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产业与唱片告别

时间:2022-10-26 04:40:53

音乐产业与唱片告别

电影《社交网络》中,当扎克伯格和同事一起首次会面互联网行业传奇人物、Napster的创始人肖恩·帕克时,谈及当年Napster因被唱片巨头以侵权为由告上法庭并最终败诉,导致网站关闭,小扎的同事认为这是帕克创业失败,而帕克却冷笑着反问:“你看看现在还有人买唱片吗?”

音乐的介质和载体不断演进,磁带断了黑胶唱片的财路,CD抢了磁带的饭碗,现在轮到数字音乐要革CD的命。没有人能够否认,当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歌曲后,音乐产业的传统模式被重新改写了,听音乐的消费者们改变了消费习惯,唱片公司面对的则是被互联网改变的音乐产业利润分配以及处理作品版权的规则。

为这一场变革“煽风点火”的,还有层出不穷的智能终端。电脑、iPad、iTouch、手机、车载MP3……用什么听音乐成为一个多选题。人们的口袋里可以装着数千首歌曲,而风潮暗涌的云音乐服务让海量曲库、影库跟着用户走。一云多屏的时代使得音乐的播放终端多元化,也使得它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硬件生产商等发生强关联。

移动设备和在线音乐服务的普及,已经成为改变唱片行业的一股巨大力量。ABI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从2011年到2016年,移动音乐用户将呈几何级数增长,用户群达到1.6亿。

音乐变革的背后,实际上是人们娱乐诉求的转移,消费者会越来越追求廉价、舒适、简单、快捷的娱乐方式。对于正处在多产业交叉点的唱片行业而言,抱残守缺只会被无情地挤出固有的行业领导地位,只有牵手互联网,与其他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强大攻势下才能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实现共赢。

唱片已死互联网改写传统音乐产业命运

“太合麦田从此不签歌手,转型做版权公司。”2011年,北京太合麦田音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宣布转型。“传统音乐产业模式已经死了,签艺人赚钱的方式也已经死亡,唱片公司没有多大的存在必要了。”宋柯很平静地说。他一直记得两个数字,朴树专辑《生如夏花》当年卖了100万张,刀郎专辑《第一场雪》卖了400万张。“如今看来都是天方夜谭。刀郎是中国唱片业最后的辉煌。”

专门从事光盘复制的北京海传光盘公司可谓见证了唱片行业的兴衰。该公司员工陈优丽称,90年代是公司业绩最好的时候,一张光盘的加工费最高达10元,利润非常丰厚。“那时候,一个歌手发片,每月做几十万张的大有人在,我们甚至接过上百万的单。但这几年,基本上一个歌手能做几千张就已经很不错了。像天娱这样的大公司,一年到头才给旗下艺人出一张合辑,数量也不是很多,主要用于宣传、打榜。”

改写这一切的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电脑配置的不断升级、硬盘容量的不断扩大、声卡、麦克风、摄像头……甚至是互联网技术的一日千里,这些看似与音乐无关的技术更迭却无一不为唱片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传统唱片公司并没有将数字音乐带来的威胁放在战略高度进行考量。长久以来,唱片公司生产音乐、售卖实体产品、版权交易的模式已经形成了庞杂而封闭的生态体系,对内容产出的把控以及庞大的市场容量让他们坚信这一初生的技术难以撼动实体店的销售能力。面对互联网这个大众科技,传统势力选择在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顽强的抵抗。

然而,这一次他们低估了科技的力量。计算机和互联网几乎为每个人配备了内容复制和传播的必要装备。尤其是P2P协议的出现,甚至连人们“自私”的天性都克服了,只要用户不把已下载项目从列表中删除,那么就可以一直为别人提供下载源。于是唱片公司们一边忙着规劝消费者不要助长盗版的气焰,一边忙着将自己的竞争对手送上法庭。

然而,这种殊死抵抗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多大效果,音乐产品形态的改变以及互联网“免费”的基因让传统唱片公司越来越难以“兼容”。

2005年,以《老鼠爱大米》为代表的网络歌曲迅速蹿红,并创下彩铃单月下载量600万次的纪录,其1200万元的收入相当于70万张传统唱片。而这只“老鼠”更是挤进iTunes全球音乐下载排行榜。这一年,被众多业内人士称作“中国数字音乐元年”,也让唱片公司开始意识到,网络分销渠道已经成为不可绕过的一道鸿沟。

