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4:26:25

收入与消费论文

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所分析的宁夏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大多数情况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长,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极大可能是不平稳的。从图1也可以看出,原收入与消费序列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4]。图11978~2011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时序曲线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对收入与消费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Ct和Yt的ADF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认为收入与消费支出序列存在单位根,即收入与消费支出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小于临界值,是平稳的;并通过AIC准则来确定收入和消费原始序列的滞后期数。得出结论:变量Ct和Yt的滞后期均为0;在1%的显著水平下,变量Ct和Yt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两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的常用方法是恩格尔一格兰杰两步法。检验结果显示,残差是不平稳的。这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1978一2011),变量Ct与变量Yt是不协整的,因此,不能轻易接受方程(1)所表示误差修正模型。图1的收入与消费曲线清楚地显示出变量Yt和Ct的关系:二序列在1978一1991年间有高度一致性,而在1992一2011年间,两序列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消费曲线开始偏离收入曲线,而且这种偏离是长期的。说明消费与收入序列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是变化的,为了验证这一判断,下面继续进行分析。以1991年为突变点采用Chow分割点检验方法,检验方程的稳定性,F统计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中可知,模型没有发生结构变化的概率为1.875%,因此,可以以98.125%的概率认为,1991年宁夏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均衡关系发生了突变。为此,引入虚拟变量D。可以看出,引入虚拟变量后,各变量之间是协整的,说明可以对变量进行分段研究。

(三)消费函数的误差修正模型1.模型的建立建立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误差修正模型。2.模型的显著性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的最终模型的各个统计量都十分显著。D.W.=1.91,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R2=0.9728;R2=0.9913,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良好。3.模型的综合分析将误差误差修正模型(3)以分段形式[8]表示为(1)宁夏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由方程(4)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说明居民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于消费,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意愿。1992年以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为0.328,消费只占居民即期收入的小部分,说明人们在消费上趋于谨慎。(2)宁夏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短期关系由方程(3)可知,从短期来看,宁夏城镇居民收入每有1%的改变,消费将改变0.8585%。同时,修正系数为-0.7548,说明上期每1单位均衡误差会使本期消费变化0.7548个单位,修正力度较大。

二、宁夏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关系

为什么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存在两段式的均衡关系?为说明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可变参数模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来进行分析。一个可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由观察方程和状态方程[6]。假定现期消费C与持久收入Yp的长期关系为。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βt在统计上高度显著,λ的估计值接近于1,说明制度变迁对宁夏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根据模型方程算得:从1979年到1990年,槇βt的值没有明显大的变化,一直在0.96和0.98之间波动(具体数据略)。1991年后,槇βt的值开始下降,之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证实了本文之前得出的结论:1991年前后宁夏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存在显著差异[6]。由表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较大,1988年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达到0.8679,随后在小幅波动中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小。总体来看,宁夏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边际消费倾向在0.82~0.89之间变动,有升也有降;第二个阶段(1992~2008年),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特点是震荡式持续下降,之后逐步回升。根据以上对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1978~1991年,宁夏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升有降,但无论边际消费倾向是上升还是下降,都没有改变消费与收入的初始均衡关系。1992年以后,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震荡式下降趋势,这表明宁夏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逐步偏离了原来的均衡关系,形成了新的均衡状态。这与前文实证分析的结论完全吻合: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是两段式均衡关系。

三、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宁夏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在整个研究期内(1978一2011年)不协整,但存在以1991年为分界点的两段式均衡关系。建立宁夏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误差修正模型,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良好,而且各项指标均通过了检验。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变化过程实证说明了这样的结论:宁夏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宁夏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状态空间模型中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过程说明:1991年以后,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均衡关系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边际消费倾向震荡式持续降低。宁夏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震荡式持续降低,说明其有效需求不足,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不足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必须从深层次原因着手,建立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如果只依靠短期政策调整刺激居民短期收入的增加,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

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旅游需求分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需求差异分析有利于认识旅游市场特征。本文认为差异问题可以转化为分类问题,于是利

>>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空间差异及变化研究 城市居民近郊旅游需求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来源构成与省际差异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经济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着装色彩取向 中国城市居民汽车消费新变化 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 城市居民用水需求弹性实证分析 城市居民收入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怀化农户融资需求差异分析 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结构调查分析 城市居民的徒步旅游模式分析 健康\教育人力资本对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影响 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 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房产投资行为研究 中国城市居民宜居感受大调查 住房不平等与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 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居民住房不平等的演化特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差异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差异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旅游需求分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需求差异分析有利于认识旅游市场特征。本文认为差异问题可以转化为分类问题,于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K。honen网络对中国39个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分类,然后考虑了收入、旅游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区域旅游供给强度和交通条件4个因素,对各个类,型的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特征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得到的认识是:(1)从出游率和消费两方面衡量中国城市间居民的旅游需求的确存在类型差别,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与人均收入有相关关系。(2)人均收入与旅游需求存在相关性,但是不同地区(城市)的人均收入只影响其部分旅游需求。[关键词]旅游需求;旅游需求差异;Kohonen网络[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09―05

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区 深圳 消费 述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市消费方面的学术论文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以揭示我国经济特区消费研究的总体状况。由于深圳市是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消费水平较高,消费方式变化较快,消费产品丰富,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大体反映该领域的基本面貌。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概况

(一)论文数量

在中国知网以“深圳”、“消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共收集该方面资料91份,除去与研究主旨不相关的论文以及新闻报道之后,共有56篇论文。详见表1、表2。

