

(2)识别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在确认收入之前,主体必须识别出合同中包含了哪些履约义务。当客户能够从单独使用该商品或服务、或将其与易于获得的其他资源一起使用中获益,且主体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承诺可与合同中的其他承诺区分开来时,商品或服务才是“可明确区分”的单独的履约义务(详见图2)。这里,表明已承诺的商品或服务可与其他承诺区分开来的因素包括:主体并未利用该商品或服务作为投入以生产客户所列明的共同产出;该商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合同所承诺的其他商品或服务作出重大修改;该商品或服务与所承诺的其他商品或服务并非高度相互依赖或高度关联等。笔者认为,这将是实施IFRS 15的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对于拥有大量不同合同的主体。例如,电信运营商通常将手机合同中的手机与后续服务捆绑在一起,根据IFRS 15的要求,首先必须将初始交付手机与提供网络服务等后续服务区分开来。现阶段,电信运营商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合同纷繁复杂,这就可能导致电信运营商面临巨大的变革。

(3)确定交易价格。交易价格是主体预计因交付合同所承诺的商品或服务而有权获得的对价金额,主体可以运用概率加权法或以最可能产生的单一金额为基础加以估计。在确定交易价格时,主体须考虑可变对价(如折扣、回扣、退款、激励措施及业绩奖金等)、货币的时间价值(当有证据表明合同包含重大融资成分时)、非现金对价及任何应付给客户的对价(如礼品券、折扣券等)的影响。此外,主体还应当考虑有效预期的过往商业惯例、已公布政策或特定声明。例如,如果涉及特定客户的过往商业惯例表明主体通常仅要求支付合同列明价格的 90%,对于与同一客户订立的新合同而言,交易价格可确定为合同列明价格的 90%。笔者认为,IFRS 15采用交易价格这一计量属性仍然值得商榷。实际上,IASB和FASB对于收入确认采用何种计量属性的观点经历了重大变化:2005年5月,双方认为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收入涉及的资产和负债;2007年11月,双方认为主体应当按照脱手价格确认合同资产及合同负债;然而由于脱手价格在应用中存在主观判断和不确定性,双方在2008年12月的讨论稿中改用交易价格。但是,交易价格同样存在缺陷,例如,主体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的现象频频发生,而此时还将交易价格作为计量基础显然有失偏颇。众所周知,只有在双方自愿、公平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才等同于公允价值。因此,现行收入准则中“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应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的规定有必要在IFRS 15中得以沿用。

(4)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如果在单项合同内识别出多项履约义务,交易价格应当按照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分摊至每一项单独的履约义务。单独售价应在合同开始时确定,并基于主体在类似情形下向相似客户出售类似商品或服务的可观察价格。若单独售价无法直接观察,则主体须运用市场评估、预计成本加利润或余值法对其进行估计。

(5)在主体履行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主体应在履约义务得到履行时确认收入,即当特定履约义务涉及的相应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转移给客户时确认收入。“控制权转移”的判断是新收入模型应用过程中的另一重大挑战。控制权可在某一时点或一段时间内转移(对于在一段时间内转移控制权的情形,主体应当选择投入法或产出法来计量履约义务的履行进度)。因此,特定项目的收入可能在某一时点确认,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确认。另外,这里的“控制”是指主导资产的使用及获得资产几乎所有剩余利益的能力。当主体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时,可认为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已转移:一是客户拥有商品或服务的所有权;二是客户享有从该商品或服务获利的权利;三是商品或服务具有特殊性,按客户的具体要求量身定做;四是客户履行无条件支付货款的义务。举例来说,某机械设备制造商A与客户B签订合同:A为其量身定制一款机器,售价500万,为期1年,每个季度按机器完工进度收款,机器完工之后,将所有权交予B。因机器是按客户要求量身定制的,机器在建造过程中由客户B控制,属于控制权在一段时间内转移的情形,制造商A应在一段时间内确认收入。但若将“量身定制”改为“标准化产品”,则制造商A只有在交货完成那个时点才能确认收入,因为机器是标准化的,A可以在交货之前将其出售给第三方,以致客户B在此前并未取得该机器的控制权。显而易见,IFRS 15与现行的收入确认方法不同,IAS 18立足于“商品所有权上的重大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美国GAAP立足于“已实现(或可实现)”或“已赚取”。笔者认为,基于“控制权转移观”的收入确认方法相比现行准则,一方面达到了收入准则本身确认意义上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与合并准则中“控制”概念的统一。换言之,这不仅有利于IFRS整个体系的一致性,亦使整个会计处理上的原则导向更加明确。此外,IFRS 15在未区分商品和服务的前提下提供了何时应在一段时间内确认及何时应在某一时点确认的具体详尽的指引,这也不同于IAS 18中“涉及服务的收入在一段时间内确认,而涉及商品的收入在某一时点确认”的做法。

