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时间:2022-10-26 11:17:31

【前言】对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师要注重优化学生进场、出场、队伍调整的路线,保证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遇到风雨天气,可以在室内进行简单的手指操等活动。 二、提倡创新性活动内容的有效开展 大课间活动内容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一定的观赏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创...

对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党的十六大将提高全民健康体质,作为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其身体素质更是全民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广大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必须使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得到保证。

一、深入挖掘与合理使用各种资源

1.人力资源

教学中我们发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运作离不开几个主导力量的推动:一是学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二是级部主任对活动场地的统筹安排,三是班主任组织作用的发挥,四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只有充分发挥这几种力量的共同作用,才能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大课间活动的高效进行。

2.时间资源

教师要注重优化学生进场、出场、队伍调整的路线,保证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遇到风雨天气,可以在室内进行简单的手指操等活动。

二、提倡创新性活动内容的有效开展

大课间活动内容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一定的观赏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创作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创新、创作,使学生在自编自导中激活思维、提高能力,并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这样才能保证大课间活动“有张有弛、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大课间活动要做到每周一换、定期更新,要在传统跳远、踢毽子、掷沙包、健身跑、课间操以及球类活动的基础上适当开展舞蹈、武术等健身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大课间活动的有效率。

课间活动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必然会受到场地、器材、学生数量的制约,因此,学校在安排大课间活动时要灵活机动、因地制宜,要在保证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器材和场地。例如,可以将篮球场变为小足球场或手球场;可将篮球、足球、排球等作为沙包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

可见,作为教师应该遵循的宗旨是:不要硬性改变学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自己发生改变。经实践证明,在学校和小组活动的影响下,即使是不爱活动的学生也要积极地加入到运动队伍中。

三、将校园体育文化上升为体育节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田径运动为主的学校运动会的种种弊端逐渐呈现出来,因此,用校园体育节取代学校运动会的呼声日渐高涨。当学校举行运动会时,加油声和呐喊声充斥着校园,精彩、热烈的场面是其他任何校园活动都无法比拟的,而学校运动会也确实能起到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展示学校体育成果、提高班级向心力的作用,但是这种运动形式以“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看”为主,不能完全体现素质教育的整体性,也不符合大众体育提倡的休闲娱乐性。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绝对否认校运会的正面功能,也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校运会就是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必然产物。我们所能肯定的是:校运会重尖子、轻群体;重胜负,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的做法确实需要大力改进,转变为提倡广大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健康素质的校园体育节活动。

节日本身就意味着喜庆和欢乐,而体育节则是以体育活动为主体,提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节日。它意味着获得胜利不再是唯一的目的,鼓励学生由观看到亲身体会,象征了竞技体育向健身、育人、休闲娱乐的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代表了体育校园文化的升华。学校所举办的体育节应履行“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意在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开展体育节时,要注重参与对象的广泛性,不但要包括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形成具有浓厚亲情的亲子体育节,加深其影响意义。体育节的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体现大众娱乐健身性质的大众体育项目;也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新兴体育运动;还可以是具有较强挑战性的竞技类项目。体育节的安排时间可以为2~3天,也可以间歇性地分散安排。虽然体育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都属于活动类体育课程,但是体育节所注重的是浓厚的节日氛围,期间应安排开幕式和闭幕式,而大课间体育活动则是一种常规化、制度化的体育活动。显然,大课间体育活动意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而体育节则有助于升华这种体育文化。

四、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在进行大课间活动时,我们要思考以下问题,以求得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1.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体格与人格、生理与心理的有机融合。

2.创设具有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有何关系。

3.开展大课间活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问题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探究。

总之,大课间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余时间,很好地贯彻落实了《意见》的要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正确合作、交流、竞争,为他们将来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四川省佛山市顺德区祥胜小学)

上一篇:温暖的教育 快乐的心灵 下一篇:简述电脑游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