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哲学的光辉

时间:2022-10-25 11:59:15

审美哲学的光辉

【摘要】贝内特・雷默教授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所著《音乐教育的哲学》堪称音乐教育界的经典。本文以这部著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书中所表达的基本哲学观点,并以此观点为基础对如何更好的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构想。从而说明了审美哲学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哲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实践

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对于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音乐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理所当然也具有其自己的哲学概念。而音乐教育哲学正是从哲学方面,特别是从艺术教育观方面来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针、原理及指导原则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反映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对于各种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的哲学》正是这样一本有关音乐教育哲学专著。它的作者贝内特・雷默教授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一、三种美学观点的碰撞

著作在一开始提出了对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较大的三种美学观点:思辨主义、形式主义和绝对表现主义。

思辨主义属于他律论倾向的美学,它认为:“音乐的内容是那些体现着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即标志着纯粹音响现象之外的某些东西。它包括人类的感情、思想以及各种社会现实和自然现象。”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相反,属于自律论倾向的美学,它认为:“音乐的内容只能是音乐自身的音响现象,它不是外来的,也不是独立存在于音响之外的包括人类感情在内的任何东西。”

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美学观点都过于偏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雷默克服了这两种美学观点的局限性,并吸收两者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的第三种美学理论――绝对表现主义。绝对表现主义包含了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内的两者的优秀思想,是一种区别于二者却又使二者相互协调的观点。绝对表现主义所提倡的是,对音乐的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同时坚持着真理和价值都是来源于音乐作品的内部,一部艺术品能够体现其价值的地方要从作品的内部进行挖掘,而不是简单的凭表面或者其他的现象来决定。绝对表现主义的观点对所有初学音乐的人来说,是一种全面的而且基础的观点,这不仅符合现代人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同时也符合用于教育中教与学的原则。作者详尽地阐述了他的绝对表现主义的审美教育哲学观,他从音乐的本体属性出发,确立了审美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起审美教育哲学的理论框架。

二、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

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它自身;思辨主义认为,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作品之外。而绝对表现主义则是最全面的,它强调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应从音乐作品的审美品质中寻找。“审美教育可以被理解为情感的教育”。音乐中的情感问题也是音乐美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关键,雷默站在绝对表现主义的立场,既不认同思辨主义肆意夸大音乐作品的情感,也不接受形式主义割裂音乐与情感本身固有的联系,他认为音乐中的情感不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产生和发泄的一般实际情感,而是指更具普遍意义、更具概括性的情感。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注重音乐的本体性价值,将情感的体验、表现等人的感性认识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关注人的心灵直接受到音乐的美的感染。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感性结构上的有序,这正是它存在的合理性基础。而音乐的美呈现在审美关系中,这使音乐以听觉性为安身立命的基础。”。“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并不是要否定表现的艺术、实用艺术的价值,感性上杂乱无章或感性文本被消除,审美对象也就被消除了。只要人的听觉系统未发生本质的变化,人们需要感性的音乐美这一点就不会变化。”

三、审美教育――审美哲学的归宿

我们可以看到,雷默教授在他的著作的最后几章详细讨论了由一门必修的普通音乐课,表演和作曲两门选修课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基础音乐教学体系,在实践中诠释了其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审美哲学对于审美教育的指导意义,可见一斑。那么,在我们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审美教育应该怎样更好的进行?

1.从欣赏中体验美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其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学生是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在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教材的选择与搭配,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感受,这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素材中挖掘美感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以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3.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已经在政策上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具有能够和其它教学科目相当之教学内容和规划的、尊重多元文化的、以音乐和美术两门艺术形式为主要代表的综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地位。但正如雷默在书中所担心的:“再好的理论基础也会毁在一个没有知识的教师手里”,只有每一个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始终抱着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和专业哲学,并具有将其付诸实践时所需的多方面能力,一门真正完善的课程才会逐渐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 ]. 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3]廖佳骅《审美教育过时了吗――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潮刍议》[J].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6月.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谈音乐教学导入的多样化 下一篇:某军医大学《军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