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时间:2022-10-26 11:53:46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摘 要: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社会影响方面、办学规模方面还是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符、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高职特色及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由于其开设成本低、社会需求量大、家长及社会认可度高等特点,是高职院校的常设专业,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会计及相关行业人才。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符、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高职特色及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比较优势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会计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相关政策的保障下,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能型人才。截止到2015年6月,据高职院校数据采集平台显示我国现有1246所高职院校,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2%以上,近几年每年招生的全日制新生已经超过300万。近十年来,高职招生数占本专科招生的比例从8.8%已经上升到49%。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个普遍开设的专业,其办学规模及社会影响度也日趋加大。其招生对象以初中应届毕业生为主,学制为五年制,生源素质相对较高,实训设备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培养模式与中职较雷同,缺乏高职特色。主要就业岗位为低端会计岗位及其他基层岗位,如出纳员、记账员、成本核算、稽核员、服务员、收银员、文员、业务员、快递员、仓管员等。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会计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其中江苏省高职会计专业就业率高达95%。

(二)高职会计专业的比较优势

由于会计职业的认可度较高,教学设备投入成本较低,社会需求量大等原因,高职会计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是一个普遍开设的专业。除此之外,高职会计专业比较优势还包括:

1、学生自身优势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年龄层次为15岁左右至20岁左右,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模仿能力都特别强,所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动手能力也很强,特别是在会计实训核算过程中,速度明显比中职学生快很多。参加实习的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比本科以上毕业生占优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经验,逐步提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高职学生中有很多成绩不太好但特长突出的学生,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精通琴棋书画,还有的具备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但他们容易被忽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也比中职学生高。

2、教学资源优势

由于会计实训投入相对其他专业较低,且国家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训建设,所以职业学校都配备了相对较为齐全的实训室。具体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帐实训室,点钞和珠算等技能实训室。实训室设备均采用的是仿真模拟,目的是配合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理论教学环节与技能实训相结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岗位的认知能力,为日后的实习就业做了铺垫,也大大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3、学生管理优势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均在15-20岁左右,其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加上高职生素质相对较高,结合职业学校从校领导、学生处、系科到班主任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较为健全的管理队伍,再加上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以及职校学生家长都很配合,所以相对于中职而言,比较好管理。

4、学生就业优势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五年的技能训练及理论学习,其各方面的能力及素养均高于中职生,虽理论水平低于本科生,但动手能力又强于本科生,于是在就业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再加上高职会计学生的工资期望值低于本科生,动手能力强,技能过硬等优势,所以较容易就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市场需求变化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变化,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是对目标市场的分析不全面,市场细分不明确。改革开放以来,会计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会计模式;建立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需求的会计标准体型;制定并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规章制度,推进了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将会计工作推向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不断开拓了会计服务市场领域等。随着会计行业发展,其对会计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变化,较多关注了对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等。而此时我们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目标市场层面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会计岗位技能,忽视了综合素养的提升,已经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不相符,缺乏前瞻性。

对高职会计专业而言,目标市场一直确定为低端领域市场。低端领域市场又细分出很多不同职务定位。就目前分析,低端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是职务资格、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要求,而增多了对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加大了对职业道德等软件要求,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综合型低端会计人才。综合型低端会计人才除具备基本的学历、会计证书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办公文件处理能力,最好还要具备文员等职务要求。主要原因是,需要低端综合型会计人才的企业,一般都是规模不大,人员不多,有时候甚至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中小企业,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他们需要会计人员除了做会计岗位相关工作之外,最好也能兼具文员等相关职务的,要求一人多岗。如果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仍停留于证书培养模式的话,就存在了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角度的市场细分不符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中职较为雷同,都过多地重视基础知识而轻视实训,技能要求不太高,且缺乏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要求,缺乏高职特色。具体缺点有:

1、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有误,重理论而轻视实训,与市场需求不符,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岗位技能的对接。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及课时均占70%以上,理论与实训相脱节,不能起到很好的工学交替作用。有的实训完全是摆样子,只是为了考证而设,与会计岗位完全不能对接,有的实训设备落后无法完成真正的岗位实训效果。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直接胜任会计岗位工作,与职业教育思想相违背,同时与市场需求不符。

同时课程体系设置较少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表现为以开设专业课为主,较少开设职业道德、职业规划、写作、计算机、文艺、等课程,而会计行业市场需求的低端会计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技能素质,还要有较好的综合素养等,所以与市场需求不符。

2、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目标应该是针对社会低端技能型岗位,而现行课程体系过于偏重理论而轻实训,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致使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专业定位与职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中考落榜生,他们的年龄小,一般在15岁左右,缺乏对专业的系统认知,对自己的前途没有规划,无的放矢,甚至有的学生中途放弃学业或者走弯路。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对会计的认知仅停留于做账等核算工作,大多数是在进校后慢慢了解会计专业的特点及具体定位的,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实习关头还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立能力差,绝大多数都是父母帮助他们选报的专业,当他们进入职校学习之后,慢慢对专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之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及价值取向,有的同学对会计专业感兴趣并确立会计专业就业方向,称之为专业特长生,有的同学对会计不感兴趣或者不具备学习会计专业的能力,但他们有一定的特长爱好,称之为个性特长生。现行课程体系大多是完全围绕专业设置,忽略了个性特长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练习法、测试法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较少,教师一言堂现象较多。而会计专业本身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若不能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激情,一方面使得学生很难接受新知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及效果。

现有教学手段有黑板、幻灯片、教材等传统教学手段及多媒体、广播、实训室软件、网络等新型教学手段,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采用较多的教学手段仍是传统的黑板、教材,较少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致使专业理论及核算程序等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训,让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

(四)人才评价机制过于传统

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等四个要素。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公正性。评价机制现存问题主要有:

1、评价主体较少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主体仍以传统的“二元制”即教师加学生为主,评价主体较少。具体的操作过程为,教师通过作业及考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是纯粹的一对多评价,未能将班主任、社团、行业企业等第三方评价群体加入评价主体的行列,使得评价结果较为片面,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人才培养目标有偏差。

2、评价方式较单一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较多关注测试方式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过程性、多样化评价,不能客观、公正评价培养过程。除了测试成绩,现有评价方式还包括:行业技能鉴定、校级技能鉴定、实训操作、答辩、口述、涉及、考察、调研、现场测试等,应适当加以综合利用。

3、评价内容比较简单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内容较多关注的是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动手能力、实训技能、基础素质、个性特长、职业道德等内容进行评价,缺失公平性、客观性,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客观评价,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4、评价标准较为封闭

评价标准局限于校内评价,缺少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参与,较为封闭。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评价标准要与市场需求相符,实现职业岗位群的对接等,需要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若只采用校内较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显失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张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杜利文,裘腰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究[J].价值工程,2012,31(5):189-190.

[3]徐冉,杜晓春.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6(11):106-106.

[4]张瑞芳,左桂云.关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139-142.

上一篇:优化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下一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