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海南橡胶树风灾保险研究

时间:2022-10-26 08:15:37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海南橡胶树风灾保险研究

【摘要】海南省是我国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拥有着种植天然橡胶树的绝大多数自然条件。而海南的强台风气候,使天然橡胶树面临巨大的风灾威胁。防范风灾风险目前通常的作法是购买橡胶树风灾保险,而购买风灾保险是否行之有效,如若有效又该如何运行却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本文运用福利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橡胶树风灾保险存在的理论依据,而通过实际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引出二叉树模型,分析得出政府的主导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者的相互协调,达到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海南天然橡胶树;风灾保险;福利经济学;二叉树行为分析

作为我国天然橡胶主要产地的海南拥有着种植天然橡胶树的绝大多数自然条件,然而海南的强台风气候对于橡胶树的生长却极其不利。海南岛地处台风通过区域,年均发生台风7.4次,其中强台风1-2次,台风灾害是海南橡胶树种植的主要威胁。目前防范风灾风险的主要作法是农户购买风灾保险,实践证明,橡胶树风灾保险不仅给农户带来诸多好处,更会提高社会总体福利。然而海南省风灾保险的具体实施却并不尽如人意,并未达到理论预期。接下来,本文将通过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风灾保险可行性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一)消费者剩余分析

从消费者剩余的观点来看,通常认为农业保险的存在使得农产品产量增加,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增加社会总体福利。农业保险出现之前,农产品的供需曲线D,如图1中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农户的生产者剩余为AO,消费者剩余为A,社会总体福利为AO。而农业保险的出现使得未来风险事故发生后农户所必须支出的费用减少同时预期经济利益增加。这种效应使得农产品供给曲线由右下方移动至。与此同时,因为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需求曲线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剩余变为BO,消费者剩余变为B,社会总体福利增加了ABO(>0)。因此说明农业保险有助于增大社会总体福利水平。

(二)冯纽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分析

现实中农业保险是否会引起农产品供给的变化并无定论,在农业保险对于农产品的供给影响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冯纽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建立的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经济人的选择的框架进行分析。假设农户为风险规避者,则预期收入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收入带来的效用要大于不确定收入带来的效用。由农业风险所带来的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成本可以表示为农户未来不确定收入的均值E(Y)与未来不确定收入的效用的期望等值的未来收入M的差额P。只要制定的保费小于该差额,农业保险就可以增加总的社会福利。

二、橡胶树风灾保险的现实困境

虽然福利经济学论证了橡胶树风灾保险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巨大的优越性,然而海南省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投保率较低。目前海南除了大规模种植橡胶树的农垦集团有大数额的风灾保险投资之外,其他农户集体的参保状况并不乐观。造成保险投保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橡胶树通常只有在八级以上台风的侵袭下才会失去产胶能力。换个角度看,农户仅希望通过投保以防范八级以上台风造成的损失,而对于八级以下台风则不愿意投保。而事实上海南虽然常年受到台风侵袭,但强度超过八级的台风并不时常发生。因此,农户容易存在侥幸心理,导致投保意愿不强。

另一方面,海南省农业发展还停留在种植与粗加工等较为低级的状况之下,农民收入缓慢。而农业保险的保费支出直接加大了农民经济压力,因此当地农民主观上也比较排斥。加之农民对保险回报认识不足,只考虑当前损失,导致了海南胶农对于参与风灾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保险公司制定保单及事后理赔困难。橡胶树栽植6~8年之后可割取胶液,实生树的经济寿命为35~40年,芽接树为15~20年,平均生长寿命约60年。如此长的生长周期使保险公司在制定保单以及事后理赔上面临巨大的挑战。保险公司如何根据橡胶树在整个生命周期受到风灾侵袭的概率制定保费,如何对处于对不同生命周期的橡胶树进行价值评估以及风灾对处于不同时期橡胶树造成损失的估计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一系列的困难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保险成本。其结果导致保险公司制定的保费过高及赔偿失误,最终降低保险公司和农户两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鉴于海南省橡胶树风灾保险实际应用与理论之间的巨大差距,本文试图从风灾保险参与人行为分析的角度来打破现实困境,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三、橡胶树风灾保险参与人行为的二叉树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保险公司作为保险产品的提供者,它参与橡胶树风灾保险的主要方式是设定条款、厘定保费、提供风险预测和风险勘测等;政府的角色则是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政策性补贴并且监督和推进其顺利实施;农户主要是保险产品的被动接受者,也是最终受益者。通过以上三者的角色定位,本文以二叉树分析的方法来确定保险公司和政府哪一方占主导地位,并且如何通过三者的相互协调,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一)前提假设

