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是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我见

时间:2022-10-26 01:57:12

制度创新是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我见

摘 要: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降到最低点。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制度创新的成本降到最低点?国有企业应该怎样实施制度创新?文章指出制度创新本身并无固定模式,关键是要寻找到最有利于本企业稳定增长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制度 制度创新 核心竞争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55-02

一、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

制度创新(InstitutionalInnovation)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1}。

1.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及内涵。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目前科技创新存在和面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级政府能否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创新型的新思路。另外,政府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政策,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2.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

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对他自己的工作思路曾经做过这样的表述: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而深圳市之所以自主创新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例如企业在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和申请专利这4个方面都在90%以上,也是因为其科技体制、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在不断地创新,反过来调动了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营造起了有利于创新成果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困难和阻力

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降到最低点。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制度创新的成本降到最低点?国有企业应该怎样实施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本身并无固定模式,关键是要寻找到最有利于本企业稳定增长的制度安排{2}。为此:

1.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对于企业成长的作用,以坚定制度创新的决心。没有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就走不了多远。技术进步的实现,要求有科学的制度。制度和技术是构成现代化两个不可或缺的轮子。当今两个经济大国美国和日本,其企业成长和经济腾飞无不以制度创新为基础。

2.要正视制度创新的阻力,因为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难。制度创新往往比较复杂,因为它要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同时是“自己的”又要是现代化的。制度创新一方面要由实施创新的企业自己去运作,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具有高技术特征的经济。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员工鼓起创新的热情,大胆地去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分析美国、日本企业制度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尽力避免他们在制度创新中所出现的失误。同时,把观念转变放在第一位,并着力抓好观念转变工作。

3.从实际出发,注重系统设计,走循序渐进之路。企业因行业、发展阶段、所处的环境不同而不同。业务特点、营业规模、核心领导人的风格,都是影响制度创新的重要变量。因此,制度创新要立足于企业实际,正确处理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要根据企业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内容,阶段性工作推进要讲究策略。一般而言,重点突破和微小改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大的突破会开启无数个小规模改进的大门,而小的改进可以建立起组织的自信,推动组织去尝试另一次大的突破,因为没有比成功更能导致成功的了。

4.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较适宜用“推拉结合”的策略,走循序渐进之路。“推”指小的改进,“拉”指大的突破,循序渐进则是指推拉结合、相互促动,不失时机地将无数次创新成果整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对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进行系统设计,不能搞“鸡尾酒”式的混和。就单项有效的创新活动而言,一般都有几个环环相扣的阶段,即大致要经过营造紧迫感、建立联合指导委员会、提出设想并确立战略、传播创新设想、授权各级员工采取行动、创造短期收益以鼓舞起将创新进行到底的士气、巩固成果深化创新、使新的行为规则扎根企业等阶段,而每一阶段工作的低质量都会导致下一阶段工作的困难,乃至使整个创新失败。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制度创新的过程本身,也需要有科学的管理。重大创新措施推出的时点选择和方式选择很重要,同时,在运行路径构筑时,还要求企业家完成由经营者向管理者的过渡。

5.重视非正式规则的作用,致力赋予企业独特的个性和公司文化,注重企业无形资产的培育和积累。正式规则约束员工的行为,而非正式规则将对公司文化有重大影响。如果公司文化不改变,制度创新就会逆转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通过组织品质修炼、重视非正式规则设计来推动员工观念转变,最终改变公司文化,是巩固制度创新成果的需要,也是为下一轮制度创新预备条件的需要。无形资产是未来竞争致胜的关键,企业文化与企业无形资产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既是体现企业特质的地方,也是一种管理体制区别于其他企业之所在。因此,要将转变员工观念的过程与非正式规则的形成整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设计。

6.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工作,政府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改善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则要善于取得政府的支持。外因是内因发生变化的条件,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进程的有效性,需要政府有效政策的供给来提供支持。政府政策、舆论导向、市场景气的变化,都是影响国企制度创新进程的变量。因此,除了政府设计并供给系统而科学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法规外,实施制度创新的企业,则要善于取得政府的支持与指导。

三、企业制度创新及其演进的制度条件

1.产权原则。产权原则是说:各生产要素必须有其人格化的代表,或者,社会财富必须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明确的和排他性的分配。

产权原则是整个企业制度赖以成立并发挥作用的隐含前提。(1)企业所有权主要强调的是对财产实体的动态经营过程和价值的动态实现,资本所有权则侧重于对财产归属的静态占有和法律上的确认。因此,企业所有权主要是一个权利交易的概念,资本所有权是这种交易所以能够进行的前提条件。(2)产权原则决定了要素产权主体的经济理性是寻求其要素产权的经济价值实现的最大化,这为企业内各人格化要素之间交易的博弈提供了基本的动力来源。(3)产权原则也是企业内剩余权利配置方式进而企业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制度的具体状况取决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谈判实力的对比格局,而其谈判实力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占有的生产要素的特性。可见,产权原则不仅是企业制度运行的逻辑前提,也是企业制度设置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在此基础上,获利的预期才会变成确切可把握的现实,经济人理性才得以确立,产权交易才成为可能,企业制度创新也才获得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张维迎曾提出“国家所有制下的企业家不可能定理”,认为企业家是一种特定的财产关系(即私有财产关系)的产物,没有这样的财产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家,即是对产权原则的一种表述。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忽视了企业制度的产权原则前提,就等于忽视了企业制度建设本身。