其中,2000年以前论文较少,共14篇,约占25%,2000年以后(含2000年)42篇,约占75%。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区市民消费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也跟居民消费收入水平有关,反映出市场经济大潮区消费问题的重要性。

(二)基金项目资助

从所获得的基金项目来看,有6篇论文分别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有1篇同时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经费的资助,约占10.7%。其他50篇均未能够得到相关研究资助,约占89.3%。

(三)学科分类

以一定的学科分类来看消费问题,可反映出该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由于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消费问题的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上会出现同一篇论文同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具体分布见表3、表4。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内容与主题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有关特区居民消费研究的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行为是以支付货币或者信用以获得个人所需劳务及商品的过程,是现代人所共有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因此必然成为消费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在56篇文章中,研究居民(包括游客)消费行为的37篇,占66.1%。从时间上看,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越来越全面化、精细化,有关于消费行为基本状况的,也有专门探讨消费行为某一个方面的。概括起来,消费行为研究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1.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这方面的论文有23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62.2%。很多研究根据深圳市民的特点对其消费行为的整体状况进行概括。牟金洲、路宏达等对深圳居民消费的基本数据、人口特点、收支情况、主要问题、消费变化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

2.具体消费行为,包括特定商品或劳务消费研究。这方面论文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16.2%。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深圳市特殊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行为成为居民消费研究的一个重点。冯颖、黄云芬等分别对深圳女性的瑜伽消费、服装消费、高尔夫消费、游艇消费、证券投资消费、金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3.特定群体消费行为。这方面文章有8篇,占21.6%,主要包括对青年白领、80后在校大学生、前卫青年、在深圳的内地赴港游客、农民工集体等等社会各类弱势、另类群体。这些不同于普通深圳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成为消费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开始出现。

(二)消费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消费结构及其特征是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发达程度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高低。这方面的论文有11篇,占19.7%。徐森忠、褚可邑和吴富悦的研究形成了特区刚刚成立之时以及特区成立20年之后居民消费结构在不同时代之间的差异,而黄吉乔则将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三)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合理性对策研究

这方面论文有7篇,约占12.5%。影响消费的因素对消费来说是一个函数,包括消费倾向、消费偏好、消费边际效应、消费需求弹性、消费时空、消费者年龄、消费者收入、消费动机等等,并以诸多合理性建议提出应对策略。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方法及人员构成

合理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发展的基本条件,方法的使用状况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按各自所运用的最主要方法来看,有关深圳市消费方面的文章属于问卷法、实验法、二手数据统计等定量研究的有36篇,占64.3%;理论研究、田野法等定性研究的有20篇,占35.7%,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多近一倍,成为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的主要取向。

在研究人员构成方面,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人员呈现多元化。由于城市居民消费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比较关注。学术界约36人,实际工作部门(包括各类研究院)18人,两者之比为2:1,学术界居优势。在学术界,研究主力集中在经济管理、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地理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实际工作部门中,企业和各类研究机构构成了主力军。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简要评析

科学研究是一个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深化的过程,需要广大实务部门人员实践和研究人员理性提炼的共同努力。经济特区深圳市的消费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评析成绩和问题,是推动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实质内容

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女友是城里人,家境优越,既浪漫又小资,是个不折不扣的潮人,三天两头大变样。然而,家境贫寒的郭子强却经不起爱情的浪漫消费,几个月下来,口袋早已空空如也。为了不失去这份感情,郭子强绞尽脑汁地想着法子赚钱。计算机专业的他很快在朋友创建的网站里做了一名兼职网编。尽管如此,得到的报酬却并不能满足女友越来越高的消费需求。为此,在兼职网编的日子里,郭子强经常在各大网站和论坛里浏览,希望能从中找到另一份兼职工作。

2013年初,当他在论坛里无意间打开一个网站链接时,“专业论文”几个大字立刻出现在他的眼前。随即,映入他眼帘的是公告栏里的网站招聘优秀的信息。这一发现,让他喜出望外。与网站客服沟通之后,他被告知一篇论文的报酬在五百元到一千元不等。这对捉襟见肘的郭子强来说实在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很快,凭着自己写论文的实力,他幸运地成为该网站的一名。

随后,他接到了的第一篇论文:《关于C++编程语言的改进方案》。要求写这篇文章的顾客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这对于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子强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一个星期之后,他凭着自己深厚的学识功底把论文搞定。由于他的这篇论文很快通过顾客导师的审核,且受到顾客的好评,因此一千元钱的报酬很快收入囊中。

此后,每隔一个星期他就接到新的任务。一个月下来就有好几千元的收入。初次尝到甜头的他不禁有些飘飘然,觉得这些外快来得太容易了。尽管如此,郭子强仍不满足。为了牢牢地拴住女友的心,他渴望赚更多的钱。

在圈里混了一段时间之后,聪明的郭子强很快从中摸出了一些门道。他发现一些论文连拼带凑加编写,一天就能搞定一篇。这个发现让他打起了歪主意。有一次,接到一篇信息技术类的论文,他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走原创路线,而是尝试着上各个网站去搜寻相关的论文,进而从中复制、粘贴。这样七拼八凑的,只一天的工夫就完成了这篇论文。他心存疑虑地把写好的论文发给顾客之后,忐忑不安地过了两个星期。他本以为这篇拼凑的论文过不了顾客导师的审核,谁知,竟被顾客告知该论文已经通过审核,正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虚惊一场的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有一回,网站接了个顾客的论文任务,费用是一万元钱。由于该毕业论文难度系数大,加上要求高,时间紧迫。网站内的没一个敢接这单子。网站客服开出的报酬是这篇论文收费的一半。诱惑当前,尽管感觉这论文不好写,但他仍硬着头皮接下了单子。