(三)额外指引 考虑到收入确认问题的复杂性,IFRS 15还提供了与此相关的某些具体指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合同相关的成本、质量担保、客户未行使的权利、客户针对额外商品或服务的选择权、知识产权许可证、回购协议、客户验收等,详见表1。

(四)披露 为了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因与客户订立合同而产生的收入和现金流量的性质、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IFRS 15大幅增加了有关收入确认的披露。据此,主体不应仅通过基于“核对表”的方法来满足披露要求,而应当提供与合同相关的定量和定性披露,并明确说明应用IFRS 15时所进行的任何重大判断,及针对获取或履行合同的成本所确认的任何资产。要求提供的关键披露如图3。笔者认为,IFRS 15大幅增加披露要求,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符合目前会计界大力推行的“决策有用观”。

(五)生效日期与衔接办法 IFRS 15对自2017年1月1日或以后日期开始的报告期间生效,允许提前采用。IFRS 15适用于在生效日期当日或以后订立的新合同,并同时适用于在生效日期尚未完成的现有合同。在采用IFRS 15的首年报告的本年度数据应视同IFRS 15的要求一直被采用那样进行编制,就比较期间而言,主体在采用IFRS 15时可选择运用追溯调整法或简化过渡法进行调整。

三、对我国完善收入准则的启示

我国关于收入确认会计处理的规范主要体现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CAS 14)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CAS 15)中,CAS 14和CAS 15充分借鉴了IAS 18和IAS 11,基本实现了持续趋同。准则在实施的几年内,对于规范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建造合同收入等的会计核算,加强企业收入确认相关信息的披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进一步提高我国收入准则的质量来看,CAS 14和CAS 15仍存在以下不足:(1)“风险与报酬转移法”比较抽象,在应用中存在诸多难度,“风险”与“报酬”转移与否不容易判断;(2)建造合同周期长、变数多,从而导致收入确认最核心的指标“完工进度”无法精确核算;(3)“风险与报酬转移法”、“完工百分比法”在确认理念上存在重大差异,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4)在实务中,企业经常通过合约安排蓄意满足“风险与报酬转移法”的五个条件或随意调节“完工进度”来操纵利润,因而未能充分反映经济交易的实质;(5)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新兴产业层出不穷、营销模式日新月异、支付结算方式日益复杂,CAS 14和CAS 15面临着巨大冲击。

近几年来,IASB和FASB对收入确认项目倾注了大量热情,提出了颠覆性和前瞻性的IFRS 15。IFRS 15施行之后,势必会在施工建筑业、大型机械设备业、电信业、软件开发行业等领域掀起轩然大波,也将对独立审计形成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我国应紧密关注IFRS 15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国情重新审视新收入确认模型的可操作性。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还不宜进行大刀阔斧地全面改革,而应选择“渐进式”的方法进行国际趋同。具体而言,可以先在部分试点企业运行,及时总结试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条款加以认可,继而不断完善我国的收入准则。待时机成熟之后,再考虑对我国收入准则进行深入改革,最终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只有这样,一方面我国可以降低会计准则的改革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较快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融入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朝琳:《IASB/FASB讨论稿之简介――与现行准则的比较及举例分析》,《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11期。

[2]葛家澍:《收入确认的探讨――兼评IASB/FASB的最新“初步意见”》,《财会学习》2010年第9期。

[3]王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修订评析与前瞻――以金融工具、合并报表和收入准则为例》,《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4]王一舒、王卫星:《IASB/FASB收入准则发展新趋势及其对税收的影响》,《涉外税务》2012年第10期。

[5]张金若、桑士俊:《“合同基础的收入确认原则”探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收入合同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造合同;收入;费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39-02

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是核算企业经营成果的关键环节,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建造合同收入更是企业利润的源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准确计量合同收入与费用,是施工企业收入与费用核算的主要内容。由于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建造合同收入与费用的核算方法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由于施工企业会计受工程项目分散管理的因素影响,在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上也表现出一些特殊性。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掌握其特殊性,严格遵守会计准则的要求,才能做好收入与费用的核算,准确分配收入与费用。

