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理论、实践与对策

时间:2022-10-25 08:45:58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理论、实践与对策

摘要:本课题提出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理论,并对其有关国内外实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方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 理论 实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条件设施,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我国各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本课题提出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梳理了有关国内外实践,分析了地方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发展对策建议。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基本理论与国内外实践

1.1基本概念

科技创新平台是由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政策、资金等在内的一系列科技要素,依托物质设施与社会组织而有机形成,在一定区域内为科技创新提供公用、共享服务的基础性支撑体系。建设主体是各类拥有科技创新资源的机构,包括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基本功能是汇集科技创新要素,提供科研基础条件,承担科技攻关任务,产出科技创新成果。基本组成有技术平台、信息和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和管理平台等四个子部分。

1.2主要类别

一是按依托主体,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高校科研机构主导型。国家和各地的科学院、农业科学院等为政府主导型平台,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为企业主导型平台。

二是按创新领域,可分为综合类、产业类、专业类。综合类平台在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及服务,如科技文献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综合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产业类平台集合产业集群内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如农业科学院、化工研究院、药物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专业类平台在特定专业领域从事创新研究、提供专业创新服务,如小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三是按公共性质,可分为公共平台和非公共平台。公共平台具有公益性,免费或通过市场手段提供社会化、公共,像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等。非公共平台一般指企业类平台,如企业的实验室、中试车间、技术研发部等,只面向企业本身,不对外开放。

四是按行政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类。对地级市而言,一般按照省级以上、市级以下区分。

1.3意义与作用

一是降低创新成本。科技创新平台能够提高科技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降低维护和使用成本,避免重复性科研投资,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提供必要的创新条件。二是增强创新能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各自相对分散的科研资源能够有效整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促进各个创新单位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转化新成果,最终能够增强区域、行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不断培养造就一支了解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富有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性开展自主研发的科技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概而总之,科技创新平台能够更为集中地汇聚区域科技资源,为实现科技研究任务和目标奠定基本前提和基础。

1.4国内外概况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创新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主要的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创新基础条件设施建设,以此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像美国政府支持设立国家实验室,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欧盟依托欧洲第7框架计划和联合技术计划推动欧洲技术平台建设;英国政府大力支持剑桥科学园和剑桥―麻省理工研究院;日本政府则严格依据法律制度设立国立研究机构。

我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端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科技园区,像当时成立的深圳科技园区和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后,科技园区创办热潮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各种发展模式竞相涌现。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科技界的科技基础条件薄弱问题,国家科技部在2002年提出了“科技大平台”设想。之后,《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实施纲要》由国务院。科技、发改、教育、政等四部委在2005年联合制定《“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这是我国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的标志性事件。到2015年底,全国已有部级孵化器73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7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79家;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2688家,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47家。

2.地方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状况与存在问题

2.1基本状况

近年来,各地市不断整合人才、资金、成果、信息、仪器设备等科技创新资源,切实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像位于山东西部、经济欠发达的菏泽市,目前,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约300家,其中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100家,包括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基地)3家等;建成公共服务平台10余家,包括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天津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山东省鲁南药物研究院、菏泽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菏泽市农科院等;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近20个,包括中科院过程所菏泽成果转化基地、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能源化工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玉皇化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联合研发中心等。

2.2存在问题

2.2.1总体数量少

在部分地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仍然太少。像省字号的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菏泽市分别只有3家。像省字号的企业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菏泽市分别只有1家。至于公共实验平台、公共中试平台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菏泽市至今尚未真正建立。

2.2.2标准档次低

至于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部分地市更是寥寥无几。目前,菏泽市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都尚未通过国家认定。特别是部级孵化器,菏泽市在2015年才刚刚实现零的突。

2.2.3承载资源缺

地方创新平台在人才、资金、成果、信息等资源方面相对匮乏,除少数重要研究机构外,大部分平台连进行基本检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难以保障,更是缺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海外留学归国博士等高层次学术、技术领军人才。目前,菏泽市“”人才仅1人。

2.2.4运行效果差

有些地市的部分平台启动缓慢,甚至只是挂名空转没有开展实际工作。如在菏泽开发区建设的天津大学化工研究院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菏泽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20%在3年建设期满应验收时放弃验收;菏泽市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未发挥应有作用。

2.2.5投入强度弱

不少地方欠发达,财政紧张,对创新平台建设资金扶持有限,且未形成银行信贷、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相结合的投融资体系,难于以充足持续的资金为科技创新平台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2.2.6发展定位乱

建设过程中普遍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整合度低,难以形成资源共享的规模效益。行业重大创新平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存在建设目标不明确、服务不到位情况,个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复建设。

3.下一步发展对策建议

各地市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势在必行。

3.1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公共平台建设

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实行政府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模式与项目竞争支持模式紧密相结合,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得到科学合理配置。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风险投资基金,以“共同出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为原则,政府出资一部分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对科技创新平台承担的各级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政府帮助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给予优惠的信贷服务。

著眼于国家、省和各地市战略目标、产业需求,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共享公用的原则,推进建设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上级科技部门加强沟通衔接,推进建设国家和省级科技产业基地、孵化基地。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充实完善现有重大科研院所,并探索建立主导产业研究院、特色产业研究院、地方科学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整合本地各类研究所创新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使用平台,为企业、社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

3.2加强科技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下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筑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围绕大中型骨干企业自主创新需求,联合国家重点高校院所,集中建设一批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重点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或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地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依托重点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科技服务水平。通过资金支持、场地免租、服务优先等激励措施,吸引国内一流高校院所来地方设立办事机构和研发分支机构,解决本地创新资源短缺问题。

3.3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推进企业科研机构建设

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鼓励、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独立或联合中介组织组建行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实现法人化治理,促进行业共性技术的扩散和转化。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自建、联建、委托建立等方式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增强自主研发、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能力。实施仪器设备升级改造专项,推动既有一批重要研发平台提档升级,申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

3.4科学规划、高点定位,大力推进高标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立足于现有的资源条件对平台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公共重大创新平台和企业科技研发基地用地纳入产业园区规划编制,逐步构建网络化创新平台体系。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采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提升平台的研发、检索、测试、培训、咨询、融资、交易、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服务能力,完善平台的住宅公寓、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生态景观、休闲娱乐、卫生教育、餐饮购物等设施。力争各地市每年新增若干以企业为依托的部级或省级创新平台,特别是各县区要争取建立省级孵化器,地市级的开发区、高新区要争取创建部级孵化器。

3.5完善落实政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环境

加强运营监管,严格执行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落实奖惩,实行淘汰制,确保各类平台规范高效运行。将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财税政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创新创业政策、特殊补贴奖励政策等,系统梳理成纲,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并紧跟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注重适度超前、具体可操作和实用激励,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实施方案。提供差别化土地供应,优先安排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创新平台用地,对新引进、新建设、新认定的创新平台,优先给予或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饶N苹,韩建水,刘家英.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理念和实践[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02).

[2] 王进富,张颖颖,苏世彬,刘江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3]罗长城,王子宽.科技型小微企业内部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7).

[4] 王晓光. 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

上一篇:解决民营企业担保圈与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阻碍及强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