接下这篇论文之后,他如法炮制。先是网上查找、阅读、筛选。之后,又几经复制、粘贴、编写。又足足忙活了两个星期总算按时完稿。这篇经过他“深思熟虑”的论文本以为会顺利过关。哪知,三个星期之后,他等来的却是法院的传票。

原来,他的这篇论文,顾客的导师审核之后,发现这篇论文有多处与导师的好友某大学教授两年前发表的论文内容一模一样。结果顾客的文章非但没有通过审核,还把他牵扯了出来。最终郭子强因剽窃大学教授论文而被追究法律责任。消息一经传开,之前已跟他提前签约的跨国公司也与他解除了合同。

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经济增长从去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增长幅度由1998—2002年间平均每年的7%—8%,上升到2003年的9.1%,2004年第一季度的9.8%,上半年的9.7%。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迅速升级,总体形势良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是某些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投资过快,促使煤、电、油、运等主要原材料供应紧张。去年以来,国家针对部分行业出现的过热苗头,已经发出了预警的信号。同时,在项目审批、土地利用以及信贷投放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抑制投资的过度膨胀。

但是,投资的列车一旦加速,很难一时间刹住。今年一季度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依然较高,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仍在快速扩张。4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在宏观调控杠杆的撬动下,各地区、各部门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行动,大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下马,部分过热行业开始得到抑制。

共事业,对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从松,加大支持力度。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微调、有松有紧、松紧适度,就能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保持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平稳较快地航行。三、投资膨胀向消费膨胀传导机理的变化防止通货紧缩,虽然目前并不紧迫,但还是要警惕其再现。从经济走向上看,去年到今年是从通货紧缩趋势向通货膨胀趋势的转化,这种转化有其惯性。因此,首先要挡住通胀苗头的压力,特别要注意控制投资的过度扩张,防止大起大落,其关键是防止投资的大起。整体经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资的过度扩张。投资扩张的规律,首先是引起投资品需求的扩张,继而引起消费品需求的扩张,再进而随着完工投产导致生产能力和产品供应的扩张。因此,物价走势的轨迹,也是投资品和生产资料先涨,消费品次涨,终而因供大于求导致双双下跌。一般说来,投资需求并不都是对设备材料等生产资料的需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通过职工工资转化为消费资料的需求,又有一部分间接通过提供投资工程以设备材料等部门职工工资再转化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如此类推,投资需求中就有相当比例要转化为消费需求。根据经验数据,这一比例为40%左右。

我国本轮物价上涨趋势也是上游投资品价格涨幅先于高于下游消费品。按照通例,下游最终消费品上涨滞后期约为半年到一年。但我国此轮物价上涨,上游产品将涨价传递到下游产品不大顺畅。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势迅猛,但对下游生活资料产品价格拉动作用较小。今年1—5月,与上年同期比的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其中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上涨5.5%,生活资料产品价格上张1.1%。因此与过去相比,价格传递受阻因素颇多。首先,从大面上说,我国供给约束型经济转为需求约束型经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大格局不能说已经改变,启动消费品需求还很费劲。目前除了煤电油运等少数商品和服务,绝大多数商品依然供过于求。商务部对今年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分析,供求基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平衡商品138种,占总数23%;供过于求商品462种,占77%;没有供不应求商品。其次,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商品价格随着下降,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就是这种情况。第三,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提高到0.45以上,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预期加大等等,导致消费倾向下降。第四,由于关税减免、进口限制的放宽和取消,影响国内商品价格下降。第五,最终消费品多属竞争性行业产品,涨价也受限制等等。最终消费需求受到上述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向最终消费品传递。这是同上世纪80—90年代的通胀过程不同的。至于上游产品涨价能否通过成本推动向最终消费品涨价传递,也未必尽然,这里主要原因是新增投资的资本构成比例提高,劳动工资比例降低,就业增加困难,劳动工资涨不上去。通货膨胀的一个核心机制就是工资与物价的轮翻上涨,现在看不出有发生这种情况的迹象。因此现在离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差一大截路。对此,还有一个证据,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品价格同比增长3.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6.1%,物价上涨率远远低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在居民收入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对目前轻度通货膨胀不必过于紧张,当然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对其发展有所警惕。从实际情况看,今年5月CPI同比已由4月的3.8%上升为4.4%,6月上升为5%;但5月比4月底环比降低0.1个百分点,6月比5月底环比降低0.7个百分点。这与去年“非典”影响二季度月环比CPI连续负增长,价格水平处于全年低点有关。去年的低基数将使今年二季度居民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幅度提高,而去年四季度物价翘尾因素又将使今年物价三、四季度不大可能上升。再从引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因素粮食价格来看,随着支持农业政策的实施,耕种面积扩大等影响,夏秋粮增产希望较大,会一定程度减缓粮食涨价影响。随着秋粮收获,翘尾因素消失,以及生产资料价格逐步回落,今年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可能回落到3%以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前景不大可能。

