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旅游中的英语语用策略探讨

时间:2022-10-26 03:17:54

涉外旅游中的英语语用策略探讨

[摘要] 涉外导游接待的主要是海外的游客,在旅游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重点讨论了涉外旅游中的委婉、得体的礼貌原则、变通、补充、调整和创新策略,旨在提高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 涉外旅游语用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任命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日益成为人们一种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旅游的海外游客逐年增加,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涉外导游不仅要熟知接待理论原则,相关的服务常识和技能,而且要积极地运用一些英语语用策略,才能顺利完成涉外导游接待的任务。本文重点讨论了涉外旅游中的委婉、得体的礼貌原则、变通、幽默语用策略,旨在提高中国旅游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委婉语用策略

委婉策略是指说话人不愿意明确表示与其话语相关的言外价值,而让说话人来推测、决定、解释其话语之力的意图。通过这种策略,说话人可以避免与听话人之间产生对抗的风险或因遭到听话人拒绝而引起的尴尬。例如,在涉外旅游中,当涉外导游想邀请外宾到一农舍休息时,可以说,Would you like to come in and sit down?根据这句话的话语之力可以按邀请、请求或命令来进行解释,或者将其看成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或对他人表示礼貌的需要,说话人的话语之力经常是模糊委婉的,但其话语的言外之的只有一个,即让听话人进来坐下。

再如,在旅途中导游在忙于手头的工作而这时手机响了,涉外导游可说“Is that the phone?” 可以是直接提问,也可以是间接请求。它的话语之力有赖于听话人的理解:如根据字面意义将其理解为提问,听话人可以做出“Yes, it is ” 的回答,但不接电话;如将其理解为间接的请求,听话人就会去接电话。因此,说话人话语意图的实现依赖于听话人对话语之力的理解,在对话双方关系不甚明确的情况下,话语之力是通过对话双方的商榷讨论来实现的,这就是话语之力的可协商性。使话语显得更委婉,使话语表达的更间接些,不会使说话人和听话人丢面子或难堪等。

二、得体的礼貌语用策略

礼貌语用策略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关系,使涉外旅游活动顺利进行。显然,得体的礼貌语用策略在旅游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要避免一些禁忌

西方国家的一些习惯和信仰与中国有截然的不同,涉外导游要注意 避免一些西方人禁忌的东西。如,涉外导游在接站时,如果对一对老夫妇说:“You are ol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这是很不恰当的.因为在中国“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 “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不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

还有,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禁忌.我们可把他们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MEAL. I代表income,依次类推:weight, age, religion, marriage. 由此引出“七不问”: 不问对方收入, 不问体重, 不问年龄, 不问,不问婚姻状况, 不问“去哪了” “吃了吗”.

2.注意不要使用礼貌过当语用策略

汉英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显然具有不同的礼貌原则.根据汉语语言文化有关礼貌的源和流,我国语言学家顾日国提出了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 )、态度热情(warmth)、文雅(grace)四原则。而英美人往往在不同程度上违反谦虚原则,但这并不是不礼貌的表现,只能说是由他们的文化所决定的。

请看下面的对话: Tom has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his boss.

Tom: A:Can I have a word with you, Mr.Smith?

B: I’m terribly sorry to trouble you, Mr.Smith.

C: Listen to me, please.

D: Would you spare me a few minutes, Mr.Smith?

B和d口气过于礼貌,c过于生硬,a是正确答案.

中国人很崇尚礼貌,认为很有必要客气一番.其实,英美人认为象借火的小事没必要客气.相反使用了过于礼貌的原则,还会引起语用失误.

三、变通语用策略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一个词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也是不同的。在旅游活动中,涉外导游在介绍中国文化时,采取适当的变通语用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1.进行解释

例如,在一次旅途中,一名外宾走着走着,突然就停住了,问其原因,才知道前方有一面红旗。原来对于中国人来说,红色象征着喜庆、革命和进步,如红区、红军、红领巾、红色政权、又红又专、一颗红心。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则表示危险、恐怖的事物。如red flag意味着前方有危险;red alert是指紧急警报;red eye是指铁路上的危险信号;red label是美国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规定在危险易燃物品或其装运文件上应贴之红色标签,警告引起火灾;Red Republican指政治改革的极端激进分子。Red Army 指红军派,是西德一恐怖集团;Red Brigate指红色旅,是意大利一极左派秘密恐怖组织。

这时涉外导游要采取变通语用策略,把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及代表意义解释给外宾。这样不但避免了误解,还会引起外宾的极大兴趣。

2.补充说明

例如涉外导游在介绍黄龙洞时,It mean this cave long ,huge,curved and yellow,just like a dragon。解释完了,游客还没真正了解“龙”的含义。因为在英语中,“龙”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憎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 “龙袍” “床龙” “望子成龙”等等褒义的表达法。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的个性。

所以这时涉外导游应该将中国神话中的“dragon”那种威猛雄壮、硕大无比,坚强挺拔的“中国龙”精神作一简要说明。

3.调整顺序

四川西部,有一美妙的去处。它背倚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声婉转,流水潺潺。这就是松潘县的黄龙。

汉语原文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其语篇结构是先描述,后点明这一美妙去处的所在。

然而英语习惯不同,往往开门见山,点明地点,再描述。所以涉外导游在介绍这一景点时,要改变行文的顺序。即One of Sichuan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Yellow Dragon),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 Its green forests,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bubbling streams,and songbirds,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 同时译文增加了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把原文”美妙”一词的内容具体化.

还有中国的成语“救死扶伤” , 翻译成英语时, 要调整顺序.即Heal the wounded, rescue the dying. 这也是汉英思维习惯的不同.西方人是“先轻后重”, 而中国人则是“先重后轻”.

四、幽默语用策略

涉外导游面对的来自世界各地人, 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 不同的信仰, 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所以不仅要有一种领导能力, 还要幽默风趣. 在旅途中,经过长途跋涉,外宾难免会感到疲倦。涉外导游的幽默风趣的话语会使游客轻松愉快。

如在参加故宫时,涉外导游介绍到:Now there are 8700 rooms in the Palace museum. It is said that there used to be 9900 rooms。 If a newlyborn baby is supposed to live in one room each day, he would be anat the age of more than twenty-seven years and four months after he has finishend staying in all the rooms.

故宫先\现有房间八千七百多间, 据说以前有九千九百多间,按这个数字,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住进来,一天换一间,等到他把所有房子都住一遍时,他已经是一个二十七岁零四个月的大人了.

一个恰当的比喻把枯燥的数字变得生龙活现,使游客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再如在一次旅途中,汽车行驶在高低不平的路上, 眼看客人已有不满情绪, 涉外导游幽默的说: “Now ready, please.Our driver give you a massage on free charge”(现在大家请放松,我们的司机就要给大家免费按摩了). 幽默风趣的话语化解了不满, 大家都笑了.

参考文献:

[1] 论《口语面对的文化差异问题》。 《外国语》,1998,3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伤害教育出版社,1995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司显柱:《英译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Thom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 IV,1983

上一篇: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责任 下一篇: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