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学方法初探

时间:2022-10-27 03:48:39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学方法初探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探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探究性学习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学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带有情绪色彩,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意向性活动。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在组织课堂学习时,我们要力求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积极研讨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要“敢问”“乐问”“善问”。要给学生多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其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在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面向全体,更要注意个体,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让每个人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三、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空间

质疑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由趣生质,由疑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而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总之,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

四、通过编写开放性练习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开放性题带进课堂。数学开放性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知识“再创造”,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得到“同化”和“顺应”,也就是说应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和“创造”出来。这样获取的知识在头脑中才能根深蒂固。由于开放性的探究作业,既克服了以往作业的缺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开放、探究、实践的特点。当然,这些作业大多是作为常规作业题的补充,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面对实际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境,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去观察、尝试、类比与归纳,加上严格的推理论证,与有明确条件与结论的封闭性问题相比,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上一篇: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注重教学细节,提升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