总而言之,在消费品需求启动存在障碍的情况下,过一段时间后,一些部门的过度投资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又缺乏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撑,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会导致通货紧缩的压力。因此,对新一轮投资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度膨胀要密切注意。通过投资规模的适当控制,我们既能遏止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领先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于先,又能抑止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本论文由

过剩,防止通紧趋势再现于后,实现双防的目的。

四、今年货币信贷的调控目标不低,实质上表明货币政策已是中性

现在宏观调控当局对于防止通货膨胀的压力很警惕,为此采取了收缩货币信贷和控制土地开发的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也开始收到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回落,今年上半年增长28.6%,比第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5月份市场价格涨势开始减缓,工业品出厂价格比4月份涨幅减少0.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5、6月份环比逐步下降;前几个月,价格上涨较快的钢材、部分有色金属和粮食等有的大幅下降,有的稳中趋降。钢材每吨平均降幅达千元左右。

今年货币供应目标增幅17%,信贷规模增长2.6万亿元,低于上年的货币增长20%,贷款增长2.8万亿的实际水平,有助于约束投资过度扩张,实现投资逐渐“软着陆”。去年以来,受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等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呈过快增长势头,去年6月贷款增速23.2%,7月攀升到23.4%,8月达到23.9%的最高峰。为保持金融健康平稳运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人民银行去年以来先后出台一些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包括必要的窗口指导,发行央行票据,上调存款储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金率,再贷款、再贴现浮息,大量公开市场操作,等等。去年12月贷款增速已降到20.1%。今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款同比增长16.7%,比上半年末减缓4.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末减缓3.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减缓2.3个百分点。但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及一些地方和企业对中央政策理解有所差异,再加上一季度新开工项目明显偏多,结果前几个月货币和信贷供应都高于预期的调控目标,到6月末,广义、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均回落到16.2%,处于今年调控目标之内。需要指出的是,从今年的新增贷款和货币增长目标来看,速度是不低的。新增贷款2.6万亿是历史上新增贷款的第二高,增速也大体上高过了1997年以后实际的贷款增幅。因此从全年贷款的增幅来讲,仍然是适度的,可以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水平,不是一个过度紧缩的政策。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认为,现在所称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实质上也是一个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目前来看,6月底已经达到今年货币信贷调控目标,也不宜进一步紧缩。从投资过于扩张部门收回的资金,应当用于充实投资不足的部门,及补充正常的流动资金需要,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膨胀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投资膨胀是否引起了经济过热,前些时,大家议论纷纷。时下固定资产投资扩张有两个主要背景,一是中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国经济增长进入了城市化、工业化及消费升级,由汽车、住宅产业带动新的增长周期,对投资品的需求旺盛。二是地方政府的行政主导的投资项目猛上,为出政绩,争相以优惠条件吸引投资。今年一季度,中央项目投资增长12.1%,而地方项目则增长64.9%。

在此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处于什么境地?现在经济形势很特殊,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偏冷的通货紧缩趋势。去年以来,虽然消费品物价指数由负转正,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去年三季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度后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9、10、11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平均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CPI由2002年的零增长爬升到2003年的3.2%。今年第一季度物价继续上扬,同比上涨2.8%(1月3.2%,2月2.1%,3月3%)。4、5、6月继续上扬(4月3.8%,5月4.4%,6月5%)。但消费品价格除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上,其余比较疲弱,如6月CPI同比上涨5%,其中食品撬动了CPI上涨4.4%,剔除此因素,非食品因素使CPI上涨只0.6%,甚至还有下降的。权重最大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是下降的,如衣着、家电、汽车、药品等。而粮食价格则是恢复性回升,如果以2003年夏收前价格为基准,粮价提高50%才恢复接近1997年的水平。粮价上涨根源在局部的供求失衡,与通货膨胀不是一回事,与前一时期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没有关系,也与投资高速带动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关系不大。消费物价指数尤其是除去粮食外的核心CPI,总的看大体上还在合理区间移动(据我过去提过的看法,核心CPI在2%—3%之间,都算合理区间)。

当前我国有部分行业,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投资扩张较猛,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等供应紧张。如1—5月电力生产增长16.4%,但在全国范围有24个省市拉闸限电。煤炭社会库存量下降到20年来的最低水平。全国铁路前5个月请车满足率只有35%左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沿海港口出现多年来未有的压船压港现象。虽然如此,但总起来看,我们的劳动力不紧张,城镇登记失业率还在增长,下岗剩余劳力也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贷差还不小,6月末约为6万亿元;生产能力除了煤、电、油、运等资源性产品和服务外,也不紧张,大部分加工制造业、工业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宽松甚至过剩。因此人力、财力、物力的供给都有剩余。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现在实际增长率还在潜在增长率的范围以内。2003年GDP增长9.1%,2004年一季度增长9.8%,二季度增长9.6%,上半年增长率为9.7%,仍在潜在经济增长率范围内。即使经济总体没有过热,但对局部经济过热,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对当前的瓶颈制约,如对煤、电、油、运和一些重要材料的紧缺,应当继续引起重视,因为处理不好,它会影响到发展的全局。