1 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在确认和计量建造合同的收入和费用时,首先应当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估计,应当分别处理:其一,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其二,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合同收入。需要指出的是,使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不确定因素不复存在的,应当改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应将预计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

1.1 完工百分比法的运用

因建设工程项目结构繁杂、造价高、施工周期长,项目从订立建造合同到工程竣工办理结算、交付使用,并按合同规定保修若干时间,项目建设工作才算完成。目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要求,大中型施工企业基本上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与成本。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使建筑施工企业在确认收入和成本上找到了依据,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对项目各期间内的工程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能够将工程总体的权责具体地按照工程进度划分到每一会计期间,从而使工程各个环节和阶段的权责更为明确,一旦发生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也便于及时查找原因和追究责任,从而避免各会计期间的工程收入、费用及收益产生大的波动,大大改善过去责权利不明确的状况,为报表使用者方便快捷的掌握各会计期间赢利和亏损。同时,在工程施工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的情况下,利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成本,使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能够合理地确认收入,保证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流入和经济结果的可靠计量,符合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

1.2 建造合同核算的原则

施工企业在成本和收入的核算上拥有很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成本核算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则很难反映施工企业每一个会计年度经营情况和潜在能力。确认完工百分比的重要依据是工程发生的实际成本(或工作量)及预计合同总成本(或工作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选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已完合同工作的测量方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对完成合同已经发生和尚需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的评估和测算,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熟悉现场实际情况、科学预测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等。提高成本核算准确性,及时准确地归集各类成本。首先,预计总成本要做到准确、不陈旧、不偏差。其次,实际发生的成本要做到真实,及时归集,及时入账。并促进财务部门与计量部门和合同部门的信息传递,健全成本核算相关部门的配合和监督机制,提高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在预计总成本合理、实际成本及时归集到位的情况下,完工百分比才会准确,确认的收入成本才真实。

2 建造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

2.1 建造合同收入的内容

第一,合同中规定的初始收入。即建造承包商与客户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最初商定的合同总金额,它构成了合同收入的基本内容。第二,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并不构成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已在合同中商定的合同总金额,而是在执行合同过程中由于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原因而形成的追加收入。建造承包商不能随意确认这部分收入,只有在符合规定条件时才能构成合同总收入。合同收入应以收到或应收的工程价款计量。合同变更,是指客户为改变合同规定的作业内容而提出的调整。因合同变更而增加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其一,客户能够认可因变更而增加的收入;其二,该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赔款是指因客户或第三方的原因造成的、由建筑承包商向客户或第三方收取的用以补偿不包括在合同造价中的成本的款项。因索赔款而形成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其一,根据谈判情况,预计对方能够同意这项索赔。其二,对方同意接受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奖励款是指工程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时,客户同意支付给建造承包商的额外款项。奖励而形成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其一,根据目前合同完成情况,足以判断工程质量能够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标准;其二,奖励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2 建造合同的成本分析

(1)合同成本的构成

建造合同成本应包括从合同签订开始至合同完成止所发生的、与执行合同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耗用的人工费用;耗用的材料费用;耗用的机构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包括有关的设计和技术援助费用,施工现场材料的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和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费、工程点交费、场地清理费、临时设施摊销费等。间接费用包括施工、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奖金、职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及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财产保险费、工程取暖费、排污费等。

(2)合同成本的会计处理

直接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在期末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主要有人工费用比例法、直接费用比例法等。与合同有关的零星收益,即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取得的、不计入合同收入的零星收益,这部分收益冲减合同成本。合同成本不包括下列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船舶等制造企业的销售费用;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企业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有关费用,应直接确认为当期管理费用。

2.3 建造合同的合理性分析

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的,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在判断建造合同结果是否能够可靠地估计时,应注意区分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

(1)固定造价合同的作用

固定造价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合同总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合同完成进度和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确定;为完成合同已经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和可靠计量,以便实际合同成本能够与以前的预计成本相比较。

(2)成本加成合同的作用

成本加成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第一,与合同相关性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第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并且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在确定合同完工进度时,可以选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已完合同工作的测量等方法。在运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合同完成进度时,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不包括与合同未来活动相关的合同成本(例如施工中尚未安装、使用或耗用的材料成本),以及在分包工程工作量完成之前预付给分包单位的款项。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够可靠地估计,应区别情况处理: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

3 结 论

目前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成本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正是解决了收入无法确认,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大起大落的格局,一旦施工企业在成本制度比较完善、成本可控性较高、预算总成本切合实际的情况下,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基本切合实际,同时为管理层的决策以及预算成本执行情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完工百分比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虽然有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存在利用完工百分比法操纵收入和利润,只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施工企业趋利去弊,充分发挥完工百分比法的优势,建立并完善各项成本核算制度,同时,也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使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施工企业的收入成本更科学、更准确,推进施工企业财务核算工作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敏.管理会计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马醒.从建造合同会计准则运用谈中外会计环境差异[J].新会计,2010(6).

