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25 07:52:03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状及对策

环境信息公开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正被广泛使用。它不仅可以为环境保护机关提供企业保护的直接信息,还能促使企业从经济效益角度摸清自己的环境家底,增强企业的环境意识,可以说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对企业进行监管的重要基础之一。

一、国内环境信息公开现状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实践以20世纪90年代末在江苏省镇江市和呼和浩特市进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试点研究为起点。此时的环境信息公开主要是进行企业环境行为信誉评级和公开。此后我国又在上市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产品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环境问题敏感,多数处于被动、适应型,很少有企业主动将环境问题纳入战略计划的制定,积极披露环境信息。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发展较突出。近几年,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宏观利益出发,施加外力对企业进行监管和制约,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和相关行业规范,取得一定成效。就上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我国针对性地了一系列法规与准则来进行规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股市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以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等,对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做了规范。2006年9月25日,深交所颁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促使我国企业加快了社会责任报告的步伐,同时也是环境信息公开作为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之一。2003年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以及《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等文件,这些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等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2008年5月1日生效并实施的《办法》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进行了正式规范。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信息公开主体范围较窄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虽明确了环境信息公开主体,但强制公开信息的企业仅限于“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因此公开的范围很有限,是否公开大多取决于企业自愿。

(二)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片面、模式混乱

我国的企业因利益的驱动,公开的环境信息内容要素流于表面,存在隐瞒环境信息,虚报环境信息的倾向。有的企业为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伪造环境信息,使公开的环境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同时,虽《办法》中对环境信息公开的信息范围作了一些规定,但没有形成统一模式,公开模式多种多样,不存在统一标准。据统计,36%的企业将环境信息披露包括在年度报告中,36%的企业包含在内部工作会议记录中,14%的企业做单独报告,9%的企业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有5%的企业包含在董事长的报告中。内容片面,模式混乱造成了我国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内容缺乏可比性,非常不利于信息的收集统计和整理。

(三)缺乏公众互动性

在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政府,企业处在主导地位,缺乏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1)环境信息公开形式表现为单向。只是主动环境信息并没有依照公众的申请,政府为社会提供环境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又少,必然造成公众参与无门,参与无道;2)大部分民众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保护关注不够。在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企业只是忙于应付,公众只是被动接受。

(四)法律保障缺失

《环境保护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没将公众环境信息权确立为一项全面的基本权利,大多停留在政治口号和政策层面。另外“无救济,无权利”我国的环境信息救济渠道匮乏,很多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过程只是政府行使环境管理权的间接表现形式,并非公众行使权利的结果。

三、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建议

(一)增强监督,完善立法

政府通过立法或制定会计准则等形式要求强制性公开,使得企业在隐瞒或不公开环境信息被发现的概率加大,为降低承担的风险成本,从而选择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另外,提高企业公开信息主动性重要的方面是降低公开成本,公开信息的成本越低,企业就越倾向于公开。

(二)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环境的建设

当企业采用更多及时性公开行为时,可引起分析师的注意,改善市场预测的准确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及市场预期的落差,使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应该是引入环境管理思想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财务指标。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要求企业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环境管理,增强环境意识教育, 制定企业绿色管理战略,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建立起环保型企业文化。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理,提高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降低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成本。

(三)对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进行鉴定

虽然对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进行鉴定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和其他一些不利影响,但对企业来说,进行环境信息鉴定可以促使企业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承担与环境相关的义务,使企业改进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改进企业的管理决策。企业的环境信息可信性提高,能提升公司的形象与声誉;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对自身的经营决策进行长期或短期预测,加强控制,做好事后评价分析。另一方面,从国家角度来看,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开的规范性鉴定,可以及时快速发现经济发展中的弊端与不足,及时提出改进,从而有效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使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建立面向公众参与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公众即是各种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直接受害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环境。笔者认为,可以构建一个面向公众参与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平台,把政府、公众、企业等所有参与者放在一维信息空间中,公众有固定渠道了解信息;政府通过和公众在平台上沟通,有序引导人民群众查询信息,合理行使诉讼。通过平台建立的保障和制裁机制,保护公众合法权益,并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公众的参与积极性,积极主动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这无疑有利于减少纠纷,实现全民参与环境信息公开。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JC630119)〕

(高梦婷,1987年生,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财务与投资管理。王建明,1962年生,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环境经济)

上一篇:突出“快增”和“快转”两大重点 奋力推动盐城... 下一篇:绿色GDP的理解与实施