二、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的政策转向“中性”的政策

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本论文由

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前几年,为对付通货紧缩趋势,我们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质上是“从松”的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赤字国债来扩大内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所以叫稳健,实际上在松动银根、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的政策转向“中性”的政策。这就是要求适度收紧。我在去年10月社科院形势分析会上就已提出这个主张。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逐步减弱,赤字国债在减少,建设支出在推迟,财政支出的方向正在调整。因此,财政部长金人庆说财政政策已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过渡。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适度从紧一些,如提高储备金率、控制信贷投放规模等等。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报告认为:“适度从紧”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现时的取向。其实相对于过去从松的稳健货币政策来说,现在的货币政策也是一个中性的调控政策。因为“适度从紧”就不能太紧,就是说不能像治理严重通货膨胀时采用的刹车手段。因为目前的宏观问题虽然也有总量问题,但主要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既然主要是结构问题,货币政策就不能“一刀切”,一概收紧。对一些消费热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和企业,以及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如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还要继续支持其发展,还要支持扩大就业。但对一些局部过热的环节,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投资,就要“削峰”。可以说,不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我们都要采取“中性”的调控取向。

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误差修正模型;财政政策;消费;投资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一、引言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中,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在市场的自调节作用失效,即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转,会采取相对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按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功能上来看,又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和增发国债的方式来刺激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量;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反之。本文通过建立关于财政政策的VEC模型,反映税收收入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变化对于社会总需求的影响程度,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财政政策的效果。由于国债发行额1992年才开始公布,数据年代较少,本文暂不考虑。本文采用1980-2014年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税收收入、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年度数据来分析财政政策与投资和消费的计量关系。

二、协整分析和VEC模型

我们把消费、投资、税收收入、财政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记为Ct、It、Tt、Et,然后取对数消除数据异方差的影响,采用Dickey-Fuller广义最小二乘法检验其平稳特征。检验结果如表1:

1%、5%、10%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量临界值分别为-2.637、-1.952、-1.611,由此可知LNC、LNI、LNT的原序列均非平稳,一阶差分后序列均平稳,属于I(1);LNE的原序列非平稳,一阶差分序列在1%、5%显著性水平下非平稳,但是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我们也可以认为LNE属于I(1)。由于消费、投资、税收收入、财政支出均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并且基于财政学经济理论基础,我们考虑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采用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中的迹检验进行协整分析。

滞后阶数检验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VAR模型滞后阶数应选择3期,而VEC模型中的变量为VAR模型中的一阶差分项,因此协整检验及VEC模型的滞后阶数应选择2期。

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消费、投资、税收收入、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经济关系,并且存在两个协整向量。

协整模型的回归结果如下:

括号内的值为相应回归系数的标准差。方程(1)为消费方程:当税收每增加1单位,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平均减少0.36单位;财政支出每增加一单位,其他条件不变时,消费平均增加1.13单位。方程(2)为投资方程:当税收每增加1单位,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平均减少0.31单位;财政支出每增加一单位,其他条件不变时,投资平均增加1.38单位。从经济学意义出发,当税收增加时,居民可支配收入会相对变少,可供投资和消费的财富量变少,因此对经济的整体影响是消极的;当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时,居民社会福利条件会相对变好,可用于私人投资和消费的财富会相对变多。

协整方程表示的是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发生变动时,对投资和消费的定量交互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模型进行短期调整,反映变量间的短期交互影响。

(3)式中ecm表示误差修正项,刻画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表示当变量偏离均衡状态时的调整速度;差分项系数反映短期波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下是VEC模型检验的结果:模型的对数似然值为231.256,AIC和SC准则的值分别为-11.33和-9.04.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并且由图1可知,所有的根均在单位圆内或者单位圆上,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因此所建立的含两个协整向量且滞后两年的VEC模型是平稳的。

三、结论

从宏观经济学出发,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对于投资和消费的影响是反向变化的,而国家的财政支出对于投资和消费的影响是正向的,这两种影响的大小却无法确定。本文通过建立税收和财政支出的误差修正模型,定量研究了国家财政政策对于投资和消费的效应。协整方程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影响程度;误差修正模型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对变量间的短期关系进行调整,同时反映变量间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关系。本论文结果证明:税收收入、财政支出和投资、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对投资、消费具有长期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可以进行快速调整;误差修正项能够定量反映变量的短期调整速度。

建立财政政策的误差修正模型,将财政政策同计量模型结合起来,定量刻画了财政政策对投资、消费和社会总需求的效应。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第7篇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与西方经济理论比较,我国关于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研究将在较大程度上借助西方主要的储蓄理论,并且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必要的修正。

论文将居民储蓄定义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其实物形态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部分。金融储蓄包括现金、存款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增加量;实物储蓄包括本期购买的各种耐用消费品以及住房等价值非一次性损耗的商品扣除折旧后余额的增加量。但在分析过程中由于数据原因无法沿用此定义时,将做必要的修正。

二、关于研究方法

论文以实证分析为主,根据各种被认为可能会对储蓄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依次对绝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检验得出两类结果。第一,证实不同理论对于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适应程度,以及该适应程度随经济环境变化而改变的性质;第二,确定影响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

被认为可能是决定我国居民储蓄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强迫储蓄,绝对收入水平,收入增长率,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信贷约束,遗产动机。论文的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就这些因素的分析依次展开。各章基本上循理论探讨、建立模型、模型检验和对检验结果分析的思路进行。当对各国素的实证分析依次完成后,即确认出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三、关于基本结论和基本结论形成过程简述

l、我国基本国情决定1979年以前居民储蓄的行为模式主要被绝对收入理论解释。1979年以后这一特征依然存在,但逐渐减弱。生命周期以及永久收入理论这些具有跨时预算约束特征的储蓄理论,对79年以后的居民储蓄行为的解释力迅速增强,并且形成预测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角度考察,绝对收入理论对于1979年以前的居民储蓄应该有较好的解释效果,但数据方面的原因使实证分析结果难以对此给予有力的支持。79年以后对绝对收入理论的检验效果较好。这—现象可以从两方面得到解释。第一,分析期间较短,只有14年,不足以暴露绝对收入理论关于长短期实证结果不一致的矛盾;第二,居民收入水平由很低速提高,可以表现为很好的收入水平决定储蓄的特征。