收入合同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造合同收入;费用确认

建造承包商建造工程合同收入及费用的确认,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企业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

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前提条件是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建造合同划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建造合同,判断其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前提条件也不同。固定造价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合同总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合同总收入一般根据建造承包商与客户订立的合同中的合同总金额来确定,如果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总金额,且订立的合同是合法的,则说明合同总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反之,则意味着合同总收入不能可靠地计量。

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表现为负债的减少,或表现为两者兼而有之。

建造合同的工程价款能否收回,取决于客户与建造承包商双方是否都能正常履行合同。客户能否履行合同,主要根据建造承包商以往与客户交往的直接经验,或从其他方面取得的信息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如果客户的信用良好,其生产经营活动也能正常进行,能够按合同规定的结算方式和结算时间,按期办理工程价款结算和支付进度款,则意味着客户能正常履行合同。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客户的财务支付出现严重困难,则意味着客户已不能正常履行合同条款。如果有情况表明建造承包商不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造合同,则意味着建造承包商不能履行合同。如果建造承包商与客户双方都能正常履行合同,则意味着建造承包商能够收回工程价款,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在资产负债表日合同完工进度和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确定。在资产负债日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是针对资产负债日尚未完工的在建合同而言。由于建造合同的施工期较长,通常都跨越一个会计年度,为了核算和反映当期已完工部分的合同收入、费用和利润,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而才采用了完工百分比法。对于已在以前会计年度开工本年度完工的建造合同以及本年度开工本年度完工的建造合同,应在合同完工时确认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合同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意味着建造承包商能够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已经和正在为完成合同而进行工程施工,并已完成了一定的工程量,达到了一定的工程形象进度,对将要完成的工程量也能够做出科学、可靠的测定。如果建造承包商尚未动工,或刚刚开工,尚未形成一定的工程量,对将要完成的工程量也不能够做出科学、可靠的测定,则表明合同完工进度不能可靠地确定。

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能否可靠地确定,关键在于建造承包商是否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和有效的内部财务预算及报告制度;能否对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合同成本做出科学、可靠的估计。如果建造承包商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和有效的内部财务预算及报告制度,并对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做出科学、可靠的估计。如果建造承包商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和有效的内部财务预算及报告制度,并对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做出科学、可靠的估计,则意味着建造承包商能够可靠地确定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反之,则意味着建造承包商可靠地确定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

为完成合同已经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和可靠计量,以便实际合同成本能够与以前的预计成本相比较。

为完成合同已经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否清楚地区分和可靠地计量,关键在于建造承包商能否做好建造合同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和准确计算合同成本。如果建造承包商能够做好建造合同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和准确计算合同成本。在核算已发生的合同成本时,能够划清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成本界限,未完合同成本与已完合同成本的界限。则说明为完成合同已经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区分和可靠地计量,以便实际合同能够与预计成本相比较。反之,则意味着为完成合同已经发生的合同成本不能够清楚区分和可靠地计量。

成本加成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计量,是指同时具备以下2项条件: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和可靠地计量。

完工百分比法的运用就是如何根据该方法确认合同收入和成本费用。完工百分比法的运用包括两个步骤:

首先确定建造合同的完工进度,计算出完工百分比,然后根据完工百分比计量和确认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完工进度实际上是累计完工进度。因此,企业在确认当期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时,应分别建造合同的实施情况进行处理。

当期完成的建造合同,应按实际合同总收入减去以前会计年度累计已确认的收入后的余额作为当期收入,同时按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减去以前会计年度累计已确认的费用后的余额作为当期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估计,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作为费用;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当在发生时立即作为费用,不确认收入。

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完成的建造合同,应当在完成时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应当将预计损失立即作为当期费用。

确定完工百分比是应用完工百分比法的关键。确定完工百分比有多个方法,各种方法的目标,不外乎通过成本、产出单位或增加的价值来衡量工程的完工进度,就是采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合同完工进度。

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时间有三种情况:

