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馆地域性特色建设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6 01:37:17

我国档案馆地域性特色建设研究综述

摘 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4-2015年关于“档案馆地域性特色建设”方面研究的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我国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建议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档案馆如何更好地发挥档案地域特色的建议。

关键词:档案馆;地域特色;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35

档案馆是地域性档案发挥地域特色的实践主体。研究档案馆地域性特色建设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利于最大程度地彰显当地的地域特色、提高其经济文化效益。

1 文献统计与分析

1.1 文献数量和年度分析

于“中国知网”采用“档案”+“地域性”、“档案”+“区域性”、“档案馆”+“地域性”、“档案馆”+“区域性”四种组合进行主题检索,文献时间始于1984年终于2015年。笔者有效过滤了452篇结果后进行分析。

由图1可知:研究成果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增速加快。2007年我国提出了“文化惠民工程”;同年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工作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行及红色革命纪念馆事业的进步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档案馆地域性特色建设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

1.2 发文机构统计分析

对452篇文献的221所机构进行分类,研究机构类别的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得知,研究机构分布广泛,高校师生是研究主体。说明相关研究的队伍以档案工作人员为基础不断扩大。也反映出主要是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档案地域特色建设事业,其研究主体大多并不是一线工作者。

1.3 发文作者及其所在地统计分析

发文作者只记独著和第一作者,对其年均发文篇数为独著和第一作者的年均发文篇数进行统计:针对地域性档案研究的活跃作者不多,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于2009年之后。这说明地域性档案的研究处尚处起步阶段,缺乏核心研究者。

为避免重复统计以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的地市为标准加以归类,将四种主题检索查到的论文逐篇归入作者单位所在的省。对1984年―2015年期刊论文总载文量排名前五的省份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三十年间发文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是上海、北京、广东。三省的发文总量达71篇,占总发文量的31.6%。地域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海南、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的发文篇数为零。各省研究成果数量差距较大且缺乏学术间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全国地域性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地域性档案研究的学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2 档案馆强化地域特色的研究现状

2.1 地域性档案的概念

对地方特色档案定义的研究是地域性档案定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李玉春女士最先撰文阐述地方特色档案定义:“是反映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有重要影响的,具有地方因素的档案、资料”。研究至今,范围从最初单一地方特色业务档案逐步扩展到涵盖农林渔多方面的地域自然和人文档案;重心从人文史志遗产档案逐渐向当代政务和民生档案转移;载体由最初的文书档案向文书、实物、音像视频等多样地域档案扩展。“地方特色档案”逐渐发展为“地域性档案”。目前地域性档案的分类主要按照内容分为自然地域档案和人文地域档案:“不同的自然条件选择了被保留下来的档案;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和各地历史事件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档案信息内容”。

2.2 档案资源强化地域特色的重要意义

文献从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两部分展开必要性论述。

现实价值的研究多集中于当地自然地域档案,为当地特色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材料:湖北省种子管理站针对农业科技档案地域性强等特点提出农业科技档案收集的建议,在全省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市青浦区档案局率先加强转制企业档案的收集,在清理转制企业的呆坏账时这些档案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长远价值的研究多以地域文化档案为切入点。如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再如铁道部档案馆为研究二战和日本侵华历史整理馆藏的满铁(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资料和藏书。研究呈现名人民众共举、地域底层社会记忆同构建国家社会记忆相结合的趋势:东北民间满族家谱能够为研究满族史、东北史、清史提供重要的资料;地域性档案资源生态结构的意义在于能够从微观入手寻找社会记忆的特殊性,利于构筑社会记忆的系统性。

2.3 档案馆如何强化档案资源地域特色的相关措施

基础业务论述分为地域性档案资源建设和其保管与保护两方面。有学者从改进档案接收范围、划分立档单位级别等方面对市县级档案馆优化馆藏提出建议。地域性档案保管工作制度与建设建筑实体常结合研究。地方档案馆建筑规范主要包括各地颁布的有关档案馆建筑规范法规和有关功能设计评审规定;地域特色档案馆建筑要尊重地域自然特色还要体现地域传统文化。针对地域性灾难突发对重要档案异地备份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开发利用工作的论述包括地域性档案的展示公开、地域性档案资料编研和档案馆承担的社会功能。档案馆编研工作多着重强调编研人员素质的提高、数量的增加。更多的学者建议档案编研应加大开放力度,改变“关门编研”的旧局面。临沧市档案局提出了从征集馆藏、结合当地茶文化进行多样化宣传等将基地建成当地旅游项目的文化中心的建议。