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对1979年以前的居民储蓄解释效果很差。主要原因在于居民过低的收入水平。1979年以后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决定了这两个理论的解释力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确存在一个收入水平的临界线,在该临界线以下,居民储蓄行为较好地服从绝对收入理论;在该临界线以上,居民储蓄行为较好地服从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模式。论文提出我国居民平均收入的临界线可大致定位于250万元的假定。按照这假定,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储蓄行为应该更好地由跨时预算约束类储蓄理论解释。

2、到目前为止,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增长这两个收入增长源中,真正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是人口增长。更确切地说是劳动人口增长。

在53——92年期间,我国劳动生产率在绝大部分的时间内徘徊于较低的水平只是八十年代以后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无法对居民储蓄的变化做有效解释。相反,劳动人口增长与储蓄率提高之间有良好的吻合。论文运用由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为基础得到的人口年龄结构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很好地证实我国劳动人口增长对于居民储蓄率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结果也证实了我国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即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单纯投入量增加维持,而非投入产出率的提高。这一结论提示,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劳动力资源供给状况的改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储蓄的规模,从而影响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

3、1955一1978年,强制储蓄是我国居民储蓄中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重要内容,但该成份在1979年以后减弱。目前已达到可以被忽略的程度。

分析居民储蓄的强制成份时采用Feldenstein等人的方法,即将被管制的物价水平还原为可以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真实价格,建立基本分析模型,考察在真实价格下居民储蓄与在管制价格下居民储蓄的差异,从中发现强制储蓄的程度。由于用这种方法设定的参数a中可能包含因社会货币化程度提高导致高估储蓄被强制程度的因素,需要用货币需求函数做为辅检验模型。检验的结果发现1979年以前货币化程度的变化很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很弱。79年以后货币化程度提高幅度较大,在较大程度上椎动货币需求的扩张。剔除货币化程度提高的因素后,居民储蓄中强制的成份有79年以前较多、79年以后减少的变化。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1986--1987年的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可以大致估计至八十年代中期,强制储蓄占居民储蓄的成份低于1/3。进入九十年代该比重继续下降。由此可以认为,强制储蓄已经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

4、利息率和通货膨胀率不构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

用收入增长的储蓄模型对储蓄率与利息率的关系做回归分析后发现,利率弹性由79年以前的负值转为79年以后的正值。弹性的显著性略有提高,但均未达到显著的程度。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很低的结论。论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从利率敏感性和财产的期限结构两个角度进行的。

利率的敏感性指人们对于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很低的利率敏感性必然有低利率弹性。利率敏感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我国居民长期的低收入水平从根本上决定利率的弹性很低,无论是正的弹性还是负的弹性。改革以后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但到1991年(本论文的截止分析期),居民财富积累依然有限。这使79年以后利率弹性略有提高但仍未高到足以影响居民储蓄的程度。低于真实利率水平的名义利率也会抑制利率的敏感性。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以及过低的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利率的敏感性和储蓄的利率弹性。

在利率敏感性既定的条件下,居民财产期限结构是影响利率弹性以及弹性正负方向的重要因素。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有正的替代效应和负的收入效应。利率的弹性则取决于两个相反的效应相互抵消的结果。当财产以长期为主时,利率的替代效应较强;当财产以短期为主时,利率的收入效应较强。我国人口增长的特征、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收入水平决定居民财产以中短期为主,这决定了79年以前利率很弱的负效应和79年以后略有提高但依然很弱的正效应。

按照我国人口增长、收入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以替代效应为主的利率弹性会略有提高。但可能仍然不会成为影响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实证结果发现通货膨胀对储蓄率有不显著的负效应。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我国长期低收入水平下过低的财富积累水平和货币幻觉的作用。1979年以后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通货膨胀对储蓄的影响力可能会增强,但货币幻觉的作用又使这一影响力不确定。货币幻觉的存在可以使通货膨胀对储蓄形成两种相反的作用,因而减弱通货膨胀的作用力度。

由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宜将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作为决定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5、社会保障程度对我国居民储蓄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不改变居民储蓄率的基本模式。这意味着除非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否则,该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没有影响。

根据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覆盖城镇国有企业职工的特点,将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的分析分别就城镇与农村进行。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命周期假说。

研究发现,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可能使城镇居民储蓄率略有提高,农村居民的储蓄率则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缓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因此发生变化。考虑到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若按人口平均的话,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可能影响不大。因此,可以将社会保障的因素排除在决定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之外。