施工期跨越了一个或几个会计年度的跨期工程且在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完工的建造合同,是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当期已完工程部分的合同收入。

在以前会计年度开工,本年度完工以及在本年度开工本年度完工的建造合同,在合同完工的当期确认收入。

能够确认的补偿费用(即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原因形成的追加收入)发生的当期确认收入。

对跨期工程且在资产负债日尚未完工的建造合同确认收入又具体规定如下:

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

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估计,企业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应区别以下两种情况进行确认收入:一是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二是合同成本不能收回的,不确认收入。合同成本能否收回,取决于客户与建造承包商双方能否正常履行合同。

客户的财务支出出现严重困难,或非常原因造成客户的生产或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等情况,建造承包商不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造合同等,则意味着双方不能正常履行合同,合同成本不能收回。

收入合同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建造合同;收入和成本确认;改进对策

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是核算企业经营成果的关键环节,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建造合同收入更是企业利润的源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准确计量合同收入与费用,是施工企业收入与费用核算的主要内容。

一、施工企业建造合同收入、成本确认现状及其分析

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资产或者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数项资产而订立的合同。这里所讲的资产,是指房屋、道路、桥梁、水工建筑物等。建造合同有建设期长、造价高等特点。

(一)目前会计制度对建造合同收入、成本确认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中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

(二)完工百分比法的运用实践

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法的运用条件是:①合同总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②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③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和可靠地计量;④合同完工进度和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确定。

1.完工进度的衡量

完工进度的衡量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根据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来计量;第二种是根据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来计量;第三种是根据已完合同工作的测量来计量。

2.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和费用计算

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合同总收入×完工进度)-以前会计年度累计已确认的收入

当期确认的合同毛利=(合同总收入-合同预计总成本)×完工进度-以前会计年度累计已确认的毛利

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当期确认的合同毛利-以前会计年度预计损失准备

3.完工百分比法的利弊分析

(1)完工百分比的优点分析

①符合收益与成本配比原则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与费用,考虑了施工企业的特点,使施工企业在确认收入和费用上有据可依,从而避免各会计期间的工程收入、费用产生大的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工程项目的总成本,确保其利润。同时,使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够合理地确认收入,保证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流入和经济结果的可靠计量,符合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

②能及时提供与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内部控制

采用完工百分比,能在项目没有完成之前,确认各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和应确认的收入,一方面能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财务决策信息,另一方面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等相关会计信息发现项目施工中的费用控制问题,便于加强内部控制,改善项目成本收入和利润。

③督促企业做好成本核算,保证各项财务指标的相对稳定性

确认完工百分比的一项依据是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这就要求企业做好累计发生的成本计量和合同总成本的预计,即企业必须准确的归集各类成本。

在企业做好了各项成本的确认后,采用完工百分比,合理预计总成本及施工利润的情况下,确认的收入不会有太大变动,由此利润变动幅度也不会很大。因此能保证各财务指标的相对稳定性。

(2)完工百分比的缺点分析

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差

采用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时,最关键的要素是确认完工进度,而根据完工进度的衡量方式,大多时候完工进度与当期累计发生的成本和预计总成本有关,因为施工合同履行期间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施工项目预计总成本会和实际成本存在出入,进而影响每期成本和利润的确定。

实行完工百分比法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该工作并不仅仅与财务部门有关,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要准确预测合同收入和成本,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而目前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很低,管理手段也很落后,有可能降低施工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②可能导致人为调节利润

因为施工过程中资产或负债的确认有变动的空间,使得人为调节利润存在可能。在实际工程项目按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中,很多企业按照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来确定完工进度,这种将完工进度与成本结合的做法,有利于收入与成本的配比以及平衡各期的会计利润,但也意味着完工进度可以由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可以利用成本调节收入和利润,不能真实地反映施工项目的经营绩效。

(三)完工百分比法运用存在问题的分析

根据完工百分比的运用条件可以看出,工程项目只有符合三个必须,即必须有合同总收入、必须有未完工程预计成本、必须有已完工程实际投入成本,才能使用完工百分比法。而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建造合同工程项目很难完全满足上述条件,比如地质、气候、工期、质量、安全、资金、不确定变更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收入、成本,因此预计总收入和预计总成本很难确定,有的工程项目甚至到工程完工时仍不能准确确定收入,只有完成最终结算时才能确定。若简单地套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成本,将直接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