当渠道力量从单向变成双向,唱片公司既没有依靠庞大版权资源迅速形成网络渠道优势,又没能遏制盗版音乐泛滥,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存的境况每况愈下。

据美国尼尔森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2007年,美国唱片市场颓势难转,CD唱片、磁带以及密纹唱片等形式的音乐专辑销量仅为5亿张,比2006年下降15%。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形势也不容乐观,2007年上半年,这一下降幅度在英国是6%,在法国和西班牙是9%,在意大利是12%,澳大利亚为14%,加拿大是21%。

数字化生存多元的盈利途径

上帝关上一道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如唱片行业虽然因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而遭受了生死考验,但是同样的,也为其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销售和发行路径。

一如彩铃的出现,让传统唱片业不再拘泥于之前的销售模式,而是把销售渠道从传统的音像店售卖转移到手机。从CD到彩铃,从售卖唱片到售卖歌曲,传统唱片公司逐步走向了音乐公司。随着数字音乐的出现,传统唱片公司也不用再去费力不讨好地发行专辑,在网络上单曲打榜成为一种趋势,歌曲有了一定知名度,能带动相关的下载量,商业收益清晰可见。太合麦田携手“太乐网”首发“超女”李宇春的《冬天快乐》,付费下载超过50万次,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当然,唱片公司能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2003年4月,苹果公司推出了iTunes网上音乐商店,人们只要花上99美分,就能下载一首受版权保护的歌曲。这99美分一首歌的电子音乐付费下载,使得网络音乐下载和唱片公司第一次达成共识。与此同时,iTunes还与环球等5家主要唱片公司签订了协议。截至2007年7月底,iTunes已经有30亿首歌被付费下载。随着云音乐概念的提出,以及苹果等公司的快速实践,音乐得以在更多的智能终端呈现,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等等,而这些新的途径都将为唱片公司带来更多的版权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底环球唱片与手机生产商诺基亚所达成的一项合作协议,环球将为诺基亚一款名为“Come with music”的手机内置服务提供免费音乐下载,从2008年下半年起,这款手机的用户可以在12个月内免费下载环球公司出版的所有音乐,环球公司则从诺基亚的手机销售收入中分一杯羹。对于当时的唱片行业而言,这一合作可谓是创新性的“组合”。美国朱庇特研究中心研究员Mulligan指出,“Come with music”象征着唱片公司终于承认免费提供音乐的合法性。

在开拓这类业务的同时,唱片公司还寻求在线广告收入的分成。2007年,四大唱片公司都与社交网站Imeem签约,如果不在意广告的话,用户可以在Imeem上免费完整地收看和收听视频与歌曲,而如果用户想下载相关内容,Imeem则可以提供指向iTunes或下载站点的链接。作为回报,唱片公司将与Imeem分成广告收入。

除了直接消费音乐内容本身,更多运用音乐元素的应用也开始大量涌现。音乐游戏是当中不可不提的模式。2005年问世的视频游戏《吉他英雄》在短短3年间盈利10亿美元,唱片公司虽然抱怨获得的授权费过少,但却刺激了实实在在的歌曲销售。也是在同一时期,久游网与华纳唱片、SONY-BGM、EMI、滚石唱片及北京竹书文化等国内外各大主要音乐著作权人达成音乐版权授权协议,独家获得了在其运营的大型音乐网络游戏《劲乐团》、《劲舞团》及其后续产品中使用由各大唱片公司或音乐著作权人所提供的高精度原声数据,制作和包括中文流行歌曲在内的音乐内容的权利。

今天,唱片公司已经有了更为多元的合作伙伴。有广告支持的音乐服务模式,有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也有移动运营商、手机厂商以及在线视频网站,以及游戏公司等等。他们大可不必再为唱片销量的持续下滑而担忧。

据IFPI国际唱片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数字音乐营收达到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而授权的音乐服务多达400多项。音乐公司开始学着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来满足消费者购买和试听音乐的需求并增加营收,而2010年唱片公司的营收组成中,数字音乐已经占到了29%。

互联网时代来临,数字产业崛起,传统唱片公司在行业的更迭中体味着变化带来的危险与机遇,而适应了变化的它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正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唧唧的感悟,“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奶酪对你越重要,你就越想抓住它。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如果你无所畏惧,你会怎样做呢?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朝新的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新的奶酪。当你超越了自己的恐惧时,你就会感到轻松自在。”

上一篇:创维铁血「两权分离 下一篇:吴蕴初:怀揣报国梦的味精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