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是数字信息时代档案馆改进基础业务工作和开发利用工作的现实要求,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论述。如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广州市番禺区档案馆为代表的的县级数字档案馆建设试点单位为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和数字档案馆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九种数字档案馆低成本数据备份方法保障信息安全问题;江苏省常熟市率先借助网络新型平台弘扬本地的优秀文化传统。

3 档案馆地域性特色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缺乏与现实结合的学科研究成果

在地域性档案研究中:理论研究者多于档案工作者,理论研究逐渐完善,实践性研究成果滞后。相关研究主要分为管理规则法规、特色管理技术与工具和管理队伍的建设三个方面。管理规则法规研究主要是对国家市县级档案馆测评的报道与解说,缺乏针对各地特色档案法律法规建设的调研与意见;重视地域档案的开发利用,忽视对部分地域档案的保密性的法规建设。特色管理技术与工具研究中突出了对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重视,忽视了各地区技术水平差异,未做足地方科技实用性调查,普适性研究缺乏。管理队伍建设研究中如何培养地方档案人才、加强人才交流等难点尚未得到关注。

地方特色档案建设的重点应着重放在开发利用方面,打通与当前最新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档案馆应主动融入档案工作、不断调整在档案事业中的定位。高校师生与档案工作者要加强合作,实践工作研究者要跟上理论发展的脚步来总结地域性档案工作的规律。

3.2 缺乏相关学科、机构、地区间的交流,研究成果不够宏观系统

有关地域性档案的研究现在多局限在对地方特色档案的研究上,研究的专业性特征显著。大多从微观独立学科的角度探讨档案馆对地方特色档案的管理及地域特色的发挥,或将档案馆作为一个独立机构进行研究,缺少各地档案馆建设经验教训进的总结和系统性地域研究成果。

分层次分行业的细化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但若只一个角度分析问题难免片面,缺少对地域性档案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指导。地域性档案建设应该把地方特色档案放在地域档案全宗的整体和全局下考虑:在不割裂地域档案内在联系的前提下,从时空的连续性上把握地域性档案地域特色的发挥。不同社会主体在地域性档案事业的推进中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这需要各行各业的档案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加强跨学科合作;档案馆、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加强协作;档案馆等机构积极同社会民众交流;社会实体同网络虚拟桥梁合作等。站在学科综合、多方合作的高度从横向、纵向整体把握地域性档案发展脉络的同时,还应对各地既有成果、建设教训进行归纳总结和交流,这样才能对研究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规划建议。

3.3 缺乏指导档案馆地域性特色建设的法规性研究成果

数量上,各地的相关成果欠缺:知网上检索地方档案法规仅有121条结果。

内容上,2010年之前的研究大多只是提出原则性的指导,之后的研究中针对地域法规实施情况的调研和少数民族档案、电子档案等具体化的地域档案法规建设的研究呈增长趋势。国家层面的《档案法》等指导性法律中缺乏具体指导地域性档案建设的部分,缺少地区档案业务工作的相应指导。各地的档案法律法规处于初期阶段仍需继续完善,针对本地特点的实际操作性不够突出,同时也缺乏向同类地区推广的普适性。

地域性档案法律法规研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制定地域特色档案的分类别的管理规定;二是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市县级档案馆工作制度。结合本地域特色,相关学者、工作人员可以合作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玉春.做好反映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J].兰台世界,1989,(5): 17.

[2]张芳霖,唐霜.社会记忆视域下的地域性档案资源生态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03):39-43.

[3]黄华.强化业务基础,服务农业科研[J].湖北档案,2004,(11):30.

[4]金科.探索管理模式,加强行政监管――上海市因地制宜管理国有企业改制档案[J].中国档案,2007,(11):36,41.

[5]覃美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7:23-32.

上一篇:浅析人力资源管理的E化 下一篇: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财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