1.合同预计总收入不确定的影响因素

(1)合同总造价组成修正

“合同总造价”中包含有合同暂定金。合同暂定金只是工程造价变动范围的一项控制指标,将来发生与否不能确定,因此不能作为收入处理,应根据履行合同变化适度修正预计总收入。除上述暂定金外,“合同总造价”中的安全生产费、合同包干风险金等价金组成也需要根据合同履行情况不断进行修正,以确定“预计合同总收入”。

(2)合同数量清理修正

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中的“合同总造价”是根据招标方提供的数量或设计图进行投标报价形成的,但在施工单位进入现场,根据施工图重新复核施工图数量时,设计图与施工图之间有时会产生量差,导致修正“合同总造价”。

(3)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

建筑工程合同变更业务非常普遍。有技术、工艺方案的变更,也有工程实体发生变更,变更通常对“合同总造价”产生的影响。

由于变更工程项目的审批工作繁琐,甚至工程完成后仍没有完成审批手续,因此,当工程项目发生变更设计项目时,很难预计总收入。

(4)合同索赔、奖励等影响合同总收入

建筑施工合同由于跨期较长,合同履约过程难免产生合同违约责任。常见的合同违约行为有:施工图纸不到位、变更设计、延期支付工程款等,违约条款同样影响“合同预计总收入”。

2.合同预计总成本不确定的影响因素

(1)成本费用的变动性

对于工程实体部分,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的耗用数量同工程数量成正比例关系,但工、料、机采购单价会随市场变动而变动;对于施工现场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及相关费用,只要项目管理规模确定,每个月的耗费也基本固定,并与工期(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工期越长现场管理服务费用越多,因此相对整项工程又成为变动费用。对于上述成本费用结构的变动费用,在变动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很难预计出未完工工程预计总成本。

(2)经营风险的不确定

由于工程施工时间跨度大,露天施工作业,工期、安全、质量、资金、气候、管理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每个影响因素的强弱程度、深度、广度都很难预估,并且每个影响因素的产生都可能带来诸多因素的连锁反应。例如投资方资金不到位,可能会延长工期,进而增加管理服务费用;资金紧张会带来生产原材料的赊购提高采购成本等。

(3)已完工程后期维修费用

建筑施工合同通常约定有质量保修期,如果工程发生质量问题,施工方仍然需要承担责任。对于已完工程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会计部门能够准确统计完成,但已完工程后期可能产生的维修、保养费用则较难预计。

二、改进施工企业建造合同收入、成本确认的建议

针对建造工程承包合同在确认收入和成本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施工企业建造合同收入和成本确认易采用验工计价法。验工计价是指对施工建设过程中已完合格工程数量或工作进行验收、计量和对经验收、计量的工程数量或工作进行计价活动的总称。验工计价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收入确认

普通工业、商业确认收入是根据当期“销售数量×销售单价”计算得出。施工企业将上述计算过程称之为“验工计价”。

日常业务工作的验工计价和收入产生不一致的直接根源在于计价时间的不同步:①验收条件导致的滞后计价,比如混凝土灌注需要经过28日强度才能计价;②半成品不予计价,比如桥梁桩基计价是以成桩为计价单位,成桩则包括挖孔、制作钢筋、灌注混凝土等工序,施工在前的挖孔等工序不予计价;③其他原因计价与实际完成不同步,比如投资方由于资金短缺,人为推迟计价,又比如所有施工实体条件都具备,但因为资料存在问题不予计价等原因所致推后计价,另外也有为某种目的采用提前验工(工程中称之为“超验工”)现象。

笔者认为,可根据投资方已批复的“验工计价”资料为基准,在该资料基础上修正验工计价结果作为会计收入处理,具体的修正方法为:

会计收入=已批复的验工计价-超验工+已完未验

已完未验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半成品未验,会计上可比照工业企业的期末在产品换算成完工产品的约当产量法计算完工工程数量;二是其他原因形成的未验工程,视同为完工工程数量计算验工价值。

2.成本确认

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成本时,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被掩盖在了收入与成本配比中,因此成本的多少不影响会计结果。但在运用验工计价法时,则需要考虑当期的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将同收入不匹配的成本往后摊销或预提列账,从而保持收入、成本的匹配一致。

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可以按照普通工业、商业成本费用的归集方法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期末则可直接利用会计账面成本作为建造合同成本看待。

通过上述方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是现实工作中施工企业用于经济活动分析的常用方法,具有科学性,因此,可作为施工企业建造合同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的一种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微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会计法律法规汇编(2010年)[J].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2]李志远,杨柳,刘冬梅.施工企业会计实务[J].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3]吴从庆.试论施工企业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学术理论与探索,2011(9).