(1)橡胶树风灾保险参与主体是保险公司、政府和农户;

(2)社会中保险公司和农户的总福利等于社会总福利;

(3)保险公司的赔偿刚好可以覆盖农户的全部损失;

(4)若农户参与保险,政府补贴保险费,若农户不参与保险,发生风灾损失时政府补贴相同数额。

设保险公司每份保单收入为300元,X是每份保单对农户的赔偿额,保险公司经营橡胶树风灾保险的成本为C,年均八级及以上台风灾害发生的概率为10%,政府补贴的比率为60%,即180元,社会总福利为Y。

(二)二叉树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收益与成本分析来决定是否要经营橡胶树风灾保险;政府则有补贴和不补贴两种选择;与此同时,农户也权衡自己的收益与成本决定是否购买保险。

上述所有情况发生的树形图如图3所示:

由二叉树图可得保险公司和农户的收益情况如下:

(三)分析结果

由上述分析可得:

由表1、表2可得,保险公司经营橡胶树风灾保险相较于不经营该项业务,社会总福利提高了180-4C(C>0),而政府对橡胶树风险的补贴和不补贴的情况相比,社会总福利增加了216。即政府的补贴效应带来的社会福利增加要高于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增加。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强调政府在保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积极协调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者的关系,以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四、建议措施

(一)优化保费的合作分摊机制

农业保险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其必须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目前,对海南省橡胶树风灾保险,中央政府给予40%的财政补贴,海南政府补贴25%,投保人只需承担35%的保费比例。然而在巨大的补贴下,投保现状仍不甚乐观。因此可以改变现有的保费合作分摊机制,政府与保险公司协商,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在政府提供一定比例保费的前提下,使保单先行生效,允许农户延期支付保费。以此种方式来解决农户短期内资金不足、投保困难等问题,提高农户的投保积极性。

(二)发展政策性再保险体系

鉴于目前海南橡胶树风灾保险供需的矛盾,有必要发展政策性再保险体系,并辅之以法律法规来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再保险的适用范围。政府可以出资购买再保险,在风灾发生后由再保险公司来分摊部分赔偿比例,从而将风险和损失在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从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保险公司对于农业保险的参与度,平衡了保险公司之间的利润和亏损分配,有利于提高社会总福利。

(三)设立橡胶树分期保费标准

由于橡胶树自身生命周期较长,不同阶段的抗灾能力和经济价值各有差异。所以现行的单一保费标准设立不合理。因此,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橡胶树不同生长阶段的特性,设立分期保费标准。在橡胶树生长初期和末期,由于其经济价值相对较低,农户投保意愿相对较弱,此时保险公司可以适度降低保费。在橡胶树旺产期,经济价值高,此时受到风灾影响的损失最大,农户投保意愿增强,保险公司赔付概率更大,因此,此时可以适度提高保费,设立更严格的投保标准,提高保险效益。

参考文献

[1]费友海.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分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3).

[2]张跃华,施红.补贴、福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基于福利经济学的一个深入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2007,37(6).

[3]Athur Cecil Pigou.Welfare Economics[M].1920.

[4]闵兴征,王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

[5]周爱兰.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J].生产力研究,2009,20.

[6]姜俊臣,乔立娟,杜英娜.农业保险中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

上一篇:浅谈消费过程中价格歧视产生和重要性分析 下一篇: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