6、信贷约束对我国居民储蓄有一定影响。用永久收入模型检验,发现79年前后信贷约束有从很强到开始缓慢减弱的变化过程。因此判断,79年以前较强的信贷约束可能构成抑制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跨时预算约束特征的因素之一。79年以后信贷约束减弱则有助于加强该特征。但是,从79年以后收入大幅度提高与信贷约束缓慢减弱的情况看,信贷约束并不构成决定居民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7、遗产动机目前不构成我国居民的主要储蓄动机,估计遗产在居民财富中所占的比重很低。遗产动机的强弱以及遗产率(遗产占财产的比重)取决于居民收入分配的非均衡程度。按照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一段时期内收入分配的非均衡程度将会随收入增长进一步扩大,居民的遗产动机也会和遗产率也会提高。遗产动机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会加强。但如果遗产率基本稳定并且遗产不占财产的主要比重,遗产动机的存在基本不影响居民的储蓄模式。根据西方经济学界的有关研究,该假设条件在发达国家存在。由此可以初步认为,居民遗产在我国居民财产中有增加的趋势,但并不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模式。考虑到遗产动机的大小随收入增长扩大的性质,可以将该因素纳入到收入增长的储蓄模型中一并考虑。

8、对各相关因素做逐一分析后,可以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增长。如果假定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不变,用人口变化趋势的有关数据对劳动人口增长的储蓄模型进行趋势预测,发现直到2010年以前,居民储蓄率呈稳定上升的趋势,此后趋于下降。因此,从现在起直至2010年是我国的储蓄和社会财富积累的黄金时期。紧紧抓住这一由人口变动规律创造的机会,为2010年以后的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奠定丰足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关于基本结论的政策含义

首先,绝对收入水平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影响意味着高收入阶层的储蓄在—定程度上是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来源。因此,不必过急地采取消除收入差异的税收政策,以便尽可能多地挖掘储蓄资源。但是,绝对收入对居民储蓄的决定作用正逐渐被收入增长替代的趋势,则意味着高收入阶层对社会储蓄有较多贡献的基础正在减弱。顺应这一趋势,应及时消除意在扩大储蓄的收入差异税收保护。

其次,鉴于利率对储蓄的作用不显著的实证结果,试图以利率手段调节消费需求基本上是无效的。因此,至少目前不宜使用该政策工具。今后利率的弹性可能会随经济环境变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在一定时期内略有提高。根据那时利率弹性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手段再做调整也不为迟。

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第8篇

>> 中国城镇居民储蓄水平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嵌入式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销售面积的多因素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需求弹性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走势分析 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浅析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浙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关于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合理化程度评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与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李琮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

③ 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④ T.H.Marshall, social policy, London, Hutchinson univ. library, 1965,p.7.

⑤ 韩枫《大众媒体与乡村文化福利构建》,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⑥ 吕效华《流动人口文化福利支持机制构建研究》,《理论探讨》,2012年第1期。

⑦ Cultural Well-Being and Local Government Report 1: Definitions and contexts of cultural wellbeing。http://www.mch.govt.nz/search/site/cultural%20wellbeing,2012.

⑧ 胡象明《广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意义》,《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⑨ 同⑥。

⑩ 李占乐《现代城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兴起――变迁与模式转换――以武汉市为个案的制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B11 侯志阳、孙琼茹《农村文化福利资本与文化福利治理》,《改革与发展》,2013年第3期。

B12 方福前、吕文慧《中国城镇居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B13 Jarrod M. Haar,Dave M. Brougham :An Indigenous Model of Career Satisfaction: Exploring the Role of Workplace Cultural Wellbeing ,Soc Indic Res,2013.110:873890 .

B14 也包括在城镇、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以及短时居住在城镇的居民。

B15 欧文・休斯认为对于公益性部门的绩效评估除了应该有关于目标的全面进展情况,或者关于财政目标的成就指标之外,还应该有关于顾客或委托人满意程度的指标。[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ownsfolk's Cultural Benefit Level in China:

Based up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Opening for Free

CHEN Bo

(Research Center of National Cultural Innov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

Abstract:Cultural benefit is an important composite of residents' benefit level. In the context of opening for free, to visit museum, cultural center, library and other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becomes significant benefit source for townsfolk. Through questionnaire data, this paper will us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ownsfolk's cultural benefit level in the background of opening for free. The resear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as regards to residents who visit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their degree of education and income level impact a lot upon the cultural benefit level they attain. An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and service will help to promote residents' cultural benefit level.

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营改增 房地产

一、建筑行业与房地产业的联

(1)数据选取。为了科学的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我国近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本文选取2006~2011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总产值数据进行分析,如下表建筑业、房地产业2006~2011年总产值,其中房地产业的总产值收入来源范围广,但主要为房地产经营收入,所以在房地产总产值的数据时我们以房地产业经营总收入来替代。

(3)计算结果及结论。相关系数rXY的计算结果为0.98,趋近于1。rXY越接近1,表明两者的相关度越高。也就是说,通过对房地产业与建筑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的计算,两者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建筑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房地产业。基于二者关联程度的分析揭示了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内在的一定联系。当然,相关系数的计算建立在一次线性的假设基础上,我们无法得出较为精确的结果,但是从最后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即使排除可能的误差,二者的关联程度依旧较高。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内在的联系不容忽视

二、营业税改革后建筑行业的税负测算情况

三、结论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环境:营业税改革增值税改革已经被国家提上日程,已经在部分城市试点运行,但尚未进入全面改革和确认阶段,论文研究的问题也是当下消费者最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生活的房地产行业。论文借鉴外国税收改革的基本理论、实践经验、方案建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营业税改革增值税可能运用的方案、模式来逻辑推导营业税改革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得出了如下的基本结论:

建筑行业税负构成了房产的开发成本,建筑行业在改革中税负的提高必将影响到房产价格,在规定中营业税改革在建筑行业的试行税率为11%,通过部分建筑行业的测算,建筑行业的的税负有所提高,主要是发票的获取和抵扣项目划分上,建筑行业税负提高,则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提高,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常莉.房地产税收改革对房地产业影响的效应研究[J].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2000.