收入合同范文第9篇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企业;收入;税收

前言: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和企业节能意识的提高,以提供节能升级和改造服务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ESCO)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一种新的节能机制――合同能源管理首先在美国、加拿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是指节能服务企业按照合同规定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服务和融资服务,并从用能单位改造后的节能效益中取得投资回报和经营利润的一种新型商业运作模式。具体来讲,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就项目节能指标、技术支持和投融资方式达成一致并订立合约,在合同期内,为客户提供用能诊断、项目设计改造、融资等一系列相关服务,节能服务公司拥有建设改造项目的所有权,对整个项目工程运行的管理和运营负责,通过用能企业的节能效益中获取其投资回收和营业利润;合同期结束后,节能设备整体被无偿移交给客户,此后由用能单位自己继续经营项目。

我国引入合同能源机制较晚,但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我国的节能服务的新模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0年4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25 号)文件(下面简称为《通知》)、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印发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规范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了制度参考。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

(一)类似工程总承包模式。在《通知》颁布以前,我国没有相应于合同能源管理收入确认和税收的制度,不少人把这种制度看做是类似于工程总承包的的一种机制。不同之处在于,合同能源项目具有节能服务公司投资的特点,客户在项目建造之初不付费用,在合同期间以节能效益给节能服务公司支付服务费,相当于分期付款。而从税收的方面来说,节能服务公司会根据项目的总体造价、节能收益、利率等方面的因素与客户商定价款分期支付的金额和期数,并根据开具各种发票确定企业所得税。对于建造过程中发生的设备费、工程费,视同客户购买,节能服务公司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合理上浮后给客户开具增值税发票,客户以此进行进项税抵扣;而节能服务公司根据设备、工程费和成本的差额缴纳增值税。对于提供技术服务获得的费用,节能服务公司需要按应税劳务的5%缴纳营业税。

(二)EMC模式。EMC模式与BOT模式相似,是一种建设方提供的“建设――经营――移交”的合同。采用这种模式,企业应该按照应收价款的公允价值确认建造收入,并分以下情况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1)若节能服务企业根据合同,有权在项目建设成后的一定期间内,从接受节能建设改造合同另一方无条件地收取确定金额的货币或其他金融资产作为报酬的;或当经营项目公司期间收取的相关服务费低于某一限定金额时,由合同授予方根据约定补偿的差价,节能服务企业应当将其作为金融资产进行计量。(2)若根据合同规定,节能服务企业在建设完成后,从事相关项目经营活动的一定期间内有权利向获取节能服务的对象收取费用,但数额不能确定时,节能服务公司不能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而应当在收入确认的同时确认无形资产。

从税务方面来说,节能服务以前不被税务机关认可为一种“服务”,在国务院颁布《通知》之后,它才正式被规属于“服务业”,根据营业收入额征收营业税,并可享受营业税减免政策优惠。不过随着2012年国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展到现代服务业,节能服务产业也开始由征收营业税转变为征收增值税。根据财税 [2011]111 号文件,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包含在研发和技术服务下,相关企业属于“营改增”的试点范畴。根据相关规定,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6%的增值税缴纳税率,并可根据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适用以3%的税率缴纳增值税但不能进行进项税抵扣。

二、两种模式的比较

从税收的角度说,由于把节能服务公司简单地看成是一般销售企业,销售节能设备价款和设备成本间的差额要缴纳增值税不能减免,节能服务收入相应的营业税可以减免,这使得节能企业要多缴纳一部分增值税,实际收入减少。第二种模式的会计处理更多的从这类业务的经济实质出发,更好地体现了会计核算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且,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行政策对节能服务产业的扶持,为节能企业减免增值税,另外,客户还能获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

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可能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模式不同,收入的确认方法不同,适用税种和税率可能也不同,这不仅关系到节能服务公司,也可能影响客户利益,所以,节能服务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要综合考虑业务合同的实质,做出合理且最优的决策。

参考文献:

收入合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 收入共享合同 需求扰动 分散决策 集中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18-02

1 无扰动的供应链协调

所考虑的模型只有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供应链中的信息对称而且共享。假定价格和需求的关系是确定的,可以表示为,其中是市场规模,即最大可能的市场需求量,是单位零售价(决策变量),是价格敏感系数,是在下的实际需求量,表示零售商的定货量,则其销售期末的收入为。

1.1 收入共享合同模型[1]

表示零售商的边际成本(不包含支付给供应商的任何费用),表示供应商的边际生产成本,为供应商对零售商的产品批发价,是零售商分得总收入的比例,。

零售商的收益,供应商的收益,供应链总收益.