不同产权约束条件对应着不同的外部规则与内部规则的均衡与演化路径(进而不同的经济绩效):(1)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内部规则变迁遭受外部规则的异化;(2)产权主体到位的情况下,内部规则变迁牵引外部规则的变迁;(3)产权主体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内部规则、外部规则相互牵制,内部规则可能会逐渐发挥主导作用。

2.法治原则。产权原则是企业制度作为一种内部规则而言的逻辑起点,但一个没有良好执行和保护机制的产权制度安排,可能比没有这种产权制度本身更糟糕。因此对产权的保护至关重要。产权保护作为一种公共品主要是通过以国家“暴力潜能”为后盾的法律来实现的。这就是“法治原则”。

如果说产权原则是内部规则自然演进的动力源泉,那么法治原则则是确保内部规则演进不被异化的根本保障。法治原则包含两重相辅相成的含义:(1)虽然法律是一个社会至关重要的制度架构或平台,但法律本身并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主观设计,相反而只应该是对以产权原则为起点自发衍生出来的内部规则亦即既存社会秩序的发现和确认,否则法律本身即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2)虽然法律看来是出自于立法者之手并由国家来掌控,但既然其内容在本质上即是“人之行动而不是人之设计的结果”,那么作为其表现和实现形式的法律其立法和执法过程也理所当然只应当具有形式和程序性的意义。这喻示着:一方面,“法律先于立法”(哈耶克),亦即法律是立法者“发现”而不是立法者“发明”的;另一方面,统治的实施必须根据普遍的法规(亦即对内部规则的发现和确认)而不是专断的命令。这正是所谓“守法的统治”(亚里士多德)。

可见,坚持法治原则,不仅应当将基于产权原则的“权利”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更应当将国家或者政府的“权力”也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3.合约原则。合约原则是企业制度作为一种内部规则而言的最直接体现。合约原则是一个古老的价值追求,内含有合意、正义、自由选择、自然秩序等理念。在博弈论的框架下,企业代表一种合作博弈的内生均衡过程,“契约为一种合意”{3},合意亦即“一致性同意”,是指签约当事人意见一致的状态。合约的签订必须依据各方的意志一致同意而成立,缔约各方必须同时受到合约的约束。无论任何一方接受了特定的企业合约,就意味着他认为这个合约所规定的要素行为和利益,优于其他可能的合约。如果其中任何一方不满意合约条件,企业合约就不能达成。反过来说,以产权的明确界定和充分保护为前提,将企业合约视为利益相关者自由选择的结果,并且存在自由退出机制,则只要企业“存在”,它必然是“一致同意的”,即实现了给定约束条件下交易各方的最优选择,特定的企业合约或产权安排处于纳什均衡状态。

合约原则是企业制度的深层精神实质。当产权界定明晰且有法律的有效保护时,产权的平等交易就会取代产权的异化流动方式甚至产权的侵蚀和掠夺而成为产权主体面临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资本所有权才可能以一种被扬弃了的产权形式(企业所有权),从简单人与物关系的领域进入到人与人关系的领域,作为一种制度工具发挥着规制交易关系和促进激励兼容的功能。与此相适应,“平等”、“自由选择”、“合意”和“共赢”等普遍主义的理念,应当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遵循的社会精神。

与合约原则相对应的是“身份”原则。从古代到近、现代,社会发展遵循了从“身份治理”向“契约治理”过渡的逻辑。一般来说,身份原则的必然后果是“政治资本主义”{4}或“裙带资本主义”,这与合约原则所对应的一般“企业资本主义”相比而言是“反现代”的,与现代企业制度是背道而驰的,是一种必然会遭到淘汰命运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制度演进要趋向于现代的方向,也必须遵循“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发展基本趋势。

四、制度创新的企业实践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对原有制度、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主要是改制度。根本性变革必然要求以制度创新作为最高形式,改革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制度创新的过程。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针对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努力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突出以人为本,建立起激励科技人才创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机制,营造出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目标,通过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充分发挥各创新参与者(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内资企业)在知识的创造、扩散、使用过程中的协调与协同,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产生创新性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且获得商业利益的能力。

注释:

①张娟.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②何圣东.如何降低企业制度创新成本[M].光明日报,2001.6.5

③详见《法国民法典》第1101条.《拿破仑法典》说: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

④张杰.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社会科学战线,1998(6)

(作者单位:河南煤炭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责编:若佳)

上一篇:绩效管理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定位与作用 下一篇: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