收入与消费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入境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92.02

1 引言

入境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成熟程度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入境旅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的进程。通过CNKI检索,共有1093篇入境旅游相关论文,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我国入境旅游研究提供参考。

2 我国入境旅游研究综述

通过对这些论文的来源进行分析,旅游类核心期刊约占23%,旅游高等院校学报约占35%,其他期刊占42%(如图1所示)。这说明大多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能够代表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入境旅游的研究方向。

2.1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研究

目前,国内外主要利用规模分布理论、区位理论以及核心-边缘理论对旅游发展空间差异、旅游规模分布规律、旅游地空间结构模式进行研究。例如朱、陈刚强等人根据中国各省市的入境旅游人数,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及其内部结构的特征与变化。周玉翠、马耀峰、钟静等人则主要是从省际层面或客源地市场结构等方面对入境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或定性的描述。

2.2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入境旅游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能够准确把握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有很多,刘长生(2006)认为影响中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因素是客源国的经济条件,其他旅游目的地旅游价格水平,游客在中国旅游的成本等。王硕琦等(2012)对我国入境游有代表性的客源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需求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殷书炉(2009)指出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文化交流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最为明显 。

2.3入境旅游收入的实证研究

入境旅游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影响入境旅游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意义重大。万荣国(2007)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得出入境旅游人数对入境旅游收入水平起决定作用的结论。孙玉环(2006)利用X-12-ARIMA季节调整方法,把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序列具体分解为长期趋势因素、季节变动因素及不规则因素,并对各构成因素作了简要分析。李微(2012)则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会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2.4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研究

研究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有助于获取旅游者消费水平,促进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使旅游经济结构合理化,为开拓旅游市场提供思路。李一玮(2004)认为我国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料消费多,精神资料消费少。当然,还有一些学者选取了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例如贾英(2008)通过对中国6大热点城市的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进行横向及纵向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不能孤立地、绝对地以旅游消费结构为指标来衡量地区旅游产业的成熟度;(2)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旅游业的发展通常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3)旅游消费结构的演变状况反映了旅游业对地区其它产业的相关带动作用。

2.5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是有关入境旅游研究的一大热点,很多学者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庞丽等(2006)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考察入境旅游和各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应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在中西部地区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而邓淇中和王慧琴(2011)则运用面板单位根、异质协整和因果检验等方法,重新检验了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各截面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都有正方向的作用。

2.6入境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方法关系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蒋小娟、廖林萍、高新、向金利、等人对我国入境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作了阐述,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1)市场营销不力;(2)旅游产品老化、单一;(3)从业人员水平低;(4)旅游企业管理体制落后;(5)全国入境旅游发展不均衡。对应的措施包括:(1)扩大文化交流,加大海外旅游营销力度;(2)加强市场调研,积极开发多元旅游产品;(3)建设高质量的旅游队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4)依托新技术,推进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创新;(5)加强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缩小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

3 我国入境旅游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3.1加强多学科、多角度研究

旅游学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其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在研究入境旅游时,应跳出旅游的角度来谈入境旅游,而应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入境旅游。如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入境旅游对加强我国人民和外国游客之间的友谊,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功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谈入境旅游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国家形象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3.2研究内容应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都注重入境旅游的经济性研究,研究内容比较单一,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就必须开拓创新,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研究新的内容。入境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研究内容应该紧贴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今后不妨多关注新形势下入境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行为模式以及市场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3.3要注重采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入境旅游

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定性研究主观性强,得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因此应该打破现有的定性研究方法,多采用数据分析、实地调查、数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来分析入境旅游的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对未来进行预测,为实践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和方向。

3.4运用新技术对入境旅游新形势进行审视

入境旅游是一种具有高度关联性的经济消费活动,市场调查对象又是高度流动性的游客样本,旅游市场调查具有很大难度。因此,需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来处理海量的样本数据,为境外游客的预测预报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和信息载体。

3.5加强跨国、跨区合作和持续性研究

对入境旅游发展规律进行宏观把握,仅仅依靠少数几个人合作是不够的,必须寻求跨区域甚至是跨国合作。此外,在对相关论文检索中,发现很多学者在入境旅游这个领域发表的论文仅有一篇,这说明他们并未作持续研究。而入境旅游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研究内容复杂的领域,这就需要广大学者锲而不舍的去创新、去挖掘、去整理,为推动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微.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J].商情,2012,(11):33.

[2] 李一玮.对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研究与探索,2004,(7):17.19.

[3] 贾英.中国6大热点城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08,(3):13.17.

[4] 庞丽,王铮,刘清春.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3):51.55.

[5] 邓淇中,王慧琴.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J].旅游论坛,2011,(4):54.58.

[6] 蒋小娟,徐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现状、趋势预测及策略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81.84.

[7] 廖林萍.中国入境旅游目前的困境和对策[J].旅游经济,2009:158.160.

[8] 高新,徐松.浅析我国入境旅游贸易现状及对策[J].旅游经济,2010,194(8):118.120.

[9] 向金利.入境旅游策略分析[J].科技信息,2010,(23):672.673.

上一篇:旅游消费者论文范文 下一篇:女性消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