集中决策环境下,最优订购数量,最优市场定价,供应链最大收益。

1.2 分散决策环境下的协调

定理1.1 若,则有,。

而且是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供应链得到协调。

2 需求扰动[2]下的供应链协调

需求发生扰动后,零售商销售期末的收入为,此处扰动以表示。以表示提高生产量时的单位成本,表示需求降低时的单位处理成本。根据实际,可以假设

2.1 需求扰动下收入共享合同模型

需求扰动下,零售商的收益,

(2.1)

供应商的收益:

供应链总收益:

其中,,是需求扰动后零售商分得总收入的比例,,。

2.2 集中决策[3]环境下

引理2.1 假设是的最优解,那么时,,即;时,,即。

依据该引理,时,可以在范围内进行讨论,

供应商的收益:

供应链总收益:

=

令,则+。

同样的,时,可以在0

供应商的收益为:

供应链总收益:

令,则。

2.3 分散决策环境下的供应链协调

(1)的情况。

将该情况下的最优订购数量和最优定价分别记作。

定理2.2 若,,,,则

=,。

而且是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供应链达到协调。

证明:将代入(2.1)中,得到=;而 。由于 +,也是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供应链得到协调。对的上界的限制是为了保证供应商的收益不少于。

当时,供应商的收益少于,要获得协调,必须调整参数的取值范围。在这种情况下, ,从而。结合定理2.2,可以得到以下定理:

定理2.3 若,,,则=,

而且是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供应链达到协调。

证明:证明和定理2.2的一样。对的上界的限制是为了保证供应商的收益非负。

(2)的情况。

将该情况下的最优订购数量和最优定价分别记作。

引理2.2 时,若供应商参与到该合同中来,必有。

根据该引理,并结合情况下的方法进行讨论,可以得到定理2.4。

定理2.4时,若 ,,则=, 。

并且{}也是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即供应链得到协调。

当,供应商的最优决策便是将数量以低于的价格在二手市场上处理掉。

3 数值实验

下面给出几个数值实验的例子来说明论文中所取得的一些结果。

首先考虑没有发生扰动时的情况。假设,,,那么就有,相应的最优定价11,零售商的最优订购数量,也就是供应商的最优生产数量=9,供应链的最大收益=81。如果供应商和零售商经谈判,双方一致确认,那么批发价。于是合同参数可以协调该供应链,在此合同下,供应商的收益为32.4,零售商的收益为48.6。

当需求发生扰动后,生产计划需要调整。先来看需求增加的例子。假设,=5,那么最优生产数量应该调整为11,最优定价为,供应链最大收益。如果,那么批发价应该调整为,即(0.4,0.7)可以协调该供应链,供应商的收益为81.6,零售商的收益为48.4。

再来看需求减少的例子。如果,那么最优生产数量应该调整为7,最优定价调整为,供应链最大收益。如果,那么,不过,一般情况下,所以要提高的值。假设=0.8,那么,即(0.8,0.3)可以协调该供应链.在这个合同下,供应商的收益为0.8,零售商的收益为39.2。可见,有一定的范围,容易证明在这种情况下。

这里,并没有考虑双赢的问题,可以认为以上数值实验的参数取值保证了双赢。

4 结语

文章基于收入共享合同,将需求扰动分为两种情况讨论了相应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推导出供应链在需求扰动下达到协调的条件。可以看到,收入共享合同在需求发生扰动时,尽管需求扰动的情况不同,程度不同,但是只要对合同参数作适当的调整,就可以继续协调该供应链,修正公式比较简单,易操作。数值实验部分给出具体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文中推导出来的结论。

然而,整个供应链的最优订购数量(对供应商而言,是最优生产数量),以及合同参数依赖于市场需求和所有成员的边际成本等相关信息。因此,为了达到供应链协调,这些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必须是共享的。

文章研究的供应链只包含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以后可以研究包含一个供应商和多个零售商的供应链以及包含多个阶段的更长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1] G.Cachon,M.A.Lariviere.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M].Management science,2005(51):30-44.

[2] Xia.Y.,X.Qi,and G.Yu.Real-Time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Disruption Management under the Continuous Rate Economic Production Quantity Model[M].under review by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3]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人事合同范文 下一篇:物流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