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涉外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

时间:2022-10-30 07:51:35

论涉外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

【摘要】在涉外消费者合同的法律适用上,实质正义在法律选择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具体表现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向弱方消费者当事人的倾斜,对此各国国际私法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2条是我国首个关于涉外消费者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该条在我国国际私法消费者保护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同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本文通过对国际私法保护消费者的理论基础及适用方法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该条款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涉外消费合同 法律适用 实质正义

涉外消费合同是指消费者和经营者订立的具有涉外因素的、主要供个人或者家庭消费所需的货物或服务买卖合同或者为上述目的提供信贷的合同。在消费者合同关系中,相对于经营者来说,消费者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必须要通过立法予以保护。研究国际私法领域如何通过规定涉外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来保护消费者利益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述

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和精细化,消费者相对于经营者而言处于信息上的弱势地位,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容易受到来自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多种方面的侵害。鉴于此冲突法在这一领域具有特殊的价值取向,即通过对弱者利益的保护实现实质正义。这要求我们在涉外消费合同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应在冲突法允许的框架内以对消费者较为有利的实体结果为目标来指引法律选择。

就世界范围来看,“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的法律”结合“限制当事人意思自治”则被国际公约与各国立法所最广泛采用。下文将就国际上关于涉外消费合同法律适用的几种典型做法加以分析,结合我国《法律适用法》第42条关于消费合同之规定,进一步探讨我国在涉外消费合同法律适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建议。

二、国际上涉外消费合同法律适用的几种做法

(一)传统模式

传统冲突法是以冲突正义为导向的,在涉外消费合同的法律选择上也不例外。在传统冲突规范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大陆法国家,在消费合同的法律选择上以空冲突规则的适当性为重,而对法律适用的结果不甚关注。只有在案件处理结果严重违背实质正义,尤其是有损法院地国利益时,法官会求诸冲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反致等平衡机制排除外国准据法的适用,以避免不利结果的出现。显然,这种过度推崇冲突正义的做法运用到国际消费合同这一特殊领域,则充分体现了其对实质正义的忽视对维护弱势方利益的无力。

(二)美国

美国的做法是采用限制性的意思自治,在当事人的法律选择违反公共政策时被归于无效。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规定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例外条款,具体在消费者合同中,如果当事人的某一法律选择剥夺了消费者受其住所地法保护的权利,即视为违反公共政策。因此,如果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低于消费者住所地州的保护标准即被视为违反公共政策而不予适用之,转而适用消费者住所地州的法律;如果当事人选择的法律的保护标准高于消费者住所地州的保护标准,则不违反公共政策,就可以得到适用。美国的做法利用弹性的政策定向的法律选择规范推行最低限度标准之上的意思自治,以实现对弱方当事人的保护。

(三)瑞士

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第120条规定,如果消费者合同与消费者习惯居所地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则“不允许当事人自行选择所适用的法律”,而应适用消费者习惯居所地国法。显然,该条规定是为了防止经营者签订格式合同中避免适用消费者习惯居所地国法中更有利于消费者的保护性规定,这充分体现了实质正义在立法中的考量。但同时以消费者习惯居所地国法作为准据法更多的是基于空间上适当性而非结果导向的考虑,因为适用消费者习惯居所地国法的结果不一定更有利于消费者,这又是冲突正义的体现。可以看出,《瑞士联邦国际私法》实际在保持传统冲突规范的确定性、判决结果的一致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试图在冲突正义的框架里实现实质正义。

三、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之规定及其不足

(一)我国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第42条规定:“消费者合同,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消费者选择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或者经营者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本条规定最大的突破在于采用保护性的立法方式保护合同关系中的弱方当事人,并且采用新的连结点“消费者经常居所地”。另外,第42条没有依照普通合同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作为首要连结点,而且是有限制的单方意思自治,将选择适用的准据法的权力交给了消费者这一弱方当事人,这种理念无疑是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的一大进步。

具体而言,该条可以解析为:一、涉外消费合同若消费者选择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则首先适用消费者选择的法律。二、若消费者没有选择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则要看经营者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是否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经营者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

(二)存在问题

然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在适用这一规定的过程中仍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本条体现了“单方意思自治”,即只允许消费者选择适用的法律。但是我们在实践中怎样判断是消费者选择了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如果消费者的选择是在经营者提供的格式合同中规定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而消费者在没有专业律师的指导下签订了该合同是否就意味着消费者同意适用该法律?因为此时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他选择的法律是否对自己有利。

其次,从选择的内容来看,是否只要选择商品提供地法律,就要适用之?而不顾及该地法律的保护标准是否低于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的保护标准?

第三、若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服务提供地的法律与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的强制规范相冲突呢?因为强制性规定是不能通过合同予以排除、限制或改变的,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条明确将“涉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认定为第4条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本条没有考虑消费者选择的法律与我国强制性规定相冲突时该如何适用,在实践中会产生诸多问题。

四、如何完善我国涉外消费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

我国《法律适用法》42条将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区别于普通商业合同做了专门规定,是我国法律旨在“保护弱者利益”这一精神的体现。然而,该条规定在实践中仍有诸多问题(如上论述),在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对涉外消费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

(1)首先,意思自治原则是合同法律适用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因此,在涉外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中应坚持这一原则,只是在充分考虑弱者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结果导向进行适当限制。笔者建议第42条规定应从消费者“单方意思自治”变为允许双方协议选择适用的法律,但如果选择的法律较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更不利于消费者,则不适用之,转而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这样以更有利于消费者的适用结果为导向,既保证双方在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又可以防止经营者订立格式合同以适用不利于消费者的法律。

(2)其次,如果当事人没有协议选择适用的法律,则要区分消费者的消费地是在消费者的经常居所地还是经营者的营业地。若是在消费者的经常居所地消费的,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若在经营者的营业地消费,则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的法律。这样可以解决我国大量出国旅游购物的消费者,在产品质量发生争议时回国难以得到有利救济的问题。

(3)最后,应该明确规定,若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强制性规定相冲突的,直接适用我国的强制性规定。

五、结语

在我国合同法中缺乏关于国际消费者合同的专门规定、我国也没有缔结或参加相关的国际公约的情况下,《法律适用法》第42条对涉外消费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带有鲜明的保护“弱方当事人”特点,是我国在关于涉外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重大进步。但是从我国日益丰富的涉外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实践来看,《法律适用法》仍不能真正维护我国涉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如何平衡冲突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考量,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实质保护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益灯.消费者的国际私法保护初探[J].消费经济,2009,(4).

[2]张为华.美国消费者保护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梁慧星.中国的消费者政策和消费者立法[J].法学,2010,(5).

[4]S. C. Symeomdes,Choice of Law in the American Courts in 2005:Nineteenth Annual Survey, 54 Am. J. Comp. L.623,2005.

上一篇:法律的非正式渊源 下一篇:论赃物应适用善意取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